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初涉文壇
1984年,關仁山在《唐山日報》發表了散文《亮晶晶的雨絲》,這是他的文字第一次出現在公開刊物上。那時候,這個愛好文學的語文教師也許想不到日後會在文學之路上越走越遠,乃至成為河北省作協主席。
文學道路上的23年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對於關仁山來說亦是如此。在他長時間的文學探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軌跡,這構成了關仁山創作的靈魂所在,那就是對鄉土的守望,對尊嚴的呼喚。
80年代是文學繁榮的年代,那個時候的“文學青年”被當成一頂無上榮耀的光環,能夠走上這條路,是無比光榮的一件事。那個時代,關仁山剛剛從
昌黎師範學校畢業,並且已經成為了一位“文學青年”。
師範畢業之後關仁山被分配到丰南縣一所國小教語文,也從那時候開始了真正的創作。關仁山是個勤奮的寫作者,他的文字頻頻見諸報刊,有了些名氣,就被調到了縣黨史辦公室寫縣誌。雖然枯燥,卻也讓他接觸到了很多素材,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練筆的作用。
1985年,關仁山與人合作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作品《胭脂稻傳奇》,素材就來自整理縣誌過程中的發現。這部作品偏重於通俗小說的味道,並且影響了他以後的創作。“那以後在雜誌上發表了一些通俗小說,但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純文學,不是紮根生活的純文學,有些奇巧的故事,算是我在文學上走了一段彎路,但也培養了我的想像力和編織故事的能力。”
這條路走到1989年,那時候通俗小說顯出沒落的態勢,關仁山也陷入了困惑之中,不過他很快又振作了。“1989年秋認識了
管樺(《小英雄雨來》的作者),管樺和他愛人
李婉看見我說了一句‘你看他多么像年輕時候的浩然(《金光大道》的作者)啊。’管樺也表示贊同。管樺看了我的文字之後,說小伙子很勤奮,也有靈氣,但走的路子不對。”
“管樺說,你要走正路,像浩然那樣,紮實地深入農村生活。管老把我介紹給了他的兒子,
鮑河楊,是個作家,思想家,他說你不是沒有生活,你不知道怎么寫,你缺少思想來點燃生活。”
從那兒開始,關仁山走上了純文學的道路,開始了他守望鄉土之旅。
體驗生活
1990年到1991年,關仁山除了在一個叫黑沿子的小漁村體驗生活,就是跟管老的兒子鮑河楊聊天,在這期間,他對文學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
關仁山在文學道路上的第一步走得很成功,緊接著,他在《人民文學》發了中篇《藍脈》,1992年總共發表了10部中篇小說,很快占領了《人民文學》這塊陣地。
1995年,在談歌的建議下,關仁山轉型寫改革問題,寫農民生活。“海寫多了,我開始尋求突變。談歌給我提建議,不妨換個環境,我也不是海邊長大的,大平原的生活細節還沒用,他說你趕緊開發這段生活這些資源。”
這是他真正的故鄉,平原的生活是他真正擁有的生活。而當時的農村改革也到了關鍵時刻。“改革初期農民得到了實惠,後來城市成為改革中心,農民得到的成果又被剝奪走了,逐漸在貧困化。到了90年代初期,農民生活在負增長,而且鄉鎮企業走到了關卡。農民的困惑,生活的雜亂,都非常突出。1995年我寫出了《大雪無鄉》,這是我比較早觸及中國鄉鎮企業改革的作品,寫得比較激烈。發表之後反響很大,隨後又發表了《九月還鄉》,寫的是農民進城打工迷失了自己,後來又回歸到土地尋找人生的價值。”
1996年,關仁山和談歌、何申被並稱為“河北現實主義道路上的三駕馬車”,隨後又被評論家雷達稱為“現實主義衝擊波”文學現象,關仁山的名氣越來越大。
引起注意也是一種成功
關仁山在尋求突破,尋找一種前瞻性的出路。1998年,《紅月亮照常升起》問世。這部作品在關仁山的創作歷程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小說描寫了大學畢業的兩個農村女孩回到農場創業的故事。結果引起了一場大討論。
“作品出來以後,很多人很驚訝,說
農民都這樣了,大米能賣到6塊錢一斤,其實在
韓國就是這個價錢。爭論的焦點是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生活中存在的,但是全國農村這種情況還是少。一部作品挑起了文壇爭鳴,作為作者來說是很欣慰的,不管說好還是說壞,起碼引起注意了,這一點是成功的。經過歷史的檢驗,現在看來,也是成立的。”
找到了出路,就只能沿著這條路更加堅定地走下去,關仁山迎來了他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天高地厚》。“一個作家要有勇氣捕捉現在進行的生活,是一種挑戰,離生活太近,沒有思考的距離。我性格比較柔和,但看準道路要堅定地走下去。寫農民的道路走到底而且每部作品都要往前走。”
《天高地厚》寫了三個家族三代人的三十年,從而折射出中國農民的命運。關仁山坦言這是他一直以來就想寫的東西,“浩然老師很關心這部書,之前說過:
冀中平原既有東北農村的特徵,還有河南
安徽農民的特徵,你必須紮根在冀中,寫出好的長篇來。”
《天高地厚》在十六大開幕前10天完成了,作為十六大的獻禮作品,又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是故意炒作,而是我選擇了社會敏感點,讓評論家有話說。《天高地厚》的說話空間在於,這些年缺少一部大部頭的反映農村的作品,我堵了這個空白。曾在廣播中播講《白鹿原》和《
