陽江市高質量建設製造強市實施方案

陽江市人民政府於2023年6月19日印發陽江市高質量建設製造強市實施方案,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江市高質量建設製造強市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6月19日
  • 發布單位:陽江市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粵發〔2023〕7號)精神,堅持製造業當家,進一步推動我市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現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堅持“製造業當家”工作要求,切實將“大產業”、“大平台”、“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五大提升行動落到實處,實施工業振興和製造業“千百十”工程,聚焦製造業當家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科學增長,爭當粵東西北地區“製造業當家”排頭兵,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貢獻陽江力量。
  (二)發展目標。到2027年,製造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全市製造業增加值突破350億元,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5%以上,實現超百億元企業7家,專精特新企業70家,形成2個千億級和6個百億級以上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到2035年,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發展一批產業鏈主、專精特新企業,智慧型化、數位化、綠色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二、實施集群強鏈提升行動,在產業能級上實現新突破
  (三)構建產業區域高質量發展布局。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落實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著力構建功能定位清晰、開發重點突出、集聚效應明顯的差異化產業帶區域發展布局。江城區發展“3+5+1”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先進裝備製造、五金刀剪、綠色食品等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大力培育發展智慧型家電、雷射增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環保節能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服裝鞋帽傳統特色產業。打造廚房用品製造名城、百億雷射光谷,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打造陽江最大電商基地。陽東區培育發展超千億新能源產業集群,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推動陽江核電7-8號機組前期工作。推動抽水蓄能、太陽能光伏發電等綠色能源項目建設,加快推動氫能和儲能產業發展。推進核電、風電產業鏈的延伸,發展輕型能源裝備製造。打造智慧型電器、機械裝備、高品質緊固件三大超百億產業集群,培育電子信息產業,推動五金刀剪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陽春市發展先進材料、裝備製造、智慧型家電、生物醫藥、食品加工五大百億級產業集群。陽西縣發展壯大綠色能源、食品加工、綠色建材、海洋漁業、海洋重工等產業。海陵試驗區打造特色水產品加工產業。陽江濱海新區(陽江高新區)布局建設一批特色科技創新平台,加快合金材料和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四)推動海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以“海洋主題”+“特色製造業”為發展載體,推動各縣(市、區)打造地方特色海洋製造業,積極創建省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重點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統籌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深耕“藍色牧場”,建好“海上糧倉”,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新型儲能”產業融合發展,爭創國家級示範項目。支持陽東區圍繞深海養殖、漁港提升、海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區,推動“風漁旅”融合發展,探索創建陽東“飛地”“飛海”特別合作示範區。集中資源大力發展海工裝備製造,對標全球海工裝備標準,力推陽江高新金風海洋工程項目投產、中遠海運海工基地等海工裝備項目動工投產,儘早布局安裝船、運維船等海工裝備,完善海工裝備製造、維護以及租賃環節,為海上風電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推動陽東區大力發展海工輕裝備製造業和風電運維服務業,努力實現海工裝備產業新突破。〔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五)壯大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鞏固合金材料產業優勢。圍繞全產業鏈達2000億元的目標,引導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力促甬金三期、硬質合金等項目投產,世紀青山高碳鉻鐵、甬金不鏽鋼水管項目動工,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打造全國不鏽鋼產業套用中心,拓展鋁鈦銅鎂等高端合金產業,不斷延伸下游深加工、交易市場環節,形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合金材料全產業鏈集群之一。推進裝備製造產業集聚。以海上風電整機、風電機組零配件、海上風電建設運營及檢測認證服務為著力點,推進中材葉片、東方海纜、藍水海工裝備等項目加快建設;精準招引國內外發電機、齒輪箱、軸承等產業鏈關鍵零部件製造龍頭企業落戶,推動全產業鏈往千億邁進。扶持海上風電運維產業,精準招引在風電整體運維、智慧型監測、維護檢修、船舶服務、備件服務等領域綜合能力強的運維企業,構建海上運維生態圈。支持陽春市建設中國標準化數控工具機產業基地。壯大綠色能源產業。最佳化能源產業規劃布局,重點推進風電、核電、抽水蓄能、太陽能、氫能等優勢產業,抓好帆石、青洲等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建設,建成中能建35萬千瓦光伏項目,全力打造國家新能源產業基地,推動綠色能源產業向能源裝備製造業延伸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六)提質升級百億級優勢產業。