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晶清

陸晶清

陸晶清(1907~1993),原名陸秀珍,筆名小鹿、娜君、梅影。雲南昆明人。

在國小讀書時,經常閱讀《新青年》 、《新潮》、《少年中國》等進步刊物。民國11年(1922年)秋,陸晶清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文科班學習,開始了寫作生涯,所寫詩文發表在《晨報副刊》、《文學旬刊》、《語絲》等刊物上,還參加主編《薔薇周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晶清
  • 出生地:雲南昆明
  • 出生日期:1907年
  • 逝世日期:1993年
  • 代表作品:《流浪集
  • 筆名:小鹿、娜君、梅影
生平簡歷,重點事件,國民工作,與王禮錫結婚,《流浪集》,全英援華總會,人物貢獻,人物著作,

生平簡歷

1922年秋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科,開始發表新詞,曾主編《晨報副刊》附印的的《婦女周刊》。
陸晶清陸晶清
1926年前後與石評梅共同編輯《世界10報》周刊之一《薔薇周刊》。參加過女師大風潮,在三一八慘案中受傷。
1927年3月到漢口,參加國民黨婦女部工作。
1928年回京料理亡友石評梅的喪事,入女師大語文系學習。同年秋主編《河北國民日報副刊》。後曾在翊教中學、女師大補習班、女師大附中任教。
1931年赴日與王禮錫結婚,數月後回上海協助王主編《讀書雜誌》。
1933年與王禮錫流亡英國倫敦。在國外期間寫了不少散文,多發表在《新中華》等刊物上。
1939年初回國,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後與王禮錫參加作家訪問團赴前線訪問。
1940年後他在重慶市女中和重慶求精商業專科學校任教,並主編《掃蕩報》(後改為《和平日報》)副刊。
1945年夏以特派記者身份赴歐洲採訪,寫了一些反映英國人生活與風俗的散文和短篇小說。
1948年回國後在暨南大學上海財經學院任教,曾應中國新聞社之約為海外華僑報紙寫過一些散文。1965年退休。

重點事件

國民工作

李大釗介紹陸晶清加入中國國民黨,到武漢中央黨部婦女部長何香凝處做文書工作,直接接受何香凝的教導。參加國民黨婦女部工作。次年回京料理亡友石評梅的喪事,入女師大語文系學習。同年秋主編《河北國民日報副刊》。後曾在翊教中學、女師大補習班、女師大附中任教。所著散文集《素箋》,民國19年由神州國光社出版,收書箋10封,既有童年生活的回憶,也有人生的感慨與愛情的篇章,感情真摯、文筆細膩、坦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陸晶清被列入"準共"黑名單,她憤然脫離了國民黨組織。
《晨報副刊》《晨報副刊》

與王禮錫結婚

赴日本與王禮錫結婚。數月後回上海協助王禮錫主編《讀書雜誌》。同年,學術著作《唐代女詩人》由神州國光社出版。作者在書中從時代背景角度分析了唐代女詩人產生的社會原因,還專題研究了宮廷詩人上官婉兒、女冠(女道士)詩人魚玄機娼妓詩人薛濤,並鉤沉和考證了十五位宮廷婦女、六十位家庭婦女、十九位娼妓的詩作。作者知人論世,評論言簡易賅,切中肯綮。在女性文學不被重視的二三十年代,本書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女性文學研究的空白,也為以後的中國女性文學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詩集《低訴》由神州國光社出版,收入詩作27首,分為前、後兩集,前集收詩26首,後集收詩11首。這些詩分別寫於北京、南昌、漢口。集子中的詩、感情激越、文字活潑、大多數詩作形式整齊,詩句押韻,適宜於吟詠。

