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
主要源流
遷徙傳播
得姓始祖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 堂號
宗祠對聯
- 四言通用聯
河北三虎;洛下雙龍。
劍南萬卷;雲間二龍。
鵝湖學派;蓮杜高風。
懷橘歸遺,奇童知孝;夢蓮應兆,才女工詩。
- 七言通用聯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山東濟寧《陸氏族譜》17卷, | 陸忠撰修 | 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世德堂刻本。 | 分南北二支。 | |
在乾隆47年(公元1782年)重修 | ||||
道光22年(公元1842年)重修 | ||||
光緒10年(公元1884年)重修 | ||||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重修 | ||||
民國9年(公元1920年)重修 | ||||
公元1951年重修 | ||||
公元1981年重修 | ||||
公元2005年等重修 |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江陰)《陸氏世譜》,卷數不詳,現存17冊 | 陸煒纂修 | 清道光14年(公元1834年) | 世德堂木活字本 | |
(無錫)《陸氏世譜》,卷數不詳 | 編修者不詳 | 秀野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清同治12年(公元1783年)本,8卷,首1卷,陸熊祥纂修;民國11年(公元1922年)仰賢堂鉛印本,正編90卷首l卷,後編5卷,陸紹雲等修;民國37年(公元1948年)仰賢堂鉛印本,126卷,首1卷,陸瑞星等修。 | ||
(無錫)《陸氏宗譜》,卷數不詳,l冊, | 陸耀明纂修 |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 | 崇本堂木活字本 | |
(無錫)《陸氏世譜》,90卷,首1卷,92冊 | 陸大鐫修 | 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木刻本 | 河北大學 | 抄本 |
(無錫)《陸氏世譜摘錄》不分卷,5冊 | 陸熊祥錄 | 民國20年(公元1931年) | 歷史所 | |
(太倉)《平原宗譜》,卷數不詳 | 編修者不詳 | 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 | 刻本 | |
(吳江)《汾湖陸氏族譜》,不分卷,2冊 | 編修者不詳 | 近代傳抄本 | ||
(吳江)《汾湖陸氏世系》不分卷,l冊 | 陸焯輯 | 清鹹豐間 | 抄寫本 | |
(吳江)《陸氏先德錄》l卷 | 陸乃普纂修 | 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 | 羲經堂刻本 | |
(吳江)《先德錄續刻》,1卷 | 陸鼎奎輯 | 民國8年(公元1919年) | 刻本 | |
(吳江)《平原松陵陸氏宗譜》12卷,首l卷, | 陸乃普纂修 |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 | (歷史所)、(吉林大學) | 刻本 |
(吳江)《松陵陸氏宗譜》12卷,首1卷,末l卷,4冊 | 陸維鈺纂修 | 清道光26年(公元1846年) | 抄本 | |
(吳江)《陸氏世略》l卷 | 柳棄疾 | 民國8年(公元1919年) | 鈔本 | |
(武進)《陸氏宗譜》,18卷 | 陸華玉纂修 |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 永言堂木活字本 | |
(武進)《陸莊陸氏世譜》,29卷,末l卷 | 編修者不詳 | 民國8年(公元1919年) | 懷忠堂活字本 | |
(武進)《晉陵茅莊陸氏宗譜》8卷,8冊 | 陸南昌纂修 | 清同治國11年(公元1872年) | 歷史所 | 懷忠堂活字本 |
(武進)《樟村陸氏宗譜》16卷 | 陸德秉等修 | 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繼述堂木活字本 | 遼寧圖 | 此外有民國9年(公元1920年)繼述堂木活字本,18卷,陸蘭亭等修。(江蘇常州市圖) |
