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

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

陝北白于山區,一個被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落後等多種因素制約,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發展任務非常艱巨。當地大部分農民住的還是土窯洞,吃的還是窯窖水,農作物還是廣種薄收的雜糧和洋芋,農業生產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許多人依舊生活在貧困線下。為了讓老百姓真正地富裕起來,“十二五”期間,陝西省將投入139.77億元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陝北大搬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
  • 類別:搬遷工程
  • 地點陝北
  • 類型:扶貧移民
工程概況,一、陝北白于山區基本情況,二、白于山區民眾的生存環境,三、搬遷工作目前進展情況,四、調研中了解到的實際情況,五、存在的問題,六、意見和建議,

工程概況

2011年是陝西省委省政府啟動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規劃(2011—2015年)》的開局之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邊縣舉行了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項目啟動儀式,正式啟動陝北農村發展史上的偉大工程,讓白于山區廣大民眾徹底告別“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艱苦生存環境。

一、陝北白于山區基本情況

陝北白于山區地處陝、甘、寧三省區交界處,是全省集中連片的三大貧困區域之一。這裡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後,社會發育程度低,“就地扶貧”難度大、成本高、成效差,返貧機率很高。此區域涉及榆林市的定邊、靖邊、橫山、子洲四個縣和延安市的吳起、志丹、安塞、子長四個縣,共90個鄉鎮,其中榆林市47個鄉鎮,延安市43個鄉鎮。 “十二五”期間需搬遷安置6.23萬戶、26.8萬人,其中榆林市20萬人,延安市6.8萬人,具體為定邊縣9萬人、靖邊縣5.7萬人、橫山縣3萬人、子洲縣2.3萬人、吳起縣1.25萬人、志丹縣3.25萬人、安塞縣0.59萬人、子長縣1.74萬人。平均每年搬遷安置5.37萬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萬人,延安市每年1.37萬人。
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

二、白于山區民眾的生存環境

1、白于山區海拔高,地下水資源埋藏深,白于山阻擋南來溫熱氣流,這裡十年九旱、降雨稀少,多集中在7、8、9三個月,以暴雨為主;受地質條件影響,水源中氟含量多在10毫克/升以上,最高達33.7毫克/升(國標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規定飲用水氟含量不得大於l ·O毫克/升),亞硝酸鹽含量等其他指標也嚴重超標,是我省民眾吃水最困難的地區。
2、自然條件惡劣,山大溝深,山區溝壑縱橫,地表支離破碎,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
3、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基建費用大,成本高。
4、貧困面廣,按省上規定的2000元貧困標準,8縣90個鄉鎮有貧困人口48.8萬人,占8縣總人口的51%,覆蓋面廣。
5、靠天吃飯,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當地居民主要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人均耕地面積在4畝左右,但土地質量差,絕大多數農民採取原始的“人背驢馱”的耕種方式,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缺乏穩定長效的收入來源。

三、搬遷工作目前進展情況

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是一項惠民工程,工作量大,時間跨度長,建設任務重。為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政府積極籌謀,大力協助,採取各種措施,推進工作開展。
1、成立組織機構。省級相關部門成立移民搬遷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移民搬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兩市和各縣政府作為項目實施的主體,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省、市扶貧辦建立了處(科)室抓點示範和派駐督導員制度,定期下鄉到縣,了解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通報。各級政府都將移民搬遷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抽調專人,充實力量,確保工程推進中有人抓、有人管。
2、確定移民搬遷對象,合理選擇安置地。各地根據省上下達的工作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對符合搬遷條件的貧困人口逐村、逐戶調查摸底,建立檔案,了解民眾的搬遷意向,安塞縣嚴格按照“戶主申請、民眾評議、村委會初審、張榜公布、鄉鎮審核、扶貧辦審批”等工作程式,堅持“五優先”(即家庭最窮、生存條件最差、居住最邊遠、住房最爛、搬遷迫切的貧困戶)的原則確定搬遷對象;靖邊縣結合民眾意願,採取就近集中安置、集鎮即集鎮周邊安置、縣城安置、財政集中供養安置等四種方式,不同的安置方式採取不同的安置措施和建設標準;定邊縣圍繞“水源、生態、開發、特色、轉移”五個重點,按照“人下山、林上山、人隨水走、水隨人流”的思路,確定遷入地。
3、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各地根據調查摸底情況,依照省市移民搬遷計畫要求,結合城鄉統籌發展總體規劃,制訂了《2011年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實施方案》,明確了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的總體思路,確保民眾能搬得出、穩得住、有活乾、能致富,為有序推進扶貧搬遷工作指明了方向。
4、多方籌措搬遷資金。“十二五”期間白于山區移民搬遷計畫投資139.77億元,資金投入由四部分組成:其中省級財政投入資金20億元,市級財政投資22.55億元,縣級財政投資38.54億元,部門投資35.36億元,民眾自籌23.32億元。搬遷的補助標準為:每搬遷一個貧困人口省級財政扶貧資金補助3800元,市、縣財政配套資金合計不低於1500元;每戶宅基地整理費省級財政補助1000元;特困戶每戶再補助1萬元,特困戶比例控制在搬遷戶總數的10%以內。基礎設施配套項目補助標準為:每搬遷一個貧困人口,省級財政補助2300元。在嚴格執行省、市建房補助的基礎上,安塞縣進一步實行“1+2”建房補助政策,每搬遷一戶補助1萬元,每人再補助2000元。吳旗縣也實行了“1+2+5”補助政策,即每戶補助1萬元,每人增加補助2000元,每戶按進度獎勵5000元。各縣根據自身財力情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盡其力、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多方資金,著力解決扶貧移民搬遷資金問題。
漢源鎮北辰新村集中安置點漢源鎮北辰新村集中安置點
5、嚴格項目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在搬遷資金管理上,各級政府完善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認真實施專戶儲存、專款專用、獨立核算,嚴格執行《財政扶貧資金報賬管理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規範運作程式。在加強項目申報、審批和實施管理同時,加強了對項目建設資金的監管與審計,推行公告、公示和報賬制度,實施建房補助資金通過“一卡(折)通”直接補助到戶,確保項目資金及時足額到位,杜絕了滯留、挪用、擠占扶貧資金現象的發生。