提升五金刀剪產業。圍繞打造世界級刀剪之都的目標,加快王麻子科技項目、海聯廚業廚房用品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拓展高端醫療刀具、粉末冶金刀、3D 列印刀等高端刀剪產品,推動產業往數位化、智慧型化、工匠刀剪等方向發展,創建省、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做大食品加工產業。發揮“中國調味品之都”品牌效應,力促加美味二期等項目動工,加快致美齋一期、高技食品等項目建設,推動安辰蛋白等項目投產,力促廚邦、卡夫亨氏等企業達產滿產。謀劃建設預製菜產業園,擴大“漠陽味道”的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做強新型建材產業。持續壯大新型建材產業規模,推動華潤5000t/d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及配套9MW餘熱發電項目遷移到陽春市,依託陽西資源拓展發展裝配式建築。做優輕工紡織產業。鼓勵企業生產向智慧型化、信息化方向改造升級,支持企業向研發、品牌和全鏈生產服務轉變提升,整合成“時尚陽江”服裝產業品牌形象。推進智慧型家電產業。加快規劃建設陽春智慧型產業園,對接全國家電龍頭,推動家電重點企業落戶,加強與五金刀剪產業協同發展,力爭為智慧型家電提供優質配套材料。做強生物醫藥產業。依託陽春南藥資源優勢,在陽春建設中醫藥產業園,打造中醫藥產業智慧型製造基地。加快新產品研發及成果轉化,推動現有產業從原材料到深加工再到生物醫藥產業延伸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七)培育發展十億級成長型產業。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產品發展,建設“新能源+儲能”示範項目,形成儲能系統和儲能裝備生產集聚區,加快陽西電廠1-6號機組儲能調頻項目、明陽沙扒科研示範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在陽西建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力爭通過3-5年,打造形成新的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矽能源產業。貫徹落實《廣東省矽能源產業發展行動計畫(2022-2025年)》,把握省將我市納入矽能源產業光伏電池片製造和組件產品集聚區的機遇,加快推進明軒光伏玻璃項目,引進光伏材料、儲能電池材料和半導體材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項目,打造矽能源產業園。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招引一批新一代電子信息、雷射增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內外龍頭企業落戶,夯實未來製造業發展基礎。〔市發展改革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牽頭,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強化產業鏈服務。落實產業集群“鏈長制”,加強合金材料、海上風電、食品加工等重點產業的供應鏈、信息鏈、服務鏈、人才鏈專項調度,提升產業鏈資源整合及協同能力。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發揮資源稟賦和原材料優勢,推動現有產業不斷提質升級,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開展強鏈補鏈,提升鏈條韌性。加強產業鏈企業監測。建立產業集群及產業鏈統計分析指標體系,發揮陽江工業大數據平台作用,定期收集更新全市產業鏈數據,強化產業鏈的分析研判。〔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九)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開展優勢產業提升行動。在五金刀剪、輕工紡織、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領域,圍繞產品定位、品牌設計、外觀包裝等重點環節進行設計提升,支持工業設計套用向專業化、產業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發展,倡導提供集成設計、並行設計、系統設計的解決方案,綜合發揮工業設計支撐引領作用。實施“設計走進中小企業”工程。鼓勵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工業設計企業、機構和行業組織等向我市拓展業務、開設分支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產品差異化、品牌個性化等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工業設計服務,助推當地產品升值、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創建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到2027年,新增培育2家以上省級工業設計中心。促進工業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工業文化助推行業發展的路徑模式研究,支持行業協會等各類機構開展工業文化賦能產業發展專項活動,利用新模式、新業態,實施文化+產品系列行動,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對品牌建設、品質提升、提質增效的潛力,提升產業、企業和產品競爭力。到2027年,新增培育2家以上省級工業旅遊企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三、實施園區質效提升行動,在承載能力上實現新突破
  (十)高標準建設陽江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實施《陽江市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規劃建設方案》,科學劃定主平台紅線範圍,成立主平台規劃建設指揮部和主平台開發運營公司,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結合省“五項提升行動”精神,圍繞打造高標準主平台,統籌資源要素,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全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產業集聚,提升運營管理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珠三角發達地區較高水平的轉移企業,提升產業能級,打造成為沿海經濟帶主平台示範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市城投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十一)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按照“產城融合、功能配套”的要求,推動園區與城市配套的深度融合。