(武進)《晉陵陸氏宗譜》12卷,12冊 | 陸世法等修 | 民國9年 (公元1920年) | 河北大學 | 本刻本 |
(常州)《白雲灣支陸氏匯修宗譜》1卷 | 陸爾雋纂輯 | 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 | 江蘇常州市圖 | 懷忠堂木活字本 |
(常州)《下浦陸氏本支浦》16卷,首l卷 | 陸鼎纂修 | 清光緒18年(公元1892年)善慶堂木活字本 | 此外有清宣統元年 (公元1909年)善慶堂木活字本,17卷,首1卷,陸鐘英等修。 | |
(宜興)《陸氏世譜》,卷數不詳 | 編修者不詳 | 清光緒26年(公元1900年) | 仁本堂木活字本 | |
(宜興)《陸氏宗譜》,2l卷,首l卷,總編3卷,24冊 | 陸慰望等編 | 民國37年(公元1948年) | 南京圖 | 敦本堂木活字本 |
(崑山)《水東陸氏譜系》,7卷,首l卷,16冊 | 陸宏鐘等修 | 傳抄清乾隆31年(公元1767年)修本 | 上圖、吉林大學 | |
(崑山)《槎溪陸氏族譜》,不分卷,2冊 | 陸娣纂修 | 清嘉慶6年(公元1801年) | 上圖 | 嘉蔭堂刻本 |
(溧陽)《陽羨溪西陸氏宗譜》21卷,首l卷 | 陸景宣纂修 | 清光緒26年(公元1900年) | 上圖 | 仁本堂木活字本 |
(蘇州)《陸氏葑門支譜》,17卷,首l卷 | 陸錦娘等修 | 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 | 上圖、歷史所、南開大學、吉林大學 | 豐裕義莊刻本 |
(蘇州)《陸氏六支家譜》l卷 | 陸啟呆纂修 | 清光緒27年 (公元1901年) | 上圖 | 抄本 |
(蘇州)《平原陸氏支譜》,不分卷 | 陸莊浩等修 | 民國2年(公元1913年) | 上圖 | 石印本 |
(蘇州)《陸氏世譜》,不分卷,l冊 | 申時行等修 | 明 | 江蘇蘇州市吳中區圖 | 抄本 |
(蘇州)《陸氏宗譜》,4卷,4冊 | 楊壬林鈔本 | 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本 | 哈爾濱師大 | |
(蘇州)《吳郡陸氏族譜》16卷,首1卷,存卷1、3—7 | 陸嵩纂修 | 清鹹豐間抄本 | 江蘇蘇州市圖 | |
(蘇州)《平原陸氏宗譜》20卷,首1卷,6冊 | 陸增煒等修 | 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 | (北圖)、(南開學)、(吉林大學)、(蘇州大學)、(江蘇常州市圖) | 刻本 |
(蘇州)《平原陸氏續修譜略》,不分卷 | 陸街重錄 | 清末摘抄本 | 吉林大學 | |
(蘇州)《包山後埠支陸費氏支譜》,不分卷,l冊 | 陸費榮等編 | 清道光6年(公元1826年) | 南京大學 | 刻本 |
(江蘇)《陸氏世譜》,卷數不詳,存卷9'—11,44上,46;47; 62;67 | 編修者不1詳 | 清同治間仰賢堂活字本 | 此外有民國仰賢堂鉛印本,卷數不詳,存卷9、38、5、58、73、74;陸鳳韶等編(江蘇蘇州市圖) | |
(江蘇)《陸氏世譜》126卷,首1卷,存卷首,卷1—6,57 | 陸佐運等修 | 民國37年(公元1948年)仰賢堂鉛印本 | 華中師大 | |
(鹽城)《陸氏宗譜》7卷 | 陸心齋等修 | 清光緒10年(公元 1884年) | 上圖 | 景忠堂木活字本 |
(淮安)《山陽陸氏族譜》,8卷 | 陸求可等修 | 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 | 北圖 | 陸氏思過堂刻本 |
(泰縣)《海陵陸氏族譜》,14卷,首1卷 | 陸恩榮纂修 | 清光緒24年(公元1898年) | 歷史所 | 三德堂活字本 |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平湖)《陸氏家史》,5卷 | 陸鳴鑾纂修 | 清 | 抄本 | |
(上虞)《上虞雁埠陸氏宗譜》,6卷 | 陸榮泰纂修 | 民國15年(公元1926年) | 兄弟印刷所鉛印本 | |
(吳興)《陸氏支譜》,6卷 | 陸積昌纂修 | 清宣統2年(公元1910年) | 木活字本 | |
(吳興)《陸氏支譜》,不分卷,2冊 | 陸維纂修 | 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 | 歷史所 | 刻本 |
(吳興)《月河陸氏支譜》,不分卷 | 陸樹堂等修 | 民國25年(公元1936年) | (人民大學)、(遼寧圖)、(南京圖) | 鉛印本 |
