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筍乾

閩筍乾

閩筍乾,福建省永安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永安閩筍乾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明代中期,隨著中原地區竹農遷徙南移傳入筍乾製作技術,永安人將當地的筍乾加工方法與其相結合,首先發明創造了閩筍乾最早雛形的加工技術。閩筍乾採用傳統工藝(去殼、蒸煮、壓片、烘乾、整形),選用科學方法精製而成。經泡發烹調,可製成口感清爽,味道鮮美的各種菜餚。

2008年3月1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閩筍乾”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筍乾
  • 產地名稱:福建省永安市
  • 品質特點:口感清爽,味道鮮美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08年第32號 
  • 批准時間:2008年3月19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綜述,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閩筍清香味美,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據南京林產化工研究所測定,筍含有糖類2~4%,脂肪類0.2~0.3%,蛋白質2.5~3%,並含有胱氨酸、谷氨酸等18種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閩筍乾是一種低脂肪、高纖維、蛋白質和糖含量適中的保健食品,它具有助消化、減肥、防腸癌、消渴、益氣、化熱爽胃等功效。
閩筍乾
閩筍乾是以明筍為原料,通過去殼、蒸煮、壓片、烘乾、整形等工藝製取,前後歷時約45天精製而成。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片寬節短,肉厚脆嫩,香氣鬱郁,是“八閩山珍”之一,上等的筍乾肉厚質嫩、片寬節短、筍花明顯、色澤金黃,而且散發著一種特別的香氣,聞之使人滿口生津。竹筍味道鮮美,被譽為“素菜第一品”,既可作為宴席山珍,也可作家常便菜,大炒、拌餡、下湯、醃製。

產地環境

永安山地丘陵以紅、黃壤為主,西南到東北及中部沿溪一帶為紅壤分布區,東部和西南中山地帶為主要黃壤分布區,兩者之間以及玳瑁山脈東麓地段為黃紅壤的過渡帶。河谷平原、山間盆谷受土壤搬運、堆積的作用,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類面積從大到小,依次是紅壤、黃壤、水稻土、石灰土、紫色土、潮土、草甸土。從西南到東北和沿溪地段及中部的大湖、曹遠、安砂、城關、城郊主要為紅壤分布區,東部上坪、青水,西部羅坊、小陶的中山地帶主要是黃壤分布區,石灰土只分布於大湖、曹遠、安砂的石灰岩地區,紫色土等多以星散的形式存在於紅壤分布區。低山的風化殼較深,土壤砂性強,土層深厚,水濕條件優越,植被覆蓋好,森林茂密;盆谷、平原多分布於山地外緣,沙溪及其主要支流文川溪、燕江等河谷兩岸,自然條件差異小,土壤肥沃,對發展筍竹生產有著十分優越的立地條件。
永安永安

歷史淵源

永安閩筍乾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據有關史料考證,早在明代之前永安當地就有生產製作筍乾。明代中期,隨著中原地區竹農遷徙南移傳入筍乾製作技術,永安人首先發明創造了閩筍乾最早雛形的加工技術,後又經不斷改造成熟完善。到清代永安縣誌就有較詳細記載,清雍正十年(1732年)《永安縣誌》卷五,物產記載:“筍(《爾雅》謂之‘竹萌’。曰冬筍、黃筍、斑筍、石筍、江南筍、苦筍。名難祥志,俱作蔬食。惟有貓筍,土人曝為明筍,販行四方,頗獲利焉)。……”稍獲息者,惟是貢川之席,桂溪之紙、明筍、白蠟數種而已。這裡說的“貓筍”就是永安一帶名謂,貓兒竹的毛竹筍。由此可見,當時永安人把毛竹筍曬製成筍乾,稱為明筍,白蠟數種而已。
閩筍乾閩筍乾
最早記載,閩筍乾,是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永安縣續志》卷之九,物產志貨屬‛中敘道:“閩筍乾,即貓竹筍。有大片,蘇尖等名。”據考證,清雍正前,閩筍乾被當地人稱為,“明筍”,“閩”、,“明”兩字永安人口音相同,後由於產品大量銷往江浙等地,外地人認為是來自福建的筍乾,就把永安的“明筍”叫為“閩筍乾”,久之,永安當地也把,“明筍”稱之為,“閩筍乾”。因此所謂,“閩筍乾”最早就是產自永安,出自於“明筍”,現所講的,永安閩筍乾,就是特指永安當地採用毛竹春筍為原料,經蒸煮、壓榨、烘烤等工藝生產的白筍乾。