四、調研中了解到的實際情況

2011年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計畫,全省累計總投資27億,其中省市縣共落實財政資金16.2億元;搬遷貧困人口1.34萬戶、6.01萬人;建房面積126.4萬平方米;建設移民安置點128個,其中:縣城7個、重點集鎮28個、農村新型社區11個、中心村(安置點)77個、現代農業園區3個、特殊人群安置點2個。搬遷任務確定後,各縣遵循“統一規劃,分年實施;試點先行,逐步推開;先易後難,重點突破”的原則,任務分解到鄉鎮,對移民安置點的住房、就業、資金等問題進行具體實施和落實。在八個縣中,定邊縣搬遷任務量最大,2011年計畫搬遷2萬人,占全部搬遷任務的33.3%。
1、從搬遷人員現狀及生產生活狀態看:目前留守在家裡的人員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國中文化,年齡以45歲以上居多,沒有什麼技術特長,在家以種植玉米、豆子、洋芋等傳統作物為主,畜禽養殖方面以養羊、家禽、毛驢為主,農閒時出去打零工,主要在建築行業。據子長縣李家岔鎮介紹,有的空殼村原來800-900人,現在只有20-30人,有九成人外出,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外打工賺錢。
2、從搬遷意願看:說心裡話,民眾都願意搬遷。陝北白于山區人畜飲水困難一直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並致力解決的大問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水保局、扶貧辦積極落實飲水工程,解決了民眾的燃眉之急。但是目前部分工程已到使用年限,滲漏老化現象普遍。子洲縣馬岔鄉蒙山村領導介紹,他們村2009年的引水工程,因水位下降,估計五年後將出現乾涸;現在家裡只剩下年齡大的人,泵壞了想修理都沒人抬。對於省政府實施的移民搬遷工程,白于山區民眾打心眼裡願意積極配合和支持。定邊縣楊井鎮秦灣村搬遷83戶415人,民眾積極支持搬遷工作。一方面本地有油,經濟條件有所改善,民眾對生活期望提高,同時土地面積大,養羊效益好,收入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現在居住的土窯洞比較危險,每年修理五、六次;還有吃水困難,每次到3公里外拉水,1立方30元,搬遷後民眾的居住、吃水困難都能得到解決。
3、從新建住房承受能力看:若村里經濟條件允許,搬遷地離居住地1公里左右,集體搬遷可以實現,民眾有建房承受能力。像橫山縣雙城鄉王梁村,有176戶居民,搬遷116戶,搬遷戶達到66%。新建房房基為本村土地,住房每戶三間平房110平方米,需7-8萬元,農戶首付1.3萬元,多數農民可以接受;搬遷後,坡地種苜蓿、造林,平地建大棚發展蔬菜、種糧。新居住地有農戶入股的養豬場、肉聯廠,每戶在肉聯廠或養豬場都能打工掙錢,年底都有可觀的入股分紅收入。但是,在部分經濟條件差的村,有些父母願意讓孩子住進新建房,自己住原地。
4、從住房結構看:白于山區民眾多數喜歡住窯洞或平房獨院,不太願意住樓房,主要是飼養牲畜方便,避免了鄰里矛盾,也符合農戶生活習慣。
5、從最關注的問題看:有八成人關注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戶賴以生存的基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了土地起碼吃飯有保障。在調查中子洲縣水地灣鄉野狐峁村的農戶不願意搬遷,縣上規劃他們村要搬到6公里外的後灣村,因征地只能滿足居住,沒有耕地,村民要回家種地,困難很大,生活和生存都成問題。因此,部分民眾持觀望態度,等待政府政策進一步明確。子洲縣馬岔鎮是本縣最邊遠的鎮,有些村搬遷到那裡後沒有土地。村民們認為市政府應統一規劃,最好在榆林、靖邊、定邊、橫山大片沙漠上治沙建田,給他們每人2畝地就行,有地種農民就能安心生活。

