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防災減災)

防震減災

防災減災一般指本詞條

防震減災就是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主要的解法是設計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築,防震減災的主要內容有防震減災規劃、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以及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

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於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並於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產生背景,名詞解釋,地震謠言,監測預報,地震前兆,震前異常,動物異常,植物異常,氣象異常,地下水異常,防震對策,地震對策,對策,應急常識,準備工作,科學避震,應急注意,避震要點,震時被壓,震後搶險,尋埋壓者,抗震方法,世界地震之最,我國地震之最,來歷,意義,

產生背景

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颳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防震減災防震減災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占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地球時時刻刻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地球的運動變化產生許多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殼運動所產生的力。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地下的岩層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當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岩層構造比較脆弱的地方或原有斷層處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層斷裂之處就是震源,岩層斷裂所產生的振動就是地震。
防震減災防震減災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造成的,這類地震稱之為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庫蓄水可造成水庫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於這些類型的地震數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壞程度也小,因此,我們要預防的主要是構造地震。

名詞解釋

震源:地下發生振動的發源地。
震中:地面上與震源正對的地方。
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
震中距: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
震中區:震中附近的地區。
極震區: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震級: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級,即衡量震源釋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1級,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級的大小是根據地震儀器記錄計算出來的,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級是8.9級。
遠震: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為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稱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內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於6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每次地震,離震中越近,破壞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4.烈度、震級和震源深度之間的關係震級和烈度,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繫。對於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比喻,地震好比一顆炸彈爆炸,炸彈的炸藥量,相當於地震的震級,炸彈對各處的破壞程度,相當於地震烈度。在距炸彈爆炸地點近的地方,破壞就大;遠的地方,破壞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地震烈度不僅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而且與震級、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等多種因素有關。
演習演習
一般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面積雖然較小但極震區破壞較嚴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面積比較大,而震中烈度則不高。
5.活動斷裂帶上什麼部位容易發生地震?(1)活動斷裂帶曲折最為突出的部位(簡稱拐彎處或拐點),往往是震中所在地點。
(2)活動斷裂帶的兩頭(簡稱端點),有時是震中往返跳動的地點。
(3)一條活動斷裂帶和另一條活動斷裂帶交叉的地方(簡稱交叉點),往往是震中所在的地點。

地震謠言

地震謠言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地震傳聞,由於地震謠傳波及面廣、突發性強、傳播速度快,因此危害甚大。這種傳聞可以造成不是地震而勝似地震的損失。近幾年來,我國許多地區發生過一些地震謠言廣為流傳的事件,在民眾中造成嚴重的恐震心理,有的導致工廠不能正常生產、學校不能正常上課、商店不能正常營業、人員盲目地外逃、搶購生活用品,甚至由於採取不恰當的防震行為導致摔傷、摔死的事例時有發生。
地震謠言之所以能夠引起那么多人相信並廣泛流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地震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人們普遍關心,特別是唐山地震與汶川地震的慘痛教訓給人們造成了恐震心理;其次,由於地震科學知識和防震抗震知識宣傳普及工作做得不夠深入,廣大民眾對地震的孕育、發生及其前兆變化等缺乏認識和了解;第三,因為對國內外地震預報的水平和現狀還不夠清楚,有些人崇洋媚外,一聽是外國人測出的就信以為真;第四,人們對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許可權還不夠清楚,誤把小道訊息傳為正式預報。
要識別判斷地震謠言,大體上可用下面幾個簡單的標準去衡量:①凡是帶有閏月、甲子年要地震等;②凡傳說地震系外國人測出者(有說若不震,其防震損失由他們包賠);③凡傳說地震震級大(如八級或毀滅性地震),而發震時間地點十分具體者;④凡提到某專家學者、某地震部門的預報,而不是當地人民政府發布的預報。總之,凡不通過各級政府而是小道傳播的地震預報都可視為謠言。

