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荼國

烏荼國

烏荼國(梵文轉音Udra),公元7世紀時,位於印度次大陸東部的國家名稱,見於玄奘《大唐西域記》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四卷等典籍。

基本介紹

國家簡介,玄奘經過,華嚴經,

國家簡介

烏荼國,原屬羯陵伽(Kalinga)國。羯陵伽國,在公元世紀前即已存在,公元3世紀轉衰後分裂,印度一些典籍記錄,在其原屬地區,出現過北部的烏替卡爾(Utkala,又作烏特卡拉、烏特伽爾等),南部的奧扎德沙等。根據玄奘的記述,到7世紀時,原羯陵伽國,沿孟加拉西海岸自北向南分布著烏荼、恭御陀、羯陵伽3個國家。有學者認為,烏荼應為烏替卡爾的略稱,意為北面的羯陵伽。
烏荼國的疆域,在默哈訥迪河(Mahanadi River,梵語意為偉大的河流)下游的區域,今屬印度國奧里薩邦的北部地區。都城在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Bhubaneswar)市區一帶,位於默哈訥迪河西岸,該地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考古發現,這裡最早的城堡遺址——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Sisupalgarh Ruins,地理坐標:北緯20.226639度,東經85.853056度,今貌見下圖),修建於公元前3世紀初期,位於城市的東南角,更加靠近默哈訥迪河。在孔雀王朝時期,這裡曾經是羯陵伽國的重要城市之一。根據玄奘的記述和考古研究,公元7世紀時,烏荼國的都城,在布巴內什瓦爾市國際機場的西南角一帶,比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更遠離默哈訥迪河一些(地理坐標:北緯20.2422259度,東經85.8072304度)。布巴內什瓦爾市現在是奧里薩邦最大的城市,也是該地區的經濟及宗教中心,文物古蹟眾多。
烏荼國
圖為西素帕勒格勒赫城堡遺址的建築支柱
根據玄奘的記述,烏荼國的東南方向濱臨孟加拉灣,並有港口城市折利呾羅城(意譯發行),即今普里(Puri)鎮,地理坐標,北緯19.48度,東經85.51度。玄奘描述說,在晴朗的夜空下,從這裡可以看到南面斯里蘭卡島上的“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離然,如明炬之懸燭也。”
玄奘記述,從普里鎮向西南行,為東高止山脈(Eastern Ghats)的坎德山(梵Khandagiri,又譯肯達基里山,今為Khallikote Forest自然保護區),山中有補澀波祇厘僧伽藍。玄奘沒有記錄的是其西北方向的優陀耶山(梵Udayagiri,又譯烏達亞吉里山),有開鑿年代在公元前2世紀的18座石窟,其中包括:訶提袞帕石窟(象頭石窟)和記錄公元前1世紀羯陵伽國歷史的石刻銘文、分上下兩層的拉尼袞帕(王后窟)等,洞窟之間滿布著動物、人和神的形象,這些雕刻顯示了早期階段奧里薩藝術家的喜好,展示出強烈的、活潑的民間元素,這裡歷來是耆那教的聖地。
玄奘沒有記錄但是在佛教史上有重要意義的羯陵伽戰役,發生在烏荼國都城南方向8公里的達亞河(Daya River)畔。1837年,考古發現在河岸旁邊的幬里山(Dhauli hills,幬讀dào)的巨大岩石上,存有完整的阿育王《十四章敕令》石刻,敕令旁邊還雕有2頭大象的前部,並說明一為“最善之象”,一為“白象”。《十四章敕令》講述經過羯陵伽戰役,阿育王轉變了武力治國的觀念,改而實行以佛法文治國家的策略,這是研究當時的印度社會和早期佛教教義的珍貴文字資料。1970年代初期,由日本出資在幬里山上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Shanti Stupa,地理坐標:北緯20.113244度,東經 85.501953度)。
烏荼國
圖為幬里山阿育王敕令石刻旁的大象雕像
在玄奘之後,烏荼國繼續與中國保持著交往。在唐貞元十一年(795),中印度僧人釋蓮花,乘船將烏荼國王親筆書寫的梵本四十華嚴經,進獻給德宗皇帝。

