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省在新課標改革的推動下,不斷開展“兩學會、兩主動”德育教育活動。大大提高當代學生自管、自治、自教、自律的“四自”能力,培養當代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教育體制改革下,組織管理創新力的調研報告
- 類型:調研報告
- 主題:兩學會、兩主動
- 編者:林觀林
背景介紹,內容主體,
背景介紹
關於教育體制改革下,組織管理創新力的調研報告
禁止抄襲,畢業學術報告
編者(中國民教網評論員):林觀林 別名:小木木
從而加強了學生自治管理模式,充分理解學生自治管理工作的新歷史意義,切實加強對德育活動的組織架構建起,表露出當代教育需要“兩學會、兩主動”德育活動的充實和深化,目的是為了培養新時代學生道德修養和組織管理能力、通力合作理念的綜合素質。
內容主體
一、教育改革的前提思路
新時期,在我省提出新課標改革歷史潮流里,為進一步推動我省教育和諧發展和新課標的改革的落到實處,貫徹科學發展觀指導性,加強我省教育現在化建設的步伐,回顧了三十年的教育前進的發展前景,從客觀理論結合實際情況出發,研究了我省的各地區的改革推動下,逐步體現了我省教育界缺乏一種共識。
(一)變革潮流 停滯不前
從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考慮,有必要地對廣東省各高校管理提出改革的思路、方向、目標、過程和方式,劉道玉校長在70年代末,以銳意改革的精神,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他還提出來了:“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
大體把改革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1980年恢復統一高考,恢復教學大綱、教學計畫,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這一階段的工作是為以後的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礎。
第二階段:1980年-1988年教育改革黃金時代,各校都積極開展改革的試點。因為,只有改革僵化的教學制度,才能夠調動廣大教授和學生的積極性。
第三個階段:1989-1992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一代教育改革停滯不前。
第四個階段:1993年起已經16年過去了,我們雖然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在我看來,都是屬於添枝加葉式的改良。這一代突出的是以發展代替了改革。
(二)經驗不足 改革冒進
30年當中,特別是80年代,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實驗,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也取得了不少的寶貴經驗。但是從90年代開始以後,大學出現合併、升格、擴招、抓了發展,而出現了冒進和浮誇。
雖然抓了一些改革,但是沒有抓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問題重生,積重難返。總的來說,30年教育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於沒有涉及教育本源的改革,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的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
二、體制改革與教育模式
所謂體制就是體系和制度的簡稱,具體來說,就是指國家的企事業、教育、文化單位的隸屬關係和權力的劃分。
教育體制是高度集權的體制,人們把這種高度集權的體制稱作為大一統的體制,也就是大包大攬教育領域一切教育資源和決策與管理權。
大家都看到,教育部近些年推出了許許多多的教育工程,教育工程就是計畫,教育工程越多,教育計畫性越強,是典型的計畫經濟思維在教育戰線上的表現。如果說我們經濟體制轉軌了,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依然還停留在集權制的體制。大一統的體制與大學獨立自治是對立的。
(一)改革作風 大師言論
法國的哲學大師,雅克·德希達。德希達曾經對大學獨立發表他的論文,“大學是無條件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學獨立到什麼程度?大學不僅相對於國家是獨立的,而且對於市場、公民社會、國家和國際的市場也是獨立的。”
美國經濟學大師中的大師弗里德曼在1955年就發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他倡導教育券,保證受教育者的自由選擇權和公平性。
迄今為止,主要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教育模式,一個是美國通識教育,二是前蘇聯的專業化教育,我國現在仍然是專業化的教育。
專才教育的弊端大家都知道,專業劃分太細,學生知識面太窄,難以適應急劇變化的市場的需要,難以培養出傑出的人才。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是自學成才的,只有中學文化程度,但是他是國學大師,他對通才和專才的見解,他說“近日國家社會所需者,通人尤重於專家,而近日大學教育之智識傳授,則只望人成為專家,而不望人成為通人。夫通方之學與專門,為智識之兩途,本難軒輊”。
