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風(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陸風,生於1925年,鶴山雅瑤鎮隔朗村人,其父陸朝陽,是鶴山教育界先驅,建樹良多,英年早逝。陸風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曲藝家協會第三、四屆副主席、廣東戲劇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金獲得者。他為人低調,作風嚴謹,在廣東曲藝界享有盛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風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鶴山雅瑤鎮
  • 出生日期:1925年
  • 職業: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二叔趁圩》,《竹伯返唐山》
個人經歷,個人作品,事業危機,個人貢獻,

個人經歷

陸風童年時,鄉間每逢節日或喜慶之事,必請盲公唱戲,他常被悠揚、淒婉的曲調所陶醉,年紀稍長,便與粵曲結下不解之緣。
1950年高中畢業後,陸風當教師不到半年就被調到縣宣傳隊,文化館,劇團工作。他寫的第一首粵曲是《二叔趁圩》。講的是一位翻身農民,交了公糧,賣了餘糧,懷著當家作主的喜悅心情,高高興興趁圩買日用品和生產資料。粵曲開頭一句是:“(二流),真興奮,笑吟吟,大把錢銀將圩趁,沉思一路,我慢慢而行。”此曲曾獲佛山地區優秀文藝獎,廣東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這首曲,由粵劇演員任鐵坤演唱。
陸風不但能編而且能彈、能拉、能唱,每逢縣開幹部大會或代表大會,與會者在會前必邀陸風上台表演,陸風根據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聯繫實際,即席編寫,自彈自唱,字正腔圓,聲情並茂,贏得台下熱烈掌聲。自此,陸風名聲遠播。1958年,省文藝界有關領導慧眼識珠,將陸風調到廣東省文聯辦的刊物《廣東文藝》當戲曲編輯。
1962年,省有關領導要求文藝工作者要拿出一批有強烈時代氣息的“高、精、尖”作品。廣東人民廣播電台負責人對陸風說:“七叔(指白駒榮)曾經說過,他的唱腔風行幾十年,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反映新社會,能令他滿意的唱段,希望在有生之年,留下歌頌新社會的唱段。七叔問能否為他撰一首粵曲。”陸風聽後深受感動,當即答應。陸風立即動手,將以前一些生活積累編出竹伯羊城認女的故事《竹伯返唐山》,寫成粵曲對唱,由省廣播電台轉給白駒榮先生。此時白駒榮已雙目失明,曲文由別人念給他聽。聽後表示合意,並提出找林小群搭擋演唱。《竹伯返唐山》一經播出,南粵大地,掀起波瀾。廣播站日夜轉播,專業、業餘戲劇曲藝團頻頻上演,打動了千萬歸僑、僑眷的心。據說,在五邑僑鄉台山、開平等地的一些老人聽到這首粵曲,涕淚滂沱,唏噓不已。

個人作品

從1960年到1963年這幾年間,陸風在創作上給自己定出兩個標準:題材必須反映現實生活,唱詞務必流暢,詞意力求清新。有時為填一句小曲或押一個韻,搜腸刮肚,夜不能寐。幾年來,陸風筆耕不輟,不惜夜以繼日地付出心血與汗水,陸續寫出十多首反映現代生活的粵曲,如羅家寶呂玉郎先後演唱的《珠海丹心》,羅品超演唱的《紅陵旭日》,文覺非郎筠玉對唱的《越秀遠眺》,陳笑風演唱的《一條趕牛鞭》,白燕仔演唱的《朱老鞏護鐘》等。這些名曲常在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廣州人民廣播電台反覆播出,地區、縣、鎮廣播站日夜轉播。中國唱片公司出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逢粵語節目播出,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事業危機

正當陸風步入創作旺盛之期,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與著名粵劇演員羅品超、一代粵劇小生王呂玉郎等粵劇藝人一起被送到英德茶場接受再教育。不管是酷熱當空的夏日,還是冷雨飄落的寒冬,推車培土種茶、施肥,晚上還堅持編寫一些新粵曲,組成宣傳隊到當地鄉鎮山村演出。內容無非是“文化大革命就是好”、“要鬥私批修”、“手捧寶書紅彤彤”等。每到一地演出,人民民眾不但不對他們另眼相看,反而對他們深表同情與敬重。演出結束後,民眾久久不願離去,滿腔深情目送這班從省城來的“大佬倌”,並千叮萬囑一路走好。

個人貢獻

陸風與粵曲結緣十載,此後被迫相分12年。1979年春天,陸風重回廣東省民眾藝術館工作,重操舊業,但可惜青春流逝,兩鬢飛霜,時移世易,人事已非了。此時粵曲不斷降溫,流行歌曲興起,有人說粵曲“必亡”,有人說“必興”,總之眾說紛紜。陸風清楚意識到粵曲雖有斷層之虞,但當務之急就是一定要把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加以總結,以便人民有所參考,有所繼承,有所啟發。同時要培養一批接班人。於是,他苦戰個3月,編寫一套《高級粵曲音響教材》開班授課,培養一批能寫會唱的骨幹;同時編輯出版《粵曲名家唱腔選》四集,附錄音帶14盒,收集名家唱段86段,全部錄音記譜。發行錄音帶3000盒,記譜本1.2萬冊。先後出版《試論粵曲唱腔的發展》,《粵劇小曲100年》、《近代粵曲唱腔的音樂組合》、《粵曲春秋》等。洋洋120萬言,為振興粵劇、粵曲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養了不少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