監測預報

監測方法
地震孕育過程中常常出現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氣象學及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中的各種異常現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我國有70多次中強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餘條前兆異常。由於地震孕育和發生過程是極其複雜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豐富多樣的。經過整理和研究,可將這些異常歸為10大類: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地磁、地電、重力、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巨觀前兆現象等。
以上前兆,地震工作者都進行了科學的監測。只有綜合分析、研究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
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公元132年7月(東漢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多年。 張衡開創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新紀元,他被譽為地震儀之父。
何謂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是什麼?地震預報是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地震影響烈度和破壞易損程度的預測。通常,地震預報的三要素主要是指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
預報類型
(1)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2)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3)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4)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地震序列
什麼是主震、餘震和前震?一般分為哪幾種類型?在一定時間內,發生在同一震源區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發震機制具有某種內在聯繫或有共同發震構造的一組地震總稱為地震序列。
一個地震序列中最強的地震稱為主震;主震後在同一震區陸續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餘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區發生的較小地震稱為前震。地震序列可分為以下幾類:
(1)主震型:主震的震級高,很突出,主震釋放的能量占整個地震序列的90%以上。主震型地震又分為“主震餘震型”和“前震主震餘震型”兩類;
(2)震群型:沒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是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出來的;
(3)孤立型(單發性地震):其主要特點是幾乎沒有前震,也幾乎沒有餘震。
發布許可權
(1)地震長期預報,由國家地震局組織其他有關地震部門提出,向國務院報告,為國家規劃和建設提供依據。
(2)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家地震局或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部門提出,經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監測區做出防震工作部署,同時報告國務院。
(3)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部門提出,經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適時向社會發布,同時報告國務院,涉及人口稠密地區的,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經國務院批准後再向社會發布。
(4)在已發布地震中期預報的地區,無論已經發布或尚未發布地震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如發現明顯臨震異常,情況緊急,當地市、縣人民政府可以發布四十八小時之內的地震臨震警報,並同時向上級報告。
除以上規定的政府部門有權發布地震預報外,任何部門、單位或者個人均無權發布地震預報。因此,凡是不經政府正式發布的地震預報,都應視為謠言,並立即追查。
預報難度
地震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問題,至今仍是世界上的一大難題。當前地震預報仍是探索性的,而社會和公眾對地震預報要求卻是任務性的,由地震預報所引起的直接影響又是社會性的,地震預報具有廣泛的社會、經濟影響。如果預報準確,可以減少重大傷亡;如果預報不準確,報了又不震,就會造成社會恐慌和不應有的經濟損失;如果不報,萬一震了,損失當然很大。這就給地震預報工作者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在資料掌握不充分的情況下,很難下決心作出決斷。加之地震的發生又是十分複雜的,不能用前次地震預報的經驗又預報另一次地震,這就給地震預報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地震給人類帶來的損失很大,我們必須知難而進,奮力攻關,突破地震預報關,為人類作出貢獻。同時,還要加強防震和抗震方面的工作,制定地震應急對策,採取預防加固和減災措施,普及宣傳地震知識,增強民眾的防震意識和自我預防能力,使大家都能正確認識和鑑別地震異常,積極為地震預報部門提供更多的異常信息,預測和預防結合,爭取把地震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地震前兆

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
一般我們將地震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場、化學場和微小地形變異常稱為微觀前兆,而將動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現出的異常,稱為巨觀異常。
大地震前多有小地震發生,不僅次數逐漸增多,而且震級逐漸增大,然後出現一個相對的平靜期,大地震常常發生在這個平靜期後小震活動次數增加之時。用小震報大震是我國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然而,以“小震鬧”作為“大震到”的根據,理由不是十分充分的。事實表明,至少存在三種情況:①小震鬧大震到。②小震不鬧大震也不到。③小震鬧大震沒有到。利用小地震活動的頻度、分布及活動序列特徵預報地震,是地震分析預報的一種方法,在當前的情況下,依震報震還是預報地震的主要手段。
防震減災防震減災

