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縣(陽原)

陽原縣

陽原一般指本詞條

陽原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接宣化,南連蔚縣,西與山西大同毗鄰,北與懷安縣山西省天鎮縣交界。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陽原縣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總面積1849平方公里(2013年)。

陽原縣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地貌有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河川,總的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平均海拔約1100米,最低海拔770米,最高海拔2045.9米。

2013年。陽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819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998元,增長5.1%,財政收入37986萬元,增長7.3%,占GDP的比重為6.89%,經濟運行質量急需提高。

2018年11月15日,陽原縣順利通過創建省級園林縣城評審驗收。2018年12月27日,經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研究,同意靈壽縣、趙縣、陽原縣縣城為河北省園林縣城。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園林縣城,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人口,交通通訊,經濟概況,綜述,毛皮加工產業,糧食種植產業,工業生產產業,經濟發展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公共運輸,社會保障,文化衛生,旅遊景點,澍鷲寺塔,開陽古堡,泥河灣遺址群,竹林寺,名優特產,

歷史沿革

東周戰國
陽原縣戰國時,屬趙國,置安陽邑,治所在今開陽朝時,仍置安陽邑。
西漢
西漢時,屬并州代郡,置三縣,其中之一為陽原縣。置縣時間為漢景帝前元年間(前156~150年)。東漢時,今陽原縣屬幽州代郡,東漢建武二十七年(51年),陽原縣撤銷。
三國魏
三國魏時,置安陽縣,屬幽州代郡。晉朝時仍為安陽縣。北魏初,仍置安陽縣,屬代郡。
隋時,陽原縣東、西分屬涿郡雁門郡。唐初沿襲隋制。武德六年(623年)年,屬蔚州靈丘縣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屬河東道興唐府興唐縣。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屬晉國蔚州。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天福三年,屬
遼時,屬西京道大同府統和年間(983~1012年),置弘州,轄永寧順聖二縣。金仍置弘州,屬西京路大同府。
初,陽原縣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轄襄陰、順聖二縣。
明朝
明朝時,陽原縣直屬京師宣府。
清朝
清朝時,屬直隸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為西寧縣
民國
民國二年,為避免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將西寧縣改為陽原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陽原縣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15日,陽原縣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地區。1958年9月19日,陽原縣與蔚縣合併,定名蔚縣。1961年5月27日,陽原縣,蔚縣分離。1993年6月30日,陽原縣屬張家口市至今。

行政區劃

所轄鄉鎮面積人口鄉/鎮政府駐地
西城鎮
112平方千米
5.7萬人(1997年)
西城鎮
東井集鎮
138平方千米
3.66萬人(2002年)
東井集村
東城鎮
167平方千米
1.8554萬人
東城村
化稍營鎮
95平方千米
2.60萬人(2002年)
化稍營村
揣骨疃鎮
285平方千米
2.77萬人(2002年
揣骨疃村
浮圖講鄉
168平方千米
1.22萬人(2002年)
浮圖講村
要家莊鄉
114平方千米
2.10萬人
要家莊村
東堡鄉
109平方千米
0. 8760萬人
東堡村
井兒溝鄉
124平方千米
1.25萬人(2002年)
井兒溝村
三馬坊鄉
77平方千米
1.05萬人
三馬坊村
大田窪鄉
82平方千米
0.5766萬人
大田窪村
高牆鄉
186平方千米
1.73萬人(2002年)
高牆村
辛堡鄉
111平方千米
1.38萬人(2002年)
辛堡村
馬圈堡鄉
106平方千米
0.92萬人(2002年)
馬圈堡村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轄5鎮9鄉30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西城鎮。5鎮分別是:西城鎮東井集鎮東城鎮化稍營鎮揣骨疃鎮;9鄉分別是:浮圖講鄉要家莊鄉東堡鄉井兒溝鄉三馬坊鄉大田窪鄉高牆鄉辛堡鄉馬圈堡鄉
陽原縣行政區劃陽原縣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陽原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首都北京、煤都大同和皮都張家口之間,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地理坐標:北緯39°53′~ 40°22′,東經113°54′~ 114°48′。東接宣化,南連蔚縣,西與山西大同毗鄰,北與懷安縣和山西省天鎮縣交界。距北京市280公里、大同市78公里、張家口市140公里。陽原縣全境東西長82公里,南北寬約27公里。
陽原縣

