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育王法敕
- 別名: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石刻法敕
- 發布者:阿育王
- 最早成立:小摩崖法敕
又稱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石刻法敕、阿育王石訓等。指阿育王為弘揚推廣‘法’(Dharma,或譯正法),而鐫刻在石柱、岩壁上的一些詔勒。阿育王在羯陵伽一役中獲得勝利後,並沒有獲得戰勝者的喜悅,戰爭所造成的破壞力反而令他深悔不已...
法敕多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阿育王作為佛教徒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了許多佛塔。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 ,共建造八萬四千座...
阿育王宣布他將不再主動發動戰爭,即使不得已的戰爭也將儘量減少傷亡。他定佛教為國教,將他的詔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這些“正法”的內容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政治需要。阿育王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
阿育王石柱(Ashoka pillar)是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雕刻,是公元前3世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恆河流域,為雕刻法敕(梵dharma -dipi ,巴dhamma-lipi )所建之圓形石柱。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
王即遣蘇深摩往彼討之。蘇深摩到不能令彼人民調順。頻頭莎羅王聞其不能調伏彼國。即生疾病便敕諸臣喚蘇深摩以為太子。令阿恕伽而往討罰。時輔臣為其作計。便以黃物塗阿恕伽身。以羅叉汁洗盛而棄之。詐稱阿恕伽得吐血病不任征罰。爾時頻頭莎羅王。疾病唯篤余命無幾。輔相莊嚴阿恕伽已而白王言。請...
《阿育王經》,十卷,梁代扶南國僧伽婆羅譯。僧伽婆羅於梁武帝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在楊都壽光殿譯成此經。《阿育王經》記述印度阿育王崇護佛法之事跡,以及摩訶迦葉乃至優波毱多等異世五師傳持法藏等因緣始末,與西晉安法欽所譯《阿育王傳》七卷屬於同本異譯。全經總分九品,貫串以上史跡,並分述為九...
元嘉十二年(435年),又建塔寺。至此,阿育王寺已初具規模。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命擴建殿堂房屋,並賜額“阿育王寺”。寺額由梁代著名書法家蕭子云手書。大同六年(540年),武帝又下令撥黃金500兩改建浮屠為五層,鑄銅佛、鐵鼎,寫經論,並敕免阿育王寺田賦。由於梁武帝的重視,阿育王寺...
據記載,中國出現阿育王像的時間最早可以推溯到東晉時期,其流傳多集中在蜀郡、荊州長沙寺、揚州長乾寺等長江流域一帶 。漢文的《阿育王經》七卷,最初由西晉安法欽譯,此後又被敕徵召扶南國名僧僧伽婆羅再譯。梁武帝對阿育王廣興佛法的事跡頗為仰慕,據《歷代三寶記》十一:“阿育王經十卷,天監十一年六月...
第1章 阿育王與孔雀王國:佛國的誕生 ……… 001 第2章 孔雀王國的疆域與管理:強權背後的現實基礎 ……… 057 第3章 紀念碑:佛國的象徵 ……… 087 第4章 摩崖法敕:阿育王推行的國策 ……… 123 第1部分 小摩崖法敕 ……… 123 第2部分 《布哈布魯摩崖法敕》或《第二貝魯摩崖法敕》 ……… ...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元兵南下,阿育王塔再毀。金天會元年(1123年),遭兵革;天會六年(1128年),再加修葺;金興定二年(1218年),州人舉火焚塔。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阿育王塔改建為磚塔。明宣德三年(1428年),朝廷敕修;正統十二年(1447年),蓋塔廊二十六間;天順三年(1459年),重修...
傑格達(Jaugada) 是印度南部奧里薩邦里什庫爾耶(Rishilulya)河 邊的一座城。簡介 傑格達(Jaugada)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這裡有孔雀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68 - 前235)時期的一塊摩崖法敕,這篇文告發布給薩瑪帕(Samapa)的民眾,這很可能就是這個地方早期的名稱。1956 - 1957年的考古發掘找到龐大的泥城牆,...
