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竇侍御泛靈雲池》是唐代詩人高適的詩作。此詩前四句點明泛舟靈雲池的時間和地點,由見“清川”而“思不窮”,為下文表達希望竇侍御汲引之意埋下伏筆;中間四句寫泛舟之樂,思緒飄忽於舞台歌榭上,見夕陽映照,水天一色,整個秋空都充滿邊塞風物,照應了前面的“白露”和“清川”;後四句抒情,以弱羽凡鳥自喻,比竇氏為鵷雛鴻雁,“欲伴”表達了希望竇侍御汲引之意,同時照應“思不窮”。全詩主觀理想和客觀現實相融合,抒情方式則兼有直抒胸臆與情景交融。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陪竇侍御泛靈雲池
白露時先降,清川思不窮。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軍中。
舞換臨津樹,歌饒向迥風。
夕陽連積水,邊色滿秋空。
乘興宜投轄,邀歡莫避驄。
誰憐持弱羽,猶欲伴鵷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白露:二十四節氣之一。《禮記·月令》:“孟秋之月(農曆七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白露先降,早寒之意。
⑶清川:指武威的靈雲池。
⑷迥:《全唐詩》下註:“一作晚。”
⑸投轄:《漢書·陳遵傳》:“遵耆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轄,車軸兩端的鍵。後以“投轄”指殷勤留客。
⑹避驄(cōng):《後漢書·桓典傳》:“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馬御史。”後以“避驄”或“避驄馬”指迴避侍御史。此處點明竇侍御的身份,反用典故渲染主客相歡的氣氛。
⑺弱羽:謙詞,才淺力薄。
⑻鵷(yuān)鴻:鵷雛、鴻雁飛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白露比平時早點降落,在清冷水波上思緒無窮。
雖然逍遙在池塘小船之上,身仍實在塞上軍中。
看著水邊樹下的歌舞,歌聲悠悠繚繞在晚風中。
夕陽與粼粼水波遙遙相接,滿是清寒的邊塞秋色。
遊興未盡當誠心留客時,歡聚也不要有什麼忌諱。
誰會憐惜這弱羽凡鳥,但它還是願意伴隨鵷鴻。
創作背景
此詩與《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是同時之作,在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秋,當時高適在武威(今屬甘肅)。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首四句寫泛舟靈雲池的時間和地點,由見“清川”而“思不窮”,為下文表達希望竇侍御汲引之意埋下伏筆。詩人陪友泛舟涼州靈雲池,看著因天寒得早而清冷的水波,想到雖逍遙舟水之上,而身仍實在軍中,不禁秋思綿綿,心波頓生且帶微寒。這或是奔波半生而濟世救民之志的實現仍遙遙無期的感嘆,或是年近五十的“逝者如斯夫”的慨然之吟。
中四句寫詩人陪友於水舟之上,看著水邊樹下的歌舞,早已更濃了的愁思,不覺飄忽於昔日舞台歌榭上的杯盤交錯聲里,飄忽於眼中的清歌慢舞當中,飄忽於“永願拯芻蕘”的半生坎坷途上。一種因理想而生的莫名的情緒,也隨著繚繞耳邊的歌聲在晚風中悠悠蕩漾開去。抬頭極目,但見夕照輝映著的天光與粼粼水波遙遙相接,天光水色之中則滿是清寒的邊塞秋色,照應了前面的“白露”和“清川”。這四句與王維山水詩風味相近。“舞換”二句有王維“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之妙,樹本靜物,因人舞動而仿佛變換;歌聲悅耳,因有晚風而傳得很遠,從視覺和聽覺上寫出歌舞之聲,賓主之歡。
後四句抒情,以弱羽凡鳥自喻,比竇氏為鵷維鴻雁,“欲伴”表達了希望竇侍御汲引之意,同時照應“思不窮”。“乘興”兩句寫詩人因秋思而遊興未盡,於是當主人適時的誠心留客時,詩人悲而不傷,一拋濃濃秋意,欣然應允,且認為在邀相歡聚時,不要有什麼忌諱,當灑脫自如,不受拘束。仔細玩味,詩人理想與現實撞擊所迸發的悲愴之情溢於言表。末兩句一語雙關。一層寫詩人自謙是“弱羽凡鳥(作者自喻)”,儘管無人憐愛,但還是願意伴“鵷鴻(比喻竇侍御)”;尤重一層表明,詩人在困頓的現實面前骨氣不減、窮且益堅、高翔天宇而救世救民的壯志不滅。
唐代殷璠說:“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此詩亦足當之。貫穿全詩的,是主觀理想和客觀現實相撞擊所形成的悲而不傷的感情。“乘興宜投轄,邀歡莫避驄”,則是直抒胸臆的感情抒發。另外,情景交融的抒情也是此詩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