地形地貌

陽原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過渡帶,陰山余脈與恆山余脈複合處。境內南北環山,桑乾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海拔最高點2045.9米,最低點778米,平均海拔1100米。境內山區占27%,山麓平原占57%,河川占16%。

氣候特徵

陽原縣屬溫帶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短促,多雷雨天氣 ,降雨量約占全年62%~67%。秋季氣候涼爽,降溫快。冬季寒冷乾燥,晝夜溫差大。
陽原縣年平均氣溫7.7℃,七月氣溫22.7℃,一月氣溫-10.2℃,年均溫差33.4℃,穩定通過10℃以上積溫312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842.4小時,年總輻射140.6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全年無霜凍日期136天,年均降水量364.6毫米。

水文概況

陽原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乾河流程103.75km,流域面積1777平方千米。壺流河流程14.7 km,流域面積62平方千米。

園林縣城

2018年11月12至13日,陽原縣順利通過創建省級園林縣城評審驗收,截至2018年底,陽原縣主城區建設完成公園、遊園14處,縣城綠地面積達到324.3萬平方米,公園綠化面積達69.32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05平方米。綠地率31.2%,覆蓋率35.15%。市容市貌明顯提升,車輛停放有序、廣告牌匾整齊劃一、無櫥窗廣告和牛皮癬、道路乾淨整潔無揚塵現象、各類市政設施安全平穩運行、污水處理率達到96.1%、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供熱普及率90.12%、燃氣普及率95.8%、供水普及率100%、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道路完好率達到99.5%、主次幹道亮燈率達到96.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已探明有礦藏55種,礦點178個。主要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岩沸石膨潤土瑪瑙、磷、鐵、鋁、錳、銅、鉬、石墨等。其中原煤總儲量4.27億噸,發熱量達6200—7200千卡,且煤層淺、易開採。石灰石預測儲量達10億噸以上,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億噸。磷儲量,C1級6051.1萬噸,含P2O52.38%,折礦480萬噸;C2級11701.5萬噸,含P2O52.64%,折礦1070.3萬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低品位磷礦。赤鐵、磁鐵儲量320萬噸。膨潤土總儲量3200多萬噸,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優質膨潤土。石墨儲量3000萬立方米,可全部露天開採。鐵鋅鉬儲量2118萬噸。優質礦泉水5處,水溫43.5℃,內含1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作為飲用、醫療和洗浴礦泉水綜合開發利用。

水力資源

陽原縣內洪水流域較多,各種侵蝕溝多達901條,年均過境水量4.81億立方米,常年可用洪水量3626萬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約為7636萬立方米。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陽原縣總人口257496人。其中,男性人口133494人,女性人口124002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7.65:100。戶籍人口274816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9%,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0.18%。總人口中,城鎮人口31732人,鄉村人口為225764人。
2013年,陽原縣總人口276799人,比2012年減少2317人。其中農業人口196038人, 比2012年減少2612人,非農業人口80443人,比2012年減少23人。2013年出生人口3094人,出生率11.18%。死亡人口2437,死亡率8.8%,人口自然增長率2.38%。

交通通訊

陽原縣有大秦鐵路、宣大高速公路和109國道縱貫全境,是貫通京津和晉蒙的主要通道。與207國道、112國道、張石高速、天走線、永蘆線及宣大高速、張石高速等線路相連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公路總里程達1256.3 km。宣大高速80.4 km,張石高速17.14 km,國道(109、112、207)104.6 km,省道(天走線)43.6 km,縣級公路(永蘆線)102.5 km,宣大連線線四條20.8 km,張石連線線7.9 km,鄉村道路603.545 km,村道257.8 km,在全省屬交通大縣。
截止到2013年,陽原縣固定電話用戶32665部,行動電話用戶128075部,多媒體網際網路用戶7600戶。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陽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00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300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85000萬元。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16.2%、9.3%、7.2%。
2013年,陽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81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4628萬元 , 同比2012年增長6.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830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78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8%。地區生產總值中一產 、二產 、三產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0.81 %、23.29 %、55.9%,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明顯偏低。
2013年,陽原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998元,同比2012年增加1016元, 增長5.1%。財政收入3798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7.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89%。

