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英文全稱為“China News Service”,簡稱“CNS”。是中國內地僅有的兩家通訊社之一,是專門向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華語電台、電視台發稿的國家通訊社,是從事對外宣傳的專業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向華僑、外籍華人與港澳台同胞介紹報導新中國,傳遞僑鄉信息,進行愛國主義和弘揚中國文化的宣傳。

中國新聞社直屬於中共中央統戰部,經過60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新聞社已具可觀的規模。現任社長章新新,總編輯王曉暉。中國新聞社總社設在北京,有48個境內外分社和記者站,員工隊伍2000餘人。在北京、紐約、香港設立發稿中心。在台灣派有駐點記者。在東京、曼谷、吉隆坡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倫敦、巴黎、悉尼、莫斯科等地設有分社或記者站。建立了24小時不間斷的信息發布系統,擁有文字、圖片、特稿、網路、期刊、供版、視頻七大主幹新聞產品體系,形成了覆蓋海外大多數華文媒介的用戶網路。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國新聞社
  • 外文名稱:China News Service
  • 總部地點中國北京西城區百萬莊南街12號
  • 成立時間:1952年
  • 經營範圍:傳媒
  • 公司性質:國家通訊社
  • 員工數:2000餘人
  • 郵編:100037
  • 所屬部門: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 簡稱:中新社、CNS
歷史沿革,業務職能,信息產品,主持活動,機構職能,歷任社長,獲得榮譽,組織機構,

歷史沿革

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新聞廣播電台”開始向海外播音。其前身為1938年成立的國際新聞社。
中國新聞社
1974年6月27日,中新社記者藺安穩采寫的《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陶俑》成為中國媒體對“世界第八奇蹟兵馬俑出土的首次報導。
1984年6月,彩色故事片《原野》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獲評“最值得推薦影片”,並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7年9月15日,中新社安排並接待台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對祖國大陸的公開採訪。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和新華社記者范麗青突破42年人為藩籬,前往台灣採訪。
1992年11月,中新社和台灣《中國時報》社在台北共同舉辦兩岸媒體首次研討會。
1995年4月,從香港接口進入國際網際網路,使中新社成為亞洲上網最早的中文媒體。
2000年1月1日,《新聞周刊》創刊。中新社旗下還有《華聲視點》、《經濟周刊》、《中華文摘》、《時代傳媒》等刊物。
2000年2月,中新社記者王瑤拍攝的《六十歲的藝術家重返舞台》獲 43屆“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藝術類組照一等獎。
2001年9月16日到18日,中新社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行。
2002年2月,賈國榮拍攝的《中國體操奪冠賽》獲45屆“荷賽”體育類單幅三等獎。
2003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二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長沙舉行。
2005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三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武漢舉行。
2007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四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成都舉行。
2009年,中國新聞社下屬《智族》雜誌社與美國康泰納仕集團聯合推出《智族GQ》。
2009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五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上海舉行。
2011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六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重慶舉行。
2011年10月28日,中國新聞社在中央指導下正式成立“東南亞財經專線”。
2013年9月,中新社主辦的“第七屆世界華文媒體論壇”在青島舉行。
中國新聞社