(金華)《東陽陸氏宗譜》,卷數不詳 | 編修者不詳 | 明 | 木活字本、此外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木活字本,18卷,首1卷,陸應記等纂修;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活字本,卷數不詳,陸兆台等修;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木活字本,卷數不詳,陸文煥等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活字本,卷數不詳,陸中華等修: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活字本,卷數不詳,陸慶培纂修。 | |
(金華)《東陽陸氏宗譜續編》,卷數不詳 | 光緒24至32年(公元1898—1906年) | 木活字本 | ||
(金華)《東陽陸氏宗譜前編》,卷數不詳 | 民國王8年(公元1929年) | 木活字本 | ||
(海寧)《海昌鵬坡陸氏宗譜》30卷,首2卷,20冊 | 陸振之纂修 | 清鹹豐4年(公元1854年) | 刻本 | |
(海寧)《海昌鵬坡陸氏宗譜》30卷,24冊 | 陸鶴翔等修 | 民國3年(公元1914年) | 浙江嘉興市圖 | 希賢祠刻本 |
(紹興)《陸氏族譜》,不分卷 | 陸曾纂修 | 清康熙43年(公元1704年) | 世德堂刻本 | |
(紹興)《兩溪陸氏家乘》,4卷,4冊 | 陸岳陽纂修 | 乾隆46年(公元1781年) | 人民大學 | 清刻本 |
(紹興)《山陰梅湖陸氏宗譜》,6卷 | 陸遵修纂修 | 民國6年(公元1917年) | 吉林大學 | 中正堂活字本 |
(嘉興)《吳郡陸氏竇巷支世系圖表》,不分卷 | 陸祖谷纂修 | 民國22年(公元1933年) | (江蘇蘇州市圖)、(浙江嘉興市圖) | 石印本 |
(紹興)巜陸氏祖譜>>,不分卷 | 陸加才纂修 |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上海)《陸氏宗譜》,不分卷 | 陸位纂修 | 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 | 寫本 | |
(上海)《雲間陸氏家乘》4卷,首1卷 | 陸昌耀纂修 | 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 | 松江抄家物資辦公室 | 刊本 |
(上海)《雲間珠溪陸氏譜牒》不分卷,4冊 | 陸修先等修 |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 | 人大 | 石印本,此外有民國15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 |
(上海)《陸氏世系表》不分卷 | 陸詠荃修 | 清光緒25年(公元1899年) | 嘉定縣博 | 稿本 |
(崇明)《陸氏世譜》不分卷 | 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 | 行素堂刻本,此外有嘉慶14年(公元1809年)行素堂本,不分卷,陸坤元等修;光緒10年(公元1884年)務本堂刻本,不分卷,陸志銓等修。;光緒14年(公元1888年)刻本,不分卷,陸菊亭纂修,40冊。 | ||
(崇明)《陸氏大宗世譜》,不分卷 | 陸運濤等修 | 清 | 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國4年(公元1915年)務本堂刻本,卷數不詳,陸志銓等修。 | |
(崇明)《陸氏世譜》 | 纂修者不詳 | 清 | 刻本,一冊,殘本,書名據版心題,記事至清道光間。 |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太湖)《太湖陸氏宗譜》,卷數不詳 | 陸鈺山等修 |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 | 懷橘堂木活字本,此外有民國7年(公元1918年)懷橘堂木活字本,卷數不詳,陸邦彥等修。(歷陽)《陸氏宗譜》,2卷,2冊,陸天錫等修,清光緒31年(公元1905年)雙璧堂木活字本。 | |
(潛山)《陸葉氏宗譜》,19卷,首1卷,24冊 | 陸濟川修 |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 | 人民大學 | 崇本堂活字本 |
