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雷奈

阿蘭·雷奈

阿蘭·雷奈(Alain Resnais,1922年6月3日-2014年3月1日),出生於布丹,法國電影導演。作品有《廣島之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蘭·雷奈
  • 外文名:Alain Resnais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布丹
  • 出生日期:1922年6月3日
  • 逝世日期:2014年3月1日
  • 職業:導演
  • 代表作品:《廣島之戀》
  • 主要成就:《梵谷》獲得1949年度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人物去世,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阿倫·雷奈,1922年生於法國的布丹,幼年時代,從流行的小說、電影到普魯斯(Proust)、赫胥黎(Huxley)和曼絲菲爾德(Mansfield)的文學以至漫畫都是他涉獵的範圍,為了看沒有法譯本的連環畫甚至跑去義大利
1939年,阿倫·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標是由一個教師到舞台表演。
1943年,他考進法國高等電影學院,但唯讀了18個月就退學了。他說那裡的課程不及他在昂利·朗瓦的法國電影資料館看的經典電影得益大。

演藝經歷

之後搬到塞納河左岸的雷奈是以拍攝和剪輯紀錄片和“藝術”片為主正式開始了他的電影事業。在這個時期,他對蒙太奇和場面調度之間的關係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實驗。
法國大師級導演,導演生涯從拍短片開始。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谷》35mm的重拍版本,贏得了威尼斯影展兩個獎項以及1949年的奧斯卡短片金像獎。電影史上,畫家的故事是最受歡迎的題材,繪畫和電影之間的近親關係使得後現代的電影藝術家彼得·格林納威德里克·賈曼,包括黑澤明都在自己的電影中向畫家致敬
5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崛起時,他和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攜手,拍攝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形成左岸派。雷奈一生執導過45部電影,1958年導演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獲得很高的評價。1961年他執導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大獎,他還於1995年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從1935年拍攝第一部影片算起,雷奈在電影藝術道路上已經走過將近73個春秋。他的故事片成名作《廣島之戀》是在37歲那年完成的,他的晚年代表作《人人會唱這支歌》完成於1997年,榮獲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音樂在內的7項愷撒獎,這是他的第17部影片,這一年他75歲。雷奈和他的合作者以法國人熟悉的老歌將複雜的情節和眾多的人物貫穿起來,展現了當今法國社會人與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微妙細膩的情感,洞悉了人物內心的秘密。這部新穎別致的影片的問世向人們表明,老年雷乃的藝術想像力不僅沒有枯竭,反倒愈加煥發出旺盛的生機。
1950年的短片《格爾尼卡》中用自己獨特的蒙太奇手法把畢卡索的名畫和他較帶希望的作品及超現實主義詩人Paul Eluarcl的解說拼合在一起,強烈地表達了他對戰爭的不滿。
1955年,他的另一部經典短片《夜與霧》面世,不同於傳統的紀錄片,雷奈不追求細節的重組,而以強調觀眾主動想像和回憶的獨特手法又一次撼動人心,而對於《夜與霧》來說更重要的一點是:記憶與遺忘這個雷奈電影的母題是在這部影片中開始出現的。
2009年5月22日,繼1980年的《我的美國舅舅》後,事隔29年再次獲邀前往坎城參展,他的競賽新作《野草》(Wild Grass)跟李安的《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同屬喜劇片種。即將87歲(2009年)的阿倫,在媒體會上表示還沒打算退休,另有內地傳媒看過《野草》後,認為電影似有向王家衛致敬之意。好像片中男主角沉醉於女主角在電話中的聲音,以及男主角跟蹤女主角的方式,與王家衛的電影風格十分相似,尤其像《重慶森林》。

人物去世

2014年3月1日,91歲的雷奈當地時間1日晚在巴黎辭世。

主要作品

短片
1936
方托馬斯(Fantomas)
1948
凡·高(Van Gogh)
1950
格爾尼卡(Guernica)
1951
高更(Gauquin)
1953
雕像也會死亡(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
1955
夜與霧(Nuit et Brouillard)
世界全部的記憶(Toute la Memoire du Monde)
1956
15號房間的秘密(Le Mystere de l`Atelier 15)
1958
樹脂之歌(La Chant du Styrene)
劇情片
1959
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
1961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
1963
穆里愛(Muriel)
1966
戰爭終了(La Guerre est Finie)
1967
遠離越南(Loin du Vietnam)
1968
我愛你,我愛你(Je t Aime,je t`Aime)
1974
史塔汶斯基(Stavisky)
1977
天意(天命)(Providence)
1978
我的美國舅舅(Mon Uncle d`Amerique)
1983
生活像小說(生活是部小說)(La Vie est un Roman)
1984
生死相愛(生死戀)(L`Amour a Mort)
1986
通俗劇(幾度春風幾度霜)(Melo)
1989
我要回家(我想回家)(I Want to Going Home)
1991
毋忘(Contre l`Oubli)
1994
吸菸/不吸菸(Smoking/No Smoking)
1997
老歌(On Connait La Chanson)
2003
別在嘴巴上(Pas sur la bouche)
2006
公共場所的私人恐懼(Private Fears in Public Places/Coeurs)

人物評價

他只是以關注形式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社會和政治議題,經常以時間和記憶作為主題,從嚴肅文學中汲取營養,從哲學高度看問題,在敘事結構上採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他的攝影非常華麗,剪輯重抒情性,作品常惹爭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