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由來,先祖陸元光與蘇東坡,先祖陸元光與呂洞賓,樟村才女陸小曼與徐志摩,陸氏家族源遠流長,
由來
樟村陸氏宗祠在建築格局上最大的特點是有一座高大的門樓和一個闊綽的院落。修復後的樟村陸氏宗祠,保存了較多的古舊物件。門樓上“陸氏宗祠”四塊陽文磚雕,乃是前清舊物,幾近完好;其餘門磴、階沿、石礎、樑柱亦大多是舊祠原物;長窗短槅雖是後來配齊,但也是古色古香,與祠屋格調相協。
“仙遊留鶴跡,人傑聚星精。”南宋初年,曾任常州晉陵縣知縣的蘇東坡晚年摯友陸元光,以“參知政事”致仕,回到了他早年占籍卜居之地——位於常州東郊的名勝“劍井”近旁的一個村落,安度晚年。“劍井”原是葛仙翁駐鶴之地,這口井中有時會衝出“亘天如虹”的白氣,預示著將會有常州籍人士入閣拜相或者應試奪魁,時人稱為“秀異所鐘”。此處樟樹叢雜,望之如山中幽谷,陸元光因此而以“樟村” 為之命名。
樟村得名距今已有900年,陸元光的後代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族眾數千。樟村陸氏宗祠的初建年代已無從稽考。但老人們記得祠堂院中曾有一棵參天古銀杏,四五人才能合抱,十幾里外就能遙遙望見,估計樹齡在數百甚至上千年。可惜此樹毀於1958年“大躍進”時期。十九世紀,陸氏宗祠曾毀於鹹豐戰亂,至同治年間,族人捐資重建。百餘年後,祠屋牆殘垣斷,幾近傾塌。公元2004年,族人再度重修宗祠,恢復舊觀。
樟村陸氏數百年來書香不斷,代有聞人。一代才女、曠世佳人陸小曼即出自該族。祠堂院中有一塊立於民國初年的石碑,記載了樟村陸氏的一支從晚清起順應時代,追求進步,探尋科教興國之路的曲折歷程。此後的百十年間,這個家族的後代們在鐵路、橋樑、水利等方面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其中,陸祖蔭先生是新中國傑出的水利工程專家,陸幗一女士則是傑出的農學園藝專家。
晉陵樟村陸氏宗譜為現在存世最為完整的陸氏宗譜之一,為晉陵樟村陸氏宗祠後人陸吉生、陸林深、陸岩、陸鳳岐、陸晉道等人在2004年重修完成的.
先祖陸元光與蘇東坡
904年前,公元1101年6月,時任常州晉陵縣縣令的陸元光聽說蘇東坡要來常州,和大家一樣感到十分高興,他對東坡早就仰慕之極。15日那天,東坡一家乘船自儀征回常州,時天酷熱,東坡“病暑,著小冠,披半臂,坐艙中,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東坡見此情景,既感動,又慚愧地說:“莫看煞軾否?其為人愛慕如此。”這時的東坡,非朝廷大員,只是一介尋常百姓,垂垂老人。然而,天地自有人心在,因為他的文章,他的風采,他的仙骨神貌,早已在民間深入人心。常州人對東坡的愛慕是發自內心的。
