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濩

陳大濩

陳大濩,男,京劇老生。原籍福建閩侯,生於山東濟南。1927年在杭州從陳福奎余派戲。1931年曾與梅蘭芳同台演出《四郎探母》,然而那時他只是一位酷愛京劇的名票,隨後又投請諸多名師學藝,向益友請教,終日勤學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此他技藝大增。1938 年在漢口正式下海,後在南北各地演出,聲名漸起。1950年在滬組織濩聲劇社,後入上海京劇院,1960年調浙江京劇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大濩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濟南
  • 出生日期:1910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京劇老生
民國陳大濩,簡介,《戰太平》,活動年表,明朝陳大濩,

民國陳大濩

簡介

出生: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
逝世:1988年,農曆戊辰年
他出身於文人官僚家庭(清末宣統皇帝博儀的老師陳寶琛是他的堂伯)。受家庭影響,幼年時即開始從師學古文,熟讀經史,後又博覽群書,因此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對唐詩也甚是熟捻,有些名詩能倒背如流。足見先生文學基礎之紮實。他曾先後編導了《竊符救趙》、《鑄劍》、《黃魏爭功》、《斬禰衡》、《孫安動本》等劇本。《斬禰衡》系繼《擊鼓罵曹》之後接連著演,是寫曹操令禰衡去荊州勸說劉表歸降,實乃借劉表之手殺之,但為劉表識破,劉便遣禰衡去江夏見黃祖,黃祖宴請禰衡,禰衡酒醉口吐狂言,目中無人,且當座藐視黃祖,遂被黃祖所殺。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生在上海華東實驗京劇團時曾與李玉茹王金璐等名家合演劇目名為《割發代首·戰宛城·打鼓罵曹·斬禰衡》一台戲。《孫安動本》則是先生在山東省京劇團時自編自導自演的戲,不同於中國京劇院的演出本。此外還與其他名作家合編了《氣壯山河》(即《于謙》,他擔任執筆)和現代京劇《花明山》等。晚年他又改編了余派名劇《搜孤救孤》以及編寫完成而未演出的《方臘頌》和《青冢埋香》等。他的教戲方式更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有實踐,又有理論,不論是對專業的或對業餘的,都是嚴格要求。他能編、能導、能演、能教,這在京劇界並不多見,京劇《戰太平》則是先生生前經常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之一。