毛皮加工產業

2012年,獲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聯合授予的“中國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稱號;
2014年,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第二批“皮毛製品外貿轉型示範基地”……
近年來,陽原縣圍繞打造國際領先的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提升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發展水平,以毛皮文化為引領、專業市場為龍頭、碎料加工為特色、工業園區為支撐,全力打造集特種養殖、硝染鞣製、碎皮加工、成衣製作、產品銷售、技術研發、文化旅遊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傳承歷史, 打造產業鏈條
陽原, 擁有舉世聞名的泥河灣,是東方人類的故鄉。人類在此完成了200餘萬年進化過程的同時, 也經歷了利用動物毛皮的全過程,締造了厚重的毛皮文化。
建國後, 陽原村村辦起毛皮廠,在全市獨具一格。改革開放以來,陽原毛皮加工迎來快速發展期,產品種類日趨豐富、加工技藝不斷革新。 近十幾年來,陽原毛皮加工由碎皮縫製向高、中檔裘皮製衣轉變,開發生產的裘皮成衣、裘皮編織品以及裘皮裝飾品等,遠銷海內外。
歷史文化是寶貴財富, 是產業發展的軟實力。如何扛起傳承發展大旗,在日新月異的國內國際市場站穩腳跟,使毛皮產業走得更遠更好?陽原縣以世界眼光,積極延伸產業鏈條,讓傳統毛皮產業煥發出新生機。
———總投資6.5億元建成了陽原國際裘皮城,成為京西北單體建築規模最大、功能設施最完善的毛皮專業市場,目前商戶入駐率達100%,吸納就業5000人。2017年,這裡被中國皮革協會授予“五星級專業市場”稱號。
———投資4500萬元興建了國內首家展示毛皮文化的專業博物館,全面展示陽原毛皮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獨特的碎皮加工工藝、歷代陽原毛毛匠的奮鬥業績等,為陽原毛皮悠久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投資636萬元建成了裘皮技術培訓中心,累計培訓加工、銷售人員5200多人。國家皮革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遷址到陽原,對樹立行業權威,打造 “陽原標準”,提高陽原在國內國際毛皮行業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引進了陽原縣新元素鞣製公司入駐硝染基地,建成了永盛毛皮硝染基地,具有世界一流的毛皮染色技術的義大利MIB公司也得以入駐,毛皮廢水處理實現了循環利用,通過了中國皮革協會組織的環保核查。
2018年10月26日,第五屆中國·陽原國際毛皮文化節在陽原縣盛大開幕,再一次將陽原這個獨具特色的 “毛皮之鄉”華麗地展現在世界面前。 為期六天的文化節,為陽原毛皮產業注入了新元素、新理念。以此為契機,陽原縣吹響了新一輪以世界眼光打造“時尚產業”新高地的衝鋒號。
戰略部署,實現提檔升級
一系列的“大手筆”,使陽原毛皮產業得到了強勁發展。然而,隨著時代前行,在產能過剩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市場對皮草提出了新要求,陽原皮草產業面臨新挑戰。
如何創新思路, 增強動能, 使毛皮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煥發新生機?
陽原縣委、 縣政府充分發揮碎皮加工技術優勢,扶持中小加工企業和加工戶改進工藝, 變陽原製造為陽原創造。 在國家皮檢中心的有力支撐下, 逐步建立以陽原碎料加工工藝為基礎的國際標準, 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陽原碎料加工在全國全球毛皮行業的領先地位。
目前,陽原縣已形成了極具規模的產業集群,擁有西城鎮、東城鎮、要家莊鄉、揣骨疃鎮、東井集鎮、浮圖講鄉6個毛皮業重點鄉鎮、30多個毛皮加工專業村。全縣常年從事毛皮加工的有5萬多人,熟練掌握生產技能的工人有2萬多人,全面具備了為國內外商戶高質量加工各類檔次裘皮服裝服飾的能力。據統計,陽原已註冊的毛皮企業和個體加工戶達到1100多家,年可加工各類毛皮材料1000多噸,占全國毛皮碎料加工總量的80%。
歷經幾年的強勁發展, 陽原毛皮產業基本實現了由原來以碎皮加工為主的初級形態向集動物養殖、原皮交易、硝染鞣製、碎皮加工、成衣製作、 產品銷售、 培訓研發、 文化旅遊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的初步轉型升級模式。 以北元、 北國屈氏、 溫美莎、 寶美毛等為代表的品牌獲得全省著名商標,年可生產各類裘皮服裝服飾50多萬件, 實現產值達20多億元, 產品遠銷歐、美、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銷輻射北京、天津、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陽原也力爭到2020年,實現毛皮行業年產值80億元,市場行銷額達到100億元,出口創匯突破1億美元, 從業人員達到6萬人。
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陽原縣近年來把碎皮縫製作為完善整個皮毛產業鏈條的基礎和全縣扶貧攻堅的第一主導產業來抓,重點扶持有毛皮加工意願的貧困戶每戶一台縫皮機, 累計發放縫皮機7673台,覆蓋全縣49個村、2.47萬貧困人口。 據初步測算, 毛皮產業收入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到1500元。

