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忒彌斯神廟

阿爾忒彌斯神廟

阿爾忒彌斯神廟是希臘神話阿爾忒彌斯女神的神廟(《聖經》翻作亞底米,她是主司狩獵與大自然、生育與新生兒的女神),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長425尺,寬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據稱建築時間前後長達120年(相比之下,大希臘王建耶路撒冷聖殿也只用了46年)。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廟被黑若斯達特斯焚毀。該神廟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這座神殿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里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Ephesus),而現在它被稱為或者翻譯為艾菲索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忒彌斯神廟
  • 外文名:Temple of Artemis
  • 地理位置:土耳其塞爾丘克市中心
  • 長度:425尺
  • 寬度:230尺
  • 別名:艾菲索斯
  • 榮譽: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 門票價格:免費
  • 開放時間:8:00-20:00
  • 著名景點:神殿
  • 所屬國家:土耳其共和國
  • 所屬城市:塞爾丘克市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名稱由來,建造背景,神殿興衰,神殿的興旺,覆滅與傳說,神殿再造,規模,風格,智慧,再度毀滅,建築風格,神殿傳說,狩獵女神,大自然女神,豐產女神,

名稱由來

有關這座神殿名稱的由來。阿耳忒彌斯古希臘神話中主掌狩獵與原始自然的女神,來源於遠古的大自然母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她又有一別名被稱為辛西婭,她是神王宙斯和母神勒托的女兒。除了主管狩獵,她還掌管嬰兒的生產,保護新生兒,也是希臘神話中三位一體的三名處女神之一,其信仰歷史非常古老。人們對她崇拜有加。以弗所的這座阿耳忒彌斯神殿,是阿爾忒彌斯女神的崇拜中心。阿爾忒彌斯是一位來源複雜的大神,深受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的影響。在以弗所,為祭祀阿爾忒彌斯而修建的神殿非常古老,古典文獻記載以弗所神廟是由亞馬遜人修建起來的,神殿以阿耳忒彌斯女神的名字命名。
阿爾忒彌斯神廟遺蹟阿爾忒彌斯神廟遺蹟
阿爾忒彌斯神廟位於土耳其以弗所阿爾忒彌斯神廟位於土耳其以弗所

建造背景

以弗所城像許多古老而神奇的城市一樣在歲月里滄桑。19世紀後半葉人們的一次偶然的發掘才使它重新為世人所知曉。考古學家們用刷子而不是鐵鏟在這裡工作了多年,才終於確認這就是《聖經》里曾經提到過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遺址。傳說聖母瑪麗亞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由聖保羅及耶穌的門徒帶領來到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時間大約是在公元34~45年間。
以弗所,這座小亞細亞西岸的濱海城市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由來自古希臘愛奧尼亞人所建,是一座典型的古希臘殖民城市,後來它在眾多的殖民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古希臘工業和文化中心之一。到公元前6世紀時成為雄霸小亞細亞西部大片土地的呂底亞王國(Lydia)境內的工商業中心。此後飽經戰火蹂躪,先後被波斯、馬其頓帕加馬和羅馬所占領,到中世紀漸趨衰落,成為一片廢墟。
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除了殘垣斷壁什麼也沒有,那個在古希臘時期盛極一時的城市早已被時間蠶食,它的肢體像一具遠古生物殘缺不全的骨骼化石,散落一地。而當年,這座臨海依山的港口城市曾是多么的美麗和富庶,那旖旎的風光使它成為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無數的觀光客慕名從各地趕來一睹它的美麗景色,同時也朝覲和貿易,給它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也逐年增加,最強盛的時期,居住在以弗所城裡的人口達到了30萬之多。想想當年,這裡該是何等的繁華,海面帆影點點,港口萬船待發,大街小巷車如流水,馬似游龍
阿爾忒彌斯神廟遺址阿爾忒彌斯神廟遺址
總的說來,以弗所是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宗教興盛。在遙遠的古代,人們不管富裕還是貧窮,都有著共同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對神的信仰與敬畏。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的神殿用以祭祀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靈便成為這座城市的人們急切的渴望。
阿耳忒彌斯神殿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了。當各地前來朝覲的人們絡繹不絕、與日俱增的時候,以弗所人終於發現他們原先建造的那座聖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祭祀的需求了。因為虔誠,因為爭先恐後,香客之間還會不時發生一些摩擦,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神殿成為當務之急。很快,修建神殿的計畫就得到了呂底亞王國克羅伊斯國王的支持,這位財富如山的君王遠近聞名,他一向熱心宗教事業,為此他慷慨解囊。希臘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也因此獲得了一個一展身手的大好機會,於是,一座希臘藝術與亞洲財富相結合而孕育的建築傑作誕生了。
那是大約公元前550年的事情,以弗所人在他們原先建造的那個簡陋的聖壇的位置上開始了這座被稱為阿耳忒彌斯神殿的大型工程的建設。神殿由希臘建築師車西夫若恩設計,當時希臘著名的雕刻家菲迪亞斯、坡留克來妥斯和克列休拉斯等也參與到了這一宏大的工程當中,神殿中的許多技藝精湛的青銅雕像和阿耳忒彌斯神像也出自這幾位藝術家之手。

