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阿惟越致,依菩薩心行清淨程度劃分的修行位地之一。一般譯作不退轉位,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稱為菩薩地,下一個位地是如來地,上一個位地是辟支佛地。《圓覺經》中的“入地菩薩”即是入菩薩地菩薩,也就是阿鞞跋致菩薩。
此位菩薩斷盡妄心,唯余菩提心,故稱不退轉。《無量義經》稱其為“無生無滅菩薩地”。隨著功德增長,可於妄心不斷而離,變妄心為菩提者入如來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鞞跋致
- 別名:阿惟越致
- 釋義:住於一念菩提不生余念之菩薩
- 所屬領域:佛教
又稱阿惟越致,依菩薩心行清淨程度劃分的修行位地之一。一般譯作不退轉位,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稱為菩薩地,下一個位地是如來地,上一個位地是辟支佛地。《圓覺經》中的“入地菩薩”即是入菩薩地菩薩,也就是阿鞞跋致菩薩。
此位菩薩斷盡妄心,唯余菩提心,故稱不退轉。《無量義經》稱其為“無生無滅菩薩地”。隨著功德增長,可於妄心不斷而離,變妄心為菩提者入如來地。
又稱阿惟越致,依菩薩心行清淨程度劃分的修行位地之一。一般譯作不退轉位,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稱為菩薩地,下一個位地是如來地,上一個位地是辟支佛地。《圓覺經》中的“入地菩薩”即是入菩薩地菩薩,也就是阿鞞跋致菩薩。此位菩薩...
《漁家傲·佛贊西方經現在》是宋代詩人可旻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佛贊西方經現在。廣長舌相三千界。為要眾生生信解。臨終邁。不修淨業猶何待。七寶池塘波一派。蓮華朵朵車輪大。華內托生真自在。分三輩。阿鞞跋致長無退。
9、阿鞞跋致:指在佛道修行的過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音譯又作阿毗跋致,或阿惟越致;意譯為不退轉。10、薩波若:又作薩般若、薩芸然、薩婆若、薩婆若多(梵sarvajn~ata^)。意譯為一切智。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即指...
(5)不退轉:梵文Avaivartika,音譯阿鞞跋致、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指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不退轉是佛法修行中一個很高的階位。(6)波頭摩勝:梵文Padma,漢譯為“紅蓮花”。蓮花以紅的顏色最好,所以叫勝...
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但實際上這兩組意蘊是相通的。怎么講呢?通俗說,一位偉人,若真正能夠具有在種種逆緣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於非同尋常的思想見地中而毫不動搖。譬如...
鞞:發音(pí皮),還有其他三種讀法:(pí皮)、(bǐ比)、(bǐng丙)。這裡念(pí皮)比較合適。因鞞通毗,“鞞殺社”,也譯成“毗煞社”;“阿鞞跋致”,也譯成“阿毗跋致”;“鞞嚧社那”,也譯成“毗盧舍那”...
颰陀婆羅答言。諸法實爾。皆從念生。如是種種。為此三人方便巧說諸法空。是時三人即得阿鞞跋致。是諸菩薩亦復如是。原文 王舍城有淫女,名優缽羅槃那。三人各聞彼女端正無比,晝夜專念,染著於心,便於夢中與彼從事。覺已,...
鞞:發音(pí皮),還有其他三種讀法:(pí皮)、(bǐ比)、(bǐng丙)。這裡念(pí皮)比較合適。因鞞通毗,“鞞殺社”,也譯成“毗煞社”;“阿鞞跋致”,也譯成“阿毗跋致”;“鞞嚧社那”,也譯成“毗盧舍那”...
鞞:有三種讀法:(pí皮)、(bǐ比)、(bǐng丙)。這裡念(pí皮)比較合適。因鞞通毗,“鞞殺社”,也譯成“毗煞社”;“阿鞞跋致”,也譯成“阿毗跋致”;“鞞嚧社那”,也譯成“毗盧舍那”。(見《佛學大辭典》...