糧食種植產業

2011年陽原縣年糧食總產量可達101753噸,油料總產量5621噸,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60.3%、103.5%。蔬菜總產量78500噸,同比2010年增長20.3%。肉類總產量24500噸,蛋類總產量48000噸,奶類總產量15000噸,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15.1%、31.7%、6.3%。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25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0.5%。第一產業增加值預計可達107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6.2%。
2011年,陽原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49655.08公頃,同比2010年增加346.45公頃,增長0.7%。總體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油料作物播種面積減少趨勢。
2011年陽原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1855.7公頃,同比2010年同期增加471.7公頃,增長1.14%。糧食作物中,玉米播種面積為20803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3.69%。穀子面積為5307.5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5.23%。高梁為326公頃,比2010年下降18.76%。豆子播種面積為6992.6公頃,比2010年下降10.04%。薯類播種面積為2716.8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1.52%。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617.7公頃,比2010年下降3.53%。蔬菜種植面積2127公頃,同比2010年增長2.95%。瓜果種植592公頃,比2010年下降2.47%。
2013年,陽原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4183萬元,比2012年增長6.5%。其中,農業產值54313萬元,比2012年增6.8%,林業產值5709萬元,比2012年增長64.9%,牧業產值131719萬元,比2012年增長4.1%,漁業產值722萬元,比2012年下降0.1%,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11720萬元,比2012年增長16.3%。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4628萬元,其中農業增加值24170萬元,林業增加值3026萬元,牧業增加值80816萬元,漁業增加值40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6212萬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6.2%、6.8%、64.9%、4.1%、-0.1%、16.3%。
2013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49529公頃,比2012年增加427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41594公頃,比2012年增加422公頃,油料播種面積為4598公頃,比2012年減少52公頃,蔬菜播種面積2202公頃,比2012年增加66公頃,瓜類播種面積553公頃,比2012年減少43公頃。
2013年,陽原縣造林面積620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533公頃,飛播2667公頃,植樹48萬株。
2013年,陽原縣畜牧業豬存欄10.87萬頭;羊存欄21.52萬頭,家禽存欄233.89萬隻,兔的飼養量達到552.17萬隻,比2012年增長4.9%,其中獺兔出欄400萬隻,比2012年增長5.3%。肉類總產量為25996噸,比2012年增長3.6%。奶牛年末存欄達3400頭,比2012年下降3%,牛奶產量達10121噸,比2012年增長1%。

工業生產產業

2011年,陽原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7220萬元,利稅4180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8%、15%。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6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4%。201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可達113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9.3%。
2013年,陽原縣工業實現增加值95508萬元,比2012年增長1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2家,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0365萬元,比2012年增長21.8%,實現增加值38610萬元,比2012年增長15.02 %。實現利潤總額6371萬元,比2012年下降21.23%。建築業保持平穩增長。2013年,陽原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32800萬元,比2012年增長12.6%。陽原縣4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47512萬元,同比2012能增長7.5%,實現利潤544萬元。

