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是陝西師範大學的重點專業學院,是一所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學院。
基本介紹
學院簡介,辦學歷史,學科體系,師資隊伍,科學研究,
學院簡介
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的重點專業學院,是一所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學院。
學院前身是起源於1944年陝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史地科,歷經西大師範學院史地系、西安師範學院史地系、西安師範學院地理系、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旅遊系)、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等歷史變遷,於2017年6月更名為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國璋教授、聶樹人教授、劉胤漢教授等曾先後在本院任教。
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117人,其中專任教師99人,教授30人,博士生導師26人,副教授31人,專任教師博士率達到91.9%,形成了一支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中國工程院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傅伯傑院士為雙聘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風沙物理學專家董治寶研究員受聘為我校首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水資源專家馮起研究員,交通地理專家曹小曙教授,大氣環境研究專家段克勤教授,風沙地貌研究專家呂萍教授,全球變化研究專家劉曉宏教授受聘為我校陝西省“百人計畫”特聘教授;旅遊經濟學專家張輝教授受聘為我校陝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
經過70多年的發展,學院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現有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區域環境學、自然災害學和國土資源學)、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旅遊管理學博士學位授權點,地理學、生態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工商管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第四紀地質學、學科教學論等相關專業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環境工程碩士、旅遊管理碩士、教育碩士等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中國旅遊研究院西部旅遊發展研究基地、西部資源環境研究所、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污染暴露與生態環境健康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城市規劃與研究中心、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環境科學實驗室、黃土高原環境動力學實驗室等平台成為創新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依託學院設立“陝西省旅遊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陝西省旅遊信息化工程實驗室”。
學院具有優良的科學研究傳統和創新精神,在不斷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加強對傳統專業的改造和拓展。學院開設地理科學、旅遊管理、地理信息科學、環境科學4個本科專業。專業設定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文理學科與管理學、農學、工學交叉融合,先後建成《自然地理學》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多彩黃土高原》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測量與地圖學》、《世界地理》和《人文地理學》省級精品課程,《遙感概論》、《旅遊資源開發》、《旅遊規劃》等多門校級精品課程。獲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8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陝西省優秀教材9部,省級教學名師3人,寶鋼教育優秀教師3人、校級教學名師3人。地理學實驗教學中心2015年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環境學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理科學專業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旅遊管理專業2010年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形成地理科學、旅遊管理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和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旅遊管理3個省級教學團隊。學院為陝西省旅遊企業經理培訓定點單位,具有國家級旅遊規劃設計甲級資質;並獲得陝西省土地規劃乙級資質證書。
學院在教學改革和管理方面成績突出,從1996到2017年,學院連續6次獲得“陝西師範大學優秀教學單位”稱號,並被評為陝西省文明單位。
建院以來,學院發揮多學科綜合的優勢,以推動區域資源、環境、人口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圍繞西北地區環境演變與人地關係協調、區域生態環境評價與綜合整治、全球變化與自然災害、土地資源開發與地價評估、風成過程動力學、人口與健康地理、旅遊客源市場、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景區規劃和城市與區域研究等為主題,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套用性和交叉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論進展,解決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問題。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本學科的理論體系,也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在這些研究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學院的優勢研究方向。近五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學研究課題和土地資源定級評價、旅遊景點規劃等共100多項,為推動本學科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科學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等出版專著和教材近30部;近五年來,在國際SCI(E)期刊、國內權威和核心期刊(CSSCI、CSCD)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有10多項教學和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科研成果在全國同類院系名列前茅。
學院現在擁有自然地理學實驗室、GIS實驗室、環境科學實驗室、土壤與沉積分析實驗室、黃土高原環境動力學實驗室、OSL/TL斷代實驗室、環境輻射實驗室等大型綜合實驗室。實驗室配備各種現代化大型分析儀器設備200多台(套),總價值超過4000萬元。主要有風洞、X螢光元素分析儀、TOC分析儀、OSL/TL斷代系統、Arcinfo、Mapinfo等多種原版GIS軟體,新建氣象觀測園、數字旅遊模擬實驗室、水資源與工程綜合實驗室。
學院資料室現有資料室面積180平方米,共有圖書3.9萬餘冊,生均圖書達55.6冊,生均年進書量達5.1冊。學院教學設施完善,擁有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報告廳、多媒體教室,開通多種中文、外文期刊與圖書資料庫,可以滿足我院廣大師生借閱、閱覽的要求。
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高校排名結果顯示,我校一級學科地理學排名第八(並列);學院入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機構(2015年版)”;200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科技時報》上,由武漢大學中國大學評估組完成的中國大學評估報告顯示,我院旅遊管理專業名列全國旅遊管理專業第四名;2007年,中國科學院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評估顯示,我院旅遊管理專業進入中國旅遊管理學科專業A++行列,名列全國高校第三名。2007年教育部的《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7》的專題篇《全國高校與其他研究機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統計》中,我院人文經濟地理學科以發表學術論文18篇位列該學科全國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復旦大學(22篇),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機構各學科論文被引次數排序表》中,人文經濟地理學科學術論文以24次的被引次數位居各學科論文被引次數排序表全國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北京大學(被引次數36次)。