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在主平台全面推廣“七通一平”標準化建設,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為企業發展、產業集聚、項目入駐提供良好載體。以建設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為契機,加快風電產業園的配套設施建設,重點推進人才公寓、餐飲購物娛樂等各種生活配套、公共運輸的工程建設,及時調度督促工程建設,全面提升產業園區的配套水平。推進天然氣“園園通”工程。加快珠海(陽江)產業轉移工業園、珠海(陽江萬象)產業轉移工業園、中山火炬(陽西)產業轉移工業園和陽春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省級園區2023年底建成從省主幹管網連線直供。推進園區天然氣大用戶“最後一公里”管道工程,促進工業大用戶企業天然氣“自建”或“代輸”直供。加快陽江LNG調峰儲氣庫項目以及外輸管道建設,爭取2024年底建成直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在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畫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工業用地用於園區標準廠房建設,支持由政府和主平台運營公司投資建設標準廠房,加強標準廠房建設的規範化管理,制定標準廠房建設規定、計畫和項目入駐管理辦法,支持企業“拎包入住”。〔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城投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提升主平台市場化開發運營水平。實施企業化、市場化開發運營,由主平台開發運營公司承接省注入的資本金和有關資金,多渠道開展融資,用於主平台的開發建設。支持主平台開發運營公司通過發行公司債、企業債、融資票據等直接融資方式籌集資金,或者通過金融機構或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進行貸款籌集資金,進一步放大省的扶持資金槓桿拉動效益。有針對性地開展標準廠房、綜合管廊、人才公寓、環保設施、交通配套、公共服務平台、科技創新平台、新型基礎設施等產業配套項目建設。借鑑珠三角打造國內創新領先的產業新空間成功經驗,尋求與珠三角專業園區開發企業共同打造陽江主平台特色產業園,合作推進主平台項目的投資開發及運營管理各項工作。〔市城投集團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十三)強化工業園區資源要素配置。全面摸清園區土地情況,包括未開發土地、閒置土地、閒置廠房,制定年度土地整備計畫,建立園區產業用地導圖、園區規劃範圍和項目布局圖。加快解決工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按照“工業項目優先、工業園區優先、拿地即動工優先”原則,科學配置用地指標。利用好土地儲備專項債,做好土地儲備,及時做好組卷報批工作,為項目落戶提供合理用地。指導各園區按照《陽江市省產業園區擴園工作指引(試行)》推進擴園工作、拓展發展空間,爭取納入主平台範圍。指導園區做好土地集約節約評價工作,爭取在全省的土地綜合排名靠前,達到擴園條件。〔市自然資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四、實施創新能級提升行動,在科創賦能上實現新突破
  (十四)構建完善創新平台體系。強化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推進陽江合金材料實驗室、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兩大省實驗室建設,深入實施合金材料、海上風電兩大重點領域研發計畫,每年形成一批先進創新成果。圍繞裝備製造、綠色能源等重點產業領域,積極爭取中國科學院風能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廣東省綠色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台在陽江建立實驗室(分中心)。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合金材料、海上風電、五金刀剪等重點產業龍頭及領軍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省實驗室和創新平台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年產值10億元以上製造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提高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著力推動陽江市中烏巴頓技術研究院建設、廣東省科學院陽江產業技術研究院落地,布局建設一批創新創業與孵化育成相結合、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搭建企業創新平台。高標準建設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等新型製造業創新平台,支持引導企業通過自建、合作共建等多種方式,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等企業創新平台。力爭至2027年,打造1家以上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增5家以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增10家以上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科技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管局、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激發企業創新主體活力。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後備培育庫,實現“發現一批、培育一批、儲備一批、認定一批”,每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不少於30家。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發、專利、人才、融資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聯合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庫,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對重點產業鏈“卡脖子”技術進行產業化突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立足全市製造業技術創新需求,依託兩大省實驗室在全省重大科技專項中的引領作用,圍繞我市海上風電、合金材料、綠色能源和五金刀剪等重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技術攻關,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研發推廣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力爭每年研究重大專項課題項目6個以上。