《流浪集》

散文集《流浪集》由神州國光社出版,全書分為《流浪集》、《懷梅集》、《而今集》三集。書中展示了一位竭力擺脫黑暗社會與家庭不幸而奮鬥的女性形象,描寫了對摯友石評梅刻骨銘心的懷念之情。王禮錫回國參加福建人民政府的活動。兩個月後,“閩變”失敗,重回歐洲。陸晶清與王禮錫定居倫敦,度過了五年賣文為生的流亡生活。在國外期間寫了不少散文,多發表在《新中華》等刊物上。在倫敦,她與王禮錫常常到英博物館閱書廳看書,蒐集材料,從事著譯活動。並曾多次與呂叔湘向達一起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聽課。她與王禮錫結交了一批進步人士和著名活動家,做了大量的對外交流和人民友好的工作。她積極協助丈夫發起成立了中國人民之友社,開展抗日援華活動。
《和平日報》《和平日報》
大革命失敗後,陸晶清重進北京女師大文學系深造,讀書之餘主編了《河北國民日報》副刊,完成了《唐代女詩人》的寫作。民國20年,她在日本與王禮錫結婚,婚後回至上海,協助丈夫主編《讀書雜誌》。一·二八淞滬抗戰開始,她和丈夫立即投入何香凝領導的前線慰勞、救護隊。民國22年,由於丈夫編輯出版的書刊觸犯了國民黨政府,受到當局通緝,陸晶清被迫隨夫赴倫敦避難。

全英援華總會

盧溝橋事變發生,陸晶清按照何香凝指示,在國外積極宣傳中國全面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意義;在華僑中要求發揚傳統的愛國熱忱,用實際行動關心和支持抗日戰爭。在她和丈夫的努力下,全英各界人士組織的全英援華總會成立,她丈夫任該會副主席,不斷地託運救濟物資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民國27年12月,陸晶清與王禮錫抵香港,隨後回大陸。翌年1月8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雲南分會召開會員大會,陸晶清應邀參加,並當選為理事。民國29年,在重慶市女中和求精商業專科學校任教,並主編《掃蕩報》(後改名為《和平日報》)副刊。民國34年以《和平日報》特派記者身份赴歐洲採訪,報導1946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和同年夏秋在巴黎召開的“巴黎和會”。

人物貢獻

民國28年初,陸晶清夫婦回國抵達重慶,參加了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陸晶清當選為理事,並被選為代表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南路慰勞團,丈夫王禮錫由周恩來推薦當選為作家訪問團團長,率隊北上。出發前王禮錫接連收到3封恐嚇信,途中突然暴死,這對陸晶清是一個莫大的打擊。從此,陸晶清孤身一人在重慶。為了贍養婆母與丈夫前妻所生的三個孩子,她任教於重慶求精商業專科學校,並任國民黨軍統主辦的《掃蕩報》副刊編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利用審稿人的粗糙、馬虎與無知的弱點,她經常在送審稿中夾帶一些進步文章。
《文匯報》《文匯報》
民國33年夏,陸晶清以《和平日報》 (《掃蕩報》後改名《和平日報》)特派記者身份赴歐洲採訪,向祖國報導了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婦女大會的訊息,民國35年報導了在倫敦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的訊息。民國37年回國,在上海任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新中國成立後,陸晶清來到國立上海商學院(後更名為上海財經學院)任國文教授,同時擔任民革上海市委常委。暨大與商學院合併為上海財經學院,她繼續任教。暨南大學與上海商學院合併為上海財經學院後,繼續任教至1965年退休。但仍未逃過十年浩劫,“文革”中被抄家批鬥,她冒死保存下王禮錫遺稿《筆征日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粉碎“四人幫”以後,陸晶清以耄耋之年先後在《文匯報》、《團結報》、《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回憶宋慶齡、魯迅、何香凝等人的文章,繼續關心教育事業和祖國統一大業,並擔任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陸晶清晚年一直寓居於滬西岳陽路小宅,在保姆照料下獨自生活,過得儉樸而平靜。1993年3月13日,她終於走完了坎坷而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生旅程,享年86歲。1997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陸晶清詩文集》。1957年受到錯誤的政治待遇,她被錯劃為右派,曾下放勞動。1979年恢復名譽。歷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員、常委、民革中央婦委、民革中央監委委員等職,並擔任上海市婦女聯合會執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她數次在三八節前後進行對台廣播,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這位傑出女性的崇高愛國精神及其在文學、新聞、教育領域作出的貢獻,永遠值得人們緬懷。

人物著作

《低訴》,散文集素箋》、《流浪集》,文學史稿《唐代女詩人》,短篇小說《河邊公寓》、《未完成的故事》、《白蒂之死》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