經濟發展產業

2011年,陽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7.6%。交通運輸業實現增加值88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0%。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20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9%。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2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3%。第三產業增加值預計可達285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7.2%。固定資產投資2011年,陽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2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8%。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4000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0%。工業固定資產投資72000萬元,工業技改投資52000萬元。
民營經濟2011年,陽原縣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28000萬元,實繳稅金27000萬元。同比2010年分別增長9.9 %、-7 %、實繳稅金占全部財政收入的91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84.7%。
出口創匯2011年,陽原縣完成出口創匯3610美元,同比2010年增長38%。
固定資產投資:2013年,陽原縣固定資產投資356900萬元,比2012年增長23.01%。 城鄉建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3469萬元,比2012年增長22.6%,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18031萬元,比2012年增長49.7%。完成投資453925萬元。
國內貿易2013年,陽原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204萬元,比2012年增長13.8%。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91790.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0.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3413.8 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6.6%。四大煤炭運銷企業實現煤炭批發額12.21億元,比2012年下降42%。發運煤炭218萬噸,交納稅金916萬元。
對外經濟:2013年,陽原縣出口創匯總值2828萬美元,比2012年增長11.2%。利用外資仍然為零。
金融業2013年,陽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74939萬元,比2012年增長14.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484182萬元,增長14.9%。各項貸款餘額385857萬元,增長23.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陽原縣第一中學
陽原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2年,屬河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是陽原縣唯一一所寄宿制普通高中,也是全縣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學。學校占地6507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3092平方米。全校現有教職工242人,專任教師182人,其中研究生學歷7人,高級教師84人。現有教學班47個,在校生2810人,其中住校生1632人。經過近年的不斷建設改造,校園環境更加優美,教學設施更加完備,擁有教學樓2幢、學生宿舍樓2幢、綜合實驗樓1幢,師生餐廳2個。
陽原縣第一中學陽原縣第一中學
陽原縣第二中學
陽原縣第二中學始建於1976年,學校占地4.8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
陽原縣第二中學陽原縣第二中學
8986平方米。擁有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公寓樓、綜合樓和高標準的餐廳,配備有理、化、生實驗室及儀器室、準備室、圖書室等專用教室和活動室。現有教學班35個,在校生1952人。教職工173名,其中專任教師143名。
陽原縣第三中學
陽原縣第三中學陽原縣第三中學
陽原縣第三中學於1999年建校,屬縣辦初級中學。占地5.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現有教學班27個,在校生1300餘人,其中住宿生725人。現有專任教師103人,教師年富力強,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平均年齡41歲。其中市級骨幹教師23人,縣級優秀教師56人,學歷達標率100%。
陽原縣第四中學
陽原縣第四中學位於要家莊鄉要家莊村東、光華路西,由原要家莊中學改建而成。學校占地40800平方米,建築面積6956平方米,有教職工60人,教學班12個,在校生558人。
陽原縣第一實驗國小
陽原縣第一實驗國小始建於1913年,學校占地面積11120平方米,建築面積6488平方米。現有3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27名。
陽原縣第二實驗國小
陽原縣第二實驗國小成立於1998年9月。座落於陽原縣西城鎮平安街北、西寧路東。現有22個教學班,學生1803名;教職工94名,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人,國小高級教師73人。省特級教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1人,市級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13人。
陽原縣第三實驗國小
陽原縣第三實驗國小位於縣城新區光華路西側,規劃占地80畝,設12軌72個教學班,在校生3600人,建築面積17263平方米,抗震設防等級為8度;
陽原縣第四實驗國小
陽原縣第四實驗國小前身是陽原縣南關國小,屬全日制完全國小。2015年4月從北關中心校分離,實行獨立辦學,更名為陽原縣第四實驗國小。
陽原縣第五實驗國小
陽原第五實驗國小項目位於陽原縣西城鎮光華路東側,富強街南側;
2013年,陽原縣共有各類學校63所,其中:國小35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一貫制學校11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特殊學校1所、幼稚園5所。
到2013年,陽原縣有國小35所,班數571個,在校生20522人,升學率78%,教職工1105人,專任教師909人,教師達標率89.8%。普通中學20所,教學班177個,國中在校生7428人,升學率44.3%。高中教學班數25個,在校生1243人。中學教職工1370人,國中專任教師891人,教師達標率98.9%。高中教職工249人,專任教師124人,教師達標率60.4%。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2507人,教職工175人,專任教師117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學班3個,在校生19人,教職工14人,專任教師10人。幼稚園5所,教學班137個,在園人數2934人,教職工26人,專任教師17人。