德國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這是世界上唯一著名的女哲學家。阿倫特對大學的實用主義進行了批判,她說“當大學決心經常為國家,社會利益集團服務的方針的時候,馬上就背叛了學術工作和科學本身。大學如果確定了這樣的目標,無疑等同於自殺”。
(二)強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力
強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力以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回顧三十年教育的發展進程,每一個進程都是對前一個進程中的教育弊端的揚棄與批判。因而,在強化教育改革中有效實施創新力、開展創新力與組織是一個極具時效性與迫切性的問題。
“組織”管理提高了學生對管理活動的認識,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解決了學生服從管理,投入管理的問題,以“以法治班使班級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動化;二者結合,不僅沒有損傷被管理者的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解放了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使班級管理沿教師設計的預定軌道上運轉,達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教育改革是策略的前進,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基地。就學校教育改革而言,組織機構的發展性能是在教育改革前提下的觀念創新力一種主陣地之一,因此在推行新一輪教育思潮的實驗具有重要意義。本調研報告將從回顧三十年教育改革停滯不前角度,淺談這個新論點問題。
三、教育改革“自治”模式
所以教育改革是否符合當代學生們的需求與意願,也從理論上實踐可行性,更加地體現了“自治”的作用,得到極大的組織效果,豐富和拓展“兩學會、兩主動”要求。
以“自治型”學生為主體,以自管為導向,以管理為根本,以合作為目的,班級充分利用學生的優勢,管理與合作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學生自身潛能,建立科學合理自治管理體系,全面突出自治的特色,貫徹“人人有事乾,事事有人乾”為指導方向,促進學生的管理能力,不斷為以法治校的構思理論建立和諧班級。
“凡是學生能幹的事,學生幹部不要乾;凡是學生幹部能幹的事,管理者不要乾”;體現了民主、科學的管理思想,我認為民主管理提高了學生對管理的認識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解決了學生服從管理、投入管理的問題。
堅持以學生“自管”為導向、注重理論分析、強化“自治”方針、科學管理,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論,以班級各職能部門、自治為依託,走師生合作和諧道路,圍繞“人人有事乾,事事有人乾”為核心地位,採取“自治合作模式”。
(一)大膽創新 機構簡化
在新一輪科學發展觀的檢驗背景下,必將檢驗出一種改革符合當代學校自身發展模式下推出,學校“自治模式”是一套新格式架構。體現自治管理:是一種由學生民主選舉產生的學生管理學生的民眾性組織,加強了學生有一種行使表決權、選舉權、有被選舉權條件前提下,在落實學生們有“自治”、“自管”的管理耐心觀念指導下。
在自治管理機制完善過程,不斷地對學習、紀律、對人對事有明顯的深刻提高,對學生們來說,在開展“自治管理”能認識到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已的自律性,尤其是學生角色,沒有自治思考,學習、紀律散漫沒所事事,得過且過、對教職工不尊,對同學不團結做一些不道德的行為,擾亂學校、班級管理制度。
從實際考慮,廣東省有部分學校的學年級存在的是紀律比較落後,學生不服從管理或管理者在運用方法不正當,導致學生叛逆。是每一個管理者最頭痛的事,所以管理者應該讓學生們能夠多參與班級的管理工作中,在實踐中吸取經驗,不然班級一定會存在各方面弊端,如果嚴重的破壞班級的整體利益,也會出現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激化,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如果讓學生能夠有明顯的管理經驗提高,激發學生有明朗的心理空間,容納學校、班級和社會,豐富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理想嚮往,對紀律有一種約束和自勉能力,使輔導員有一定的溝通平台。
因此,有著重要教育管理改革意義,同時,也符合新課標的教育方向,能讓學生充分“自治”的指導下,保證“自治管理平台”能夠促進學生髮揮最大的管理潛力。
(二)民主治校 以德治校
對於提高學校以法治校和民主治校、以德治校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學生們一直在管理者的管理中或也給管理者增加不同的壓力、心理負擔,更加導致學生們缺乏參與合作意識,所以對學校、班級管理進行改革中含有更多的合作管理理念、無疑給管理者、學生們一劑擺脫“單一作戰”的良方,它讓學生們明白了自已多參與管理工作中,服務學校的“四有”建設事業。