玄奘經過

公元第七世紀中期玄奘游印度時,曾到此。名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四卷。烏荼,梵名Od!ra 。東印度之古國名,其地相當於今之奧立沙(Ori^ssa),每被誤為烏萇國。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載,其地氣候溫暑,風俗獷烈,人貌魁梧,頗為好學,篤信佛法,有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皆習大乘教法。其國東南境臨海濱,有折利呾羅城,周二十餘里,為入海商人、遠方旅客往來之要道。其城堅峻,多諸奇寶。國之西南境有康度山(梵Khandagiri ),與北方之優陀耶山(梵Udayagiri )夾國道而相對。山中多石窟,同屬耆那教遺蹟,開鑿年代為西元前二世紀頃。玄奘西遊時,其國佛教盛行,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烏荼國王親筆書寫梵本四十華嚴經上貢唐室。[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解說西域記、東南印度諸國の研究]
公元7世紀,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記述:“烏荼國周七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土地膏腴,谷稼茂盛。凡諸果實,頗大諸國,異草名花,難以稱述。氣序溫暑,風俗獷烈,人貌魁梧,容色釐黮。言辭風調,異中印度。好學不倦,多信佛法。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天祠五十所,異道雜居。諸窣堵波凡十餘所,並是如來說法之處,無憂王之所建也。國西南境大山中,有補澀波祇厘僧伽藍。其石窣諸波極多靈異,或至齋日,時燭光明。故諸淨信,遠近鹹會,持妙花蓋,競修供養。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花蓋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此西北山伽藍中有窣堵波,所異同前。此二窣堵波者,神鬼所建,靈奇若斯。國東南境臨大海濱,有折利呾羅城,(唐言發行。)周二十餘里,入海商人、遠方旅客,往來中止之路也。其城堅峻,多諸奇寶。城外鱗次有五伽藍,台閣崇高,尊像工麗。南去僧伽羅國二萬餘里,靜夜遙望,見彼國佛牙窣堵波上寶珠,光明離然,如明炬之懸燭也。自此西南大林中行千二百餘里,至恭御陁國。(東印度境。)”

華嚴經

南天烏荼王進獻的《華嚴經》說到了烏荼王進獻《華嚴經》的時代,烏荼已是南天非常重要的不空罥索觀音信仰地。這就是為何在古代的烏荼國遺址出土有巨型的觀音造像的原因。因此,烏荼的密教發展,不會如德巴拉。密特拉所說,烏荼的大乘佛教在第九世紀中期左右才逐漸形成密教化或金剛乘(Vajrayana)化。第八世紀末烏荼王所獻的《華嚴經》,事實上只有《入法界品》(Ga??avyūha)的經文內容,而此《入法界品》的名字,照釋般若翻譯的《華嚴經》之〈出經後記〉的說法,也稱為《普賢行願品》。有關此《華嚴經》經文在唐代翻譯的經過,上述的 〈出經後記〉有如此的記載:“貞元十一年 (795) 十一月十八日進奉梵夾,十二年(796) 六月五日罽賓三藏般若等人奉詔於長安崇福寺翻譯,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全經譯畢。[84]“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因此,當時南天竺烏荼王是將《華嚴經》進獻給大唐皇帝唐德宗。烏荼王進獻《華嚴經》的事,亦見記於《釋般若傳》及《釋蓮花傳》等文獻,譬如,《宋高僧傳。釋蓮花傳》即說,南天竺烏荼國王書獻支那天子的《華嚴經》梵夾,乃是中印度僧人釋蓮花以信者的身分附舶將來。釋蓮花帶來烏荼版《華嚴經》的事有一段因緣。該《傳》說:釋蓮花本中印度人,以興元元年杖錫謁德宗,乞鐘一口歸天竺聲擊。
烏荼國
敕廣州節度使李復修鼓鑄畢令送於南天金堆寺。華乃將此鐘於寶軍國毗盧遮那塔所安置。後以華嚴經後分附舶來為信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