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

《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主要寫登靈雲池南亭的所見所感詩人“冥搜物象”,用生動自然的筆墨描寫了雨後初晴、風煙俱淨的塞外山川之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
  • 作品別名: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
  • 出處:《全唐詩
  • 作者:高適
  • 創作年代盛唐
  • 創作時間:753年
  • 作品體裁五言排律
  • 字數:80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得雷字
涼州近胡,高下其池亭,蓋以耀蕃落也。幕府董帥雄勇,徑踐戎庭,自陽關而西,猶枕席矣。軍中無事,君子飲食宴樂,宜哉。白簡在邊,清秋多興,況水具舟楫,山兼亭台,始臨泛而寫煩。俄登陟以寄傲,絲桐徐奏,林木更爽,觴蒲萄以遞歡,指蘭茝而可掇。胡天一望,雲物蒼然,雨蕭蕭而牧馬聲斷,風裊裊而邊歌幾處,又足悲矣。員外李公曰:七日者何?牛女之夕也。夫賢者何得謹其時,請賦南亭詩,列之於後。
人幽宜眺聽,目極喜亭台。
風景知愁在,關山憶夢回。
秪言殊語默,何意忝游陪。
連唱波瀾動,冥搜物象開。
新秋歸遠樹,殘雨擁輕雷。
檐外長天盡,尊前獨鳥來。
常吟塞下曲,多謝幕中才。
河漢徒相望,嘉期安在哉。

注釋譯文

①明活字本題中無“得雷字”三字,清抄本題下注“得雷字”。竇侍御:名未詳。侍御,御史台屬官,趙璘因話錄》卷五載,唐人通稱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為侍御;按《新唐書·百官志》,御史台“其屬有三院:一日台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日察院,監察御史隸焉。”靈云:池名。一說為靈淵池,故址大約在今甘肅武威大雲寺海子巷一帶(一說在今雷台湖或海藏南湖),是古代涼州王室園林。酈道元《水經注·都野澤注》載:“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縣在姑臧城北三百里,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逕姑減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一說為靈泉池,亦在涼州古城中,《太平寰宇記》載:“靈泉池,在縣南城中,《十六國春秋》云:張玄靚五年,有大鳥青白色,舒翼二丈餘,集於靈泉池’。後涼呂光太安三年宴群臣於靈泉池。”
②涼州:即武威郡,此處用舊稱,指郡治姑臧縣城。耀:炫耀,顯示實力。蕃落:蕃族部落,此處指吐蕃。
③董帥:或即董延光。據《舊唐書·王忠嗣傳》和《資治通鑑》玄宗天寶六載(747)的記載,董延光為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部將曾主動請纓攻打吐蕃占領的石堡城。踐戎庭踐踏胡兵軍帳,此指攻打吐蕃。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因位於玉門關以南,故稱。枕席:即枕席過師。《漢書·趙充國傳》:“治湟狹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顏師古注引鄭氏曰:“橋成軍行安易,若於枕席上過也。後因以“枕席過師”形容行軍道路極其平坦安穩。
④白簡:古時彈劾官員的奏章。《晉書·傅玄傳》:“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踴不寐,坐而待旦。”此處以竇侍御所寫奏章代指竇侍御其人。寫煩:舒泄煩憂,洗滌塵煩。寄傲:寄託曠放高傲的情懷。
⑤蒲萄:亦作“蒲陶”“葡萄”“蒲桃”,常見的一種水果,亦可釀酒。此處指葡萄酒。蘭茝:蘭草和白芷,皆為香草。
⑥員外李公:即李員外,其人不詳。員外,員外郎的簡稱,唐代尚書省左右丞、六曹及曹下各司皆設有員外郎,從六品上。七日:《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故又稱“牛女之夕”。
⑦眺聽:眺望和傾聽。指人在亭台高處可以欣賞風景。
⑧語默:說話或沉默。《周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後用以喻指出仕或隱居。此處意謂本以為大家出處行事不同,難以交流,沒想到也能一起出遊。
⑨冥搜:盡力尋找蒐集。物象:景物,風景。
⑩擁:《全唐詩》下註:“一作應。”
⑪塞下曲:樂府詩題。謝:慚愧。此句說哥舒翰幕府中人才濟濟,自己泰列其中,自愧不如。
⑫河漢:指銀河。《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創作背景

高適有《送竇侍御知河西和糴還京序》,言及竇侍御還京時在“八月既望”;文中稱哥舒翰為“涼公”,哥舒翰封涼國公是在天寶十二載(753)五月收復九曲之後,九月賜爵西平郡王之前;而此詩序中雲“七日”“牛女之夕”,可推知此詩為天寶十二載秋七夕作於河西幕府中。

作品鑑賞

此詩小序非常優美:景物描寫十分動人,山水舟台,臨泛登陟,絲竹林木,蒼然胡天,雨瀟風裊,都使人心靈澄澈;登臨感懷的心理活動與景物切合無間,登高所見空闊之景,尤其是突然而來的風雨讓詩人悲從中來自身的抱負尚末實現,卻軍門多暇,終日宴飲語言上駢散相間,音節疾緩錯雜,寫景多四字句和對偶句,敘事和抒情多用散句。賀昌群先生稱讚此序說:“可與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小序並讀,是一篇清秀的詩的小品文。”(《賀昌群文集》第三卷《論唐代的邊塞詩》)此序宛如一篇清新可人的南朝山水小品,可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相媲美。詩的內容主要寫登靈雲池南亭的所見所感詩人“冥搜物象”,用生動自然的筆墨描寫了雨後初晴、風煙俱淨的塞外山川之美,尤以“新秋歸遠樹,殘雨擁輕雷”兩句最見鍊字功夫;另外在寫景中抒發了淡淡的鄉關之思—“關山憶夢回”,結尾四句借幕府人才濟濟和牛女七夕相會表達君臣難以遇合、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
刪訂唐詩解》:達夫節度西河,疲於戎事,故言己之眺聽每宜於人靜之時。亭台極目,感風景而愁,望關山如夢,此時但言語默,與侍御殊,何意得忝游陪與侍御合也。於是,連唱而動波瀾,冥搜而開物象,當新秋微雨之後,望長天邀歸鳥,非復平時之眺聽矣。但我雖吟《塞下》之曲,實無為將之才,徒望河漢佳期未可卜也。蓋借牛女以寓君臣遇合意。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