加快廣東“強芯”行動在我市落地,落實省建立健全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穩價長效機制,在原材料和基礎件方面為省提供戰略性能源資源供應保障。鼓勵重點領域龍頭企業牽頭或參與重點研究項目,針對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品工藝、品質和質量。力爭到2027年,新增省級及以上重點研發計畫項目20項以上。〔市科技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推動製造業數位化綠色化轉型。推進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聚焦重點和細分行業,帶動中小企業產業鏈、供應鏈數位化轉型,在重點企業探索建立“首席數據官”,力爭在2027年全部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實施製造業綠色化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貫徹到工業發展的全過程,加快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制定合金材料綠色發展行動計畫,推動合金材料、建築材料等重點高碳排放行業持續開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推進重點企業創建國家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實施園區綠色循環化改造。推進使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開展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實施企業水循環技術改造和中水回用,創建省級節水標桿企業、省級節水標桿園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五、實施項目攻堅提升行動,在增勢蓄能上實現新突破
  (十八)引導製造業企業增資擴產。聚焦關鍵領域推動一批製造業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建立全市“增資擴產”工業企業(項目)台賬,推動現有工業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加快建設。落實《陽江市重點產業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對企業就要素補貼、廠房租賃、高管人才等方面予以資金支持。落實省工業技術改造“雙增行動”,推動工業技術改造規模和企業數量“雙增一升”,每年推動150家左右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充分發揮省先進制造業投資和技改資金撬動作用,推動世紀青山鎳合金技術改造、粵水電風電裝備製造工藝最佳化等項目按計畫實施投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牽頭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十九)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加強重大製造業項目和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項目招引,錨定全國乃至全球龍頭企業精準招引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重點產業。鼓勵和支持社會化機構拓寬項目信息源、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大力開展聯合招商、以商引商、“頭部企業”招商、“飛地”合作模式招商。組織參與國內外高規格展會和招商會,吸引優秀的客商開展合作。〔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二十)最佳化重大項目建設全流程服務。強化項目跟蹤服務。落實市領導掛點重點項目服務機制,實施“一項目一專班”全過程跟蹤服務,運用工業大數據平台進行製造業項目全過程監控。發揮重大項目並聯審批工作專班的作用,實施重大產業項目“綠色通道”服務,協調解決項目從立項、建成到運營全流程遇到的問題,切實推動項目如期建設形成投資。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編制《陽江市工業用地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實施意見》,建立項目遴選評估機制,實行“項目建設、竣工驗收、達產覆核、股權變更、用地轉讓”等環節的閉環管理,實施全周期動態評估和監督。力促項目動工建設。推廣陽春“拿地即開工”的經驗做法,通過當地相關部門發提醒函和律師函及落實監管協定等措施促項目動工,探索通過航拍等方式,及時精準調度督促限期開工。完善項目能耗、環評指標統籌機制,調劑逾期未開工項目能耗指標供應其他優質項目上馬建設,督促已獲得環評審批項目按時間進度要求加快建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育苗壯乾提升行動,在主體培育上實現新突破
  (二十一)培育壯大骨幹企業。擇優選擇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支持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做優,遴選培育一批有一定規模、成長性好、技術先進的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鼓勵支持總部型工業企業、龍頭企業通過產業鏈整合、股權併購等方式打造“鏈主型”企業,構建產業鏈企業共同體,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組織控制力強、競爭優勢明顯的製造業企業總部。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集團的引領支撐作用,發揮大企業平台、渠道、品牌優勢,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力爭到2027年,新培育產業規模百億級企業2家以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二十二)培育壯大中小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加強中小企業成長輔導,重點扶持一批成長性好、創新力強、市場前景大的小微企業,力爭2027年共培育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動企業升規發展。