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關銅元

閩關銅元

閩關銅元是晚清時期鑄有一種銅幣,稱為“閩關銅元”。該銅元正面中心有“光緒元寶”四字,珠圈上方署“福建官局造”,下方署“每枚當錢十文”,兩側分列“閩關”二字,表明其鑄造廠為福建閩海關銅幣局,故名“閩關銅元”。錢背中央有蟠龍圖案,珠圈外環以英文“F—K.CUSTOM—HOUSE”(譯作福建海關)、“10CASH”(十文)字樣,左右兩旁飾有五角花星。這是晚清時期唯一一所由海關附設的銅元局鑄造的銅元。

正面珠圈內書“光緒元寶”四字,對讀,中心為滿文'寶福”二字,上緣署“福建官局造”,下緣署“每枚當錢十文”,兩側分列“閩關”二字,以示系閩海關銅幣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閩關銅元
  • 所屬年代晚清時期
歷史沿革,銅元特性,歷史價值,

歷史沿革

閩關銅元
1900年廣東省率先開鑄銅元,福建省立即跟進。同年閏八月二十一日(時距廣東開鑄銅元不到兩個月)閩浙總督許應騤就奏請福建開鑄銅元,十月獲清廷批准。同年,在福州成立福建銅幣局,負責鑄造銅元。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已擁有3所鑄造銅元的造幣廠(局):南局、西局和東局(即閩海關銅幣局)。
閩海關銅幣局設立時間最晚。光緒三十年(1904),福州將軍兼署福建船政大臣崇善為解決船政經費部分來源問題,奏請在福建船政局內創設銅幣局,因開辦經費主要來自閩海關,故名曰“閩海關銅幣局”,利用船政局內魚雷廠閒置廠房,添購機器,鼓鑄銅元。次年七月,閩海關銅幣局正式開辦,局址在馬尾“總理船政事務衙門”前。當即委派候選道馬景融為總辦,候補知府馬慶騏為提調,候選縣丞張啟正為總監工。原計畫每日夜生產銅元160萬枚,但由於機器設備不夠精良,加之工匠操作不太熟練,開辦之初產量不高,日鑄額不及十萬枚。後來違規向日本購買進口鑄幣銅餅直接印花,每日產量才逐漸提高至50餘萬枚。

銅元特性

閩關局鑄造的銅元品種單一,目前只發現“光緒元寶”當十銅元一種,直徑2.7厘米,重7.4克左右。閩關銅元根據正面漢字“閩關”二字大小、背面蟠龍圖案不同以及背面英文字型大小,可以分為三種大的版別:1.正面珠圈兩側“閩關”二字較大者,錢幣學界稱之“大閩關”(圖1);2.“閩關”二字以小字書寫者,稱為“小閩關”(圖2),略少於前者;3.正面“閩關”二字以大字書寫,但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右高左低,背面珠圈內為官局龍,上下緣英文字母為“FOO—KIENCUSTOM”、“10CASH”,且英文字型較小,不同於上述兩版別,稱為“官局龍閩關”或“小英文閩關”,非常罕見(圖3、4)。閩關銅元一般為紫銅鑄造,黃銅幣偶見。

歷史價值

閩關銅元鑄造時間短暫,從1905年7月開鑄,至當年底即奉部諭停鑄,前後只有半年時間,因而鑄造數量不多,迄今已較難尋覓。閩關銅元是珍貴的福建船政文物,它見證了晚清福建船政短暫且鮮為人知的鑄幣史,應當值得珍視。
閩關銅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