其中皆是阿鞞跋致諸大菩薩。又觀經雲。上上品生得無生法忍。須臾之間遍十法界。厭心深重故念福多。甚希奇。故雖知佛力念亦可生。聖教不同屢生心惑。知足天宮同在此界。外道內道大乘小乘所共信許。既是化身決定得生。由此經文四...
佛贊西方經現在。廣長舌相三千界。為要眾生生信解。臨終邁。不修淨業猶何待。七寶池塘波一派。蓮華朵朵車輪大。華內托生真自在。分三輩。阿鞞跋致長無退。《漁家傲·鸚鵡頻伽知幾隻》鸚鵡頻伽知幾隻。音聲和雅鳴朝夕。演暢五根並...
(四一)不退三昧(梵avivarta ),又作莊嚴三昧、無瑕隙三昧。菩薩住此三昧,常不退轉,即是阿鞞跋致。(四二)日燈三昧(梵su^rya -pradi^pa ),又作日光三昧。菩薩住此三昧,能照了種種法門及諸三昧;猶如日出,能照一切世界,...
得阿鞞跋致已成就佛事。如子於父孝行終身無有異心。般若波羅蜜於菩薩亦如是。若能得入乃至成佛終不遠離。如父見子心即歡悅。菩薩雖得種種諸法。不如見般若波羅蜜之歡喜。如子假為其名。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空無定實但有假名。如...
當得阿鞞跋致。下至鳥獸得聞其聲。離畜生趣永不復受。當得廣大福德之聚。若復有人慾得滿足六波羅蜜者。當作方壇先以牛糞塗。後以淨土而覆其上。灑以香湯滑淨塗拭。五供養缽置於壇上。寫前四種陀羅尼咒各九十九本。手作小塔滿...
答:沒有退轉,同樣是阿鞞跋致。至於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釋迦佛與阿難一起修行,釋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難還沒開悟呢。不管什麼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進程度而定。我從前念往生廣咒,現在想改念慈氏咒可否?答:可以。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
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為實相般若,說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不退轉)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六十六品至經末為方便般若,詳說菩薩境行果而以方便為指歸。從全經來看,第六十六[品以前顯然自成一部分(有《囑累品》);而《小品...
菩薩得入阿鞞跋致位。是諸菩薩復更思惟。此煩惱垢無力無能。不與根本相應。無真實本無依處本。最清淨本。是故無本。虛妄思惟顛倒習起。如地水風依本得住。是本者無所依。煩惱亦如是。無真實依。若如實知正思惟觀。是諸煩惱不...
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
3.證退,它指十地以前之諸凡夫位;4.行退,它指七地以前之心位,彼等於所聞、所行尚生怯劣之心,不能修學,不能於念念中恆修勝行,故易退轉。註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皆為阿鞞跋致,都不退轉,於是可稱位等八地。
佛與須菩提談菩薩三解脫門,談摩訶衍摩訶薩;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為信解般若,佛與帝釋談般若福德,令初發心者能生信解,又為彌勒說菩薩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為實相般若,說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不...
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鞞跋致(退轉)與阿鞞跋致(不退)、生身(未斷煩惱者)與法身(斷煩惱、得六神通者)、生死肉身與法性生身、大力與新發心、頓悟與漸悟、智增與悲增等。智增悲增之說系據法相宗所說,有關“八地”以前菩薩...
”答曰:“有未入菩薩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記莂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又如少湯,投大冰池,雖消少處,反更成冰。菩薩未入法位,若遠離諸佛...
清末刻本 九、翁連溪 類書纂要 清康熙間內府寫本 圓悟佛果禪師語録 明《永樂北藏》本 書名待核(書口有畫) 清康熙間李漁《一家言全集》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阿鞞跋致品 唐初敦煌寫經本 新刻水滸全傳 清初福建書坊刻本
《彌陀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觀一生補處之句,一經往生。即是最後身,豈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約事而言。若約理說:“念佛功深,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圓融,自他無二。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