學院培養的畢業本科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數已成為我國地理科學、資源環境、區域規劃、生態環境建設、旅遊企事業管理、教育科研部門的專業技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領軍人,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為區域經濟與旅遊發展做出了貢獻。近五年來,學院免費師範畢業生就業率100%,學院畢業生平均就業簽約率保持在92%以上。
辦學歷史
學院前身是起源於1944年陝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史地科,歷經西北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西安師範學院史地系、西安師範學院地理系、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旅遊系)、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等歷史變遷,於2017年6月更名為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國璋教授、聶樹人教授、劉胤漢教授等曾先後在本院任教。
1944年8月 陝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史地科成立;
1949年8月西北大學師範學院史地系成立;
1954年8月 西安師範學院史地系成立;
1955年7月 西安師範學院地理系成立;
1960年1月 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系成立;
1979年 獲得區域地理碩士授予權;
1988年 增設旅遊教育專業;
1993年 旅遊教育專業改設為旅遊管理專業;
1996年 地理系更名為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
1996年 根據教育部學位調整政策,區域地理碩士點取消,增設自然地理、旅遊管理碩士點;
1998年 獲自然地理學博士授權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點獲批;
2000年 人文地理學碩士點、環境科學碩士點獲批,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本科專業獲批;
2001年 環境科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2003年 獲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旅遊管理博士點,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第四紀地質學碩士點、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碩士點獲批;
2005年 自設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區域環境學通過審批,自然地理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008年 自設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自然災害學、國土資源學通過審批,地理科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2010年 中國旅遊研究院西部旅遊發展研究基地在陝西師範大學街拍,旅遊管理碩士和環境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獲批;旅遊管理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
2012年 工商管理、生態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獲批;
2017年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更名為陝西師範大學地理科學與旅遊學院。
學科體系
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地理學、工商管理、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地理學、生態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區域環境學、自然災害學和國土資源學,旅遊管理學
碩士學位授權點: 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旅遊管理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第四紀地質學、地理教育、自然災害學、區域環境學、國土資源學
本科專業:地理科學、旅遊管理學、環境科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跨院系)
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111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教授30人,博士生導師19人,副教授28人,專任教師博士率達到82%,形成了一支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中國工程院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傅伯傑院士為雙聘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風沙物理學專家董治寶研究員受聘為我校首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水資源專家馮起研究員,交通地理專家曹小曙教授,大氣環境研究專家段克勤教授,風沙地貌研究專家呂萍教授,全球變化研究專家劉曉宏教授受聘為我校陝西省“百人計畫”特聘教授;旅遊經濟學專家張輝教授受聘為我校陝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
高層次人才
雙聘院士:孫九林 傅伯傑
長江學者:董治寶
三秦學者:張 輝
百人計畫:馮 起 曹小曙 段克勤 劉曉宏 呂萍
教 授/研究員
副教授/副研究員
講 師/助理研究員
陳寶群 | ||||
劉新顏 | ||||
朱冰冰 | 李瑜琴 | |||
薛志婧 | 胡寧科 | |||
吉錚 | 石培宏 | |||
劉憲鋒 | ||||
王艷華 | 南維鴿 | 曹立國 |
科學研究
學院發揮多學科綜合的優勢,以推動區域資源、環境、人口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圍繞西北地區環境演變與人地關係協調、區域生態環境評價與綜合整治、全球變化與自然災害、土地資源開發與地價評估、風成過程動力學、人口與健康地理、旅遊客源市場、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景區規劃和城市與區域研究等為主題,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套用性和交叉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論進展,解決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問題。這些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本學科的理論體系,也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在這些研究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學院的優勢研究方向。近五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學研究課題和土地資源定級評價、旅遊景點規劃等共100多項,為推動本學科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科學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等出版專著和教材近30部;近五年來,在國際SCI(E)期刊、國內權威和核心期刊(CSSCI、CSCD)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有10多項教學和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科研成果在全國同類院系名列前茅。
學院現在擁有自然地理學實驗室、GIS實驗室、環境科學實驗室、土壤與沉積分析實驗室、黃土高原環境動力學實驗室、OSL/TL斷代實驗室、環境輻射實驗室等大型綜合實驗室。實驗室配備各種現代化大型分析儀器設備200多台(套),總價值超過4000萬元。主要有風洞、X螢光元素分析儀、TOC分析儀、OSL/TL斷代系統、Arcinfo、Mapinfo等多種原版GIS軟體,新建氣象觀測園、數字旅遊模擬實驗室、水資源與工程綜合實驗室。學院資料室現有資料室面積180平方米,共有圖書3.9萬餘冊,生均圖書達55.6冊,生均年進書量達5.1冊。
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高校排名結果顯示,一級學科地理學排名第八(並列);學院入選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機構(2015年版)”;2006年,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科技時報》上,由武漢大學中國大學評估組完成的中國大學評估報告顯示,旅遊管理專業名列全國旅遊管理專業第四名;2007年,中國科學院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評估顯示,旅遊管理專業進入中國旅遊管理學科專業A++行列,名列全國高校第三名。2007年教育部的《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2007》的專題篇《全國高校與其他研究機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統計》中,人文經濟地理學科以發表學術論文18篇位列該學科全國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復旦大學(22篇),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機構各學科論文被引次數排序表》中,人文經濟地理學科學術論文以24次的被引次數位居各學科論文被引次數排序表全國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北京大學(被引次數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