五、存在的問題

陝北白于山區扶貧移民搬遷工程是一項惠民工程,受到當地民眾的積極支持。但是由於搬遷工作涉及面廣,實施時間長,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建設用地緊缺。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在縣城周圍或重點鎮、中心社區為移民搬遷審批面積大些的土地比較困難,加之縣城周邊土地價格過高,所以統一徵用土地集中安置移民搬遷比較困難。
2、土地審批手續複雜。目前土地上報的手續複雜,報批流程多,涉及部門多,沒有土地批覆就無法動工,這樣直接影響了移民建設的進程。定邊縣截止今年7月中旬,還有77.25%的土地正在市土地部門審批中。
3、民眾自籌資金困難大。最希望搬遷的是夫妻雙方在外經商或打工的群體,平時在外打工照顧子女上學,農忙時再回家種地。因日常收入只能維持正常生活,包括供子女上學、租房等需要花費,因此搬遷中的自籌資金對他們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子長縣搬遷戶若搬遷到縣城,住房面積80平方米,含地皮共需12萬元,按每戶4人計算,減去建房補助,民眾自籌部分需要8萬元多;定邊縣楊井鎮搬遷戶的住房面積為120平方米,需13萬元,民眾自籌需要9萬元。自籌資金數額之大,對於主要靠種地為生的農民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4、農民離開生養地方難。部分農戶發展的蘋果、養畜等產業已形成規模,不願放棄;有的農戶退耕還林還草、糧食直補等依附土地的補助隨搬遷離開而不復存在,經濟損失使農戶不願承擔;還有的老人對於進城,沒有信心,感情上也不願離開故土。
5、部分政策有待進一步明確。像房屋產權不明晰問題,民眾是否有產權?還是只有居住權?搬遷後,原來土地怎么辦?是農戶繼續耕種,還是五年後政府統一管理?這些關係到農戶切實利益問題,各級政府需要明確,使民眾了解搬遷政策,支持搬遷工作。

六、意見和建議

在實施扶貧移民搬遷的工作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我們要針對問題,採取有效的措施,以便對今後的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1、解決移民資金困難問題。對於不能按期付清自籌資金的農戶,確因家庭困難,政府可以以搬遷戶房子為抵押,每戶貸款3-5萬元,逐年償還,以緩解民眾的生活壓力。
2、加大培訓力度。在規劃設計上,要大力發展既有區域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同時加大培訓力度,使民眾有一技之長,確保民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增收,也為以後幾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3、做好各部門的銜接工作。扶貧移民搬遷工程涉及單位多,範圍廣,各部門要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土地審批、資金、建房等方面,互相銜接,不推諉,確確實實地為老百姓辦點實事。
4、遷出地封山育林。這個政策要逐步實施,一是改善白于山區的生態環境,堅持封山禁牧不動搖,退耕還林還草,全面恢復植被,提高土壤涵養水分。二是做好遷出民眾生活和生存的安置工作,全面幫助他們解決好遷入地遇到的實際困難,使他們能安心、放心地生活下去。
5、政策要明確,做好民眾思想工作。有些政策該明確的不能含糊不清,以免造成不良後果。民眾有異議的問題,要耐心的做好解釋工作,使民眾有信心相信政府辦實事的目的和能力。如鼓勵有條件的民眾進城,好多地方政策不明確,激勵力度不夠。要進一步明確並加大對搬遷戶進城的優惠力度,搬遷民眾的待遇不能低於同城居民的標準。
6、移民搬遷工作不能急於求成,應該穩步推進。移民搬遷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著力改善白于山區民眾生活和生存的現實選擇,是解決貧困民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措施,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民生工程。所以各地應充分了解民眾意願,全面權衡當地實際,有步驟、有計畫地開展每一項工作,切不可急於政績,搞一些面子工作,把民生問題拋在腦後。要做到成熟一個實施一個,穩紮穩打,為民眾辦實事,辦大事。
7、戶籍制度改革應該加快步伐。目前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進城後戶口很難落在城市,子女上學、醫保等政策很難落實,嚴重地阻礙農村人口進城願望的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