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E 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Yi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是在中國北緯37°~38°附近的半隱伏東西向斷裂隆起帶,主要由大型斷裂和褶皺帶組成,也有區域性片理等多種構造形跡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
  • 外文名:E W structural subzone between the Yinshan and Qinling mountains
  • 區域:中國北緯37°~38°附近
  • 組成部分:大型斷裂帶和褶皺帶
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特點,

地理位置

陰山—秦嶺間東西構造亞帶的西段,在柴達木盆地中大致從甘森到小柴旦出現三湖斷裂帶及其伴生的大型膝狀褶曲。這個帶以北廣泛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帶南則大片為第四系所掩伏。斷裂帶兩側同一層位地層的標高有時相差三、四百米,說明南盤相對下陷劇烈。更向西,這個構造帶併入了崑崙山。向東進入寬闊的祁連山後,為中吾農山斷裂帶、將斯東山褶皺帶和門源斷裂帶,它們將三疊系及更老的地層劇烈褶皺,也有繼承活動的表征。東到阿寧盾地後,古浪至中寧一線有一個大型隆起帶,並伴生一系列大斷裂。此帶三疊紀以前的較老地層大致呈東西向廣泛出露,將騰格里沙漠和蘭州盆地明顯地一分為二;而隴西褶皺帶之所以成為弧形,也是受它的限制所致。在廣闊的陝北盆地,構造形跡已被掩覆。但相當的緯度上,出現一個狹窄的東西向分水嶺,分水嶺以南的水系,大都向東南徑流;以北的河流流向先向北再劇烈轉向東—東南後才注入黃河。更向東,這個構造帶經離石隆起,向東橫跨太行山,達贊皇隆起附近潛入華北平原。由於這個大型半隱伏構造帶對新生界(特別是第四系)發育和近代地貌有顯著影響,因此第四系和地貌特徵也證實它的存在。它途經的沉降區,一般帶南水系發育,帶北則常出現沙漠甚至隆起成為山巒,帶北第四系一般埋藏較淺,帶南則相對地較深。這些現象都顯示,在大型沉降區內帶南比帶北沉降更為劇烈。這一亞帶顯著控制著中國大陸區域地質特徵和含油氣盆地演化,成為分劃柴達木盆地、陝北盆地和華北平原內部含油氣區的重要界線,三湖斷裂帶將柴達木油氣區一分為二,陝北盆地以此亞帶為界“北氣南油”的現象早已引起我們的關注。

地質地貌

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
亘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介於東經106°~116°。西端以低山沒入阿拉善高原;東端止於多倫以西的灤河上游谷地,長約1000公里;南界在河套平原北側的大斷層崖和大同、陽高、張家口一帶盆地,谷地北側的壩緣山地;北界大致在北緯42°,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南北寬50~100公里。
陰山山脈是東西走向。屬古老斷塊山。西起狼山、烏拉山,中為大青山、灰騰梁山,南為涼城山、樺山,東為大馬群山。長約1200千米,平均海拔1500~2000米,山頂海拔2000~2400米。集寧以東到沽源、張家口一帶山勢降低到海拔1000~1500米。主峰呼和巴什格,海拔2364米。

氣候特點

山脈南北兩側的景觀農業生產差異顯著。山南年均溫5.6~7.9℃,10℃以上活動積溫為3000~3200℃,無霜期130~160天,山北分別為0~4℃,900~2500℃,95~110天。山南風小而少,年均風速小於2米/秒,山北風大而多,年均風速4~6米/秒。年降水量東經110°以東,南北相差70~100毫米;東經110°以西,南北年降水量都很小,只差25毫米左右。在農業生產上,山南為農業區,山北為牧業區,山區為農牧林交錯地區。
陰山山脈還是中國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北界,屬溫帶半乾旱與乾旱氣候的過渡帶。西部的狼山尤為乾旱,大青山較為濕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