作為晉陵地方行政長官的陸元光,沒有必要作官場迎迓的刻意安排,擺脫了封建等級禮儀禁忌的束縛,他比東坡年齡小許多,他是懷著一個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之情來迎接東坡的,他又是以當地“父母官”的身份,企盼著儘可能給東坡多一些關照和方便。
東坡到常州後,病情似乎有好轉,還玩賞書法印章,和常州一些文人朋友談詩論詞,一些人也把自己的詩文送給東坡看。陸元光作了一首《蟬》的詩向東坡請教:
綠蔭深處汝行藏,風露從來是稻梁。
莫倚高枝縱繁響,也須回頭看螳螂。
陸元光這首詩以蟬比喻東坡,只會拚命地鳴叫卻不知道防範身後的螳螂,帶有譏喻東坡的意味,也表露對東坡屢遭打擊遭遇的惋惜。蘇東坡是豁達之人,看後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十分讚賞,並且抄寫多張送人。
這段時間,來看望東坡的常州士民實在太多,家人婉謝不過,只得讓人在小窗前看一眼,錢世雄蒸“和飲子”來,按東坡立下的規矩,贈物一律不收,當知是世雄送來,破例收下並解釋“諸親知所餉,無一留者,獨拜蒸作之饋,望止此而已。”
陸元光很快成了東坡的忘年交。《梁溪漫志》記:“東坡止於毗陵顧塘橋孫氏之館,氣寖上逆,不能臥,時晉陵邑大夫陸元光,獲侍疾臥內,輟所御嬾板以獻……”這裡的“獲侍疾臥內”並不是因為東坡的官位有多高而決定陸元光不夠這個級別伺侯在他病房裡,而是東坡不願找人麻煩,而立的規矩,只有東坡和家人認可的知心朋友才會讓他守候在身邊。可見陸元光以縣令的身份和與東坡的友誼成了東坡最親近的人。這時的東坡氣上逆不能平躺,陸元光見此情形,想起自己有一塊“嬾板”是否拿來試試,也許東坡躺著會好過一些。《梁溪漫志》接著是這樣記載的:“縱橫三尺,偃直以受背,公殊以為便,竟據是板而終。”東坡躺在這嬾板上,覺得特別好受,最後是躺在這嬾板上與世長辭的。
何謂“嬾(lǎn)板”?清人有人考證“嬾板,即古之交床也。”現代也有人考證:“嬾板,床榻所施之靠背。”而所謂“交床”,實際上就是可以摺疊的坐具,以後發展變化為一種摺疊躺椅。隨著時間的流逝,今人已不知其本來的形狀。
但是,歷史學家真實地記錄了陸元光向東坡贈送“嬾板”的這段千古佳話,真實地記錄下陸元光之子是如何珍視這塊“嬾板”,請人在這嬾板上刻上銘文,以表達對東坡先生的崇仰之情。“東坡嬾板”成為一個歷史專用名詞。《梁溪漫志》記載:……後陸之子以屬蒼梧太守胡德輝為之銘:“參歿易簀,由殪結纓,斃而得正,匪死實生,堂堂東坡,斯文棟樑,以正就木,猶不忍僵,昔我邑長,君先大夫,侍聞夢奠,啟手舉扶,木君戚施,匪屏匪幾,詒萬子孫,母曰不祥之器。”常州人,在廣西蒼梧任太守的胡德輝受陸元光的兒子囑託寫下的這66字銘文刻在了嬾板上,也刻在了陸氏子孫的心上。嬾板可以不知所蹤,不知所形,而這銘文卻隨著時空歲月百年千年的變遷,越加清晰,越加留戀。令人欣喜的是,作為陸元光三十二世孫,我和蘇東坡三十二世孫蘇慎邂逅,才知道陸元光後來的去向,談起九百多年前兩位祖先的“一家親”,真“殆有前緣”之概。人們常說人生“他鄉遇故知”為一喜,世界上有分別了九百餘年“他鄉遇故知”的么?
