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已知內阿米巴屬的溶組織內阿米巴會引發阿米巴痢疾和肝膿腫,耐格里屬和棘阿米巴屬主要引起腦膜腦炎、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膚損傷等。臨床上,溶組織內阿米巴引發的病例多,感染面廣,危害大。世界各地的水、空氣和土壤都存在自由生活的阿米巴,過去認為與人體致病無關。
1965年以後陸續發現一種阿米巴性腦膜腦炎,病死率很高。已知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pathogenic free-living amoebae)引起的人腦膜腦炎有兩類:即由納格里屬(Naegleria)阿米巴引起的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 phalitis,PAM)和棘阿米巴屬(Acanthamoeba)引起的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形態
(一)納格里屬滋養體長橢圓形,平均大小為22*7微米,從一端伸出奔放式偽足,運動快速。胞質顆粒狀,內含數個水泡(water vacuole)和伸縮泡。染色可見一大核,核仁大,核仁與核膜間呈一透明圈。滋養體在36℃蒸餾水中幾小時,可轉變為梨形、具有2~4根鞭毛的鞭毛型。鞭毛型為暫時形式,24小時後轉變為阿米巴型。包囊圓形,直徑約9微米,囊壁光滑有孔或無孔。胞核同滋養體。在組織中未見包囊。
(二)棘阿米巴屬滋養體長橢圓形或圓形,直徑為10~46微米。活動時緩慢滑行。本蟲特徵為蟲體表面有尖而透明的棘狀突起有葉狀偽足和絲狀偽足兩種。胞質細粒狀,核與納格里屬相似。無鞭毛型。包囊圓形,9~27微米,囊壁兩層,外層皺摺不平,內層光滑呈多邊形。內外層接觸處有小孔。胞核一個。
生活史
自由生活的阿米巴生活於水、泥土或腐敗有機物中,滋養體以細菌為主,二分裂方式增殖,並可形成包囊。福氏納格里原蟲(N.fowlere)的阿米巴型可以成囊,但鞭毛型則不能。
福氏納格里阿米巴為嗜熱性,其滋養體在37—45℃時生長最佳,0~4℃迅速死亡。包囊抵抗力較強,在51—65℃8個月仍有活力,在-20℃能生存4個月以上。包囊還能耐受高濃度游離氯。
致病性
人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疫水洗鼻時,含納格里阿米巴進入鼻腔,增殖後穿過鼻黏膜和篩狀板,沿嗅神經上行入腦,侵人中樞神經系統(CNS),引起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AM)。其侵襲力可能主要由於產生毒素或溶細胞物質增強吞噬活動,蟲體表面磷酸脂酶A和溶酶體酶促使發病。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開始有頭痛、發熱、嘔吐等症狀,迅速轉入譫妄、癱瘓、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內死亡。
其損害主要表現為急性廣泛的出血性壞死性腦膜腦炎,在腦脊液和病灶組織中有大量滋養體。宿主的易感因素可能存在缺乏IgA,因而黏膜的防禦功能受到削弱所致。
棘阿米巴的分布更廣泛,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常可發現。病變原發部位在皮膚或眼、肺、胃、腸和耳等引起炎症和肉芽腫,在宿主免疫抑制或減弱情況下,可能經血源傳播到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GAE)。其損害多為慢性肉芽腫性病變;因此病程較長, 可達18-120天。有少數病程呈急性,在10~14天內死亡。神經系統體徵顯示局灶性單側損害,有嚴重的局灶性壞死和水腫。病人頭痛、發熱嘔吐、頸強直、眩暈、嗜睡、精神錯亂、共濟失調直至昏迷和死亡。但棘阿米巴未轉移至腦的一般不致命,少數可自愈。
實驗診斷
臨床上有急性腦膜刺激症狀。並有河水接觸史或游泳史、應懷疑本病。腦脊液呈膿性或血性,應生理鹽水塗片鏡檢阿米巴原蟲即可確診。取腦脊液或病變組織進行培養或動物接種,或採用免疫診斷可提供診斷依據,但只能用於慢性病例。屍體剖檢對本病的確診有重要意義。
