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駒榮

白駒榮

白駒榮(1892—1974) 粵劇白派藝術創始人。原名陳榮, 字少波, 廣東順德人。其父陳厚英是粵劇演員。

1958 年, 他調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 次年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培育了大批粵劇接班人。白駒榮曾任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駒榮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順德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74年
  • 職業戲劇演員
  • 主要成就:粵劇四大天王之一
人物生平,少年時代,青年時代,中年時代,晚年時代,演出作品,藝術特色,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白駒榮九歲喪父,因生活無依由大母親韋氏撫養長,供讀私塾四年。十四歲家貧輟學,十九歲之前先後在家鄉勒流怡益紙紮店當學徒和到廣州英芳鞋店當店員。

青年時代

1912年,二十歲的白駒榮到“民壽年”班任第二小生,師事著名男花旦紮腳文,兩人合演《仕林祭塔》《閨留學廣》等戲,廣獲好評,不久被提為正印小生。班主兼師傅的吳友山要他把藝名改為白駒榮,因為“時下花旦千里駒是最紅的,取這個‘駒’字為你起名,就會引起觀眾注目了”。並且開出四本連台本戲《太平天國》,由白駒榮扮演其中一個主要角色。1913年白駒榮轉到“漢天樂”班任正印小生,向班中名角周瑜林、金山貞、新奇仔、蛇王榮等苦學苦練小生、二花面、公腳行當的唱腔和功架。1913年下半年,白駒榮進入寶昌公司屬下的四大名班之一的“國豐年”班任第二小生,演出《柴桑弔孝》時唱自己設計的新腔,演出《狄青三取珍珠旗》改動唱詞,特別是演出《金生挑盒》時,創造了用廣州方言唱“平喉”(真嗓),大受觀眾歡迎,白駒榮由此而成名。此後又轉到“華天樂”班任正印小生,往來演出於廣州、香港各大戲院。
從1917年到1925年,是白駒榮粵劇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先是升上省港大班“周豐年”任正印小生,演出連台本戲《再生緣》時飾演皇帝一角,因在表演上精雕細刻,唱腔新穎豐富,令觀眾耳目一新,在澳門和香港引起轟動。及至“花旦王”千里駒加盟“周豐年”班,兩人合作演出千的首本戲《蕩舟》《舍子奉姑》《夜送寒衣》和白的首本戲《金生挑盒》《再生緣》等,珠聯璧合,藝苑生輝。白駒榮因為表演技藝精進和藝術造詣高超,被廣大觀眾和戲班同行美譽為“粵劇小生王”。

中年時代

1926年到1937年期間,白駒榮兩度出國演出,先是1926年應美國舊金山大中華戲院之聘,與新珠、子喉七、小丁香等到該市合作演出《泣荊花》《客途秋恨》等劇,大受華商觀眾歡迎。後來又於1936年到越南的海防、西貢和新加坡馬來亞以及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粵劇小生王”的美譽蜚聲海外。這十年之間,白駒榮因不甘受制於寶昌公司的老闆,一度暫停舞台演出,專事灌制唱片的工作,主要的片有《金生挑盒》《再生緣》《泣荊花》等。
1937年的白駒榮開始罹患眼疾,影響了他的舞台演出活動。
1937年至1947年,是白駒榮舞台生涯的低落時期。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廣州,他與薛覺先同往香港參加“覺先聲”劇團.薛反串旦角,白仍以生行應工,各自發揮所長,合演《十三妹》《女兒香》《蘇小妹三難新郎》等劇,仍然受到觀眾歡迎。日本侵略軍占領香港後,為了維持同行藝人的生活,他冒險組班演出《雙槍陸文龍》《落霞孤鶩》等戲。以後又臨時組班到廣州四鄉演出,避開日本侵略者的迫害。1946年春節回到廣州東樂戲院演出時,眼疾更加嚴重,只好在舞台上場處和台口鋪上白布條幫助視力識別,勉強演出。後來雙目失明,不得不離開粵劇舞台,應曲藝界朋友的邀約參加曲藝演出。

晚年時代

1951 年, 白駒榮參加廣州市曲藝大隊, 擔任隊長, 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義演, 1955 年曲藝大隊演出粵劇《重冤得雪太陽紅》, 他飾瞎子爺爺, 大受觀眾歡迎。1953 年初, 廣州市粵劇工作團成立, 擔任團長的白駒榮仍堅持參加演出《白蛇傳》《寶蓮燈》《選女婿》《紅樓二尤》等劇,改演老生、醜生。演出前, 工作人員在舞台地毯下放上幾條長竹片, 他憑觸覺辨別舞台前後及出入口位置, 憑聽覺與合演者交流。在《紅樓二尤》中,他扮演的賈璉有較大幅度動作, 但他克服了明眼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在同台演出的演員幫助和配合下, 演得十分逼真, 令人忘記他是失明老者。戲劇大師田漢贊他為“中國文藝界的保爾·柯察金”。白駒榮於195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粵劇界第一個藝人黨員。1956 年, 他赴京參加全國先進生產(工作) 者代表大會, 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短劇《二堂放子》, 與其他演員一起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58 年, 他調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 次年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培育了大批粵劇接班人。白駒榮曾任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主席。
1974年2月13日,白駒榮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逝世,終年八十三歲。

演出作品

白駒榮解放前演出的劇目很多,主要有《金生桃盒》《再生緣》《泣荊花》等;還灌錄有《客途秋恨》《落霞孤鶩》《男燒衣》《海角尋香》等不少唱片,至今尚膾炙人口。解放後則有《琵琶上路》《二堂放子》《選女婿》《龜山起禍》等。

藝術特色

他在粵劇界較早將觀眾難以聽懂的舞台官話改唱白話(即廣州方言)。他的念白,有聲有味,富有音樂感,演唱吐字玲瓏,叮板紮實,感情細膩,運腔簡樸流暢,跌宕有致,令人感到韻味無窮。他經過反覆實踐,發展了金山炳的"平喉"(即小生演唱由假嗓改用真嗓),成為粵劇的一種主要唱法,對發展粵劇唱腔藝術做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我年輕的時候唱旦角,沒有跟父親學習,現在老了才覺得可惜,想回頭學父親的唱法,但發現好難啊,父親的技藝真的很難傳承下去了。(白雪梅評)
與朱次伯、金山炳等人率先把舊粵劇很難聽懂的戲棚官話改用廣州白話演唱,在唱腔方面創新也極為突出,獨創“白腔”,他的念白有聲有味,富有音樂感,演唱吐字玲瓏,叮板紮實,感情細膩,運腔簡樸流暢,跌宕有致,韻味無窮。(鳳凰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