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之中國教育史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套裝共2冊)》的寫作,前後歷時10載,寫成於1934年7月,經由王世傑、王雲五、李四光、竺可楨、蔡元培、傅斯年、胡逋、馬寅初、馮友蘭、顧頡剛等眾多大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收入“大學叢書”,於1936年4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此書一出即好評如潮,雖值兵荒馬亂之際仍再三重版。《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套裝共2冊)》主要內容包括: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封建時代的教育;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等。

基本介紹

  • 書名:陳青之中國教育史
  •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頁數:822頁
  • 開本:16
  • 定價:88.00
  • 作者:陳青之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608277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套裝共2冊)》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青之(1891—1943),又名炎聯,號春陽。湖北沔陽(今仙桃市)彭場鎮木蘭口人。1917年入讀北平高等師範(今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科。1919年“五四”運動中被捕入獄。1921年高師畢業後經朝鮮往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始撰《中國教育史》。從事教育工作逾20年。1943年病逝。著有《中國教育史》、《中國歷史朝代圖》、《中國疆域變遷圖》等。未出版之遺稿有《中國通史》、《中國民族英雄史》、《五十自述》等。

圖書目錄

編前語
第一編 原始氏族社會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前3500—前1123)
第一章初民的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漢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第二編 封建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西周(前1122—前771)
第三章西周社會的概觀
第四章後人附會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一節 學制系統
第二節 學校之內容
第三節女子教育
第四節結論
第二期東周(前770—前222)
第五章東周之社會與思想
第六章東周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老子
第三節孔子
第四節墨子
第五節孔門弟子
第六節孟子
第七節 莊子
第八節荀子
第三編半封建時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秦漢(前221—前219)
第七章半封建社會形成之第一幕
第八章儒家學術之獨占與教育
第九章兩漢學風
第十章兩漢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太學
第三節鴻都門學與宮邸學
第四節郡國學校
第五節 選舉
第十一章兩漢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賈誼
第三節董仲舒
第四節揚雄
第五節 王充
第六節 馬融與鄭玄
第七節 荀悅與徐幹
第二期魏晉南北朝(220—588)
第十二章魏晉六朝之政局與民族
第十三章魏晉六朝之學風
第十四章魏晉六朝之教育
第一節魏晉之教育
第二節 南北朝之教育
第十五章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傅玄與顏之推
第三節 葛洪與劉勰
第三期隋唐及五代(589—959)
第十六章隋唐之國力與士氣
第十七章隋唐學風
第十八章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實施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中央六學二館
第三節郡縣學校
第四節 醫學
第五節玄學
第六節科舉
第七節 結論
第十九章隋唐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王通
第三節韓愈
第四節李翱
第二十章唐末及五代
第四編半封建時代中期的教育
第一期宋(960—1276)
第二十一章宋之政治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十二章宋代學風及學派
第二十三章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國子監
第三節 太學
第四節 六專門學校
第五節 三短期學校
第六節 貴胄學校及國立國小
第七節 地方學校
第八節科舉
第九節 書院
第十節 結論
第二十四章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胡安定
第三節 周濂溪
第四節 王荊公
第五節 張橫渠
第六節 程明道
第七節 程伊川
第八節 程門弟子
第二十五章南宋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羅豫章與李延平
第三節胡五峰
第四節朱晦庵
第五節張南軒
第六節 呂東萊
第七節 陸象山
第八節 朱門弟子
第九節 真西山
第二期元(1277—1367)
第二十六章蒙古帝國之政治經濟與教育
第二十七章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中央學校
第三節地方學校
第四節科舉
第二十八章元代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趙復
第三節許魯齋
第四節劉靜修
第五節金履祥與許謙
第六節 吳草廬
第三期明( 1368—1643)
第二十九章蒙古帝國瓦解與漢族主權恢復
第三十章明代學風之三變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國子監
第三節郡縣學校
第四節其他學校
第五節科舉
第六節結論
第三十二章初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一節概論
第二節 曹月川
第三節 薛敬軒
第四節 吳康齋
第五節胡敬齋
第三十三章中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陳白沙
第三節 湛甘泉
第四節 王陽明
第五節 羅整庵與呂涇野
第六節王門弟子
第三十四章晚明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東林學派
第三節 劉蕺山
第五編半封建時代後期的教育
第一期清(1644—1911)
第三十五章清帝國之政治與教育
第三十六章清代學風之復古
第三十七章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實況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國子監
第三節地方學校
第四節其他學校
第五節 書院
第六節科舉
第七節結論
第三十八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一)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孫夏峰/487
第三節 李二曲
第四節 張楊園
第五節 陸桴亭
第六節 陸稼書
第三十九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二)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黃梨洲
第三節 顧亭林
第四節 顏習齋
第五節 李恕谷
第四十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三)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吳中惠氏
第三節江永
第四節 戴東原
第五節 王鳴盛與錢大昕
第四十一章清代教育家及其學說(四)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方望溪與姚惜抱
第三節章實齋
第六編初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聯軍至中日之戰(1862—1894)
第四十二章社會之變遷與新教育之產生
第一節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新教育之產生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趨勢及種類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方言教育
第三節水師教育
第四節 陸軍教育
第五節 留學教育
第六節結論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外力之壓迫與新教育之勃興
第一節 外力壓迫之警醒
第二節 新教育之勃興
第四十五章本期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一節 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思潮
第二節教育宗旨
第四十六章教育行政機關的組織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中央教育行政機關
第三節地方教育行政機關
第四十七章學校制度及實施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直系教育
第三節師範教育
第四節 實業教育
第五節 學堂行政組織及教職員
第六節管理考試及獎勵
第七節結論
第四十八章學部成立後學堂教育之推進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女子教育與簡易學塾
第三節 中國小與師範教育
第四節高等教育
第五節結論
第四十九章留學教育
第一節遊學與遊歷
第二節資格與學科
第三節管理與獎勵
第四節結論
第五十章本期教育家及其學說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張之洞
第三節 梁啓超
第三期 自民國建元至歐戰告終(1912—1918)
第五十一章 民國成立後七年內之教育背景與教育
第一節 辛亥革命與教育
第二節 復古運動與教育
第五十二章教育思潮與宗旨
第五十三章本期教育制度
第一節教育行政組織
第二節學校系統
第三節直系教育
第四節 師範教育
第五節 實業教育
第六節 結論
第五十四章國小教育之改制
第五十五章本期教育之實際情形
第一節各種學校之概況
第二節 義務教育與國語運動
第四期 自五四運動至三一八慘案(1919—1926)
第五十六章一九一九年之解放運動
第一節何謂解放運動
第二節 解放運動與教育
第五十七章教學法之進步
第五十八章教育制度之改造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 學校系統
第三節 中國小課程標準
第四節縣市教育行政機關
第五十九章三種教育之運動
第一節 職業教育的運動
第二節平民教育的運動
第三節 國家主義教育的運動
第六十章結論
第五期 自國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現今( 1927—1934)
第六十一章國民革命與教育
第六十二章 中國國民黨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

第六十三章國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第一節概論
第二節教育行政制度之一度改造
第三節 學校系統
第四節各項學校令及其規程
第五節各級學校課程標準
第六節 畢業會考及成績核算法
第六十四章現今教育之趨勢
第一節生產教育
第二節 鄉村教育
第三節結論/805
第六十五章中國教育今後之出路
第一節 中國現在之國情
第二節 已往教育之錯誤
第三節今後教育之出路
第四節 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