公共運輸

陽原縣公交客運站項目位於陽原縣西城鎮光華路西側,迎賓大道西延北側,目前該項目已經完成了修建性詳細規劃,該項目總建築面積10128.25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10128.251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3年,陽原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企業20763人,機關3488人,農村130238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46831人,減少122人,其中職工12578人,居民34253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達184969人。2013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6067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37862人。2013年全陽原縣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5個,擁有床位850張,收養260人。
2013年,全年有68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418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78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5%。
2013年陽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6元,比2012年增長1498元,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264元,比2012年增加695元,增長15.2%。城鄉居民102百戶擁有電腦26台、接入網際網路24戶、電冰櫃67台、手機124部、機車62輛,電視99台,其中有線電視入戶39戶,汽車8輛。

文化衛生

2013年,陽原縣有縣級文化館一處,藏書14000餘冊,專業劇團一個,年演出328餘場,收入165萬餘元。報社一家,年出版報紙50期。,泥河灣博物館建成,已正式開館運行。
2013年末陽原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8 個,衛生技術人員681 人,其中執業醫師275人,個體診所34個,村衛生室248個,鄉村醫生570人,衛生機構床位數達680張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4%,嬰兒死亡率1.15%,分別比上年下降0.79%、0.85%。

旅遊景點

澍鷲寺塔

澍鷲寺塔,位於張家口市陽原縣白家泉鄉窯兒溝村西南方的半山上。澍鷲寺塔精巧美觀,風格獨特,它融合了漢地佛塔與藏地佛塔的造塔藝術,不僅顯示了張家口地區漢、蒙、藏文化的交融,也記錄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築思想和技藝。澍鷲寺建於唐代貞元(公元785-805年)年間,因坐落在鷲峰嶺而得名,清鹹豐年間重修。澍鷲寺塔同寺並建,已有上千年歷史。澍鷲寺毀於20世紀60年代,唯佛塔保存。澍鷲寺塔呈圓錐形,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體磚砌,實心,為八角13級密檐與覆缽式組合磚塔,總高約25米。古塔古樸典雅,玲瓏秀麗。河北陽原縣千年古塔——澍鷲寺塔,整體精緻、美觀。2013年,澍鷲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陽原縣千年古塔——澍鷲寺塔,塔身的雕塑非常精美。該塔座為須彌座式,坐落在毛石堆砌的圓形基座上,須彌座的上下梟混部分用仰蓮裝飾。河北陽原縣千年古塔——澍鷲寺塔。古塔束腰部滿飾高浮雕花卉圖案和佛龕,須彌座的上下枋、梟,均為重層仰覆蓮瓣疊澀而成。須彌座的束腰上雕有壼門,壺門裡的佛像均已缺失。須彌座上層有串珠樣的花柱,柱間也是磚雕的佛像,大多壞損,少許還能看出模樣。

開陽古堡

開陽古堡位於陽原縣城東南20公里,是浮圖講鄉的一個行政村。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開陽堡即戰國時期趙國代郡之安陽邑。《史記趙世家》載,趙主父--武靈王封長子章為代郡安陽君,西漢、東漢時稱為東安陽縣,治所即開陽堡。這是有明確記載的陽原縣境內,最古老的縣城和村莊,故開陽有"開陽原縣村莊先河"之說。