業務職能

信息產品

新聞通稿
平均每天播發中文新聞電訊稿100餘條,向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播發新聞稿。同時每日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國新聞》中文稿刊,提供給國內外新聞機構和讀者。因其稿件特點鮮明,貼合海外華僑華人實際,中新社因此亦有“民間通訊社”之稱。
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社
專電特稿
根據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傳播機構的要求,每月提供專電、專稿和專欄、專刊稿300篇左右,其體裁包括評論、通訊、專訪、特寫、雜文、遊記等,題材廣泛。
中新社東南亞財經專線啟動儀式中新社東南亞財經專線啟動儀式
2011年10月28日,中國新聞社在中央指導下正式成立“東南亞財經專線”。專門聚焦東南亞地區財經動態。開闢了財經聚焦、巨觀經濟、研究報告等10個欄目,該專線將利用中新社現有資源和平台,與專家庫特聘專家開展全面合作,傳播和分析最新東南亞財經動態。該專線已累計發稿1000多條,初步具備了穩定的發稿規模。
新聞圖片
每月播發約1000多幅重大新聞和專題新聞圖片,並根據港澳台和海外華文報刊的要求,提供圖文並茂的彩色圖片專稿;定期向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和中國駐外機構提供展覽圖片。
新聞網站
中新社開辦有“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圖片網”兩個大型網站,為網路客群提供即時的新聞和圖片。各分社也都設有子網站。
電影聲像
由電影聲像部拍攝製作,或與港台、海外影視界合作拍攝製作電影故事片、紀錄片,或電視劇、電視專題片,並製作和對外發行各種華語錄像帶。
刊物出版
出版《中國新聞周刊》、《中華文摘》月刊等,一些分支機構在當地還出版了多種報刊。《中國新聞周刊》現在已是中國最知名的時政周刊之一,並以英、日、韓、意等4種外國語出版5種版本。
2009年,中國新聞社下屬《智族》雜誌社與美國康泰納仕集團聯合推出《智族GQ》,該中文版除大陸版的簡體字版的,還有台灣出版的繁體字版的。
中國新聞社記者中國新聞社記者

主持活動

中新社每兩年主辦一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是規模最大的全球華文傳媒領袖峰會。
除代表作專題演講外,還開闢了部長演講、專項座談等專題,當地媒體並與海外華文媒體簽署了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協定。作為主要為海外華文媒體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通訊社,中國新聞社成功地搭建起這個開放性、國際性、高層次的平台,為世界各地的各類華文媒體探討自身在海外的生存發展,促進海外華文媒體之間及它們與中國大陸傳媒界的溝通和交流,提升海外華文媒體的整體素質和水平,表達海外華文媒體的心聲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場所。華文傳媒論壇已成為一個知名品牌,在港澳台、海外華文媒體及中國大陸的僑務、外宣領域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2009年第五屆論壇期間,在中新社倡議下成立了以“服務、互動、平等、共贏”為宗旨的“世界華文媒體合作聯盟”,聯盟有34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家成員單位。
歷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信息
屆數
舉辦時間
舉辦地點
論壇主題
第一屆
2001年9月
江蘇省南京市
面對新世紀的海外華文媒體
第二屆
2003年9月
湖南省長沙市
海外華文媒體的溝通、合作、發展
第三屆
2005年9月
湖北省武漢市
全球“中國熱”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第四屆
2007年9月
四川省成都市
媒體高端論壇
第五屆
2009年9月
上海市
全球金融危機下的華文媒體、海外華文媒體與上海世博
第六屆
2011年9月
重慶市
國際話語體系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第七屆
2013年9月
山東省青島市
中國夢——世界變局與華文媒體的新使命
第八屆
2015年9月
貴州省貴陽市
海外華文媒體200年——薪火傳承與時代擔當 

機構職能

作為綜合性的國家通訊社,中新社擔負的職能是:對外新聞報導的國家級通訊社,世界華文媒體信息總匯,國際性通訊社。履行職能主要通過四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導,包括文字、圖片、專稿等;二是新形式的報導,主要是網路、信息、視頻、手機簡訊等;三是對海外華文報紙供版;四是社辦報刊。

歷任社長

(參考資料)

獲得榮譽

2007年中新社獲中國長城學會頒發媒體支持榮譽獎牌。
中新社獲得世博榮譽證書中新社獲得世博榮譽證書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世界174家通訊社作出的5個級別的統計中;中新社被列為B級。
中新社榮獲上海世博工作先進集體,獲得世博榮譽證書,十位同志獲得“上海世博工作優秀個人稱號” 。

組織機構

中新社總社設在北京,下轄總編室、政文部、經濟部、海外中心、網路中心、攝影部、國際部、軍事部、專稿部、港澳台部、僑新部、影視部等10餘個采編部門,和9個管理職能部門。在全國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設有28個分社或記者站,在台灣派有駐點記者。在日本(東京)、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美國(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加拿大(多倫多)、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澳大利亞(悉尼)、俄羅斯(莫斯科)設有13個分社或記者站。在北京、紐約、香港設立發稿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