《戰太平》

京劇戰太平》的劇情是寫元末名將花雲輔助朱元璋之侄朱文遜鎮守太平城,被北漢陳友諒遣將暗襲而失守,花雲本擬殺出重圍,但朱卻堅持要去保護家眷,遂貽誤戰機雙雙被擒,朱貪生怕死欲降陳,卻被殺,花雲則不為陳所利誘,拒不投降,在法場上更掙斷綁索,奪得雙刀繼續戰鬥,最後身中亂箭,自刎身亡。這齣戲和《定軍山》、《珠簾寨》、《南陽關》、《鎮潭州》等戲一樣,是一出唱做並重、很吃功夫的靠把戲,且該劇翻高的唱腔有八句之多。是其他劇目所罕見,其中有一句 “站的是(喏)你老爺將花雲”的“的是(喏)”還是唱到高音i的雙嘎調,如果是低唱,也要唱到5音,故若演員沒有一條高低自如的好嗓子和深厚的武功基礎,是動不了這齣戲的,為此很受京劇觀眾們的喜愛。但是此劇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尤其是在花雲被俘後的部分唱詞,實有損於花雲的英勇形象,雖然行家們曾經對此作過整理,先生也先後改過多次,但是他縱觀全劇,感到尚有繼續修改之必要,後因“文化大革命”而擱下。十年浩劫之後,便根據他的藝術觀念和幾十年來他對該劇演出的體會與感受,進行了全面的整理修改,因限於篇幅,僅將劇中人物的更動和花雲唱詞的修改,作一介紹,這是根據先生在教戲的錄音整理的,也是他生前對該劇的最後一次修改,供有關行家們和愛好京劇的朋友們參考。
首先在人物方面該劇主角花雲原有郜氏(大夫人,二路旦角扮演)和孫氏(二夫人,二路旦角扮演)兩位夫人,但是劇中的側重面都在二夫人孫氏一邊,如出征點兵時的大段[二黃導板、回龍、慢板]唱腔,按過去是由孫氏一個人演唱的,後來則由兩人各自輪流演唱一句,以避免郜氏在場上無戲可演的尷尬,但因孫氏和郜氏兩角色分別是二路、三路旦角扮演,演唱也無甚出彩之處,觀眾對此也不感興趣,再者如果部氏和孫氏的唱技不是同一水準,其效果更將適得其反;在花雲欲再次突圍而別家出戰時,這時他已感到兵單勢薄,恐難挽狂瀾,為此把後事託付了郜氏,囑她要保護好孫氏和他們年幼的兒子。然而待其養子花安來報花雲被俘後,郜氏卻不負重任,竟自投井而亡,而孫氏則挑起重擔,假裝瘋女奮勇機智攜子出逃,劇中兩位夫人的上場、下場都是同出同進,唱、念的台詞也大都是一個人上句,一個人下句,或同時唱、念。按照上述三個情況,先生認為郜氏這個人物是可有可無,甚至是多餘的,於是決定把郜氏這個人物刪去,把郜氏的台詞歸諸於孫氏(台詞稍作調整),在減少一個不重要的配角後,劇情反而顯得緊湊流暢,孫氏也有了更多的表演空間,如果孫氏由較好的演員扮演,在唱腔設計上有所創新,在出逃途中裝瘋認夫時有較優美的身段表演,其效果將會更佳。
在唱詞方面的修改是這樣的:在第三場與敵將陳友傑開打時有四句唱,原詞是:“一見賊子怒氣發,老爺言來聽根芽,我主洪福齊天大,把爾當作井底蛙。”先生對京劇里常用的“聽根芽”、“說根苗”等很多似通非通的詞句,頗為反感,所以在第二句就改為“犯我太平理太差。”在第七場[西皮導板]“號炮一響驚天地”後的一段[西皮散板]的唱詞中,原詞是:“號炮一響驚天地,就是雀鳥也難飛,叫花安與父帶坐騎,捨不得妻兒兩分離,大夫人請上受一禮,下官言來聽端的,孫氏年幼託付你,這是花家一脈息,含悲忍淚跨坐騎,落一個青史名標萬古提。”由於現只設一個夫人了,因此把第五句至八句改成:“夫人請上受一禮,今日一別會無期,撫養姣兒全仗你,莫失花家一脈息。”[下略]。在第十一場的“嘆英雄失智入羅網”一段經典精彩唱腔中,除改了[西皮快原板]中的第二句處,其它均未更動,保持了原有唱腔的特色。[快原板]唱詞的頭三句原是:“大將難免陣頭亡,我主爺洪福齊天降,劉伯溫八卦也平常。”鑒於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洪福齊天降”與“八卦也平常”詞意並不連貫,而且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把第二句改為“失守太平難自諒”,然後接下去唱“劉伯溫八卦也平常”。其意是我失守太平難辭其咎,而有神機妙算用兵的劉伯溫未派重兵能將前來防守,也有失誤之處,經過這樣修改之後,相對來講,就比較通順。在第十二場,當陳友諒殺了朱文遜後,按一般的演技是由兩個士兵手提著人頭(用紅布包代)上場,花雲上前搶下人頭,接著唱[西皮散板]“嘩啦啦大炮一聲響——”,待唱完“人頭打入中軍帳”之後,隨即轉身進帳把人頭扔向陳友諒。