平凡的世界》的
李野默看中了這部小說,在非典期間播了出來,帶動圖書銷售兩萬冊,反響很好。”這部作品還入圍了茅盾文學獎。
2007年初,關仁山出版了自己的第七部長篇小說《白紙門》。作品圍繞有上百年剪紙傳統的麥氏家族和遠近聞名的造船世家黃氏家族,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以文學作品記錄農民的生存狀態和命運起伏,並能引發人們對當代農民問題的關注與思考。《白紙門》與他以往的作品相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在談到自己這部作品的時候說:“作家沒有明確的民間立場也就沒有明確判斷生活的尺度,價值觀念也難確立。經過這些年的思考,我認為現實主義作家確立民間立場十分重要。建立民間立場,即確立自己的獨立精神。”
個人作品
主要作品
著有
長篇小說《福鎮》《魔幻處女海》《胭脂稻傳奇》《天高地厚》《風暴潮》《
權力交鋒》等六部,中
短篇小說集《大雪無鄉》《關仁山小說選》《野秧子》等8部書(集)。中短篇小說《大雪無鄉》《藍脈》《紅旱船》《破產》《九月還鄉》《太極地》《落魂天》《天壤》《平原上的舞蹈》《
紅月亮照常升起》《
苦雪》等,七百餘萬字。長篇紀實文學《小鎮太陽神》等30餘篇,達六百餘萬字。
作品介紹
最新作品《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以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這一視角,深刻挖掘從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中發人深省之處,比如政府對生命的重視,對生命個體的心理治療干預,高科技救援手段等,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巨大變化,也見證了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
(22集電視連續劇《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說版)
全面描述和記錄二十世紀十大災難之一的
唐山大地震的小說作品,作品中的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曠世愛情,被譽為中國的“鐵達尼號”式的愛情力作,根據此書改編的22電視連續劇《唐山大地震》已經製作完成,已經在
成都、
南京、
廣州、
西安、
蘭州等地播出,創收視率新高。不久將在各地衛視播出。由
李雪健、
張延、
賈一平、
黃梅瑩等影星主演,2007年在地震31周年時間全國衛視
電視台熱播。連續18天日以繼夜地寫作,每天創作近18000字,實在支持不住了才休息一下,在距
汶川地震發生兩個月後,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創作出32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感天動地——從唐山到
汶川》。該書日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32年前親身經歷過唐山大地震的關仁山在文章中如此寫道:“汶川力量就是中國力量,唐山精神就是中國精神。”在著力表現
汶川地震中唐山人民對
四川災區無私救助,講述汶川、唐山相隔千里的兩座城市的血脈相連的同時,這些飽含著感動與記憶的文字也閃爍著對災難和人性光輝的思考。隔著時間和空間,這部作品以愛為橋樑,將兩座經歷過災難的城市連在了一起。
成就榮譽
《關仁山小說選》獲《醉鼓》獲1993年優秀小說獎,《關仁山小說選》獲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兩次獲《
人民文學》優秀小說獎、全國第五屆少數民族文學獎、第三屆《人民文學》優秀小說獎。兩次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兩次獲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兩次獲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稱號。《船祭》獲香港第二屆《亞洲周刊》華文小說冠軍獎,《苦雪》獲河北省第四屆文藝振興獎、1992年《人民文學》優秀小說獎等。長篇小說《天高地厚》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和2003年度文藝類十大暢銷書獎;2004年獲中國作協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中篇小說《九月還鄉》獲第六屆《
十月》文學獎,三次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三次獲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小說《船祭》獲香港《亞洲周刊》第二屆世界華文小說比賽冠軍獎等。作品多次被《
小說月報》《
小說選刊》《
新華文摘》等轉載。部分作品翻譯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改編拍攝成影視作品或
話劇等。
