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甘邊革命根據地
- 政府駐地:華池縣南梁-荔園堡古城
- 地理位置:陝西西北部、甘肅東部交界處
- 著名景點:南梁革命紀念館、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寺村塬革命紀念館
- 成立時間:1934年1月
- 創建者: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
根據地簡介,創建經過,七月決議,發展壯大,系列鬥爭,建立紅軍,重要意義,
根據地簡介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1934年1月-1935年2月)是20世紀30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吳岱峰等在陝西省和甘肅省交界地區創建的紅色根據地,先後經歷了三個階段:寺村塬游擊革命根據地(1932年3月底-8月底)、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1933年4月-10月)和南梁革命根據地(1933年11月-1935年2月),這三個根據地一脈相承,其後隨著渭北革命根據地的重建和加入,最終形成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被毛澤東稱為聰明的“狡兔三窟”。
創建經過
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開闢
1927年冬,中共甘肅特別支隊組織王孝錫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在慶陽市寧縣太昌建立了中共寧縣支部委員會,不久後成立了太昌區臨時委員會。1929年起,劉志丹、謝子長先後打入軍閥部隊,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兵運工作,1930年10月,劉志丹利用隴東民團軍騎兵第六營營長的名義,發動了“太白起義”,消滅了譚世麟第二十四營,這次起義打響了共產黨人在隴東地區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揭開了陝甘邊革命武裝鬥爭的序幕。1931年9月,劉志丹在合水縣平定川倒水灣對楊培盛、趙連壁、賈生財的三支農民武裝進行了整編,這次整編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隴東地區領導的第一支革命隊伍---南梁游擊隊創立。南梁游擊隊在林錦廟與轉戰而來的陝北游擊支隊會師,1932年1月在正寧柴橋子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謝子長任同盟軍總指揮,劉志丹任副總指揮,楊仲遠任參謀長,全軍700餘人,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在正寧三嘉原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陝甘紅軍游擊隊成立後,在三嘉原一帶打土豪,分田地,剷除封建剝削,摧毀封建政權,宣傳革命道理,由於紅軍紀律嚴明,與民眾們打成一片,使長期遭受兵匪和封建地主壓迫的隴東人民對紅軍產生了良好的影響,許多青年紛紛參加陝甘紅軍游擊隊。
1932年3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在甘肅寺村原、湫頭原、五傾原、三嘉原及寧縣盤克一帶建立了陝甘邊第一個紅色政權---寺村原革命委員會和寺村原游擊根據地,從而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在陝甘邊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序幕。寺村原革命委員會建立後,不斷開闢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正當陝甘邊“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形成之際,以杜衡為書記的陝西省委卻認為,陝甘紅軍游擊隊在山區建立紅色政權和根據地是“逃跑主義”、“梢山主義”路線,命令紅軍撤離寺村原根據地,結果使部隊遭到敵人重兵“圍剿”,受到嚴重損失,7月,李艮執行“左”傾冒險主義的路線是陝甘紅軍游擊隊和寺村原紅色政權工作受到很大幹擾,8月下旬,寺村原革命根據地由於失去後方政權的依託,紅軍游擊隊接連失利,損失嚴重,只要退回子午嶺的平定川,豹子川一帶無人煙的地區。
1932年12月,陝甘紅軍游擊隊在陝西省宜君縣轉角鎮改編為紅二十六軍,全軍僅下轄第二團。紅二十六軍的正式成立,標誌著陝甘邊武裝鬥爭和創造紅色政權鬥爭又向前進了一大步。此後劉志丹率領陝甘邊黨和紅軍投入到創造照金根據地的鬥爭,但是由於杜衡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干擾下,紅二十六軍第二團和照金蘇區相繼損失殆盡,極為險峻的形勢下,在1933年11月3日至5日,以劉志丹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召開了包家寨會議,會上算清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確定了創建紅色政權的一系列正確的行動方針和策略。包家寨會議核心就是以南梁為中心建立陝甘邊新的革命根據地,創建鞏固紅色政權。