震前異常

動物異常

地震前動物比人先知先覺的科學道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動物的異常現象在我國古代地震資料中早有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震前有異常的動物就有幾十種,空中飛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無處不在。
我國地震區民眾根據地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編寫了預報地震的歌謠:
震前動物有預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樹上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貓銜著小貓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朝水面亂蹦跳。
蜜蜂群遷鬧哄哄,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總之,震前動物異常比較普遍,表現行為有:煩躁、驚慌、不安、活動反常、不吃食、不進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動物異常出現的時間多集中在震前幾分鐘至兩三天,以震前一天反應居多,震中區最為集中。
4.動物出現異常到發震時間有多長?一般來說,地震的震級越大,越接近臨震,動物異常的種類及數量就越多,反應程度也就越強烈。其發震時間為:
(1)牛、馬、羊、豬震前幾小時至一天。
(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個月。
(3)雞震前一至兩天。
(4)狗震前半小時至兩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鴿子震前幾小時甚至一天。
(7)魚類震前幾小時至十天。

植物異常

震前植物異常現象與氣溫、地溫變化有一定的關係。表現為在冬季果樹開花、重果,竹子開花,竹筍發芽,樹幹裂縫,提前發芽長葉。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開花,含羞草、榕花樹葉子開合時間反常等。

氣象異常

臨震的氣象異常種類繁多,形式多變,主要包括震前風、霜、雲、雨、雹、雪、聲、光、氣壓、地溫、氣溫、旱澇、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豐富的。震前出現蘭、白閃光,紅綠光帶,片狀光,帶狀光,柱狀光,球狀光,星殞如雨,大風大雨,灰塵遮天蔽日,陰雨連綿,雷電不止,冰雹大雪,變化驟然,悶熱燥熱、氣溫異常、氣溫嚴寒、氣壓突降、月色塵晦,灰塵滿天,霧氣騰騰,地裂氣升,臭氣難聞等現象十分普遍。這些異常現象一般在震前幾秒鐘、幾分鐘至幾天多為出現。發現這種異常,應立即採取措施做好防震準備,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防震減災宣傳防震減災宣傳

地下水異常

地震發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於地層之中,地震前應力的變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發渾、發響、變溫、變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學成份的變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異常現象。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無雨泉水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
建立預報網,異常快報告。
這是我國震區民眾對歷次震前地下水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
怎樣利用地下水預報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幾年就有趨勢性的變化,臨震前幾天至幾小時發生突然變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在空間上,震前由外圍逐漸向震中集中,而震後由震中向外圍擴散。我們掌握了這些一般的異常變化現象,採用最簡單的辦法,每天定時對井水進行觀測,抓住明顯的、特殊的變化,就能為地震預報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

防震對策

地震對策

人類為了減輕地震災害,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地震的戰略戰術,以獲取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就是地震對策。簡言之,就是對付地震的辦法和措施,也就是地震來了怎么辦
地震對策的主要內容是: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工程抗震、社會防災、震後救災、恢復重建、平息恐慌等。