泥河灣遺址群

泥河灣遺址群位於河北陽原縣東部,桑乾河北岸,化稍營鎮泥河灣村境內,位於桑乾河上游的陽原盆地。距今約177萬年前,遠古的人類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記錄了200—300萬年來泥河灣古湖變遷的完整過程。地層中飽含著古湖時期的動植物化石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形成了一個“天然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古人類、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及新構造運動學的寶地,在國際地質界和考古界享有盛譽,尤其是在世界早期人類起源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泥河灣的系統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特的文化現象—泥河灣文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國地質和考古工作者相繼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和研究,已發現早期文化遺存的遺址80多處,其中100萬年以上的就有25處,全國共30處。距今136萬年前的小長梁早期遺址區、10萬年左右的侯家窯中期遺址區和1萬年左右的虎頭梁晚期遺址區,統稱為泥河灣遺址群,被公認為“世界人類及其文化起源中心”,在國內和國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在我國人類起源史上,泥河灣作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地載入史冊。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起始格上記載:“距今100—300萬年,人類已出現在中華大地……我國雲南、四川、陝西、河北已發現這一時期直立人化石和文化遺存,最北一處是河北陽原小長梁。”2001年10月,馬圈溝遺址又有新的重要發現,此處人類進餐的遺蹟經有關考古專家確認距今約二百萬年前。馬圈溝遺址是迄今為止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泥河灣被譽為“人類的東方故鄉”,泥河灣遺址群於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2日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10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大遺址保護項目,在全國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中排列36位。
泥河灣遺址群不僅是河北人民的驕傲,也是全世界寶貴的優秀文化瑰寶。泥河灣遺址群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鑑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1.05萬年)。主要遺址有:
1、馬圈溝遺址簡介
馬圈溝遺址,地處泥河灣盆地東部,桑乾河南岸的大田窪台地北部邊緣區,距岑家灣村約1000米處。這裡是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集中分布區。岑家灣村北臨桑乾河,南依大田窪台地北坡。由於水流的作用,這裡的泥河灣層發育了數條南北向的巨型沖溝,馬圈溝遺址正是其中的一條沖溝。在這一帶存在著一條北東--南西向的基岩正斷層,馬圈溝遺址位於該斷層的上盤,距斷層面非常近。馬圈溝遺址發現的石製品種類有石核、石片、石錘、刮削器等,從1993年以來開始對馬圈溝進行小面積發掘,2000年以來連續五年又進行了發掘,馬圈溝遺址中發現的動物骨骼化石種類有象、犀、鹿、馬、嚙齒類等。在第三文化層發現了極為難得的人類祖先餐食大象的場景,敲骨吸髓、餐食大型動物已成為人類的生存行為,在目前全世界的舊石器考古發掘中是唯一的一例。馬圈溝遺址的意義,不僅將泥河灣盆地舊石器遺址的年代,向前推進了數十萬年,達到180-200萬年左右,成為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更重要的是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2、小長梁遺址簡介
小長梁是位於桑乾河南岸的一個小土梁。1978年,中科院古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小長梁遺址,經過多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可以鑑定的種類有貂、古菱齒象、中國三趾馬、三門馬、披毛犀、鹿、羚羊、牛類等。三趾馬是第三紀的標誌動物,可延續到第四紀早期,在泥河灣各遺址中,只有小長梁遺址發現了這種古老動物化石。在小長梁遺址出土的石器以小型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1000多件,同時還有打擊骨片。小長梁遺址形成於湖濱相沉積層中,遺物幾乎未受到擾動,屬於原地埋藏。小長梁遺址的發現,意味著早期人類就生活在小長梁一帶。做為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
3、侯家窯遺址簡介
侯家窯遺址位於泥河灣盆地西北部。1974年,賈蘭坡和衛奇發現了該遺址。遺址的年代為距今10.4-12.5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遺址的典型代表。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石球是該遺址的代表性器物。人類化石的發現是該遺址發掘的重要收穫之一,發現人類化石材料18件,枕骨2塊、頂骨11塊。有的頭骨標本有明顯的切割痕跡,學者們推測這可能是人吃人的結果。有一例頭骨的頂骨的後部有一個直徑9.5毫米的孔,孔緣已經癒合,癒合時間至少有兩個星期以上,這可能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外科環鑽手術。
4、虎頭梁遺址簡介
虎頭梁遺址位於陽原縣東部25公里處。1965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家首先發現。1972-1974年中科院蓋培、衛奇等在虎頭梁一帶進行調查發掘。在遺址中與文化遺物一同發現的動物化石數量較多,可鑑定的化石有:蛙、駝鳥、似布田鼠、蒙古黃鼠、中華鼢鼠、變種倉鼠、狼、野馬、野驢、鹿、牛、普氏羚羊、鵝喉羚、轉角羚羊、野豬。此外,在遺址附近還發現了披毛犀和納瑪象化石。虎頭梁遺址出土的石錘和石砧共7件,其中石錘5件,石砧2件。出土盤狀和龜背狀石核16件,楔形石核共236件,柱狀石核17件,出土兩極石片10件,出土的圓頭刮削器221件,同時出土的有13件扁珠裝飾品。虎頭梁遺址的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晚期之末,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較晚階段。絕對年代應在1萬年左右。在虎頭梁的於家溝遺址中發現了夾砂黃褐色陶片和哺乳動物化石,對研究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以及農業起源、制陶起源等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華北舊石器時代文化系列中的一個空白,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竹林寺

