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學法師

向學法師

向學法師,1988年本科畢業,1991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講三論學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向學法師
  • 國籍中國
  • 職業:法師;教務長
  • 代表作品: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
1995年被聘請到廈門閩南佛學院授課,任研究生導師。2003年被任命為中國佛學院教務長。近二十年來,一直投身於佛教教育和佛教教理研究事業,尤其對中國三論宗有很深的造詣。自佛學院研究生畢業後,先後任教於中國佛學院和閩南佛學院,並擔任研究生導師,對三論、淨土、禪學等方面頗有研究,著有《肇論講義》、《大乘玄論講義》、《中論講義》、《百論講義》、《十二門論講義》等多部專業著作,並發表有:《鳩摩羅什與般若經》、《十六觀經的念佛法門》、《曇鸞的淨土思想》、《慧遠的念佛法門》、《吉藏的二智思想》、《略論達磨及其禪法》、《馬祖道一的禪學思想》、《南嶽懷讓的禪學思想》、《溈山靈祐及其禪法》、《慧能禪的研究》等學術論文數十篇。
略述《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
作者:向學
內容提要:“神通”是現時代頗受爭議的一個話題,佛教經典中也有許多與神通相關的內容。《大品般若》是般若系統經典中重要的一部典籍,主要是談論般若的甚深義理和菩薩的廣大心行。它對神通有一定內容的表述。一方面認為菩薩在佛道修學的過程中可以擁有並使用神通,一方面又不斷告誡學人,不可以對神通生起執著和偏執,因為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羅蜜基礎上的本質也是性空的方便法門。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對此的詳細論述,它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大乘佛法對於神通思想的基本態度。
關鍵字:神通 般若波羅蜜 大品般若 空性 方便 因緣
作者向學法師,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代館長,中國佛學院教務長、研究生導師。
前 言
“神通”在今天的佛教中倍受爭議,有人認為神通是好事,也有人認為神通不是好事;有人主張在修行中要使用神通,也有人反對使用神通;有人無神通而裝神弄鬼,也有人真具神通而大智若愚。“神通”把一些學佛人弄得耳暈目眩不知所措,也致不少人上當受騙後悔不迭。
“神通”到底是怎么回事?佛陀是怎么解說的?大乘佛法對它是一種什麼態度?行菩薩道的修學者在日常的行持中,究竟該如何對待它?回歸佛陀的教法從源頭上來認識,一切都將迎刃而解。
一、關於神通
神通(梵abhijnā),指由修禪定與智慧而獲得的超自然、無礙自在、神變不可思議妙用,又稱神通力、神力等,後也指神奇的本領。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擁有無窮無盡的各種神通。
一般情況下,神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通”。除此之外,還有善知他心智神通、無礙天眼智神通、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住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智神通、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無數色身智神通、一切法智神通、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等“十通”,報得、修得、變化等“三通”,道通、神通、依通、報通、妖通等“五通”,這幾種不同的種類。
關於得神通的方法,外道、二乘、菩薩等各有不同,外道依據世間有漏禪定而起神通;二乘是依背舍、勝處、一切處,修十四變化而得神通;行六度的菩薩則因禪定得五神通,坐於道場時能得六通的神通,而鬼、畜、諸天等則有與生俱來的一些小神通力。《大乘義章》卷二十列舉出了“生四禪天后自然得到的報通,仙人依藥力自由飛空的業通(由業所得的通力),婆羅門由持咒變化形態所得的咒通,依修禪定而得通力的修通”等四種得到神通的方法。
佛、菩薩通達世出世法,智慧廣大,圓融無礙,所以常常能以超人間的不可思議神通力,於外在變現各種形狀與動作,以為化度眾生的方便,這種現象稱為“神變”。狹義的神變一般指以身體來表現的神通;而廣義上則包括身、語、意在內的各種神通變化。相對於神足通的神變,另外還有震動乃至放大光明等十八種,稱為“十八神變”。
神通、神變的各種示經論中有很多的記載,包羅萬象。有一般修學佛道眾生的神通變化。如《妙法蓮華經》卷七載:有一個叫妙莊嚴的國王信受邪道,夫人為了讓他對佛法生起敬仰,讓兩個兒子示現神通變化,於是他的兩個兒子就現出奇特的神變。他們升入虛空,現種種變化;出水出火,上天入地;忽大忽小,飄然不定。王子的神變十分有效果,後來國王果然因此而對佛教生起了信仰,前去聽經聞法。
有世尊為了巧度眾生而示現的神通變化。《雜阿含經》卷四載:拘薩羅國有一個耕地的婆羅門,對佛陀深懷疑惑,認為出家修行是不勞而獲的一種表現,世尊為了令他轉迷為悟,除為他說真正的耕法之外,還以食為契機示現神變。他讓婆羅門把飯食投於水中,“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蟲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婆羅門看見了飯食的瑞應,於是信心轉增,要求在佛陀的正法中出家追尋解脫法門。
在《大品般若》中,為了讓眾生生起對般若的敬信,世尊也示現出了奇妙的各種神通,為講大法作鋪墊:
是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以天眼觀視世界,舉身微笑,從足下千輻相輪中放六百萬億光明,足十指兩踝兩[跳-兆+尃]兩膝兩髀腰脊腹脅背臍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項口四十齒、兩鼻孔、兩眼兩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萬億光明。