(歙縣)《陸氏家譜》,卷數不詳 | 民國26年(公元1937年) | 安徽博 | 許承堯校抄本 | |
(六安)《陸氏家譜》,40卷 | 民國20年(1931)年重編 | |||
南方其他地區 | ||||
(湘陰)《羅湘陸氏支譜》 | 陸傳薪等修 |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 河南堂木活字本 | |
(廣東)《陸氏世德記》 | 陸師彥等修 | 清光緒元年(公元1895年) | 木活字本 | |
(廣西邕寧)《陸氏族譜》,1卷 | 陸仰階纂 | 1949年抄本 | (廣西檔)、(廣西邕寧縣檔) | |
北方地區 | ||||
(通城)《陸氏宗譜》,6卷,首1卷 | 陸彝典等修 |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 以文堂木活字本 |
族譜名稱 | 編者 | 編纂時間與方式 | 藏地 | 備註 |
《陸氏世譜》24冊 | 陸浩如等修 | 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 | 江蘇吳興 | |
《東溪陸氏支譜》4冊 | 陸徵君專修 | 清道光2年(公元1822年) | 浙江杭縣 | |
《雲陽陸氏族譜》18冊 | 陸恆泰修 | 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 | 江蘇丹陽 | |
《陸氏世譜》4冊 | 陸行貞續修 | 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 | 蘇吳江縣 | |
《開越陸氏世德記》6卷4冊 | 清陸師彥等輯 | 光緒6年(公元1880年) | 廣東 | |
《包山後阜支陸費支譜》2冊 | 陸文灝等修 | 清光緒2年(公元1876年) | 江蘇吳縣 | |
《南渡陸氏家譜墓圖》2冊 | 陸鳳翔修 | 清光緒7年(公元1881年) | 浙江杭縣 | |
《陸氏葑門支譜》18卷12冊 | 陸錦灝重修 | 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 | 江蘇吳縣 | |
《陸莊陸氏世譜》28卷28冊 | 毛羽豐等序 | 清光緒15年(公元1889年) | 江蘇武進 | |
《陸氏平原宗譜》21卷8冊 | 陸增煒等修 | 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 | 江蘇吳縣 | |
《無錫觀前陸氏世譜》4卷4冊 | 陸鳳周等修 | 民國11年(公元1922年) | 江蘇無錫 | |
《珠溪陸氏譜牒》11卷4冊 |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本 | 江蘇松江 | ||
《陸莊陸氏世譜》30卷32冊 | 陸鶴舟等重修 |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 | 江蘇武進 | |
《武進下浦陸氏本支譜》26卷13冊 | 陸耀科等修 |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 | 江蘇武進 |
人口分布
空間分布
陸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桂貴海、廣東大部、湖南西南、雲南東部、重慶東南角、蘇滬浙、安徽大部、江西東北、福建北部,陸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42%以上,其中中心地區可達3.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3%,居住了大約71%的陸姓人群。在湖南東北部、廣東東端、重慶大部、雲南中部、四川東南、贛閩大部、台灣、湖北東南和西南、安徽西北端、河南東南角、山東東南、遼寧、黑吉西部、內蒙古東部、寧夏大部、甘肅中部,陸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1%—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3%,居住了大約21%的陸姓人群。
民族分布
姓氏名望
古代名人
陸羽:復州竟陵人,唐代著名的茶道專家,為人詼諧風趣,閉門著述,不願為官,一度靠做零工維持生計,與女詞人李季蘭友誼頗深。一生的嗜好是喝茶,是當時品茶的最高權威。人稱“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