作品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轉載。2004年獲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第九屆莊重文文學獎;長篇小說《天高地厚》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小說集《關仁山小說選》獲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兩次獲《人民文學》優秀小說獎,獲第六屆《十月》文學獎
人物秩事
唐山大地震
關仁山親歷過唐山大地震,那晚的經歷時隔32年後仍被他深深記著:一道藍光閃過,他和母親被埋在廢墟里。
母親不讓他呼喊,怕他消耗體力。大雨落下來,令人愈加感覺呼吸艱難,他伸了幾次手,手臂卻不能回彎。母親的眼睛被磚頭砸壞了,流著血。他一度絕望。直到第二天上午十點左右,鄰居們才把他們從廢墟中扒了出來。當時才十三四歲的關仁山沒有受傷,很快也投入到救人的行列里……“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被埋是什麼樣的感覺。汶川經歷了什麼樣的痛苦,唐山人知道。”關仁山在這次寫作中傾入了自己的感同身受。書出版後,有朋友特意打電話告訴他,從這些文章里讀出深摯的感情。
而《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的出版,也正是無數唐山人“感同身受”的產物:建議關仁山寫這本書的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長是唐山人。為了寫這部書,關仁山停下了當時手裡正在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計畫確定後,一切都飛速運轉起來:2008年6月3日赴
都江堰採訪,與人商討了一夜,確定了以對比的方式敘述汶川與唐山的故事,6日返回,採訪一些
志願者和孤兒,還委託一些朋友在前線收集資料,6月10日開始創作,日以繼夜的連軸轉,7月12日出版……談到這本書的寫作出版,關仁山稱之為“抗震速度”。這部作品還有一個主題是“感恩”:書中寫到的奔赴四川災區的唐山志願者們,無論是火炬手還是民營企業家,很多人經歷過唐山地震,他們中的一些人還都是關仁山自小認識的朋友。如國內民間個人最大捐款1.1億元,就出自唐山地震孤兒
張祥青之手。當張祥青出現在募捐的晚會上時,關仁山就從電視上認出了這個兒時的朋友。
“唐山的感恩不僅僅是唐山人民的愛心和善舉,不僅需要善良和力量,還有燕趙土地上的燕趙俠風。”關仁山說。唐山人前赴後繼地投入到這場救助與感恩的行動中去,發生的感人事跡太多,以致這本書直到交付印刷的前幾天還一直在修改添加內容,但還是有很多唐山人的故事來不及收錄進去。書出版後,朋友還在告訴關仁山一些故事:一個醫生得知汶川地震後第一時間趕往災區,幾天幾夜沒有休息,為了搶救一位中年婦女,他上網查資料,發信息,與朋友討論,整理各種方案,在最後幾個小時裡確定了方案,最終使那名婦女避免了癱瘓的危險……
警惕精神廢墟
“災難造成了兩個廢墟:物質廢墟和精神廢墟。我們不僅要搶救生命,恢復
物質生活,還要警惕精神廢墟。當時唐山的教訓非常慘重。”關仁山說。他在書里寫到重組家庭等唐山地震後存在發生的問題,為汶川的進一步建設提供了參照,也加深了精神層面的關注。32年後,地震發生後的救援條件比起當年便利了許多,但也發生了新的情況。“唐山地震時大家都窮。在如今物質社會下,突然家園沒有了,
汽車沒有了,親人沒有了,人的心理落差特別大。這些人的心理重建就非常重要。”“對汶川的關注是長期的,重建心靈家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及志願者還要繼續深入關注他們的內心。”關仁山表示。汶川地震發生後,就是唐山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專家和唐山地震孤兒組成的心理諮詢志願服務隊。從災難中走過來的唐山人對災區人們進行安慰和開導,給他們講震後的唐山人民怎么恢復,重新生活。
而關仁山因寫作《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而擱置下的作品叫《鐵鳳凰》,這是一部描寫
曹妃甸科學發展示範區的長篇小說,預計將要出版。這也是從32年前的地震後逐步恢復起來的地區,如今匯集了人類最新的知識和科技,建立了大工業化的
生態城,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模式。這是震後的唐山,正大步邁向新生活。
“有今天的新唐山,就一定會有明天的新汶川。”關仁山堅信。
社會影響
關仁山是個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的作家:“沒有新東西,就沒有動力和激情,必須找到變化,才能有興趣。在生活里架構故事,同時還要看我們給這個好看的故事傾注什麼樣的時代精神和藝術感覺。”在《白紙門》的創作過程中,他又極力想從敘述上躲開平原小說的敘事風格,追求一種民俗文化的視角,利用當地民眾文化的視角關注漁民精神世界。一部《
白紙門》,融入了
剪紙文化、海文化、門文化等幾種文化,寫出了幾代漁民當下的幾種風貌。《白紙門》的創作,是對和諧文化的一種思考和認識。關仁山說:“我們對傳統民俗記憶的東西淡漠了,走到極致還是要回歸。我的作品寫人性的複雜性,寫和諧文化的根基。我們的民族是具有和諧意識的,和諧最大的特點是包容。作品中寫大自然對人的報復,污染、蟹亂等等,其實都是一種平衡,衝突之上達到高層次的和諧、文化的和諧。”關仁山的幾部中篇《九月還鄉》、《破產》和《大雪無鄉》發表後在文壇引起了很大反響並被改編為