開展“小升規”政策宣傳工作,指導企業用足用活用好優惠政策,督促縣區按不低於發展預期目標的1.2倍建立“小升規”培育庫,同時向稅務部門、供電部門收集企業相關情況進行數據匹配,形成工作檯賬,力爭每年實現60家以上企業完成“小升規”。〔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陽江供電局、陽江市稅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二十三)提升企業質量品牌能力。推動“陽江製造”品牌建設。鼓勵企業對標國內外先進水平開展質量評比、技術攻關,推廣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樹立一批行業質量卓越的標桿,全面提升“陽江製造”產品質量。大力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政府質量獎和國際知名質量獎項,對獲得中國質量獎和廣東省政府質量獎的企業予以獎勵,推動更多國家和省標準化組織技術機構和對口單位落戶我市。實施消費品“三品”戰略。加大對“陽江刀剪”“漠陽味道”等陽江品牌培育的支持力度,推動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廣東製造”等省級以上品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中國乃至國際商標註冊、收購知名品牌,加強品牌整合,推動自主品牌“走出去”。〔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實施要素保障提升行動,在環境優勢上實現新突破
  (二十四)最佳化製造業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親清政商關係。深入開展企業集中服務月活動,深入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困難。落實好國家、省、市助企紓困政策,做好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化解工作。落實陽江市《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分類改革實施方案》,切實提升項目審批效率。拓展政企互動溝通渠道,套用粵商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等平台,為企業提供諮詢、開辦、投資、訴求、政策兌現等一站式服務以及從項目洽談到投產提供全鏈條服務。對新落地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以上項目開展“一事一議”服務,推動項目納入省重大製造業項目庫範圍,在用地、用能、環評方面予以優先支持,提前實施專人跟蹤服務。〔市發展改革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商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工商聯、陽江市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五)落實土地要素保障。建立工業項目保障機制,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劃設工業用地控制線並予以落實,保障工業用地的發展空間。探索建立工業項目用地需求庫,確保工業用地總量穩中有升。最佳化工業用地布局,加大對優質項目的用地保障,確保將有限資源要素向發展前景好、土地利用率高、畝均稅收高的項目集聚。鼓勵採用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多種供地方式,提高項目落地效率,降低企業用地成本。落實省“節地提質”專項行動,加快推進“工改工”,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供應。〔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二十六)強化金融支撐保證。實施融資暢通工程,降低製造業企業融資成本,重點對節能改造、智慧型化改造、產業鏈協同創新、科技攻關等項目給予利率優惠、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以及信用貸款等金融支持。落實國家和省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成本負擔,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的投資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企業實施提高畝均產出、提高勞動生產率、產品升級換代。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拓展製造業投融資渠道,重點加大對中小企業首貸、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等支持力度,緩解企業融資壓力。〔市金融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人行陽江市中心支行、陽江銀保監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二十七)強化人才支撐保障。落實省製造業“十百千萬”人才專項行動,充分發揮優質企業等主體作用,建設“優秀企業家-製造業卓越工程師-製造業新工匠”培育梯隊。圍繞我市產業發展升級需求,面向海內外引進一批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引進培育高層次急需緊缺製造業人才,對製造業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新引進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扶持。依託重點製造業企業新建博士博士後科研平台,依託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擴大校企合作規模,打造專業型、實用型、技能型、創新型的人才隊伍。利用中小企服務等平台,加強制造業工人技能提升培訓、轉崗培訓,提升技術套用水平,力爭每年培訓超2萬人次。〔市委組織部牽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八、保障措施
