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蘭征服,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中的歷史事件,對泰拉社會的影響十分深遠,促成了大地上種族概念的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斯蘭征服
- 出處:遊戲《明日方舟》及其衍生作品
- 類型:歷史事件
- 歷史意義:促成泰拉種族概念的誕生
歷史背景,事件發生,
歷史背景
在泰拉遠古時代的一些聚落遺址內房屋地基分布情況中,考古學家們觀察到這樣一種規律性的差異:較大的房屋內通常只存放簡單的生活必需品,而較小的房屋遺蹟則往往伴隨著精緻的工藝品和與房屋大小不匹配的過量生活用品。主流學術觀點認為,這種現象代表了一種當時的社會關係:在遠古社會中,社會集體記憶體在兩個社會地位差異極大的群體——其一擁有基本的、僅可供維持日常生活的資源,居住在巨大的集體房間中;其二則享有堪稱豪華的生活資源,居住在私人房屋內。不過因為缺乏直接的文字記錄或者其他可靠的輔助證據,許多人仍對這種觀點持保留態度。
這種普遍存在的社會關係基本可以被簡短地描述為“供養-保護”關係。這指的是在那個年代,極其險惡的自然環境中的泰拉社會內普遍存在著兩種角色:一種是從事生產與採集的“供養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負責獲取食物、建設居住地這類較為安全的工作;另一種是承擔了維護居住地安穩責任的“保護者”,他們往往是居住地中個體實力強悍的人,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承擔了更多風險,所以能分到更多資源。順著這個思路繼續思考,個體能力強大的神民就此獲得了比先民更多的資源,這也為後來神民統治先民的時代打下了基礎。按照這種社會模式繼續展開,人們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社會中的少數與多數”的思想基礎,即個體實力差異極大的社會中最簡單實用的組織實踐方案。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族群的遷移,這種遠古的社會關係漸漸演變成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隨著文字逐漸出現的時代到來,在薩爾貢帝國和炎國兩地雖未出現“國家”的概念,但已明確地有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概念。雖然當時還未出現如今大地通用的曆法,但人們仍能從學術上將這一時期劃分為“部落時代”。
如上文所言,這個歷史時期是依據特定的社會觀念和社會組織形式而劃分的。我們籠統地將一些組織形式稱為“部落”,而事實上沒有人能準確地定義這個詞。但人們仍然需要它,因為它不只能夠代表人們觀念中某類想像出來的組織,還昭示了一些重要的事正在悄然發生。
在這個時間段里,社會中那些強大的個體,也就是被研究者定義為“保護者”的人逐漸發現了一件事情:比起冒著極大的危險去捍衛自己的居住地,使用自身強大的武力去脅迫弱者們集合起來保護自己反而是更可行且獲益更高的行為。在這種劃時代的思維變革下,社會結構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巨變,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身份在短時間內迅速對調。這種頗具諷刺色彩的意外轉變意味著“統治”與“被統治”的概念開始在社會中出現。可想而知的是,個人實力強大的神民往往是居於統治者地位的族群,而各類先民大多處於被統治的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時期,部落仍然處於隨時會被某次天災毀滅的威脅之下,人們尚未發展出能夠短期離開,避難後返回,並再建家園的技術。生活在隨時可能死亡的恐懼之中,部落統治者們往往傾向於使用極端手段來治理手下的部落居民。
事件發生
某天,也許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如今薩爾貢地區某個部落的菲林統治者突然意識到,統治者之所以能統治,也許是因為他們確實與眾不同。另一個想法隨之而來:與眾不同的他們應當將這種差異表現得更為突出。“阿斯蘭”就這么誕生了。
最初這個詞指的是某支實力強大的菲林統治者族群,後來他們四處征戰,愈戰愈勇,“阿斯蘭”之名響徹大地,這個過程被後世稱為“阿斯蘭征服”。隨著人口的擴張和影響力的增加,“阿斯蘭”這個名字最終被用來特指當年那支菲林部落中的主體族群,而所有具有同樣身體外形結構的人也都從菲林中被單獨劃分成阿斯蘭。
將目光聚焦於泰拉人的生育情況,人們仍需知道生育法則是許多事的先決條件之一。簡單來說,如果父母種族相同,則孩子與父母同族;若父母種族不同,則孩子會是兩者中的一種。補充這一點後再來看就會知道,“阿斯蘭”這個新種族的概念從誕生到被人們普遍認知不會是個短期過程。
阿斯蘭征服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這個持續幾百年的大事件徹底更新了當時人類的認知。以往,在部落中生活、體貌相似的人類都會以部落民的身份認知自己。比如在同一個部落內,被統治者中的佩洛和瑞柏巴並不會刻意區分兩者的差異,大家都會認為自己是普通的部落民。而阿斯蘭征服期間,人們開始根據生理差異細緻劃分自己的族群。至此,現代人認識中的種族概念開始出現。除此之外,阿斯蘭們還強有力地衝擊了傳統的神民統治先民的社會模式,在人們腦海中本屬天經地義的事被阿斯蘭們撼動了。不過,阿斯蘭征服並沒有徹底擊潰這種二元社會模式。真正撼動並毀滅了這種遠古觀念的,是千餘年後的庫蘭塔與烏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