神殿興衰

神殿的興旺

阿耳忒彌斯神殿是古希臘最大的神殿之一,其規模超過了雅典衛城帕台農神廟,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興建的建築之一。它以建築風格的壯麗輝煌和規模巨大而躋身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列。它還一度享有對逃亡者的“庇護權”,其地位之顯赫,由此可見一斑。在建成後的近200年時間裡,它巍然屹立在以弗所東北郊的一座高山之上,迎接著摩肩接踵前來朝覲的人們,它很快成為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移民城邦的香客們嚮往的聖殿。
阿爾忒彌斯神廟的油畫阿爾忒彌斯神廟的油畫

覆滅與傳說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一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據說這場火災是一個名叫黑若斯達特斯的縱火狂所為,這個傢伙長期以來寂寂無為,急於想通過實施一項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舉動使自己萬古留名。他非常清楚,能夠讓人青史留名的好事不是誰都能做,那就乾點壞事也成。於是,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這裡說句題外話,傳說就在那天晚上,一個不平凡的生命降生了,這個人後來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了驚天動地的霸業,他就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後來,一位名叫普盧塔克的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寫道:女神“太忙於照料亞歷山大的出生了,以至於無法營救自己受到威脅的神殿”。

神殿再造

這座神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沒有了它,人們的靈魂也仿佛無所歸屬。後來,人們又在神殿的原址上按原樣重新建起了一座神殿,比原來的神殿更加富麗堂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築,其占地面積達到了6050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要大。神殿內外都用銅、銀、黃金和象牙製成的精美浮雕加以裝飾,而神殿中央則設有一個呈“U”字形的祭壇,供奉著阿耳忒彌斯女神的雕像。這座重建的神殿在此後連綿不斷的戰火中傲然挺立,直到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時遭逢了厄運,那幫強盜將神殿內的財寶悉數劫走,神殿也在這次劫掠中慘遭破壞。

規模

重建之前的阿耳忒彌斯神殿其規模已是相當宏大,底部最上層台階長約100米,寬約55米,神殿三面環繞著兩排總計127根巨大的圓柱,每根高達18米,它們支撐著上面巨大的屋頂。神殿重建的時候,其高度還略有增加,同時在底座平台的四周還增建了數級階梯。神殿中心的神龕上部沒有加蓋屋頂,這樣人們在神殿內也可以仰望藍天,他們的心愿和靈魂也可以從這裡直達天堂,與神同在。神殿正門入口處立著36根刻有裝飾性浮雕的柱子,這些柱子上刻有40~48道淺凹槽。神殿四周的柱子上也環繞著一條裝飾雕刻的中楣,同時還有獅頭形狀的噴水器。屋頂的三角楣飾也相當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兩根柱子之間的跨距通常超過了6.5米,而神殿中長於8米的石塊也隨處可見。所有這些,無論從建築的設計還是工程技術上講都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這座神殿稱得上是當時最高水準的建築精品。

風格

從風格上看,阿耳忒彌斯神殿屬於柱式建築,柱式建築發源於古希臘,愛奧尼和多立克兩種柱式代表著古希臘建築最成熟的風格。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在談到希臘藝術傑作的普遍優點時曾經說,它“在於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而柱式建築確實最能體現這一優點。阿耳忒彌斯神殿也屬此類建築,具有柱式建築的基本特性。