對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定,我國防震減災的指導方針是“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中國特色的防震減災對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規定,我國防震減災的指導方針是“以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
工程性措施叫做工程抗震設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哪些緊急措施?(1)準備好搶險救災所必需的一切條件和物資;
(2)大力宣傳地震科學知識和自救互救辦法;
(3)安排好危險地帶或危險建築物內人員和設備的撤離;
(4)建立報警系統和實施通訊保障;
(5)加強交通和治安管理,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6)成立救災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政府重視、以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多路探索,群防群測,專群結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走綜合防禦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的防震減災對策的要點。
3.三大體系建設組成了人類對付地震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地震監測預報。地震部門首先要做好地震的監測預報。這個做好,不是說大部分或者是百分之百地作出準確的地震預報,而是充分運用現有條件,充分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監測預報的水平。監測預報是防震減災工作的核心和前提。
第二道防線是震害防禦體系的建設。在地震預報仍然是世界難題的條件下,必須有對付突如其來的地震發生的措施,並作為經常性防範措施。這是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有效途徑。主要有工程性和非工程性兩個方面。
工程性措施叫做工程抗震設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①對重大建築物、構築物、開發區建設要在立項前依法進行充分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為工程的選址和建築抗震設計提供依據。
②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築的抗震設防。一般工民建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計、施工,確保在6級左右地震條件下的安全。
③對國家劃定監視防禦區的老舊樓房,特別是人口聚集的公共場所,進行抗震性能的鑑定,不合格和不安全的要進行加固改造,使其能夠具備法定的抗震能力。
各類建築物只要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抗震設計加固改造,就可以達到小震可修、中震不壞、大震不倒的基本安全效果。
非工程性防禦措施則是除專業部門的地震監測和工程建設以外的一些政府和社會防禦措施。主要是震害預防和應急對策。這是《防震減災法》賦予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主要包括地震知識的宣傳普及,各級組織、單位的地震應急預案的制定,模擬地震來臨的應急演習訓練等。
第三道防線是緊急救援體系的建設。通過前兩道防線,仍然不可能解決防震減災中的一切問題,而地震的發生又是短暫的幾秒、十幾秒時間。如果地震發生在夜晚,居室里的人又很多,加上停電停水、通訊中斷等許多不利因素,緊急救援問題是必須採取的第三道防線。
世界上許多震例證明,緊急救援是否行動迅速,救援機械工具是否助效,是評價政府救助工作的標準。緊急救援要獲得社會的基本滿意度,要靠預案準備的充分,要靠臨陣決策指揮的正確,要靠各種隊伍的共同協作,要靠現代化技術設備的武裝,更要靠平時的地震模擬演練。
4.我國地震救災的基本策略和任務是什麼?地震救災的基本策略包括:
(1)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救災體制;(2)實行以行政區域為主的組織指揮;(3)發揮軍隊、民兵和各專業救災隊伍的作用。
地震救災的任務是迅速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災情,防止續發性災害蔓延,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造成的傷亡和損失。
地震救災的內容包括:對被埋壓傷員和處在火、毒氣等危險現場的遇難者搶救與救護,儘快使更多的蒙難者脫險;對危重傷員採取救治措施,減少傷殘與死亡;對處在危險房屋內的民眾進行疏散、安置、妥善解決受災民眾的吃、喝、穿、住等緊急生活問題;緊急搶修交通、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生命線工程;對於可能造成災害的危險因素和險情要加強監視、控制和排除;實行嚴格的管制措施,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做好宣傳鼓動工作,提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5.地震救災工作的方針是什麼?抗震救災的原則又有
哪些?地震救災工作的方針: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多路探索,加強地震預防和工程地震研究,推進地震科學技術現代化,不斷提高預報水平,減輕地震災害,發揮地震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中的作用。
抗震救災的原則:(1)快速反應原則;(2)提倡就近就地開展自救互救原則;(3)突出重點原則;(4)主動配合原則;(5)主動報告原則。6.地震短臨預報發布後有關地區的各級政府要採取
哪些緊急措施?(1)準備好搶險救災所必需的一切條件和物資;
(2)大力宣傳地震科學知識和自救互救辦法;
(3)安排好危險地帶或危險建築物內人員和設備的撤離;
(4)建立報警系統和實施通訊保障;
(5)加強交通和治安管理,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6)成立救災指揮機構,統一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所要採取的這些措施,每一個公民都應有所了解,以便配合政府部門做好地震災害防禦工作,努力減輕地震災害。
2016年1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長汪洋主持召開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總結回顧2015年防震減災工作,聽取2016年全國地震活動趨勢分析意見,安排部署重點工作任務。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完善“分級負責、相互協同”抗震救災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扎紮實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汪洋指出,近年來我國地震監測預報工作不斷加強,防禦基礎不斷強化,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但必須看到,我國仍處於地震活動水平較高、強烈地震多發的時期,防震減災各項工作決不能掉以輕心。要突出創新驅動,加強防震減災基礎性研究,強化震情監視跟蹤。加強對城市建構築物、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性能檢查和鑑定加固工作,加快地震高風險區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的抗震民居建設,不斷提升城鄉抗震設防水平。要樹立防範勝於救災的意識,變被動救災為主動減災,進一步強化防震減災責任落實,強化應急應對準備,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升民眾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應急常識