我們在《鹹淳毗陵志》查到:陸元光祖籍紹興,為南宋詩人陸游叔爺輩,元符六年(1098年)6月到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10月任晉陵令。東坡終老常州時剛巧在任上。還查到陸元光寫的《劍井記》。又在《晉陵樟村陸氏宗譜》上查到:陸元光離任後“扈駕臨安,不果還汴”,因為金兵已經占領了開封,他有家難回,決定在南方定居,由於他曾經寫過一篇《劍井記》,喜歡劍井這地方的風土人情,“遂籍於郡之城東十五里劍井寺後名曰樟村居焉……”劍井寺原在大明廠內,樟村在北面一二里,即今天的丁堰鎮樟村。原來,陸元光宦海沉浮,最後也落腳在常州。《晉陵樟村陸氏宗譜》記錄了陸元光作樟村陸氏始遷祖,以及他的子孫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近千年來的點點滴滴,這不得不使我們這些子孫後代驚嘆生命的神奇和文化傳承的力量。
歷史必將繼續,佳話仍將講述,祖先執著的精神,前人清真的人格,那種人間的浩然正氣,人世的真摯友情,不論昨天、今天,還是明天,都是永遠值得我們珍惜的。
先祖陸元光與呂洞賓
陸元光《回仙錄》云:“吳興之東林沈東老,能釀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號回道人,長揖於門曰:‘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實熙寧元年八月十九日也。公見其氣骨秀偉,跫然起迎,徐觀其碧眼有光,與之語,其聲清圓,於古今治亂,《老莊》浮圖氏之理,無所不通,知其非塵埃中人也,因出酒器十數於席間曰:‘聞道人善飲,欲以鼎先為壽,如何?’回公曰;‘飲器中,惟鐘鼎為大,屈卮螺杯次之,而梨花蕉葉最小。請戒侍人次第速斟,當為公自小至大以飲之。’笑曰:‘有如顧愷之食蔗,漸入佳境也。’又約周而復始,常易器滿斟於前,笑曰:‘所謂尊中酒不空也。’回公興至,即舉杯浮白。常命東老鼓琴,回乃浩歌以和之。又嘗圍棋以相娛,止奕數子,輒拂去,笑曰:‘只恐棋終爛斧柯。’回公自日中至暮,已飲數斗,了無醉色。是夕,月微明,秋暑未退,蚊蚋尚多,侍人秉扇毆拂,偶滅一燭,回公乃命取竹枝,以余酒噀之,插於遠壁,須臾蚊蚋盡棲壁間,而所飲之地洒然。東老欲有所叩,先托以求驅蚊之法。回公曰:‘且飲,小術何足道哉!聞公自能黃白之術,未嘗妄用,且篤於孝義,又多陰功,此予今日所以來尋訪,而將以發之也。’東老因叩長生輕舉之術,回公曰:‘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離形而頓去,惟死生去住為大事,死知所往,則神生於彼矣。’東老攝衣起謝,有以喻之。回公曰:‘此古今人所謂第一最上極則處也。此去五年,復遇今日,公當化去。然公之所鐘愛者,子偕也,治命時,不得見之。當此之際,公亦先期而致謹,勿動懷,恐喪失公之真性。’東老頷而悟之。飲將達旦,則瓮中所釀,止留糟粕而無餘瀝矣。回公曰:‘久不游浙中,今已為公而來,當留詩以贈;然吾不學世人用筆書。’乃就擘席上榴皮畫字,題於庵壁,其色微黃,而漸加黑,故其言有回仙人《題贈東老詩》:‘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凡三十六字。已而告別,東老啟關送之,天漸明矣,握手並行,笑約異時之集,至舍西石橋,回公先度,乘風而去,莫知所適。後四年中秋之吉,東老微恙,乃屬其族人而告之曰:‘回公熙寧元年八月十九日,嘗謂予曰:此去五年復遇,今日當化去。予意明年,今乃熙寧之五年也,子偕又適在京師乾薦,回公之言,其在今日乎!’及期捐館,凡回公所言,無有不驗。”
樟村才女陸小曼與徐志摩
