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陵廟前言
關羽陵墓,全國現有三處。一是關羽故里山西
解州衣冠冢,稱為關廟;二是河南洛陽厚葬關羽首級處,稱為關林;三是當陽關陵,唯此處按皇帝陵寢定製,有乾隆賜“威震
華夏”匾額。
歷史
據有關碑刻記載,遠在陳隋之際,
解州關帝廟已經修建。
宋元到明清,隨著社會各界對
關公美化、聖化和
神化的
浪潮不斷高漲,又對
解州關帝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和擴建。
清朝末葉,該廟曾數次失火,損失慘重,但在民國年間又予以修復和重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人民政府對
解州關帝廟這座古老的建築群落極為重視,不僅將它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單位予以保護,而且一再撥款,對這座廟宇進行維護修復,使之基本上恢復了歷史的原貌。
在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後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聖”的
關公。
青年之際,因打抱不平,殺死鄉里惡霸而遠走他鄉。
目前的
解州關帝廟,總占地面積有七點三萬平方米之多,為海內外眾多關帝廟占地面積之最。該廟宇眾多建築坐北向南,沿南北向
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的南端為“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
桃園結義而建。
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
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於“
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
中軸線北端的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築群落,主要由
琉璃龍壁、端門、
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
牌坊組成,是進行
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
這兩座氣魄宏大的
牌坊,向世人昭示著
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築,如
追風伯祠、長壽宮、崇聖祠等等。
這些附屬建築,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
關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關林介紹
關林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唯一“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
據
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餘年的歷史。現存建築建於明萬曆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宮殿建築而建呈“回”字形結構。
舞樓、大門、儀門、平安殿、財神殿、春秋殿、墓冢為其南北向
中軸線,其它建築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特點。 關林以悠久的建廟歷史、崇高的林廟地位成為祈福納祥的鐘靈聖域;以飛檐流丹的彩飾、妙絕丹青的雕刻藝術成為享譽中外的名勝古蹟,舉世矚目,香火鼎盛。
關林名稱由來
1780餘年來,關林因厚葬
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這裡峻宇連甍,
古柏森然,淄素入廟,視為嚴宮,形成了濃厚的
關公文化氛圍。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占地200餘畝、院落四進、殿宇廊廡150餘間、規模宏遠的
朝拜關公聖域。兀立於廣場上的“千秋鑒”樓,為舊時“燈影
鑼鼓話興亡”的所在;分立於大門兩側的明代
石獅,赳赳而踞,具有凜然不可侵犯的威嚴。極富封建意味的大門鑲嵌著81顆金色
門釘,體現了關林的崇高地位和關羽的身後
榮耀;立於儀門左右重達3000餘斤的鐵獅,是明代
善男信女敬奉
關公的遺物,雖歷400餘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威揚
六合”匾額為
慈禧太后御筆,端莊厚重,
彌足珍貴;連線儀門和拜殿的石獅
御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甬柱頂雕石獅104尊,百獅百態,圓潤生動,毫無
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
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關陵介紹
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是中國三大關廟之一,距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關羽死後,孫權將其首級送
曹操,曹以侯禮厚葬首級於洛陽關林,這便是頭枕洛陽、身困
當陽俗稱的由來。《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
大意失荊州,
敗走麥城。孫權於臨沮夾石(今
遠安縣回馬坡)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
當陽,就是今天的當
陽關陵。史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故當地民間流傳有“頭枕洛陽,身困