生產情況

明朝中期,永安閩筍乾生產經營開始興盛,明景泰年間,永安知縣發布告示鼓勵農民上山種竹,挖筍製作筍乾。期間永安貢川人就帶著閩筍乾到蘇杭一帶販賣,又由國外商人帶到他國,傳入日本、東南亞等地。明末隨著筍幫公棧成立,當地筍商利用沙溪水路和古代閩中大道的運輸便利條件。
閩筍乾閩筍乾
民國三年(1914年),筍商出口銷售網路已延伸到香港、東南亞、日本等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永安閩筍乾產量1625噸,達到永安當時的歷史最高水平。
2006年,永安閩筍乾產量達5000多噸,銷售額1.8億。

產品榮譽

2005年,“竹筍深加工產業化示範”被列入國家星火計畫項目。
閩筍乾閩筍乾
2005年2月,“竹神”牌閩筍乾榮獲“福建名牌產品”稱號。

地理標誌

綜述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組織了對閩筍乾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即日起對閩筍乾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域保護範圍

閩筍乾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福建永安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閩筍乾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永政文〔2007〕12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福建省永安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竹種。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xyla)。
(二)立地條件。
土壤為黃、紅壤,土層厚度50厘米以上、pH值5至7,海拔500米至1000米,土壤有機質≥1.8%。
(三)筍竹林生產管理。
1.竹林結構:毛竹林每公頃立竹密度≤2250株,年齡組成1度:2度:3度=1:1:1。
2.肥料管理:“春筍大年”早施發筍肥、重施發鞭肥,每公頃用氮肥(N)100公斤至150公斤、磷肥(P2O5)50公斤至70公斤、鉀肥(K2O)30公斤至50公斤;“春筍小年”重施發鞭肥、催芽肥,按“春筍大年”用肥量減半施肥。
3.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采筍。
“清明”前5天至“穀雨”前,選擇筍尾葉舌伸長出3至4片葉子的健康毛竹筍,在筍根眼下3節處掘斷採挖。
(五)原料筍質量。
筍體飽滿完整、新鮮、色澤良好、肉厚,無腐爛、無霉變、無異味,筍肉纖維細嫩,無機械損傷。
(六)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選料→剝殼→蒸煮→漂洗→壓榨→烘烤→整形。
2.工藝要求:
(1)剝殼:剝除筍殼,削淨筍根和筍皮,切除根頭,保持筍體完整。
(2)蒸煮:鮮筍應在採挖後12小時內蒸煮殺青。猛火蒸煮1至2小時至竹筍煮熟發出筍香味。
(3)漂洗:用流動清水連續漂洗12小時左右。
(4)壓榨:將漂洗好的筍體按先大後小篼尾交錯平整擺入木製壓榨機榨圈內,擺一層榨一層,逐步加壓,直至榨出帶泡沫,呈微紅色的“筍鹵”水為止,保持壓力到烘烤,時間1個月以上。
(5)烘烤:洗淨筍體“筍漬”,放入小榨機內榨乾,再放入烤房用木炭烘烤。烤床內的炭火與網篩的距離40厘米至50厘米。炭火均勻,烘烤溫度75℃至85℃,烘烤3至4小時後翻面,烤至八成乾,然後將筍體平放烘烤,溫度70℃左右,每天翻面3至4次,直至烘乾為止。
(6)整形:挑選、修整、回軟、分級、包裝。
(七)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色澤金黃、帶玉色,具有筍乾的特殊香氣味,略帶酸味,筍身扁平乾淨。
(1)鳳尾:全部由筍嫩尖製成,無雜色,無腦頭。筍長不超過15厘米。
(2)正牌:全筍製成,組織較嫩,無粗老根頭,筍長不超過30厘米、筍節距小於1.5厘米、腦頭小於5%、厚度大於0.5厘米。
(3)付牌:全筍製成,無粗老纖維,無明顯粗老根頭,筍長不超過55厘米、筍節距小於2.5厘米、腦頭小於8%、厚度大於0.3厘米。
2.理化指標:水分含量≤16%,粗纖維含量≤14%,膳食纖維含量22%至30%,蛋白質含量≥23%。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閩筍乾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永安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