印度,桑志佛教建築,文化遺產,198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於印度中部比爾薩,佛教建築的年代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2世紀。最早的是孔雀王朝時期的阿育王法敕石柱,最著名的是桑志佛教大塔。大塔中心是覆缽丘,四周的石刻圍欄和大門有許多優美而豐富的佛教雕刻,描述佛教故事和佛陀傳記。桑志位於中印度比爾薩附近。這裡...
佛教藝術在印度固有藝術的基礎上發展了起來,起初是在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王阿育王時期(公元前268一前232年)在摩崖和石柱上刻制敕文,被稱為阿育王石柱,石柱上端雕刻著華麗的柱頭。在阿育王法敕石刻中還有建立佛塔的記載。塔是古代印度人的墳墓,上面用土壘高,有的外面還包砌石塊,塔下埋著死者的遺骨,塔上布滿...
以梵書所寫的最古資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簡稱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稱為孔雀王朝體( Maurya-type )。以此梵書為基本,衍生許多種文字。又,梵書及佉盧虱底,在大乘經典【普曜經】中也有銘記,故就歷史而言,梵字之來源,可求之於梵書中。梵字 廣義:印度文字之總稱 狹義:指梵書 何謂悉曇 悉曇...
阿育王法敕之刻文,以及印度中央州薩迦爾(Sagar)地方出土(西元前三百年頃)之貨幣,皆書此字型。西元第四世紀之遺物中亦發現不少書此字型者。又此文字雖為印度古來固有者,然據近代研究,與腓尼基文同屬閃族(Semitic)語系,經由印度商人之傳入,於西元前五百年頃完成四十七字母。此文字最初隨閃族語系習慣由右...
佛教在此地自古即頗盛行,依《阿育王法敕》、《善見律毗婆沙》卷二等載,阿育王曾派遣傳道師來此。多羅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第五章亦述睹貨邏王閔那拉(Minara,當系《那先比丘經》中之彌蘭王)時,提多迦(Dhi^-tika)率五百阿羅漢前來弘法。同書第十三章又謂迦膩色迦王時代的妙音(Dbyan%s-sgrogs)...
佉盧文是一種古代文字,通用於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和中亞的阿富汗一帶, 最早發現的佉盧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51年(阿育王時期的碑刻《法敕刻文》),至公元3世紀時就已逐漸消失,但在絲綢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7世紀才徹底被遺棄。佉盧文可能是在公元前波斯人統治印度次大陸西北部時從阿拉米字母演變出來的,...
共派出9批使團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其中包括由阿育王兒子率領後其女兒加入的赴錫蘭島使團,佛教因此沿東南與西北方向迅速傳播,如今日的白沙瓦、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馬來半島,乃至敘利亞、希臘和埃及,“王使所到之處,皆歸順王所宣示之法;王使未到之處,聞王如法之教敕及其教法,...
{1}印度各地刻文上所發現的語言︰以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法敕的用語為首,包含至西元二世紀為止的刻文上的語言。此中以三十餘種殘存於印度各地的阿育王法敕最為有名,而且數量最多,但其用語隨地區之不同而略有差異。{2}佛教文獻所使用的語言︰最有名的是巴利語。從現存文獻的質與量來說,巴利語是全部...
阿育王法敕(摩崖第一、二、四、十一、十三,石柱第二、五、七)中也曾揭示不殺生之義。在大乘經典中,如《梵網經》中的十波羅夷、《大智度論》中的十善業道等所載之‘不殺生’文句,也不勝枚舉。《梵網經》卷下雲(大正24·1004b)∶‘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
第十章 佛教文學與世界文學 附錄一 佛陀的生期 附錄二 何謂巴利語?附錄三 巴布-拜拉特的阿育王法敕銘刻 附錄四 覺音的時代和生平 附錄五 迦膩色迦王的統治時期 附錄六 耆那教大雄的入寂時間 附錄七 巴利語三藏目錄 附錄八 人名對照表 附錄九 術語對照表 附錄十 文獻譯名對照表 ...