從是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從三千大千國土,遍照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光明出過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舉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諸光,遍照三千大千國土,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放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國土,亦至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乃至十方亦復如是。若有眾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國土,熈怡微笑,從其舌根放無量千萬億光,是一一光化成千葉金色寶花,是諸花上皆有化佛,結跏趺坐說六波羅蜜,眾生聞者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至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國土皆亦如是。
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是三千大千國土中,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實時解脫得生天上。從四天王天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是諸天人自識宿命,皆大歡喜,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住一面。如是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地,皆六種震動。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及八難處,實時解脫,得生天上,齊第六天。
爾時三千大千國土眾生,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瘂者能言,狂者得正,亂者得定,裸者得衣,饑渴者得飽滿,病者得愈,形殘者得具足。一切眾生皆得等心,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親族及善知識。是時眾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恬然快樂。臂如比丘入第三禪,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嬈眾生。……爾時……三千大千國土及十方眾生各各自念,佛獨為我說法,不為餘人。
經文中:世尊從透徹世間的天眼觀察,發覺眾生的因緣成熟。於是全身放出無量無數的大光明,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現出廣長舌相遍覆世界,舌中出現無數寶花,花中又有無數化佛,都在宣講妙法;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大地各種震動紛起,六道眾生禮佛;示現常住法身,光明尊貴,威德巍巍。這些瑞應令無數眾生認為佛陀就是在為他們講說佛法,生起無比的敬信之心,佛陀由此而開講“般若”妙法。
從這裡看,就佛教的角度而言,神通是在佛法修學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佛陀沒有否認神通的存在,他也經常以神通為方便法門來善巧度化眾生。
二、《大品般若經》及其主要思想
《大品般若經》,全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梵Pan-cavimsati-sāhasrikā-pra-jn-āpāramitā),三十卷,它的梵文據《大智度論》卷一百說有二萬二千頌之多。
此經的翻譯共有五個本子:⑴、公元179年(漢·光和二年)由竺佛朔和支婁迦讖譯為十卷的《道行般若》;⑵、三國時穎川朱士行以《道行》義不具足,於公元260年西行到于闐國,得到《般若經》的梵書正本九十章,於282年遣弟子弗如檀(法饒)送到洛陽,後來遇竺叔蘭和無羅叉,在291年共譯為《放光般若經》三十卷。⑶、在這以前,竺法護曾在286年譯出《光贊般若波羅蜜經》三十卷,這兩部般若內容與《大品般若》大同小異;⑷、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弘龍樹的中觀學說,在姚秦弘始五至六年(403-404)譯出了《大品般若經》,這是幾個版本中最好的一部;⑸、公元662年,唐朝的玄奘重譯為《大般若經》第二會七十八卷,此譯影響沒有羅什的那么巨大。五個本子中,比較通行的是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第⑷種。它是在翻譯《大智度論》的同時而譯出,當時兩相勘正,十分認真,它在中國佛學史上影響巨大。
《大品般若》全經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部分:自〈序品〉以下至第五品為舍利弗般若,佛陀讓舍利弗談菩薩智慧,談菩薩二諦;第六品至第二十六品為須菩提般若,佛與須菩提談菩薩三解脫門,談摩訶衍摩訶薩;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為信解般若,佛與帝釋談般若福德,令初發心者能生信解,又為彌勒說菩薩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為實相般若,說魔幻魔事和阿鞞跋致(不退轉)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六十七品至經末為方便般若,詳說菩薩境行果,以方便為指歸。
《大品般若》的解釋,以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為最早。藏譯的論釋收入藏經中的有聖者解脫軍及大德解脫軍兩種《二萬五千頌般若經論現觀莊嚴釋》,師子賢七十四卷的《二萬五千頌般若合論》和牙軍的《十萬頌二萬五千頌一萬八千頌般若廣釋》等著作。漢地則有隋代吉藏法師的《大品般若經游意》一卷、《大品般若經義疏》十卷及新羅元曉的《大慧度經宗要》一卷等。
《大品般若》的主要思想不外乎兩點:一是甚深的般若義理,二是廣大的菩提心行。所謂甚深般若義理,就是在一切法畢竟空中建立起來的空有不二的妙理;所謂廣大菩提心行,就是濟度宇宙一切眾生的無限廣大的悲心宏願。前者是智慧發展到極至的大智,後者是情感發展到極至的大悲。“此大悲大智如車之二輪,缺一不可,偏廢任一即乖違大乘佛法之宗旨……二者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