棘阿米巴引起的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的診斷較困難,因在腦脊液中均未發現滋養體,所以需要做病灶活檢和組織學檢查。
流行與防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有病例報告的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巴拿馬、波多黎各、委內端拉、巴西、北愛爾蘭、比利時、捷克、奈及利亞、烏干達、尚比亞、印度、朝鮮和中國。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己超過130例,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至少已有30例。中國月前正式報告已有兩例。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多發生於健康的兒童和青年,都有游泳史,在夏季高溫季節多見。肉芽腫性阿米巴腦炎多發生於免疫抑制病人,感染前有頭或眼部受傷史或其它誘因。無明顯發病季節。
治療尚缺乏理想藥物,兩性黴素B( amphotericin B) 和磺胺可能有一定療效。預防也缺乏有效措施,加強水源檢查,進行水體消毒,避免接觸疫水(30℃以上疫水更要注意)可以防止感染。此外加強鍛鍊,注意營養,增強機體免疫力也很重要。
相關案例
一種生活在湖泊中的微生物能鑽入游泳者鼻孔,進入大腦“蠶食”腦細胞,導致病人腦死亡,被稱作“殺人蟲”。這種“殺人蟲”已在美國奪命6條,引起美衛生官員重視。他們擔心,更多人可能因其喪命。
“蠶食”大腦
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介紹,“殺人蟲”是一種名叫“福氏納格里”的變形蟲,“生活”在湖泊、溫泉甚至衛生狀況糟糕的游泳池內,主要靠吃海藻以及湖泊沉積物滋生的細菌為生。
中心從事與游泳有關疾病研究的專家麥可·比奇說,前往湖泊游泳的人在趟過較淺水域時,容易攪動湖泊底部沉積物。如果他們繼續前行到達較深的水域,這種變形蟲就可能從鼻孔“乘虛而入”,進而附著在嗅覺神經上。
他說,變形蟲會“一路”破壞神經組織,直到“抵達”大腦。隨後便開始“蠶食”腦細胞,直至病人死亡。
他介紹說,病人早期通常會出現頸部僵硬、頭痛以及發熱等症狀。晚期則呈現出幻覺以及行為異常等一系列腦損傷症狀。最可怕的是,絕大多數病人一旦患病,生存希望十分渺茫。
悲劇頻發
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這種疾病上世紀60年代首次“現身”澳大利亞,全球感染病例不過數百例。全美1995年至2004年10年間共有23人死於這種疾病。但還未過完,就有6人因此喪命。亞利桑那州年僅14歲的少年阿倫·埃文斯2004年9月8日前往科羅拉多河上著名的哈瓦蘇湖游泳,9天后就被這種變形蟲病奪走了生命。
雖然研究人員還不能確定感染者中兒童居多、男孩多於女孩的原因,但他們擔心,這種疾病可能奪走更多人性命。“這種變形蟲喜歡溫暖的環境。隨著近年來水溫不斷上升,它的繁殖能力將會變強,”比奇說,“由於水溫持續升高,我們今後可能會碰到更多這樣的病例。”鑒於這一情況,美國各州衛生部門已經開始採取行動,應對變形蟲病進一步發展的潛在威脅。
流行病學與疫情分析
阿米巴蟲病呈世界分布,墨西哥、南美洲東部、東南亞等地為高發地區,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群平均感染率為 20%以上,據報告,我國近年的人群感染率在0.7%~2.17%之間,主要在西北、西南和華北地區 ,其中雲南 、貴州、新疆、甘肅等地感染率超過 2%。阿米巴蟲病的發生與衛生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的關係要比氣候因素更為密切,高危人群包括旅遊者、流動人群、弱智低能人群、同性戀者,而嚴重感染往往發生在小兒尤其是新生兒、孕婦、哺乳期婦女、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營養不良或患惡性腫瘤的病人及長期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病人。