犍陀羅地區,在公元前4世紀-3世紀創製了佉盧文(Kharoṣṭhī,意為“驢唇”),佉盧文可證實的最早使用記錄為公元前251年的阿育王碑刻《法敕刻文》。佉盧文這是一種來源於波斯的阿拉美文,屬於拼音文字,其書寫的格式是從右向左,上下轉行。佉盧文早於婆羅米文(梵文屬於其一支)在印度大陸使用,因此...
釋蓮花傳》即說,南天竺烏荼國王書獻支那天子的《華嚴經》梵夾,乃是中印度僧人釋蓮花以信者的身分附舶將來。釋蓮花帶來烏荼版《華嚴經》的事有一段因緣。該《傳》說:釋蓮花本中印度人,以興元元年杖錫謁德宗,乞鐘一口歸天竺聲擊。敕廣州節度使李復修鼓鑄畢令送於南天金堆寺。華乃將此鐘於寶軍國毗盧遮...
摩竭陀國實行君主制。列國時代初期,摩竭陀國與憍薩羅國、跋闍國、跋蹉國(憍賞彌國)並稱4大最強國,該國經過訶黎王朝、幼龍王朝、難陀王朝、孔雀王朝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後由阿育王第一次統一了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結束了列國時代。佛陀在摩竭陀國的伽耶(Gaye)城外得道,這裡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從阿育王法敕刻文看佛陀遺教對於印度社會所發生的影響 439 印度古代的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 446 創立黃羊山養道法會弘常住永明宗普照大師傳 453 士行法師 456 龍樹提婆與無著世親 457 道安法師 463 道安法師的著作和學說 471 道安(一) 479 道安(二) 484 鳩摩羅什法師 486 東林遠公 493 法顯、玄奘...
印度阿育王時代之石柱、磨崖法敕、山琦(梵 Sāñchī)等浮雕皆有刻銘。菩提伽耶之石碑亦甚著名。西藏遍境之石面上多刻有觀音六字咒。我國自北魏以來即有石佛之刻銘、石碑、石經、瓦磚等。日本自古有法隆寺金堂藥師如來像之光背銘、奈良藥師寺之佛足石歌碑。此外,尚有梵鐘、佛具、擬寶珠等之刻銘,與...
在該州發現的阿育王石刻敕令表明,北卡納塔克邦的大部分地區過去都曾在孔雀王朝的統治之下。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是放棄王位並在斯拉文柏拉古喇加入耆那教(印度非婆羅門教的一派)的一位偉大的古印度皇帝。給這塊富含文化與精神氣質的土地增添新內涵的,是過去許多偉大的朝代為卡納塔克邦藝術、美學的發展所留下的印記...
但是儘管張聖君信仰的“祖殿”在許多地方都有出現,但其中並不否認永泰方壺發達地區為祖殿。如漳平道壇“張法主公咒”所奉的祖殿為漳平賴家山的虎符寺,但其咒中仍然不忘方壺寺之源頭。其咒語云:(吹動龍角應三聲),應開虎符祖殿拜請張師公,請入瑜伽誓願度。朝顯玉皇親命賜,敕賜三界驅雷神。或在瑜伽行...
敕女石碣 嵌於博山區顏文姜祠正殿內東牆上,長95厘米,寬37厘米,正楷陰文,為宋神宗的敕封文告。鹹平石碣 嵌於博山顏文姜祠西廡西牆上,長70厘米,寬58厘米,楷書陰文。1003年(北宋鹹平六年)立,內容主要記述重修顏文姜祠之事。北嶺莊石刻 清光緒年間出土於北嶺莊,故名。原在桓台縣北嶺莊羅氏宗祠內。現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