對徐志摩影響甚大的是陸小曼。小曼聰慧活潑,通音樂、繪畫,且有小說、劇本行世。其父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長達20餘年。1920年小曼父母選中曾留學美國西點軍校、時就職於北平警察局的王賡為婿。小曼生性活潑,其夫則嚴謹有度,不苟言笑。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這段時間正是林徽音芳心已定,徐志摩極度空虛之際。後幾經波折,有情人終成眷屬。有意思的是他倆執意請梁任公證婚,任公說必須讓他在婚禮上行訓斥禮,志摩應允。大庭廣眾之下樑任公罵道:“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新婚後,兩人曾有過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們的合歡未能長久。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父親,斷了經濟後援,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使志摩入不敷出,狼狽不堪。應老友胡適之邀,徐志摩兼教於北大,賺些外快貼補家用。他托朋友搞到了一張郵政飛機的免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飛來飛去。1931年11月
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結果飛機失事。死前給志摩沉重一擊的是,小曼認識了一個名叫翁瑞午的越劇小生,兩個人如膠似漆,整日在煙榻上渾渾噩噩地吸菸。徐志摩多次規勸,小曼非但不改,反而大吵大鬧。
徐志摩的遇難敲醒了陸小曼的靈魂。她戒了菸癮,青燈守節,閉門思過,並潛心編成《徐志摩全集》,其中的跋《編就遺文答君心》,可看出其悔恨之情。
陸氏家族源遠流長
陸姓是江南大姓,在常州陸姓是常見姓。早在三國時,東吳孫氏政權能在江東立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得了吳中“顧陸張朱”四大家族的支持。其中吳中人、廬江太守陸康、陸遜父子祖孫三世擁戴東吳政權歷80年,盛而不衰,陸遜被封為華亭侯。陸姓在常州地區生息滋繁已有2000年之久了,全市有陸姓人口3 39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 67%,列第14位。全國現有陸姓人口372萬,占當代人口的0 31%,排列第70位,可見常州陸姓人口密度遠遠高於全國。
陸氏主源有三:一出自古帝顓頊之後陸終氏封於陸鄉(山東樂陵縣),子孫以封地為姓,至今已有4000年歷史;二出自戰國時齊宣王封幼子田通於陸,子孫以陸為姓;三是他族改陸姓,如西周時允姓戎人建陸渾國,國滅後子孫改為陸姓,北魏時鮮卑人、廣西古駱越人等改陸姓。
常州早在漢代就有陸姓。據《武陽合志》記載,漢代有陸,字仲芳,操履清正,精於易學、星律、地輿。郡守請他出任主簿,“僅旬日遂謝病隱居,以典籍自娛,公車再征,皆以疾辭”。陸至今已有2000餘年之久。西漢時任吳縣令的陸烈(田通五世孫),卒後葬吳郡胥屏亭。子孫入籍吳中,後世衍為江南巨族,吳地一直是陸氏繁衍發展中心。吳中陸氏出過許多名人,如陸康、陸翊、陸遜、陸龜蒙等,其中有多支陸氏遷入常州。現擇數支陸氏遷常始末介紹如下:
《毗陵樟樹陸氏宗譜》18卷1920年繼述堂藏版據《毗陵陸氏宗譜》(善慶堂藏版)載,此族為吳郡陸氏之後,先祖可追溯到唐代名臣陸贄。陸贄第十八世孫茂一,在南宋末由浙江平湖遷居武進新塘鄉雅步,即今武進雪堰鎮下浦。其五子中,長子盛一遷居溧陽陶莊。次子盛二隨父居雅步。後世中友祉遷居上店陸莊(今屬馬杭)、郡城白雲灣、古塘尖(今城區小營前)、青果巷等地。三子盛三居武進雪堰太湖之濱。後世多以捕魚為生。四子盛四遷陸莊,其後世中又遷郡城古村、西瀛里、岑村、戴莊等地。五子盛五遠遷順天北通州(今北京通縣)。
另據《毗陵樟村陸氏宗譜》(繼述堂藏版)載,此族陸姓也出自吳郡陸氏。遷常一世祖陸元光,號心水,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授常州晉陵令。《梁溪漫志》卷四《東坡板》載:“東坡止於毗陵顧塘橋孫氏之館,氣寢上逆不能臥,時晉陵邑大夫陸元光,獲侍疾臥內,輟所御板以獻,縱橫三尺植,以受背,公殊以為便,竟據是板而終。”陸元光在任上“有德政,清廉惠民,解任日士民懇留,遂籍於郡東十五里劍井寺,後名曰樟村,是為樟村始祖。”其地即今丁堰鄉樟村。此支陸姓遷常已近900年,後世子孫已衍至三十四世,現該地及周圍有陸姓350餘戶,1000餘人,成為常州地區陸姓大族,常州歷史上許多陸姓名人出於該族。從樟村遷居各地的支派主要有:郡城麻巷支、東直廂支;居於鄉間的有漕莊支、楊木橋支、馬家河支、上莊支、邱巷支、黃母墩支、梁家橋支、劉塘支、潘巷支、壩東村支、姚羅灣支、北園村支、大圩陸家塘支、渡船村支、夾城裡支、半里路村支、三河口支、船上陸家塘支等。
