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五雲,男,崑曲旦角。名連保,號芙秋;北京人。出生:1859年,鹹豐九年(己未)。梅巧玲弟子,在當時有一定名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五雲
- 別名:連保 芙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59年
- 畢業院校:梅巧玲弟子
簡介,梅巧玲弟子,崑曲,旦角出現,旦角類型,
簡介
陳五雲,男,崑曲旦角。
名連保,號芙秋;北京人。
出生:1859年,鹹豐九年(己未).
梅巧玲弟子
梅巧玲的弟子很多,最有成就的是余紫雲(著名老生餘三勝之子,余叔岩之父),四喜班著名青衣,同為“同光十三絕”之一。此外還有劉倩雲、孫馥雲、陳嘯雲(程硯秋之師)、朱靄雲(朱幼芬之父)、王湘雲、王佩雲、王桐雲、姚祥雲、張瑞雲、周綺雲、鄭燕雲、鄭桐雲、劉朵雲、劉度雲、劉曼雲、陳五雲等,在當時都有一定名氣。
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或崑劇,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
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樂隊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蕭)、笙、琵琶等樂器。它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崑劇”。
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崑曲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旦角出現
旦角出現在宋代南戲中,元代、明代得到發展,到清代時完備。
崑曲旦角共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刺殺旦、閨門旦、貼旦、耳朵旦七類。演唱中使用擻音潤腔。旦角的基本嗓音類型分為:含蓄穩重型、明亮開朗型和寬亮蒼勁型三種。近年來,旦角演唱出現了舞台實踐減少、演出劇目數量減少和演唱速度加快等現象。
旦角類型
崑曲旦角有人把它分為六類,即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也有人分為七類,就是在前六個的基礎上又加上了耳朵旦。旦角的種類七個類型,即一旦、二旦、三旦、四旦、五旦、六旦、七旦,這七個旦分別也叫老旦、正旦、作旦、刺殺旦、閨門旦、貼旦、耳朵旦。
一旦也叫老旦或老貼旦,從元雜劇一產生就是由女性扮演老年婦女,清代時基本上由男性演老旦,老旦一般素麵化妝,不施脂粉,男角扮勒頭布。根據張衛東在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茶餘飯後話北京———張衛東說崑曲”的介紹,從明代南戲中產生老旦到清代中葉以前,老旦這個行當是比較完善的,到崑曲衰落時這個行當就不再景氣了,老旦就由老生、正旦、或副、醜其它演員來應工。傳字輩中有一個叫馬傳晶的是專演老旦, 但也兼演其它一些男性角色。
老旦常演劇目和角色有《荊釵記》中的王老夫人、《精忠記》中的岳母、《鐵冠圖》中的周母、《白羅衫》中的蘇母、《釵釧記》中的皇甫老夫人等,《紅梨記》中的花婆也有老旦應工。另外老旦也扮演象僧人、太監這樣的“中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