準備工作

做好平時的準備工作,是將災害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的基本條件。
(1)家庭的安全措施
·對大衣櫃、餐具櫃櫥、電冰櫃等做好固定、防止傾倒的措施。
·在餐具櫃櫥、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櫃櫥門敞開,裡面的物品掉出來,在櫃櫥、壁櫥的門上安裝合頁加以固定。
·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
·為防止散亂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傷人,平時備好較厚實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擺放,確保全全的空間。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險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預製板牆,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火源較近的地方。
·做好建築物檢修、加固工作(尤其是地基柱子、屋頂瓦等)。
(2)緊急備用品的準備
·飲用水;
·食品、嬰兒奶粉;
·急救醫藥品;
·攜帶型收音機、手電筒、乾電池;
·現金、貴重品;
·內衣褲、毛巾、手紙等。
(3)每月召開一次家庭防災會議
·家裡安全的地方在哪裡?
·避難場所、避難道路的確認;
·學習應急處置救護的知識;
·家庭成員的分工;
·滅火器具放置場所的確認;
·萬一情況下,家人的聯絡方法和匯合場所;
·用火器具等的檢查;
·緊急用攜帶袋子的檢查、放置場所的確認。
(4)建立平時鄰里互助的協作制度
發生大地震後,會在很大區域內造成嚴重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時到達,所以,有必要從平時起通過街道等組織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建立起應對有關地震、火災和救助傷員等互助協作體制。
·平時鄰里之間應建立協作制度;
·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科學避震

地震發生時應沉著應震,立即採取行動避震。假如你的行為鎮定自若,就會獲得安全,躲過災難,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預警現象:預警現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顫動、建築物的晃動、強烈而怪異的地聲、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預警時間:可以逃生的時間。從感覺到地動到房屋倒塌,有大約十幾秒的時間,只要你事先有準備,就可能利用這寶貴的十幾秒鐘逃離險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避震空間:廢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間。不要以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條,室內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撐,廢墟中總會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間。

應急注意

(1)震時是跑還是躲?
我國大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現象很短,由於劇烈地動,人們行動往往無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發現預警現象較早,則應力爭跑出室外到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謂就近避震,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對策。
(2)身體應採取什麼姿勢?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儘量蜷曲身體,使身體重心降低,同時,雙手要牢牢抓住身邊的牢固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暴露在物體外而受傷。
(3)怎樣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沙發墊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侵入。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毒氣吸入。
4.大震後,餘震還會不會造成建築物的破壞?許多建築物受到主震衝擊以後,雖然還未破壞,但已變得不太牢固,這時如果再來一些較強餘震,儘管其震級小於主震,但所造成的破壞可能比主震還大。