會後,紅軍四十二師在蓮花寺整編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他們深入到白馬廟川、荔園堡川、小河溝等地貧困農民中,宣傳革命道理,發動民眾,組織民眾建立各種民眾團體。1934年初,陝甘邊特委和紅四十二師黨委在南梁荔園堡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陝甘邊革命委員會。2月25日,在紅四十二師黨委召開了陝甘邊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陝甘邊革命委員會,作為陝甘邊根據地的最高臨時政權機關,會上選舉習仲勛為革命委員會主席。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基本形成,為進一步開展“工農武裝割據”奠定了基礎,為正式成立陝甘邊工農民主政府創造了條件。
1934年11月1日,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和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在南梁荔圓堡召開陝甘邊區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陝甘邊區工農民主政府(亦稱南梁政府),習仲勛當選為陝甘邊區工農民主政府主席。會議選舉產生了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赤衛軍總指揮部,劉志丹任軍委主席,朱志清任赤衛軍總指揮。11月7日陝甘邊區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大會在南梁荔圓堡隆重召開,紅軍、游擊隊員、赤衛軍以及當地民眾3000餘人參加了成立大會,陝甘邊區工農民主政府的成立,標誌著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發展進入新時期。
反擊圍剿
南梁根據地的建立引起了國民黨的極度恐慌。12月初,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調集駐保全、合水、慶陽等地正規軍4個營和地方民團5000餘人,分9股向南梁發動了進攻。為了粉碎其進攻,紅四十二師黨委在南梁的梁溝門召開會議,成立了第二路游擊隊總指揮部,楊琪任總指揮,高崗任政委;成立了南梁後方工作委員會,由因病休養的吳岱峰任主任。王泰吉、劉志丹旋即率紅四十二師南下支援關中第三路游擊隊的武裝鬥爭,以第二路游擊隊打擊進犯南梁的國民黨軍。吳岱峰、楊琪、張策等率游擊隊轉人平定川老場村、豹子川王街村一帶,動員民眾,堅壁清野,準備迎擊進犯南梁的國民黨軍。12月10日,甘肅警備第二旅駐合水的仇良民團1個營,進入南梁二將川。
初步勝利
這時,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聯合李濟深等反蔣勢力,在福建成立了抗日反蔣的人民革命政府。訊息傳來,仇良民部隊撤離南梁,其餘各股國民黨軍也停止進攻。王泰吉、劉志丹率部接連取得消滅合水固城、正寧王郎坡和寧縣南義堡民團等戰鬥勝利後,在正寧、旬邑、淳化一帶,大力開展民眾工作,使關中地區的革命形勢又高漲起來。
建立政權
基本成型
1934年2月,陝甘邊區工農游擊隊第三路總指揮部成立,張明吾任總指揮;25日,在四合台村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根據地最高軍事機關——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吳岱峰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參謀長;選舉習仲勛為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建立了革命委員會政治保衛大隊,郭錫山任隊長。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以南梁堡為中心,北至吳堡川,南至固城川,西至柔遠川,東至大東溝,方圓100餘公里的南梁革命根據地已經基本形成。
七月決議
1934年5月下旬,劉志丹、楊森率部回到南梁。7月23日,謝子長、郭洪濤等率領陝北游擊隊在南梁閻家坬子與紅二十六軍會合。28日,召開了陝甘邊根據地和陝北根據地黨政軍聯席會議,發布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陝甘邊黨的任務的決議》,亦稱“七月決議”。“決議”要求加強黨對華池蘇區的領導,成立一個區委;陝甘邊以華池蘇區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恢復照金蘇區,打通與陝北蘇區的聯繫;“務必於十月革命紀念日正式成立蘇維埃政府”;擴大與鞏固紅軍,第二和第三路游擊隊於兩個月內務擴大1個團紅軍,紅四十二師幫助陝北游擊隊擴大1個師紅軍,將紅四十二師擴大為1個軍;各游擊隊要產生第二個游擊隊,並積極組建宜、洛和娜縣游擊隊;除蘇區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外,要向周圍的游擊區發展;開設軍事政治學校,培養幹部。會議還決定開展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戰爭。這個決議是指導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的綱領性檔案。
發展壯大