(1)在“自治管理”中,必須明確提出“管理者是個指導者、而不是一個執行者”對於管理工作中應是學生為主,管理者不能“一手包辦”,也不能“放手不理”,而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以管理者為指導顧問,建立一套“四自”能力的自治管理新模式。
(2)競選、明確職務,採取學生自薦的方式,鼓勵學生參加競選,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大膽展示自我,要充分發揮民主,充分展示自已的天賦,以使接受他人的監督。
(3)一種創新力制度,在新的制度中需要顧問去指導、去組織,在日常工作中,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讓學生自己處理解決,或者通過各種會議渠道,對學生現狀了如指掌,做到治而不亂,嚴而有度,並根據班級的一切實際情況做出下一步決策。
(三)“自治”法則下,學生組織品嘗成果
我認為,要鼓勵學生自治,不要嚴密監督。要讓學生自治,意味著給他們一定的權力,讓他們自已去做事。管理者要對學生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好自已的工作與學習,他們會自覺地努力工作與學習專業知識;相反,嚴密的監督會讓學生產生反感的情緒,會讓他們感到不自由。因此,學生自治法則不僅可以減少管理者的工作,讓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工作中,而且能讓學生感到被信任、被尊重,從而產生良好的工作作風。
從而,新一輪教育改革檢驗浪潮中,推行“自治”有利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組織機構也是一種機遇,所以讓他們真真正正是學校的主體,品嘗真實的改革成果。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亂世用重典,和平賴自治。自治產生高效。
四、教育變革與素質教育
應該為素質教育尋求一個明確的但相對狹義的界定。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無法用考試來檢驗的,不在於培養某種共同的素質,而是要培養具有各不相同素質的人才。推行素質教育要腳踏實地,注重實踐,認真試點,不急於推廣。
任何教育都是構建學生素質的,區別似乎僅在於構建的是哪一種素質而已。但是我們首先應該正視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與日俱盛的狀況而提出來的。
那么,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培養學生怎樣的一種素質呢?但是這個提問的本身就是有缺點的,因為我們所要培養的學生,並不是要追求某種統一標準下的素質,而是需要培養具有各不相同素質的人才。我們應該根據各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把他們塑造成各不相同的人才。恰如製作根雕和玉雕一樣,需要依據材料的不同來決定應該把它雕成什麼形態。如雕塑大師米開朗其羅所說:雕像其實本來就存在於石頭裡面,雕塑家的工作不過是把那些多餘的部分鑿去罷了。他說的道理,與我們說的因材施教是相通的。
對於素質教育,我們還存在議論得多,但實踐不足的傾向。因為實踐少,所以討論也難以深入。素質教育的很多構想之所以難以付諸於行,是因為意見分歧太大。事實上至今執著地維護應試教育的還大有人在。但是沒有實踐,就沒有示範,分歧也永遠不可能縮小。這些年來的教育改革實踐的缺點,一是沒有堅持充分的試點,二是取得了某些不成熟的經驗又忙於鋪開,結果難免欲速不達,這大概也是素質教育難以取得有效成果的一個原因。所以,重要的是要堅持試點,要堅持在小範圍內把事情做實,而不要急於推廣。要切實地走穩每一步路,集中力量先把一個班、一個學校、幾個學校搞好,不要期望在短時期內就取得全局性的成果。在素質教育的起步階段,這是尤其重要的。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差距。據資料統計,至今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進入世界前200名。我是相信的,儘管英國泰晤士周刊的評價,說北大進入了前17名、15名、14名,那個評價是不可信的。
其次,雖然我國大學生和研究生數量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大學生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又培養出了多少的高質量、傑出的、世界頂尖的人才呢?恐怕微乎其微。包括諾貝爾獎在內,和幾乎所有的基礎科學領域的世界大家,中國現在都是空白。
最後,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問題很多,民眾議論紛紛,強烈的要求改革。許多媒體都做過調查,民眾現在最不滿意的問題,是困擾教育問題之一。所以要求我們進行真正的變革。
五、教育體制本源
之所以教育改革不成功,就是在三個問題上,我們沒有或者幾乎沒有觸及。
講到大學理念,不得不提到德國17世紀哲學家——康德。康德被認為是世界近現代哲學家第一人。他終身在他的家鄉,直到47歲還是講師,沒有提到副教授,後來做了教授、校長。
(一)什麼是大學理念
大學理念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回答大學是什麼?大學是乾什麼的?一提到大學是什麼,我們就不得不想到古羅馬時候有一個學者奧古斯丁對時間的提問,他說:“如果不問時間是什麼,我大概還知道時間是什麼,但是真正問時間是什麼,我倒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了。”