避震要點

(1)在家中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千萬不能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站在房間中央;
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住樓的朋友,較安全的躲避地方有:
——牢固的桌子旁邊或床旁邊或者其他牢固的較大物體旁邊(一定不要藏在下面,會更危險的);
——低矮、牢固的家具邊;
——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牆牆角;
——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台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裡應儘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牆上的扶手。
——不要到處亂跑,特別不要到樓道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住平房的朋友:
如果室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儘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
——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
——不要躲在窗戶邊;
——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
——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2)在學校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一切行動聽老師的指揮;
——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特別對年小體弱、有殘疾的同學要多關照。
·正在上課時:
——要在老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慎行);
——震時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
——如果教室是樓房,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等等。
·在操場或室外時:
——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後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3)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
——千萬不要慌亂擁擠、擁向出口,要避開人流;
——如不得已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隨人流而動,避免被擠到牆壁處或柵欄處;
——解開衣領,保持呼吸暢通。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
——避開弔燈、電扇等懸掛物;
——待地震過去後,聽從服務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捷運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檯、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檯;
——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弔燈、廣告牌等高聳懸掛物。
·在行駛的公共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低頭,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發生事故時受傷;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4)在戶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迅速離開各種高大危險物;
——就近選擇開闊地避震;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上下;
——高煙囪、水塔等。
·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注重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5)在野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假如,地震時你正在郊外旅遊;或者,你家住農村,正在野外遊玩、拾柴或放牛,這時你該怎么辦呢?
——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
——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
——避風,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如果附近有化工廠等)。
·避開以下水邊的危險環境:
——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上游水庫坍塌而漲水,或出現海嘯;
——水壩、堤壩上,以防垮壩或洪水;
——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樑坍塌或遭遇洪水。
·避開以下山邊的危險環境:
——山腳下、陡崖邊,以防山崩、滾石、土石流;
——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變壓器、高壓線下,以防觸電;
——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
(6)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么辦?
·在室內:
——遇到火災。千萬別亂跑,更不要到擁擠的地方去,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注意要匍匐前進,逆風而進;
——燃氣泄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後設法轉移。
·在室外:
——如果江河湖海漲水,要向高處跑;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向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要特別保護好頭部;
——遇到化工廠等著火,並有毒氣泄漏,不要朝順風方向跑,要儘快繞到工廠的上風方向去;儘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6.地震時生產崗位的應急處置對策為避免地震產生次生災害和保證要害系統工作的連續性,地震突然發生時,一切在崗人員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沉著冷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果斷措施:
(1)緊急拉下電閘,切斷電源;
(2)一切高溫高壓裝置立即停止加溫加壓,採取降壓排氣措施;
(3)撲滅爐火,關閉燃料爐門;
(4)將易起化學反應的物質互相隔離;
(5)迅速關閉存放毒氣、細菌的容器或閥門,防止泄露;
(6)操作機器者要做好安全停車事宜;
(7)正在行駛中的火車、汽車等應迅速緊急剎車;
(8)對於一些不能中斷的生產和科研部門,在崗人員應堅守崗位,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震時被壓

震後,餘震還會不斷發生,你的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你要儘量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穩定下來,設法脫險。
(1)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
(2)搬開身邊可移動的碎磚瓦礫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注意搬不動時千萬不要勉強,防止周圍雜物進一步倒塌;
(3)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以防餘震時再被埋壓;
(4)不要隨便動用室內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5)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6)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後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物捂住口鼻。

震後搶險

(1)指揮部發出命令;
(2)迅速恢復與外界的通訊聯繫;
(3)實行交通管制,清理路障;
(4)迅速排除險情;
(5)恢復醫院功能或建立新的醫療救護點;
(6)迅速有效地組織搶險被埋人員;
(7)加強社會治安。

尋埋壓者

(1)先找熟悉情況的人指點;
(2)按照當地居住習慣或在門窗附近尋找;
(3)對話聯繫以及與被埋壓者敲擊器物聯繫;
(4)俯身趴在廢墟上面仔細聽尋;
(5)儘可能藉助一切有效的工具或手段;
(6)不要輕易離開尋找目標及環境;
(7)有組織地分面、分片、分戶包乾,徹底尋找。
10.挖掘扒救被埋壓人員時,應掌握什麼原則,並採取怎樣的救人方法?救人原則:
(1)先救近,再救遠;
(2)先救易,後救難;
(3)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以增加幫手。
救人方法:
(1)挖掘被埋壓人員應保護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動時,套用門板或硬擔架;
(4)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應立下標記,以待救援。
11.搶救埋壓窒息傷員,有幾種人工呼吸方法?(1)口對口吹氣法;
(2)仰臥壓胸法;
(3)心臟擠壓術;
(4)針刺療法。以上幾種方法可以交替進行。
12.常用的人工簡易止血方法有哪幾種?(1)指壓止血法;
(2)加壓止血法;
(3)止血帶止血法。
13.為什麼要防止地震的次生災害?地震包括直接、次生、三次災害乃至形成一個災害鏈。有時次生、三次災害帶來的損失比直接災害還要大。
地震時造成的建築物、工程設施的破壞稱為直接災害;因建築物、工程設施倒塌而引起的火災、水災、煤氣和有毒氣體的泄漏、細菌和放射性物質的擴散等對生命財產的威脅稱為次生災害;由次生災害引起的因抗震救災體制不健全、人們防災意識淡漠、指揮系統失靈而造成社會恐慌動盪,使震災加重稱為三次災害。
因此,震前對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設施要認真檢查妥善處理,震後更應嚴密監視,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抗震方法