如《大品經·問相品》中說:
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所有法無相,無所依止虛空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羅蜜相。
究竟空性是一切法的本來面貌,也就是諸法的實際相狀。《大品》一經所談的都是“般若”法,所以佛陀說“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無作乃至無所有法。《大品經·實際品》中載:
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斷一切結使煩惱,入無餘涅槃。是世俗法,非第一實義。何以故?空中無有滅,亦無使滅者;諸法畢竟空,即是涅槃。
引文意思說涅槃是諸法的畢竟空。涅槃是佛陀教法的最高至境,是佛弟子們的最終之所歸依處,它也是空性,那還有什麼不是空性所攝呢!《大品經·深奧品》中載:
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諸法實相不可說,而佛以方便力故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法亦不可說”。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一切法不可說。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說”。
引文是佛陀對須菩提感悟的印證。須菩提言一切法本不可說,是佛以方便施設而假名言說。佛陀表示確實一切法不可言說,而這不可言說的法就是究竟空性。
般若是甚深的空性,空性是一切法的本來相貌,空性不可言說;那么也就是說,般若本不可言說。不可說的般若妙理就是《大品》的思想之一。雖然般若的實相是不可言說的,但為了眾生能夠悟入實相,得到般若妙理,佛陀還是方便施以言說。《大品·問相品》中說:
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為不可思議事故起,為不可稱事故起,為無量事故起,為無等等事故起。須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須菩提,諸佛大事者,所謂救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
引文中說世尊宣講般若波羅蜜是為了一種大事而以起,是為了不可思議的事情而生起。這不可思議的大事就是無分別、不捨棄的救度一切眾生。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呢?
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作是念:是世間心皆顛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脫眾生生死。我當為眾生故,行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菩薩為眾生故,舍內外物。
引文中說菩薩摩訶薩為了眾生而行般若波羅蜜,因為若不遵行方便道力,就不能夠度脫生死,得到智慧。這方便道力,實際就是悲濟群生的廣大菩提心行。
諸法實相的般若法是離言絕相、不可言說的,而方便道行又是不離世間的。那么,這兩者是矛盾的嗎?
“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
引文認為,它們是沒有差異的,從諸法“如”的角度來說。也正是由於這樣,佛陀告訴弟子們,菩薩摩訶薩應以方便力建立眾生於實際:
佛告須菩提:菩薩為實際故,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異者,菩薩不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實際眾生際不異,以是故,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行般若波羅蜜。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不壞實際法,立眾生於實際中。
引文中意思是說:正是因為實際與眾生際沒有差異,所以菩薩在上求佛道的同時,也要下化眾生,兩者不能偏廢任何一者,這就是不壞實際而建立方便。
由這裡來看,在《大品經》中,諸法實相的究竟空性與度化眾生的方便是相互並行而不矛盾的。上求佛道,就要下化眾生,度化眾生是追求佛道的菩提資糧;而下化眾生又必須要上求佛道,因為沒有智慧就不能通達諸法,也不能有方便的力量。智慧與悲願是《大品經》的主要宗旨所在,那么《大品經》的神通思想也與此相關。
三、《大品般若經》的神通思想
從《大品經》宗旨的角度出發來說,《大品》的神通思想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菩薩在修學佛道的過程當中,須要具備神通;二是神通性空,不可執為實有。
顧名思義,所謂神通就是指一些神奇的行為或作為。既然是作為,就必然有它一定的作用和價值,神通在菩薩的解脫道上有些什麼樣的作用和價值呢?經中說: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為眾生作利益。須菩提,菩薩若遠離神通,不能隨眾生意善說法。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起神通。須菩提,譬如鳥無翅不能高翔,菩薩無神通不能隨意教化眾生。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起諸神通。起諸神通已,若欲饒益眾生,隨意能益。
菩薩摩訶薩在修學般若波羅蜜的佛法大道中,住於神通中能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給眾生帶來大利益。如果沒有或不運用神通,可能不太容易善巧為眾生講說妙法,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飛不高一樣。所以,菩薩摩訶薩應該在行般若大道之中生起各種神通,這樣方能隨意的利益眾生。
既然如此,如果行菩薩道的人遠離了神通波羅蜜,那么他就不能饒益眾生,不能利益眾生,自然也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若菩薩遠離神通波羅蜜,不能得饒益眾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神通波羅蜜,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益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見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諸善法。