另有“武進懷忠堂陸氏”,其族譜記述先世為西漢吳縣令陸烈,世居吳地。第二十二世孫陸駿,東漢末太學博士,因避袁術,隱居吳郡華亭。第四十一世陸贄,唐貞元八年拜為相,貞元十一年被貶為忠州別駕,卒於任所。順宗憫其忠,御筆書屏曰“忠孝陸贄”,忠州建祠祀之,祠名“懷忠堂”,故陸氏宗祠堂號“懷忠堂”。六十一世陸顓,元末避張士誠之亂,自松江府華亭縣徙居常州城南永昌里,即今武進禮嘉陸莊裡。今常州城內東直街、青果巷,禮嘉陸莊、前下莊、後下莊、夾墅里、溝東村、蘆莊、上路村、月家灣、抱老母雞村、高樹下、禮嘉東街、洋堰頭村以及戴溪、政平、前黃、廟橋等地陸姓皆出於此族。
歷史上,常州陸姓入仕為官者眾多,潔己愛民之士亦多。陸簡,字廉伯,武進人,明成化二年(1466)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陸南陽,字伯明,明武進人,為唐荊川學生,隆慶年間貢生,授湖北善化知縣,在任多有政績,“織毫無所,贖典悉用積穀,又捐俸以濟諸生貧寒者。又捐俸修築邑之南堤,以防水患,邑人稱陸公堤。”他為政清廉,曾聲稱不帶善化縣寸絲尺麻離任。《康熙常州府志》記其歸鄉事:“扁舟東下,過洞庭,颶風大作,舟人皆懼,南陽徐曰:昔吾與神約,必不攜善化寸縷還,吾不食言,神詎忘之,須叟風止”。回到常州老家,“解囊不得一錢,授徒自給”。這位陸縣令既安貧,又樂觀風趣,值得後人敬慕。他的兒子陸完學,字汝成,萬曆年間進士,也是一位錚錚鐵骨、不畏權勢之士。他在福建任藩台時,各地許多官員為媚諂權傾天下的魏忠賢,為其建生祠,獨陸完學不理會。有魏奸*人潘某說他是“東林健足”,聲言告狀,輕則丟官,重則殺頭,他全然不動。後魏奸敗,陸完學升浙江巡撫,修築海堤百里,士民安居,今堤尚存,終官兵部尚書;無獨有偶,陸完學族人陸卿正,天啟進士,授真定知縣,他的上司一日五次來檄文,命他趕快為魏忠賢建生祠,“卿正不為動,忠賢敗,升福建興泉道”,時有貧民數萬人淪為海寇,當地官員欲用兵圍殲,他力主招撫,並冒險與首領談判,力勸歸正。他說“事不避難,臣職也”。在他的努力下,“寇氛遂息”。陸爾奎(1862—1935),雪堰雅浦人,光緒十七年舉人,任教於北洋學堂、南洋公學等。學識廣博,貫通中西,入商務印書館,歷8年之辛勞,編成我國第一部《新字典》及400餘萬言的《辭源》。陸鏡若(1880—1915),陸爾奎子,早年留學日本,我國新劇(話劇)創始人,惜英年早逝,存年僅30歲。陸小曼(1903—1956),祖籍湟里,“樟村陸氏”後人,精通英、法兩國語言,被劉海粟譽為“一代才女,曠世美人”。民國十五年與詩人徐志摩結婚,後徐因飛機失事亡,小曼寫悼亡詩,字字血淚,讀之心碎,一時轟動。解放後任職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國畫院、文史館,有國畫、散文、劇本傳世。
現代常州陸姓人士多科技界、藝術界精英:陸孝彭,雪堰人,洪都飛機製造集團公司飛機總設計師,南昌航空工業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我國航空工業的開拓者之一。陸婉珍,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石化專家、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陸仲武,我國著名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陸婉珍之弟。陸正紅,女,上海京劇院藝術總指導,國家一級演員,荀派表演藝術家。陸仲良,前黃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哈軍工飛彈無線電控制系主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技術系副主任等,著名飛彈控制專家。
《毗陵樟樹陸氏宗譜》18卷1920年繼述堂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