我國對於地震的預防大體上分為預測和預防兩個方面。預測是通過觀測儀器所記錄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預報,從而達到減輕震災的目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預防,因為人和財產的傷亡損失主要是在建築物內造成的,所以,加強房屋抗震的工作十分重要。
加強房屋的抗震工作,在基本建設的投資上可能增加一些,但從長遠的觀點看還是有利的,特別是某些大城市、大工礦、交通幹線、電力樞紐、國際工程等政治、經濟中心,在確定地震危險區之後,更應該嚴格按照防震抗震設計的要求進行建設,做到有備無患。
精心施工,注意質量
唐山地震使整個唐山市幾乎全部毀滅,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震前的唐山是一座沒有設防的城市。
歷史的經驗教訓證明:地震對人類最大的破壞大多是以建築物的倒塌造成的。可以說建築物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命及財產的安全,為了把地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國務院於1994年確定了防震減災十年目標,即:“在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具有抗禦6級左右的地震的能力。”1998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1999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防震減災條例》,2001年11月國務院又頒布了《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這些法規都明確規定:重大建築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震區民眾在實踐中對房屋抗震經驗進行了總結:
(1)地基要嚴格處理,夯實打牢;
(2)房屋布局和結構要合理;
(3)房屋要矮,各部位高低最好一致;
(4)儘量減少屋頂重量;
(5)砌牆沙灰飽滿,增加牆體的抗拉強度和整體性;
(6)多層建築物應儘量使用框架結構,至少應使用地梁、圈樑,增加房屋的整體性。
總之,注重建築質量,加強抗震設防,做好震前建築工程的抗震工作,對於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具有重大意義。
抗震設防工作的含義
抗震設防主要對建(構)築物而言,是加強建(構)築物抗震能力或水平的綜合性工作。新建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應在場地、設計、施工三個方面嚴格把關,即由地震部門審定場地的抗震設防標準,設計部門按照抗震設防標準進行結構抗震設計,施工單位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建設部門檢查驗收。已建工程可視工程的重要程度和風險水平進行抗震性能鑑定,並補做相應的抗震加固。
新建工程的主要問題
一是對新建工程抗震設防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不按新的抗震設防管理程式辦事;三是普遍忽視結構質量,片面追求外部裝修。
怎樣選擇建築場地
一般地說,建築場地的選擇應避免以下幾種情況:
(1)活動斷裂地帶中容易發生地震的部位及附近地區;
(2)地下水位較淺的地方和鬆軟的土地;
(3)地下有溶洞的地方,在石灰岩地區,如有較大的溶洞,地震時可能造成局部塌陷,因此,在其上部不應建築高大或沉重建築物;
(4)地勢較陡的山坡、斜坡及河坎旁邊,建在這些地方的建築物不但容易倒塌,而且還會由於山崩、滑坡而被淹沒,或者由於重力關係而下滑。
當建築的各項條件相同時,建築在比較牢固的地基上和建築在鬆軟地基上的建築物,一個可能完整無損,一個可能破壞倒塌。
因此,建築時,必須注意地基的地質條件和地形地貌。
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
建築物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築物抵禦地震破壞的綜合能力。為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地基必須好,要求土質堅實,地下水埋藏較深,地震時,地基不致開裂、塌陷或液化;在不宜建設的地基上建築,必須首先作好地基處理;
(2)建築物平、立面要力求整齊,高度不要超過規定,避免過於空曠、儘可能使開間小、隔牆多,以增加水平抗剪能力。如有特殊要求,必須事先採取措施;
(3)建築材料要有足夠的強度,聯結部位或薄弱環節要加強,增加建築物的整體性能,同時必須保證施工質量;如果是單位或國家投資建的重要建築物,則必須請專業人員按國家頒布的規範進行設計。
設防要求和設計規範
(1)建設工程抗禦地震破壞的準則和在一定風險水準下抗震設計採用的地震動參數或地震烈度稱為抗震設防要求。
(2)建設工程達到抗震設防要求所遵循的原則和具體技術性規定稱為抗震設計規範。增強抗震性。
建築質量和抗震設防
施工質量的好壞,對房屋的抗震性能影響很大。儘管建築設計合理、場地選擇適當,如果不注意施工質量,同樣達不到抗震的目的。
施工質量涉及到建築材料的選擇、灰漿的製法和使用、砌築工藝等方面。建築材料應選擇強度大的材料,有條件時,應儘量採用輕質材料,如荊條、木筋草、石棉纖維板、礦棉板、石膏板、草纖維板、玻璃鋼製品等;砌築時,要保證灰漿飽滿、砌體結實。磚石表面要乾淨、乾磚要浸水後再砌,這樣才能使磚石與灰漿粘結牢固。所有的牆身磚砌必須犬牙交錯,互相咬銜,不能砌成通縫,尤其是轉角處,更應注意;木骨架的榫眼大小和距離要恰當,這樣才能使榫頭緊密結合而不致削弱木構件的強度。混凝土的配製一定要嚴格按配方比例下料,澆注件內的混凝土應均勻無氣孔等。
總之,精心施工,注意施工質量是保證建築物具有抗震性能的重要方面。如果建築材料等各方面都很好,而施工不好,建築物的抗震性能肯定不會好。相反,即使建築材料稍差,如果注意了施工質量,也能增強建築物的抗震性能,這是相輔相成的。
地震數字