竹林寺位於陽原縣城東北40公里有青元山,竹林寺就座落在青元山的中峰台上。據《陽原縣誌》載:"青元山,地當觀山之背,千峰環向,若揖若拱。該山由五座矗立的山峰所組成,人們習慣把這五座山峰分別稱為東、南、西、北、中"小五嶽"。四周的山峰如蓮瓣,中峰如蓮台,整個山勢如一朵蓮花,故稱五嶽蓮山,舊時山上就建有五嶽廟。竹林寺就建在蓮台之上,形成了"蓮座中心,萬山朝聖"、"千峰環向,若揖若拱"之勝景,寺東山下有峪水由北向東南峪口滾滾流去,這就正符合道教選址所推崇的"四靈獸"、"天門"、"地戶"名山形勝格局要求了。登上竹林寺後,立刻產生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離天很近、離天宮很近之感。
風景名勝
簡介
圖片
泥河灣是世界最早的人類發源地之一。中國已發現100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有30處,其中25處在泥河灣遺址。泥河灣馬圈溝遺址的發掘研究,把亞洲文化的起源推進至距今200萬年前。
被譽為“人類東方故鄉”的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入圍中國“百項大遺址”保護規劃。泥河灣遺址群主要位於河北省陽原縣境內桑乾河兩岸區域內。
泥河灣泥河灣
竹林寺位於陽原縣青元山的中峰台上。四周的山峰如蓮瓣,中峰如蓮台,整個山勢如一朵蓮花,故稱五嶽蓮山,舊時山上就建有五嶽廟。竹林寺就建在蓮台之上,形成了"蓮座中心,萬山朝聖"、"千峰環向,若揖若拱"之勝景。寺東山下有峪水由北向東南峪口滾滾流去,這就正符合道教選址所推崇的"四靈獸"、"天門"、"地戶"名山形勝格局要求。
竹林寺竹林寺

名優特產

鸚哥綠豆鸚哥綠豆產於陽原一帶,因其色澤與鸚鵡羽毛相似,故得名。陽原鸚哥綠豆粒大顆勻,深綠泛光,具有豆味濃香、好煮易爛、含澱粉率高的特點,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之功效。
圪渣餅陽原當地人稱“鍋巴”為“圪渣”。已有近五百年歷史。
供佛杏:陽原縣供佛杏因專供佛事活動而得名。杏大、色艷、味美而聞名,被稱為京西第一杏。1991年在河北省杏品種鑒評會上獲中晚熟品種第一名。1999年供佛杏作為張家口市的名優產品在世博會參展。
化稍營狗肉:陽原傳統的化稍營狗肉以燉為主。燉狗肉最關鍵的是老湯。大多以肉用狗為原料,夏天涼拌, 冬季熱燉。
黃糕北方人吃黃米麵糕,南方人吃糯米糕,西部少數民族吃糌粑。而吃糕一般都在過年,取其“粘”與“年”,“糕”與“高”南諧音,又稱吃“年糕”。
玉米糊陽原的糊糊別有特色。壩上的糊糊是玉米面和莜麵混合後熬成的,正宗的陽原糊糊以玉米面為主,和以少量豆面熬成,入口微苦,有一股淡淡的土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