1934年8月上旬,合水游擊隊在旦八寨殲滅國民黨軍數十人。慶陽游擊隊殲滅韓俊卿1個營,拔除了劉溝、李溝門、悅樂堡等民團據點。在此前後,於柔遠川、城壕川一帶建立了貧農團、僱農工會、赤衛軍、農民聯合會、共產黨基層支部等組織,開闢了與南梁相連的百餘公里的慶北新蘇區。與此同時,第二路游擊隊拔掉了劉老莊、虎頭坡等民團據點,開闢了方圓30餘公里的甘洛新蘇區,組建起慶北、華池、元城、悅樂、靖邊、甘泉、延安、瓦子川、鄜縣等游擊隊以及陝甘游擊隊五、六、七、八等支隊,部隊擴大到1000餘人。赤衛軍又建立了平定川、豹子川、白沙川、瓦子川、麻地台川、太白川、苗村川、義正川、樊川、吳堡川、腳扎川、白豹川、柔遠川等13個大隊;各村也相繼成立了少年先鋒隊組織。
系列鬥爭
此時,關中地區的革命鬥爭也迅猛發展。第三路游擊隊已發展到有寧縣三支隊、平子四支隊、正寧五支隊、湫頭八支隊、龍咀子十六支隊和中宜、旬邑、淳化、耀縣、照金、渭北、鄜西、建莊、邡縣(今陝西彬縣)等14個游擊隊及總指揮部直屬特務隊,共1000餘人。在紅軍和游擊隊勝利發展的影響下,先後有耀縣民團20餘人,涇陽縣永樂鎮民團60餘人,蔣系楊步飛部駐正寧湫頭的偵察排40餘人,起義參加了紅軍和游擊隊。
建立紅軍
1934年9月19日,在正寧湫頭建立了紅四十二師第一團,陳國棟任團長,張仲良任政委。10月10日,在閻家坬子建立了紅四十二師第二團,劉景范任團長,胡彥英任政委。其時,謝子長傷勢惡化,由張秀山接任紅四十二師政委。
10月中旬,國民黨又調集6個團配合旦八寨民團,分兵6路,三面推進,向陝甘邊根據地邊沿發動進犯。陝甘邊特委和紅四十二師黨委決定,除留游擊隊配合赤衛軍與其周旋外,紅軍主力部隊轉戰敵後,消滅其一路,打亂國民黨軍整個進攻部署。在劉志丹的指揮下,紅二團殲滅旦八寨曹俊章民團50餘人,擊退了高玉亭營的進攻,又配合紅三團消滅了新寨、白家屯等民團;騎兵團消滅了吳旗鎮一個山寨里的民團;接著,紅二團、騎兵團又襲擊了樓房坪的張廷芝軍;紅一團和第三路游擊隊連續打擊了湫頭、麻子掌、梁家掌、直羅鎮、王郎坡的國民黨軍和民團。10月30日,在赤安游擊隊的配合下,騎兵團在吳堡川殲滅了國民黨主力部隊張廷芝部70餘人,打出了紅軍的軍威。其餘各路國民黨軍聞風紛紛潰退。陝甘邊革命武裝力量的迅速壯大和連續取得的軍事勝利,使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擴展到東至洛河川,西至元城川,北至寧條梁,南至耀縣的廣大地區,解放了慶陽、合水、保全、靖邊、安塞、甘泉、鄜縣、正寧、寧縣、旬邑、耀縣、淳化、宜君等20多個縣。創建陝甘革命政權的條件已經成熟。
重要意義
1935年2月5日,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和陝北特委在陝西省赤源縣的周家鹼召開聯席會議,會議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軍委,惠子俊任工委書記,劉志丹任軍委主席(一說謝子長),周家鹼會議以後,劉志丹領導陝甘邊的紅二十六軍和陝北的紅二十七軍,經過5個月的浴血奮戰,解放了延長、延川、安塞、安定、保全、靖邊等六座縣城,將陝甘邊蘇區和陝北蘇區連線成一片,形成了面積三萬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的鞏固的陝甘革命根據地,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將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甘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危害,革命遭受嚴重損失,白區黨組織幾乎損失殆盡,革命根據地除陝甘邊根據地外,均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紅軍被迫先後撤出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東方不亮西方亮”,南方革命根據地雖然先後喪失了,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卻成燎原之勢。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同志領導陝甘邊地區人民,開展游擊戰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具體運用於本地的革命實踐,創建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並在革命鬥爭中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為長征途中的黨中央和各路紅軍提供了落腳點。黨中央立足陝甘革命根據地,在此基礎上鞏固發展為陝甘寧邊區,成為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戰的出發點。
在這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10多年間,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作為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的政治中心,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在中國革命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貢獻,陝甘革命根據地功不可沒,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