世界地震之最

·最大的地震是日本的9.0級地震,發生在2011年3月11日。
·最深的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尼蘇拉威西島以東,震級6.9級,震源深度720公里。
·地震基本烈度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全國的地震烈度都在九度以上。
·地震最少的大國是巴西。
·各國學者公認的對人類有實際意義的預報是1975年中國對海城7.2級地震的預報。
·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95年1月17日發生在日本阪神的7.2級地震,損失1000億美元。
·世界上最早觀測記錄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記錄了公元132年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

我國地震之最

·烈度最高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寧夏海原的8.5級地震,震中烈度12度。
·我國最大的地震為1920年發生在寧夏海原和1950年發生在西藏察隅的兩次特大地震,震級均為8.5級。
·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華縣的8級地震。死亡人數“其奏報有名者83萬有餘,不知名者復不數計”。
·破壞和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人民幣。
·我國發生地震最多的省份是台灣省。
·我國是板塊內部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占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人數的60%。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台是北京鷲峰地震台,於1930年開始記錄。
·我國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69年4月10日發生在吉林省琿春的地震,深度達555公里。
·我國歷史上發生8級以上地震總計17次。
·我國共劃分為23個地震帶
·世界上有兩個特大的地震帶,即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全世界99%的地震發生在這兩個地震帶上。
·我國有300多個城市,其中一半位於基本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20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於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
·世界上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17次,其中有7次發生在我國。一次性死亡20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4次,全都在中國,一次在寧夏,還有一次在四川。
 防震減災日 

來歷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在設立“國際減災日”的同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設立本國的防災減災主題日,有針對性地推進本國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如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我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我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複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