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壁畫,印度阿旃陀石窟的佛教壁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旃陀壁畫
- 分類:壁畫
阿旃陀壁畫,印度阿旃陀石窟的佛教壁畫。
阿旃陀壁畫,印度阿旃陀石窟的佛教壁畫。前期壁畫約作於公元前2世紀中期或公元1世紀,基本上屬於古風風格,人物造型類似巴爾胡特、桑奇等地的古風式雕像。代表作有第10窟的《六牙白象本生》、《國王及其扈從禮拜菩提樹》等。後期壁畫...
印度阿旃陀石窟是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建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6世紀。保存許多雕像和壁畫,其中壁畫大多畫於五六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古代最優秀的繪畫。阿旃陀石窟的雕塑和壁畫對當時的中國和東南亞的佛教石窟有很大影響。遺址簡介 印度,阿旃陀石窟,文化遺產,198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阿旃陀石窟位於孟買東北...
阿旃陀(Ajanta)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東北388公里處,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共有29個佛教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到7世紀(650年)的石窟作品。簡介 阿旃陀,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城鎮。人口2,000多。城北約5公里的阿旃陀山地,在陡崖壁上鑿有30座岩洞,洞內有馳名世界的佛教壁畫、雕刻和佛龕。是公元前一世紀至...
②印度畫,似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畫,菩薩鼻高腰細,姿態婀娜,色澤渾厚,多工筆畫;③尼泊爾畫,人物造型富於舞蹈姿態,鼻小略陷,眼眶突出,用色單調,以黑、紅為主色。10世紀,西藏佛教進入後弘期以後,先後出現寧瑪、噶當、薩迦、噶舉和格魯(黃教)等不同佛教教派,不同教派的繪畫風格亦有不同。總的來說,...
阿旃陀洞穴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縣阿旃陀村附近的佛教廟宇。在瓦古爾納(Wagurna)河谷高20公尺(70呎)的花崗岩陡壁中鑿成,周圍風景如畫。共約30個洞穴,先後鑿成於西元前1世紀至西元7世紀之間,分為寺院與修道院兩類,尤以壁畫著稱。阿旃陀洞穴 Ajanta Caves ...
另有C、D兩處各殘存所繪一人。人物兩人一組,一持花,一托盤,掩映在祥雲中,猶如天女散女。散花女戴寶冠,飾臂釧,佩胸鏈,纖腰盈握,修短合度,服飾薄如蟬翼,有優美的寫實感。以手拈花的姿勢無比典雅,表現出對佛教的極度虔誠。手法簡潔,色澤鮮艷,其風格明顯受到印度阿旃陀第二期壁畫的影響。
【類別】壁畫 【年代】約公元6世紀 【原屬】印度 【簡介】擴展閱讀 阿旃陀是古代梵語阿謹提耶的音譯,意為無想。原指離石窟寺僅6.4公里處的一個小鎮(也和我國敦煌縣與千佛洞之別相同)。在石窟未被發現以前,這個小鎮寂然無聞。本地居民稱石窟寺為萊那,即古代巴利語洞的意思。發現阿旃陀石窟已是很晚的事了...
《拈花的菩薩》是阿旃陀石窟壁畫中的瑰寶,是印度壁畫藝術中的傑作,也是東方佛教石窟藝術中的精品。我國唐代高僧玄奘曾對壁畫所在的石窟做過最早的記載。阿旃陀石窟與我國的敦煌石窟一樣舉世聞名。壁畫賞析 世界文化呈現出紛繁多樣的形態。當古埃及、古希臘相繼結出文明的碩果時,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也在孕育著一種別樣...
阿旃陀第1 號窟是阿旃陀石窟群中開鑿的較晚的一個,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此畫描繪了一位頭戴珠寶飾冠,身上綴滿華貴首飾,手持蓮花的菩薩像,菩薩全身構成了柔和優美、極富節奏感的“三屈彎式”,這是古印度菩薩像中常見的姿態法則。此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簡介 名 稱:《手持蓮花和金剛的菩薩...
阿旃陀壁畫的“艷情味”主要表現了對世俗的眷戀;而“悲憫味”主要表現了對宗教的皈依。眷戀世俗與皈依佛教的矛盾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阿旃陀壁畫藝術的特有魅力。在形式技巧上,阿旃陀壁畫藝術通過富於表情的人物面部,含有語彙激情的手勢,肯定、流暢而洗鍊的線條和凹凸暈染的軀體色彩構成了一系列肌膚光潔圓潤、...
印度古代的繪畫遺品極少,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畫便顯得格外珍貴。笈多時代阿旃陀壁畫的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麗過渡期間,印度雕刻傳統的表現標準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許多壁畫所採用,代表作有《須大□本生》、《持蓮花菩薩》等。巴格石窟的壁畫約作於後笈多時代,世俗化、程式化傾向的...
這些壁畫的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爛過渡期間。構圖緊湊和諧而曲折多變;人物造型尤其是呈三屈勢的女性體態優雅,眼神飛動,手勢微妙;線條流麗,色彩鮮艷。在肌膚或花卉著色時邊緣部顏色較深,向內暈染漸淡,具有一定立體感,這種凹凸暈染法是阿旃陀壁畫的特技之一(見阿旃陀石窟)。笈多工藝...