感染的高峰年齡為14 歲以下的兒童和 40 歲以上的成人。在日本、歐美高發人群主要為男性同性戀者和旅遊者,所以阿米巴蟲病在歐美日等國家被列為性傳播疾病,我國尚未見報導,但應引起重視。資料記載在全球近5億感染者中,侵襲型的發病患者約占 10%,腸阿米巴蟲病的發病率為阿米巴性肝膿腫的 5~50 倍,後者的病死率為2%~10%,爆發性阿米巴腸炎則高達 70%,估計每年死亡人數僅次於瘧疾和血吸蟲病,列為世界上死於寄生蟲病的第 3位。動物犬、貓、豬、大鼠、靈長類等均有易感性,寄生於動物的結腸和盲腸內。
阿米巴蟲病的傳染源主要為糞便里持續有包囊排出的帶蟲者及帶蟲動物。本病經口感染,人因食入被成熟包囊污染的食物、飲水而感染,犬、豬多因食入糞便中的包囊或糞便污染的飼料、飲水而感染。阿米巴滋養體的抵抗力極弱,在室內溫度數小時內死亡,如遇稀鹽酸則在數分鐘內死亡,進入消化道後很快被胃酸殺死,滋養體無傳播作用。包囊在外環境具較強的生存力,在潮濕低溫環境及糞便中可存活2周以上,水中可活 9~30d,但對乾燥、高溫和化學藥品的低抗力不強,加熱至 50°C幾分鐘即死亡。阿米巴蟲可無損傷地通過蠅或蟑螂的消化道,則蠅及蟑螂等昆蟲可做為包囊的機械攜帶者,起一定的機械傳播作用。
治療方法
治療尚缺乏理想藥物,兩性黴素B( amphotericin B) 和磺胺可能有一定療效。 預防也缺乏有效措施,加強水源檢查,進行水體消毒,避免接觸疫水(30℃以上疫水更要注意)可以防止感染。此外加強鍛鍊,注意營養,增強機體免疫力也很重要。
防治對策
1 加強犬的檢疫工作,發現病犬及時治療,甲硝唑為治療阿米巴蟲病的首選藥物。對於急性或慢性侵入性腸阿米巴病均適用。此外替硝唑、奧硝唑和塞克硝唑也有相同作用;中藥大蒜素、白頭翁等也有一定作用。
2 阿米巴病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在治療該病的同時,還應採取綜合措施防止感染,具體的方法包括對人和犬貓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殺滅包囊;保護水源、食物,免受污染;加強健康教育,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3 講究飲食衛生、個人衛生及文明的生活方式, 不喝生水,不吃不潔瓜果生蔬菜, 養成餐前便後或製作食品前洗手等衛生習慣。
4 加強食堂的衛生管理。食品製作及工作人員操作過程均應有衛生監督措施。
5 搞好環境衛生和驅除有害昆蟲,如撲滅蒼蠅、蟑螂等病原攜帶者,採用防蠅罩或其他措施,避免食物被污染。
6 在一個地區一旦出現此病要迅速作實驗室檢查以確診,並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採取相應措施。
科研價值
2006年,由紐約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SandieBaldauf和Dundee大學生化教授ProfessorPaulineSchaap率領的研究小組獲得了現有的100種阿米巴蟲(socialamoeba)的分子圖譜,由此現有的阿米巴蟲(socialamoeba)全部家族譜系(familytree)成功繪製完成,這是一個重大突破,為研究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進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線索。利用新得到的家譜,研究人員設計阿米巴蟲阿米巴蟲出一種模型系統,用於解釋單細胞生命怎樣進行信號傳遞的,以及怎樣依據環境條件改變而相互作用產生多細胞結構的。先前一直沒有任何有關Dictyostelia阿米巴蟲的分子數據(Dictyostelia阿米巴蟲是一個巨大的、古老的阿米巴蟲亞家族)。
阿米巴蟲是一組遺傳差異顯著的生命形式,差異比真菌家族的還要大,與所有動物的差異相似。進化和信息傳遞研究在多細胞有機體中很難進行,阿米巴蟲為這兩種研究提供了好的模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