1、大學也是,大學是什麼
大學是什麼,大學是乾什麼的。康德是世界上第一個回答大學是什麼的人,他說“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和學術自由”。可見我們對這一點是理解的有很大的偏差。
關於教育理念,不得不講到關於培養人才的理念,中國和西方在人才培養上有一個根本的區別,西方是講成長,是以裸塑的質量主義為基礎,是按照效仿自然的法則,按照受教育者的興趣、志願、選擇,自然的生長,不受外界的干預。
而中國教育理念的源頭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當做一個原材料,把它放在一個標準的模具當中,放到生產流水線上,而生產出來規格毫釐不差的統一產品,這就是中國大中小高等教育特色。我們在人才培養理念源頭上都存在問題。小孩接受父母的塑造,各類學校接受國家教育部統一標準的塑造,其結果就導致我們學校沒有特色,學生沒有個性、沒有創造性,這就是根源所在。
2、教育的囚禁與釋放
人們反對教育產業化,這個言論有悖於教育發展規律。義務教育、大學教育,茲事關乎國民有無平等上升的機會和國發展,乃現代教育部門不容推卸的責任,納稅人為此繳納了不菲的稅款。沒有什麼人會那么傻,以為此等大事可以一推了之,全部“交給市場”。
公辦的學校把理當自已承擔的教育事業變為圖利的產業,這樣的“產業化”無疑是錯誤和應該堅決反對的。
私辦把教育作為慈善事業或作為產業經營,滿足瞪大眼睛等待上學的孩子的需要,都是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多少年來,在教育、經濟領域,政府一股獨大,實則不堪重負。中國老百姓歷來迷信“一大二公”,根深蒂固的拜“公”排“私”意識,讓民辦教育遲遲難以得到完全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政府在變,社會在變。
此期,兩股潮流在中國教育界悄然而動。公校的民營化和民校的公助性,令一向涇渭公明的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陰差陽錯地產生了部分重合。“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辦學模式的探索,作為“對義務教育階段政府辦學的適當補充”,得到謹慎的鼓勵。
真正從教育的囚禁與釋放中走出,思想的轉變、思維的創新、人文的教育。
(二)體制改革的切入點
教育的發展經歷無數次的衝擊,從幼稚園到大學,私校成績斐然。時至今日,恐怕很少人願意公開反對現行教育體制。但是,一批批教育界學者提出不同的學術觀點,卻一個個以應聲倒下。生機與風霜雨雪交織,路走起來總是磕磕絆絆。問題出在哪裡?再一次把教育體制改滯後的弊端擺到人們面前。
從而體制改革缺的並不是政治環境,而是改革思想。有些學者所謂的教育改革重心向考核職稱的說提法,只能說明學者們對教育改革的誤解,他根本就不知道,當代學校真正要把體制的弊端改良,改變一些機構的設定,放到現在就是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義務教育體制可能因為地方領導的一句話而隨意的改變,或者擅自變相收取其它雜費等等。而一些看似政策的檔案的形式實際上成為了擺設。
六、強化在創新力下,三個因素為主導
在改革開放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態性日益表現為一種兼容性的意識形態性,其基本要求是:堅持發展社會性功能基礎上的階級性功能,堅持重視個性化目標基礎上的社會化目標,堅持吸納非意識形態性內容基礎上的意識形態性。
(1)只有堅持上級部門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教學方向。
能夠從總體上把握改革的發展方向和教學發展規律,能在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做出正確引導、制定出正確的教學改革方向,以確保證教育系統健康發展。
(2)只有堅持上級部門的領導,才能創造穩定的校園環境,構建教學和諧。
從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能及時協調各方面的教學關係,正確處理妥善解決各種因素,把廣大學生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標的基礎上緊密團結起來,以確保教學的穩定和諧。
(3)只有堅持上級部門的領導,才能調動積極因素,搞好現代化教學建設。
具備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能力和巨大凝聚力。它的主張和制定的教學改革方向,代表廣大學生意向,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把廣大學生帶動起來、組織起來,共同為實現教育改革更加完善。
七、怎樣才能進行教育變革
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早期大學是在“中體西用”實用主義的指導思想下,是從西方舶來的,但只移植了大學的軀殼,而卻捨去了它們的精髓和靈魂——獨立、自由、民主、質疑和批判精神。因此,在大學理念、大學體制和培養人才的模式上,我國至今仍然處於誤區。如何進行改革?我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是真正的變革,不下大力氣,不動大手術是難以見效的。
醫生不能給自己開刀,必須請別的醫生開刀。我們教育改革也必須這樣,也必須動大手術。