電視連續劇。談到自己所關注的領域,關仁山說:“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寫人性。作為作家,不應遠離變革時代,而應該在民族轉型期幫助人們對時代的震蕩產生思考,作家應該多一套筆墨,多方面展示出才華,這樣對讀者和作家本人都有新鮮感。”在關仁山的心目中,父老鄉親與多情深厚的土地一樣,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是我們創作的源泉。看一個作家是否有力量,要看他從人民大眾身上吸收了多少營養,看他與這個時代、民族的精神生活有無深刻的聯繫,一個作家認識歷史的深度,取決於其精神視點的高度。
一方面紮根現實,一方面處處充滿想像。關仁山的作品,就是這樣矛盾的綜合體。當他掛職,不僅僅是名片上多一項頭銜,從掛職副村長到副縣長,不論職務高低,關仁山從沒有過居高臨下,而是真正走進農民的世界,他更重視和農民情感上的溝通,“
故事可以編,可是普通勞動者的感覺編不出來。真正走進普通勞動者中間,需要技巧。農民有牴觸,我所做的就是化弊為利,利用職務幫農民解決些實際困難,替他們代言,和他們交心。”《白紙門》中的疙瘩爺,實際上是多位漁民的集合體。確有一位上了年紀的漁民,出不了海,靠打撈屍體為生。關仁山扎紮實實進行了採訪,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疙瘩爺形象。“創作了藝術上的真實,才能達到閱讀的真實。否則,想像的漁民只是你心目中的符號,讀者也認為不真實。”作為
少數民族作家,關仁山的創作其實已超越本民族,“過去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我認為必須超越,用人類共同的東西拓展,才有新的突破。少數民族作家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把握中華民族新的精神連線點,才能寫出人類認可的作品,才能成為走向世界的作家。”
人物評價
關仁山是唐山丰南縣人,個頭高高大大,頗有燕趙男兒的豪爽之風,說起話來節奏快,表情也很生動,笑起來眼睛彎成弧形,總是喜眉笑眼的樣子。他很有人緣,走到哪裡都交有許多好
朋友。在文藝報舉辦的《白紙門》研討會上,作家
蔣子龍說《白紙門》是一部讓人震撼的小說,是一部強悍的、鮮活的小說。小說表現了以海為生的人們面對
市場經濟的衝擊心靈的裂變與陣痛,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發生的碰撞與磨擦。與會的專家認為小說將有著悠久歷史的民俗文化成功地嫁接到現實生活故事的大樹上,將魔幻色彩與現實描寫大膽地結合起來,標誌著關仁山在藝術創新的道路上達到一個新的台階。
關仁山給人們留下印象是從他和何申、談歌並稱為河北文壇“三駕馬車”開始的,在當代農村題材作品日漸稀少的時候,他卻堅持自己的寫作理想,他說:“農民可以不管文學,但是文學永遠不能不關心農民的命運。”“靠鮮活的生活之流,書寫農民的命運史,這是我心中一個永久的理想。”學理工科的關仁山畢業後當過教師、鄉文化站長和縣政府秘書,從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一開始主要是寫通俗小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他到海邊生活了幾年,在這個結實的生活基礎上,他的純文學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他的“雪蓮灣風情”系列小說獲得了國內多項文學獎。上世紀90年代中,關仁山由寫海轉入了寫他更加熟悉的鄉鎮村莊,寫生他養他的故土和父老鄉親。他的中篇力作《九月還鄉》、《破產》和《大雪無鄉》發表後在文壇引起了很大反響並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他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天高地厚》獲中國圖書獎、全國少數民族創作駿馬獎、莊重文文學獎等,中短篇小說也多次獲獎,至今他的作品達700餘萬字,部分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文。
關仁山非常勤奮,每天都在寫作。雖然他生長在農村,但他不滿足於過去的生活經驗,在擔任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的同時還長期下農村深入生活,體會新時代農村生活的脈動,還跑到江浙農村進行考察,觀察比較
新農村的變化,他的農村題材作品都帶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寫完《天高地厚》,他正在寫
農村三部曲的第二部《感天動地》。在藝術上他也不斷進行新的探索,關仁山的作品在人們心目中是以寫實為主的,這部《白紙門》在藝術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被評論家稱為藝術上的“漂亮轉身”。“潛心讀書,沉進生活的底層並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向。”老作家管樺的這句話,關仁山視若至寶。關仁山正處在創作的旺盛期,他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作家,也是個不斷往前走的
作家,相信他會拿出更多讓人驚喜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