之所以遠離神通不能得正覺,因為神通波羅蜜是佛法修學過程中的“利益道”,就像擁有天眼神通之後,不但自己能識別善法,也能教導眾生識別善法。所以,“利益道”含有利益自他的涵義。能利益自他,就是修行的增上緣。
自利利他,是菩薩道上的最主要兩條修學法門,沿著這兩條線朝前走,終有一日可以得成佛道,圓滿福慧;成了佛就能淨佛國土,淨佛國土也就成就了眾生的解脫之道: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遊戲神通,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淨佛國土,不成就眾生,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緣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能夠遊戲神通,就能夠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否則就會失去修學的增上因緣。從這裡來看,神通對於修學佛道的人生來講,並不是什麼壞事,也沒有必要迴避、反感,相反應該積極的加以利用。但是,怎么套用呢?經中說:
用是神通波羅蜜,神通所應作者,能作是菩薩,用天眼過於人眼,見十方國土,見已飛到十方饒益眾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進、或以禪定、或以智慧饒益眾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諸禪解脫三昧、或以聲聞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薩法、或以佛法饒益眾生。
為慳者如是說法:諸眾生當行布施,貧窮是苦惱法。貧窮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當勤布施,自身得樂,亦能令他得樂,莫以貧窮故,共相食啖,不得離三惡道。
為破戒者說法:諸眾生破戒法大苦惱,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報,若在地獄、若在餓鬼、若在畜生。汝等墮三惡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應墮破戒,心死時有悔。
若有共相嗔諍者,如是說法:諸眾生莫共相嗔,嗔亂人心,不順善法。汝等今共相嗔亂心,或墮地獄、若餓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應生一念嗔恚心,何況多。
為懈怠眾生說法令得精進,散亂眾生令得禪定,愚痴眾生令得智慧亦如是,行淫慾者令觀不淨,嗔恚令觀慈心,愚痴眾生令觀十二因緣,行非道眾生令入正道――所謂聲聞道、辟支佛道、佛道,為是眾生如是說法。……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神通波羅蜜中,為眾生作利益。
引文所舉是關於六度的具體操作事項,就是說在神通波羅蜜中如何修學六度,從而自利利他。文中說修學佛道的菩薩,應該以天眼的神通力觀察,看到眾生不同特徵和根性,然後根據不同的根機施以不同的法門:為慳貪吝嗇的人說布施的法門,為沒有因果意識的人講持戒的法門,為嗔怨惱恨的人講忍辱的法門,為懈怠放逸的人講精進的法門……。其實,以神通為前提自利利他的修學法門,遠不止這些。這裡僅僅是略舉一例而已,由此我們應該明白,神通是修學佛道中的助緣,不能輕視。
神通是菩薩在佛道修學中的增上因緣,可是再重要它也只是一種方便的方法而已,不是佛法的根本,關於它的實質要明白: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大方便力,得聖無漏智慧,而隨所應度眾生身而作種種形以度眾生。世尊,菩薩摩訶薩住何等白淨法,能作如是方便而不受染污?
佛言:菩薩用般若波羅蜜作如是方便力,於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中,饒益眾生,亦不貪著是身。
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會有一些化身,這些化身就是神通的示現。示現化身的神通來源於哪裡呢?佛陀告訴弟子,來源於般若波羅蜜的方便力。般若的性質是性空,那么也就是說,化身的神通在本質上來講也是空不可得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是十方如恆河沙等國土皆空,是國土中諸佛性亦空,但假名字故諸佛現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國土及諸佛性不空者,空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羅蜜。
須菩提問菩薩的神通從哪裡來,世尊告訴他從觀察空性法中來。如果能觀察一切都是假名所致,一切法性、相都空不可得,那么就可以從這裡生起方便的神通波羅蜜。
神通的實相原本是空不可得的,那么雖然在修學的過程中可以方便的予以套用,但切不能執為實有,或戀棧不捨:
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諸神通中不應住。何以故。諸神通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神通。離空亦無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
“住”就是指執著,停駐。這裡佛陀明確地告訴我們,對於神通,要通達它的性質,不可以執著和停駐。
就《大品經》的神通思想而言,佛陀認為神通是菩薩在菩提道上的“助道法”,是自利利他的“增上因緣”。若沒有神通不能度眾生,不度眾生不能淨佛國土,不淨佛國土不能證菩提,不證菩提不能脫生死;相反,若有神通的幫助,可以更好的自我修學,並度化眾生。但是,若從本質上來講,神通是建立在空性基礎上的方便法門,不可執為實有和停駐其中。
結 語
從本文的內容來看,大乘佛法並不反對學佛者擁有和使用神通,不過須要注意的是,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羅蜜的基礎之上,從根本上來講也是性空不實的。神通只是一種修學和度生的方便,不能執為實法,也不能駐住其中不思上進,更不能沒有神通假冒神通自欺欺人。正是因為如此,雖說佛陀承認神通的存在,但在戒律之中卻明確規定弟子們輕易不要顯現神通,輕易不要使用神通。到這裡,對於“神通”大家應該有個基本的認識了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