第一、一場教育改革的啟蒙運動。康德說:“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幼稚狀態”。從教育部到多數民眾,大多數人仍然置身於教育改革之外,尚不知道什麼是教育改革,應當改什麼,怎樣改,由誰來改。
舉個例子來說,教育部負責人在多個場合宣稱“中國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所舉證的例子之一是“兩基”普及率達到85%以上。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命題,因為“兩基”普及率不屬於改革的範疇,與教育改革沒有因果關係。中國的義務教育普及率達85%完全是欺世盜名。國家1985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從1986年元月1日開始實施,直到2006年我們才宣布農村免除義務教育費。2007年城市免除教育費。從1986年-2006年我們都是搞的收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一個國際規範的政策,國際規範的法規,義務教育是強迫受教育者和政府兩方面,到了適齡學童必須上學,政府必須為學生付全額學費,雙方任何一方違背了,都要承擔《義務教育法》的違規責任。教育部如果認為義務教育達到85%,85%的學生要起訴教育部,家長買單義務教育,20年之內,全國各地,上上下下,大張旗鼓的進行義務教育的檢查、評估、達標,轟轟烈烈,可是這邊沒有人質疑這種假義務教育,可見這樣是不是幼稚狀態,對這種要不要進行教育改革的啟蒙?不啟蒙能不能把教育改革深入下去,是很難的。
第二、有志於教育改革人士,制定改革方案,指導和推動,包括教育部在內的全國教育系統改革。敢峰在《人的一生應怎樣度過》的思想火炬,照亮了他們前進的方向;即使是今天,我還能很清晰地想起其中的警句,心裡還會隱隱感受到它的暖意。他主張教學互動,要把愛、嚴、教育教學得法三者結合起來;引導小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愛思考、會思考,愛活動、會活動;激勵和指導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管理。他注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勞動習慣的養成,注重學生品德和心理素質的培育,要求語言課程重心下移、數理課程重心上提。教育改革嚴重遲後,丟掉了教學改革最好的時機。而且把過去的一些東西更強化了,像升學的問題,就更加強化了。
溫元凱,經濟學家、金融投資專家。1977年向剛剛復出的鄧小平提出恢復全國高考和出國留學制度,1982年回國,向中央上書,呼籲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專著《中國的大趨勢》問世,對當時的中國改革形成了極大的衝擊,成為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演說家,被港報稱為“中國當代四大思想家”之一。
第三、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調整和改革制度體系、結構和內容,確立新的教育策略體系。改變以往過於強調學科體系而脫離時代和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實際狀況,加強新課標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由此可見,課程的價值取向已經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書本知識和社會生活的聯繫。
“綜合性學習”根源於現代系統理論,它要求從整體出發來考察部分。在過程中把握環節,從系統的聯繫中分析要素。
在“口語交際”課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選中主題,創設探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大膽說話、舉止大方。
設計“專業課題”時,加大滲透力度。整個流程里,首先確立活動幾個方面的內容和解決問題的幾種方式;組成小組並制定活動計畫,列出有關此次活動的內容、目的、步驟時間安排和成員的分工;展開調研,篩選線索和統計數據;書寫調查報告,彼此交流成果;個體、小組和活動本身都給出評價結果。
運作向多樣化發展,師生共同進行管理創新力,教師的角色切換到學生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八、總結與分析:
第一、教育本身就是把學生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
在管理的執行力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 “管”和學生“嚴”並重的模式,實現由“嚴”向“自”過渡。對學生管理不要出現“我管你服”的現象,總覺得自己是管理他們,只有走進學生的心,才能讓學生服從管理。
第二、樹立組織管理的思想。
為什麼國內外所有的教育學者都主張大學獨立、通識教育,反對實用主義,而中國的教育政府部門卻熱衷於對大學的控制和實用主義,因為前者懂得科學和教育的規律,而後者卻不懂。
在通過系統調研中,我國的改革與以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對比,我國的教育改革至少滯後十年。
第三、建立互助的師生關係和策略。
通過執行力的管理策略,決策過程多商量。要做到堅持每位學生都是自己的助手,自己也是每位學生的助手。從策略為出發,首要考慮學生的管理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