先生認為拿人頭上場,舞台形象不好,扔人頭也不妥,故改為兩士兵不提人頭,上場後即向陳友諒架刀示意已殺,因此便把“人頭打人中軍帳”改為“奮身闖入中軍帳”。接下來有一段[西皮快板],原詞是:“大罵賊子北漢王,既是興兵來較量,一來一往動刀槍,不該絆馬設羅網,你是人面獸心腸!”既罵他賊子,卻又認他為北漢王,是說不通的,再說兩軍交戰,兵不厭詐,各施其謀,罵這些毫無意義,所以就把這五句改為“怒髮衝冠憤滿腔,今日中爾鬼伎倆,容爾一時且猖狂,不日大兵破長江,取爾的頭顱把仇償!”又當陳友諒勸說花雲歸降之時,花雲有一段[西皮流水],原詞是:“陳友諒下位好言講,背轉身來自思量,我若是降了陳友諒,落個罵名天下揚,我若是不降陳友諒,頃刻之間一命亡,罷!罷!罷!屈膝跪寶帳,哎!你老爺願死就不願降!”這段唱詞的問題在於:原本是忠勇剛毅的花雲,卻在生死決擇之間思想鬥爭起來了,當然思想鬥爭也未嘗不可,但卻貶低了花雲忠貞不屈的完美形象,無此必要。先生原來只擬把後四句修改一下,以儘量少改動,多保留些原來大家都熟悉的唱詞和唱腔,但是改了多次均不甚滿意,斟酌再三,感到還是採取以蔑視的態度與陳友諒進行針鋒相對鬥爭來得徹底,於是才把這段原詞放棄,並重新改寫唱詞如下:“陳友諒,休狂妄,你老爺,不歸降,得天下靠的是民心向,爾有何德能稱孤道王,我主洪福從天降,你星斗怎比日月光,堪笑老賊不自量,呸!你老爺願死就不願降!”在第十三場,先是[西皮導板]轉[快板]四句唱,原詞是“蓋世英雄遭毒手,汗馬功勞一筆勾,將身來在法標口,這是忠良下場頭。”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似有飽受冤屈和悔恨沮喪之意,顯然是不適宜的,於是就把它改成為“蓋世英雄遭毒手,將軍斷頭不低頭,將身來在法標口,留得英名照千秋。”接下來是與陳友諒的兩段[西皮快板]的對唱,原詞的第一段是:“說什麼拜將與封侯,花雲言來聽從頭,要我歸降不能夠,除非長江水倒流。”第二段是:“說什麼一字並肩王,花雲言來聽端詳,要我歸降你妄想,除非紅日出西方。”由於這前後兩段的第二句都顯得俗套,所以又分別改為“說什麼拜將與封侯,妄自嘮叨話不休,要我歸降不能夠,除非長江水倒流。”和“說什麼一字並肩王,富貴難移志如鋼,要我歸降你妄想,除非紅日出西方。”經過這樣修改之後,非但立場鮮明,也免掉了傳統京劇唱詞中的一些通弊。
該劇修改完成後,手把手地傳授予浙江省京劇院的李玉聲楊超、王璉和上海京劇院專程來杭州學戲的繆斌等,並在浙江省京劇院的大力協助下,由繆斌演出於杭州勝利劇院,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京劇愛好者們的肯定。
先生經常講:傳統劇目需在演出實踐中和在新的具體情況下不斷地修改、加工、充實和提高,才能有持續的表現力和生命力。他也是這樣做的,對他生前演出的劇目如《搜孤救孤》、《擊鼓罵曹》、《定軍山》、《沙橋餞別》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修改。

活動年表

1980年1月10日,農曆己未年十一月廿三日:陳大濩1980年赴滬演出
陳大濩應邀來滬與上海京劇二團在人民大舞台合作演出《失空斬》。

明朝陳大濩

陳大濩 字則殷,垐次子,大用弟。福建長樂人。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進士。授上虞知縣。抑巨室,伸單弱,被諸貴毀諸上官,尋調光山。為光山民抗爭罷苛役。歷任隰州知州,思恩府同知職。皆有廉績。宦久思鄉.陳牒遽歸,幞被蕭然,屢辭邑令造請,以教授里中兒自給。著有《雙溪集》、《詩釋義》四卷、《春秋管見》、《四書口義》四卷、《擬陶擬杜》二卷。卒年八十六。墓葬石門馬灣山。明侍郎王世貞為撰墓志銘,侄孫聯芳篆蓋,長祚書丹。1977年除夕墓被盜,出土乾屍未被保存,衣飾布料及一隻鞋由福建省博物館收藏,墓志銘刻石保存在縣文化館。一組石獸、翁仲存留原地。子省,遷寓邑東司馬里。子鬯,光祿寺寺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