智慧

說到這裡我似乎需要自說自話地來一個設問,以便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神殿建造者是如何將那些巨大的石塊抬起並放置到預定位置上的?
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15年,希臘建築師就已經在建築工程中大量使用起重設備了,但在阿耳忒彌斯神殿的建造過程中這些起重設備卻毫無用處,因為這座建築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它所使用的石塊體積和重量都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座大型建築,這使建築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裡有一則記載中的故事可為佐證。神殿最早的建築師伽爾瑟夫農(Chersiphron)在接手這項工作後一直是信心十足,他誇口說他要建造一座流芳千古的偉大建築,但當工程進展到要將入口處的大門楣抬起到設計高度的時候,他才發現他所有的經驗和設備都不足以完成這項工作。他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否則工程無法推進。據說,伽爾瑟夫農為此數日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卻依然一籌莫展,精神幾近崩潰,甚至到了想要自殺的地步。
但不久之後,一個靈感在他就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從他腦海中一閃而過,救了他一命。聰明的伽爾瑟夫農嘗試著用沙袋壘起一道斜坡,使其達到比石塊將要安放的預定位置略高的地方,然後將巨大的石塊順斜坡向上拉牽,當石塊被拉上坡道,到達適當位置之後,就將底層的沙袋逐漸掏空,這樣,斜坡將作為一個整體緩慢下降,放置在斜坡之上的石塊也同時隨著斜坡的下降而下降,直到石塊準確地安放到需要安放的位置上。這和埃及人築造金字塔時使用的起重方法十分相似。
伽爾瑟夫農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建築師,還是一位天才的發明家。他靈機一動,又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了———工程所需石材需要從11公里外的採石場搬運過來,而那些石材一般重量都在40噸左右,如此長距離的運輸,光靠人力和通常使用的運貨馬車是根本無法完成的。這還不光是馬車運載能力有限的問題,事實上,普通的馬車根本就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重量,那些巨石剛一放上去馬車就立即散了架。這時,伽爾瑟夫農的新辦法顯示了他超凡的智慧型,他將開採出來的圓形石柱固定在兩個近似於輪子的圓形木架的中軸上,在畜力或人力的牽引之下兩個圓形木架會像兩個超大的滾輪一樣地轉動,這樣就可以很輕易地將那些巨大的石塊搬運到施工現場了。後來,伽爾瑟夫農的兒子梅塔傑尼斯又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使父親的這個聰明的辦法更加完善。梅塔傑尼斯將一根開採出來的長條石塊的兩端裝進巨大的木輪中央,使長條石塊直接充當兩個木輪之間的中軸,這樣,不僅圓形石柱,就是方形橫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搬運了。
重建這座巨大神殿所耗用的時間我們已經無可稽考,但它遭逢厄運的時間我們卻清楚。公元262年,哥特人的悍然入侵使神殿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後來,以弗所人曾試圖再次重建神殿,但由於耗資巨大而難以實施,重建計畫無奈擱淺。但這個願望一直深埋在一代又一代以弗所人的心中,從未改變。

再度毀滅

然而,公元4世紀,基督教在小亞細亞的落地生根使這一願望最終化為了泡影。基督教強大的勢力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信仰,後來以弗所人也大多改信基督教了,神廟的重建自然變得不合時宜。公元5世紀初葉,以弗所為東羅馬帝國所占領,奧德修斯二世將神殿視為異教徒的聚集場所,下令徹底拆毀。從此,這座偉大的建築奇蹟便從世界上永遠地消失了。今天,我們只能從作為文物的以弗所人的錢幣上看到這座神殿大致的模樣。

建築風格

阿爾忒彌斯神廟位於土耳其以弗所,瀕臨愛琴海,是土耳其著名古代建築遺蹟,堪稱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
神廟大約在公元前652 年初建,當時是木結構。第二次修建時,採用石料建築。第三次重建於公元前570 年,共花了10 年時間。當時以弗所是個龐大富有之邦,聘請了著名的古希臘建築師, 造成了古代亞洲的第一個愛奧尼亞式石柱廟宇。公元前550 年,呂底亞國王克勒索斯再次進行修建, 斷斷續續地進行了100 多年才告完成。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廟的規模,從此聞名遐邇
阿爾忒彌斯神廟是一座長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築,長125 米,寬60 米,高25 米,占地面積6300 多平方米。廟宇的迴廊有137 根圓柱, 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圓柱高約20 米,底部直徑為1.59 米,柱石千姿百態, 整個建築看上去儼然是一個廊柱之林,給人一種莊嚴、恬靜、和諧的感覺。大理石圓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態各異的人物浮雕,造型優美,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柱頂盤由一個帶有3 個盤座面的框緣組成,盤座面上裝飾著一排花邊似的齒飾,在框緣上面是刻有四輪戰車的浮雕, 細緻精巧,精美異常。神廟於公元前356 年被焚毀。後在亞歷山大王的幫助下,按原建築式樣重建, 更加富麗堂皇。在漫長的歲月中,阿爾忒彌斯神廟屢遭洗劫,變得滿目瘡痍。然而人們從殘存的建築物地基和石柱遺蹟中,依然可以想見它當年的雄姿。
神廟1869 年被發現,1982 年土耳其考古學者在遺址3 米深處發掘到上百件重要文物,其中有純金婦女塑像、金、象牙製作的項鍊、耳環、手鐲等飾物。陳列在以弗所博物館內的阿爾忒彌斯神塑像,是一件價值無比的藝術瑰寶,神像比真人還高,面容慈祥,神情生動,形態逼真,雕刻藝術細膩傳神,是世界上所發現的阿爾忒彌斯雕像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個。