吳畫衣頻寬博,飄飄欲仙,在敦煌壁畫中還可看到他的畫風。隋唐時期,佛畫已經中國化。壁畫 隋唐時代的壁畫,今存於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敦煌所存唐代壁畫,尤為富美,色彩艷麗,人物造型,往往以當時的貴官貴嬪為范,端莊華貴,男女形貌,都甚膚麗。佛前演奏,弦管雜陳,較之阿旃陀壁畫,尤或過之。敦煌...
1966年4月16日卒於聖蒂尼克坦。曾任國際大學美術學院院長。1924年和R.泰戈爾一起訪問過中國。成就 一生創作上萬件作品,包括油畫、水彩畫、壁畫、版畫、素描等,是孟加拉畫派的主要畫家。早期作品淡彩薄塗。中期受阿旃陀石窟壁畫影響,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和裝飾性。晚期部分作品接近抽象藝術。
就現代岩彩畫表現的淵源而論,最初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寶貴藝術遺產,如拉斯科岩洞壁畫,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公元前後的阿旃陀石窟壁畫,以及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摩崖壁畫,公元3世紀起開鑿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及稍後時代的高句麗古墓壁畫。人類從原始時代起,就開始使用色彩鮮明經久的天然礦物色和粗獷的線條來製作壁畫。
佛傳圖之壁畫則以阿旃陀之八相圖最為重要。此外,中亞巴米揚石窟的六幅涅盤圖,克孜爾石窟中的各種佛傳圖,中國敦煌的壁畫與幡繪等也都值得注目。此外,雲岡石窟中佛像的光背、台座,也有佛傳圖的浮雕。爪哇波羅浮屠有一二〇面佛傳圖浮雕。日本之佛傳圖有奈良時代的“繪因果經”,並有許多涅盤圖,而以高野山...
藝苑奇葩――印度阿旃陀石窟 一別有洞天(49)二漸入佳境一一阿旃陀第1期 壁畫(52)三天上、人間――阿旃陀第2期壁畫 (59)四夕陽無限好――阿旃陀第3期壁畫(65)五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和雕刻藝術(70)六阿旃陀 石窟的歷史意義和影響(74)古代希臘建築藝術 一歐洲建築藝木的搖籃――日希臘(81)二有 ...
笈多時代阿旃陀壁畫的風格處於從古典主義的高貴單純向巴洛克的豪華絢麗過渡期間,印度雕刻傳統的表現標準女性美的三屈式,也被許多壁畫所採用,代表作有《須大□本生》、《持蓮花菩薩》等。巴格石窟的壁畫約作於後笈多時代,世俗化、程式化傾向的增加反映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微。
後在芝加哥德·保羅大學任教20年。20世紀20—30年代初期的作品常運用一種特殊的九聲音階(C—bD—bE—E—F—G—bA—A—B)。作品有歌劇《奧爾-奧爾》、《農夫與仙女》,舞劇《阿旃陀的壁畫》、《拉辛的傳說》、《草地上的早餐》,交響曲五部,協奏曲六部,以及室內樂、鋼琴曲、合唱曲、歌曲等。
早在公元4世紀時,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畫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狀、梨形的琵琶。漢魏以來,西域樂人通過“絲綢之路”奔集中原獻藝定居,帶來了經由龜茲而傳入的西域曲項琵琶。公元8世紀 公元8世紀時,在我國的南詔(古代雲南大理一帶),曾流傳著和忽雷相像的樂器——龍首琵琶。這種棒狀梨形的龍首琵琶,於貞元年間經...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村的瓦古爾納河谷,是在離谷底76米的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的一處佛教廟宇,四周風景如畫。 阿旃陀石窟自公元前1世紀開始建造,到公元7世紀才完工,工期長達700餘年。30個石窟高低錯落,綿延550米,環抱成新月形,俯瞰清流翠谷。石窟內有石雕佛像和壁畫。大量...
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在數學曆法方面,阿利耶毗陀提出了一年有365.35天,還提出大地是一個球體並且自身旋轉。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
笈多王朝時期﹐佛教石窟陸續興建﹐其主要代表是阿旃陀石窟。此地的早期佛教石窟屬小乘佛教﹐笈多時期則屬大乘佛教﹐形制上基本為佛殿﹑僧房兩大類﹐但雕刻更為精細﹐裝飾更為華美﹐且多施彩繪壁畫。阿旃陀石窟的笈多時期作品中﹐以19號窟的佛殿建築最為卓越﹐其中堂兩邊列柱和柱上斗拱﹐皆飾以圖案﹑花草紋樣和人物...
第一節 印度阿旃陀壁畫 第二節 阿富汗巴米揚壁畫 第三節 米蘭的佛教繪畫 第四節 于闐的佛教繪畫 第五節 龜茲佛教壁畫 第六節 龜茲壁畫中的人體藝術 第七節 高昌的佛教壁畫 第八節 西域壁畫的藝術特色 第九節 敦煌的佛教壁畫 第十二章 佛教書法 第一節 佛教書法的興起 第二節 佛教與西域書法 第三節 佛教...
早在公元4世紀時,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畫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狀、梨形的琵琶。漢魏以來,西域樂人通過“絲綢之路”奔集中原獻藝定居,帶來了經由龜茲而傳入的西域曲項琵琶。小忽雷是唐代音樂家韓滉參考西域曲項琵琶的形式,創製而成的兩弦樂器,它和南詔的龍首琵琶較為近似。在中國的南詔(今雲南、四川南部,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