  (二十八)強化組織保障。實施製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把推動製造業當家作為各地各部門工作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親力親為抓,帶頭定期研究、協調解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將製造業當家落實到位。縣鎮兩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擔負起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責任。參照省建立健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製造業發展納入各地區各相關部門年度績效考核,增加政府績效考核中涉及製造業的指標權重。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全市領導幹部重要培訓內容,持續開展領導幹部製造業綜合素質培訓。〔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委組織部牽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和市直有關部門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二十九)落實省“粵產粵優”綜合評價。全面發揮“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改革牽引作用,強化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提高資源要素投入產出效益,推動科技、人才、資金、土地、數據等要素資源向製造業集中配置。落實畝均效益為核心的“粵產粵優”綜合評價,把推動“製造業當家”落實情況,作為各地各單位高質量發展評價的重要指標。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對在推進制造業成效較好的縣(市、區),在用地、人才、資金等方面予以傾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統計局、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局、市金融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大力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宣傳我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及效果,推動製造業當家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挖掘我市工業文化內涵,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表揚宣傳一批製造業優秀企業、企業家和南粵工匠,增強社會對製造業當家的價值認同。開展“陽江製造”文化系列宣傳活動,講好“陽江刀剪”“陽江豆豉”“漠陽味道”“陽江海上風電”故事,將陽江製造業歷史文化和現代製造業深度融合,在文化內涵上進一步推動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結合職責抓好落實〕

政策解讀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製造業當家”工作要求,聚焦製造業當家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推進工業振興和製造業“千百十”工程的工作部署,我市制定印發了《陽江市高質量建設製造強市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省建設,持續鞏固和強化製造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頂樑柱”作用,加快塑造廣東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優勢,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加快《意見》在我市落地實施,安排部署我市2023-2027年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實施方案》。
二、制定依據
依據省委、省政府《關於高質量建設製造強省的意見》和我市《關於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以及市政府《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結合我市實際編制。
三、編制過程
2023年2月份開始,根據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研究起草《實施方案》初稿,聽取了有關縣(市、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企業、專業機構等意見,並經過反覆研究討論、修改完善之後形成徵求意見稿。2023年4月,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就《實施方案》徵求了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行業協會意見,並修改完善形成送審稿。2023年5月,《實施方案》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正式印發。
四、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內容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大工作目標、六大專項行動、三點保障措施:
(一)兩大工作目標
對照省2027年和2035年目標,提出我市到2027年,全市製造業增加值突破350億元,先進制造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5%以上等目標;到2035年,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發展一批產業鏈主、專精特新企業,智慧型化數位化綠色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
(二)六大專項行動
提出六大專項行動推動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實施集群強鏈提升行動,結合“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關於突出製造業當家的部署要求,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布局,推動海洋經濟和製造業“千百十”工程,在產業能級上實現新突破;
二是實施園區質效提升行動,高標準建設陽江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和強化土地資源配置,在承載能力上實現新突破;
三是實施創新能級提升行動,通過完善創新平台體系,推動製造業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在科創賦能上實現新突破;
四是實施項目攻堅提升行動,通過推動存量企業增資擴產,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在增勢蓄能上實現新突破;
五是實施育苗壯乾提升行動,強化企業梯度培育,培育壯大骨幹企業和中小企業,提升企業質量品牌能力,在主體培育上實現新突破;
六是實施要素保障提升行動,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加大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支持力度,在產業發展環境優勢上實現新突破。
(三)三點保障措施
提出強化組織保障、落實省“粵產粵優”綜合評價、大力營造良好氛圍等三點要求,推動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