神殿傳說

阿耳忒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和森林女神, 也有人把她敬奉為接生和新生兒之神,是宙斯勒托所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姐姐。根據神話傳說中的描繪,女神頭戴城邦王冠,頭部兩側有異獸頭像,身著飾有豐衣足食的人物和各種聖物的衣服,手持神杖,背上背著金弓金箭, 身旁還有赤牡鹿、獵狗等動物作伴。

狩獵女神

弓箭是阿爾忒彌斯最主要的標誌。她時常還有身穿獸皮的無袖短裙獵戶裝、戴獸帽等特徵,在寧芙侍從的簇擁下,穿行於叢林中狩獵。她是獵人們祭祀的女神。伯羅奔尼撒的塔伊蓋托斯山和埃累馬索斯山區是她常來往的地方。

大自然女神

若說狩獵是阿爾忒彌斯最突出的神職。那么大自然則代表她的本質,她是一位偉大的自然之神。因此她不僅是女獵神,也是山峰、洞穴、森林、荒野等的女神,而且還是野獸、魚類的動物保護神。在女侍從的簇擁下,穿行於叢林中狩獵

豐產女神

在著名的古代七大奇蹟之一——阿爾忒彌斯神殿中以百乳女神的形象供奉
在遠古的狩獵時代,狩獵活動也是由大自然女神掌管。另外,女性的生殖能力強盛又是大地豐產的象徵。從而決定了,居住環境周圍獵物的多少以及狩獵結果的多寡。結果,母系社會的女性生殖崇拜又被加上了一層特殊意義,隨之阿爾忒彌斯這一女神形象也被創造並流傳下來。她是古老的原始自然崇拜與生殖崇拜的集合體。人類社會進入了農耕社會,由於生產方式的改變,阿爾忒彌斯的前兩種形象被淡忘了,但其豐產的形象依舊有著重要的崇拜意義。所以就出現了百乳女神的形象。其實這是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延續與強化。
在古希臘晚期,塞勒涅作為月神的一些職能也轉移給了阿爾忒彌斯。阿爾忒彌斯本身是大自然的女神,狩獵森林為其本質,與月球崇拜並無關係,她的晚期所有月神性質是從塞勒涅身上轉移來的。
部分原因是塞勒涅是小亞細亞傳過來的古老神祗,她的起源於純粹的月亮神格化,光的崇拜。希臘人長期視月球崇拜為蠻族的習俗,於是用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兼領其職務,儘管後者也是從小亞細亞引入或深受小亞細亞影響的神祇,但阿爾忒彌斯在古希臘是比塞勒涅重要得多的女神。在這一時期,塞勒涅的形象經常被與其他女神,如阿爾忒彌斯、伊娥、赫拉等等相混同。
阿爾忒彌斯神廟
(希臘語:Ναός της Αρτέμιδος στην Έφεσο)是希臘神話中女神阿爾忒彌斯的神廟(《聖經》翻作亞底米,為狩獵與野外之女神,故也有資料稱之為亞底米神廟),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神廟位於希臘人在小亞細亞建立的城鎮以弗所(今土耳其塞爾丘克附近)。公元前7世紀,原地舊有的建築毀於洪水。大約於公元前550年由呂底亞王國的克羅索斯發動重建,大約一百餘年後在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時完成。
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廟被希臘人黑若斯達特斯縱火焚毀。傳說亞歷山大大帝誕生於神廟被毀的同一天。公元前323年,神廟開始重建,規模超過以前,長425英尺長,寬230英尺,有126根高60英尺的大理石柱。重建後的神廟矗立了大約六百年。公元246年,神廟被哥特人損壞,之後是否曾重建或重修尚不清楚。1869年考古學家約翰·特陶·伍德發現了阿爾忒彌斯神廟遺址,發掘工作一直持續到了1874年。今日的阿爾忒彌斯神廟舊址處,人們用發掘出的大理石拼成了一根石柱作為標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