當陽”之說。關陵,原稱“大王冢”,墓建於東漢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陽太守王銖在墓前修築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廟宇。群體建築則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關陵,占地45000平方米。採用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
中軸線上,有八座古代建築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漢室忠良”
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基。兩旁有
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來止軒、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正殿大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筆“威震
華夏”金字匾額一塊。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牆黃瓦宮牆。
歷史記錄
屍首在洛陽 屍身在當陽
湖北當陽關陵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
大意失荊州,退守麥城,在
當陽西北被
吳兵伏獲遇害。孫權擔心
劉備復仇,將關羽首級獻給了遠在洛陽的
曹操。操識破其“
嫁禍於人”之計,刻
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羽首於洛陽城南;其正身,孫權以侯禮葬於
當陽。這就是民間常說的
關公“頭定洛陽,身困當陽”。
關陵,坐落在
當陽城西五里處。陵廟坐西朝東,面臨沮水,與
景山遙遙相望。宋代以前,關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隱的土丘,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襄陽太守王銖對關羽墓培土加封,並“始建祭亭,環以垣牆,樹以松柏”。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
玉泉寺主持僧慧珍,派僧人到關羽墓地,修葺山門,看管陵墓。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
當陽知縣黃恕上書朝庭,請為關羽墓地建廟。得憲宗恩準,才大興土木,形成廟院,建築群體落成於明嘉靖十五年,目前占地達98畝。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當陽人發願修復關陵,如今這片紅牆黃瓦更加金碧輝煌。陵園山門仿古漢建築,進山門,迎面為
神道碑亭,亭內豎立一通清道光十年(公元1831年)大碑,正面鐫刻二十四字:
過碑亭,沿
中軸線排列著“漢室忠良”
石牌坊、三園門、馬殿、拜殿、大殿、寢殿、陵墓等。兩側尚有
華表、鐘樓、鼓樓、碑廊、
齋堂、聖像亭、伯子祠、啟聖宮、佛堂、春秋閣等建築。由於歷史的原因,玉泉山早期曾派僧人管理關陵,留下了佛教的諸多印記,也留下了今日
關帝廟內的佛堂、齋堂等建築。
中軸線盡頭的
關公古墓,高七米,周長六十八米,墓頂古木參天,綠陰蔽日。古墓原有通道可進入墓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幼年的我曾隨父親一起循墓道進入墓室,見墓頂如蒼穹覆蓋,頂端垂下兩串鐵鏈,懸吊著巨大的棺室。兩邊配有長明燈等祭器。墓室四周,有四個巨大的水缸,也許是當年用來盛燈油之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封堵了墓道,現在,人們只能在墓前憑弔進香。古墓前的祭亭亭柱之上,有一幅石刻楹聯:
群山擁神宅,杯土涵太虛。
全世界有如此眾多的
關帝廟,我認為首先要感謝一位歷史老人——三國風雲人物
曹操。據《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當時
曹操在洛陽,已有66歲,且正在大病之中,他接到孫權派人從
當陽送來的
關公首級,一下就看破了東吳“嫁禍於人”之計。重情愛才的
曹操,也許感覺到了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間,以王侯之禮,在洛陽城南厚葬了關羽。當年正月二十三日,
曹操逝去。厚葬關羽,也許是
曹操在世時做的最後一件大好事。試想,如果當年
曹操不在洛陽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首級,恐怕孫權也許不會以王侯之禮在
當陽安葬關羽身軀,甚至也許不會有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
關帝廟殿了。
河南洛陽關林二殿 關氏唯一的守林人、
關公後裔關俊璽女士 就在此工作
隨著關羽被皇家屢屢敕封,洛陽關林也曾多次更名。漢時,這裡稱“關冢”,明代稱“關王冢廟”,清順治稱“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冢廟”,至道光年間,“
關林”一名問世後宣告塵埃落定。在中國封建社會,百姓之墓稱墳,王侯之墓稱冢,皇帝之墓稱陵,聖人之墓才能稱林。武聖關羽與文聖孔子齊名,安放關羽首級的地方,當然名正言順地稱為“關林”了。
漢時,關林只有一堆
封土。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在關冢前立坊,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開始建廟。關林
建築風格與
北京故宮相仿,沿
中軸線排列著舞樓、山門、儀門、拜殿、文殿、武殿、春秋殿、
石坊、碑亭、關羽古墓。
關林文殿又稱大殿,高約二十米,殿頂
琉璃覆蓋,五脊飄逸。文殿內,關羽帝王像高達6米,關帝頭戴十二冕旒帝王冠,身著錦繡
龍袍,鳳眼蠶眉,面貼赤金,端嚴正坐,兩側為關平、周倉、
王甫、
廖化等諸將,造像高大,栩栩如生。武殿又稱二殿,殿中塑“
關公怒視東吳戎裝坐像”,關羽身著綠袍,外露鎧甲,頭戴
綸巾,雙眉緊蹙,怒視東南三國吳地,關帝兩側,關平捧印,周倉持刀,儀態逼真。
關陵路線
關陵廟公交線路
火車
K8084 / K8085 武昌 -
當陽 07:50 - 11:56
L7522 / L7523 武昌 -
當陽 17:56 -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