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之後出現了對其說明和注釋,作用各不相同的《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梵書》是
印度最早的散文,在文學史上有一定地位。
古印度文學包括吠陀時期和史詩時期的文學。也有將這之後的古典梵語文學階段放在這一時期的。吠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吠陀》。吠陀的本義是知識、
學問。《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的
巫術、
宗教、
禮儀、
風俗、
思想和
哲學等方面的記錄,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包括《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四部。
《阿闥婆吠陀》是一部驅邪求福的咒語集。詛咒的對象無所不包,表現了人們消災謀福的願望。在《阿闥婆吠陀》中,發燒、
黃疸、水腫、
癩瘡、
咳嗽等數十種疾病成為詛咒的對象。
《阿闥婆吠陀》最晚集結完成於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稱為後期吠陀時代。著作
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被稱為吠陀梵語。吠陀,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
文獻材料,主要文體是
讚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
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
在後期吠陀時代,隨著
雅利安人在印度取得絕對統治地位,其在數量上卻屬於少數派,而要統治廣大的下層民眾,自然就需要是讓廣大民眾相信,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人在現世的社會地位、各種遭遇,都是前世注定、不可違背的事情,按照神的安排就行了,沒有必要與命運抗爭。那么神所安排的社會地位不同,就在現世中形成了嚴格區分
等級的
種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