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狀況,發展方向,旅遊提示,遊玩景點,自駕線路,特色美食,保護區概況,行政概況,成立時間,植物資源,動物資源,菌類,微生物,地貌,氣候,旅遊風光,環境保護,地圖信息,
管理狀況
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定的地理區位和複雜的氣候類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閩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對閩江源頭的森林生態系統實行有效保護,對保護閩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閩江水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獨特的價值。
基礎設施建設日漸完善
自保護區2006年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7年4月《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獲國家林業局批准,閩江源自然保護區依照批覆先後編制完成了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期、二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及保護區能力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分別於2007年7月、2009年7月、2010年7月獲批。一期建設項目總投資816.7萬元,於2009年5月基本完成並通過了省林業廳的竣工驗收。二期建設項目總投資618萬元,目前二期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待批中。環保部保護區能力建設項目總投資615萬元,目前正進行初步設計。
保護區已建成的基礎設施項目主要有:管理局業務用房1196平方米;管理站4個887平方米;保護管理點17個;水文氣象觀測站3個;界碑、界樁及指示性標碑和限制性標牌390個;保護區仿石景觀大門1座;防火瞭望塔3個;主幹道維修9公里;供電工程18km,給排水管道0.8km;更新和添置了辦公、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森林防火等設備。通過項目建設,保護區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定規模,基本能滿足閩江源自然保護區開展保護管理、科研、宣傳教育等的使用和功能的發揮。
管護能力大幅提升
1、加強保護區巡護管理。首先加強組織護林員培訓,提高管護人員的自身素質;第二是與護林員簽訂管護契約,嚴格落實護林員獎懲措施;第三在地形複雜的道路口、管護點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為護林員配備GPS定位手機,不定期開展巡護管理
檢查,及時掌握山情林情,有效地預防和發現、處理破壞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的違法行為。
2、完善管理機構。2009年3月,管理局經批准增設了綜合執法科和高峰管理站,配備相應人員和設備;在金鐃山管理站和里窠哨卡安裝電動門;與森林公安簽訂護林聯防協定,積極主動協同林業部門依法打擊和查處非法採礦、採石、亂砍濫伐等破壞區內資源的各類違法行為。基本實現了“五無”,管護效果大幅提升。
3、切實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制定森林防火應急預案,嚴格執行高森林火險零報告制度。加強對保護區內及周邊地區火源的管理,嚴禁攜帶火種進入保護區,森林高火險期全體護林員一律不得請假;加強了林木病蟲害監測,“十一五”期間保護區未出現一例重大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
科研宣教事業穩步推進
多年來,自然保護區認真做好日常性宣傳工作,堅持常抓不懈,深入周邊村落,走家訪戶,以開展民眾座談會、印發宣傳單、辦黑板報、建宣傳牌、書寫永久性標語等多種形式和電視、網際網路、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宣傳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及森林防火知識,使公眾保護意識不斷提高,5年以來共發放宣傳掛曆6000多份,宣傳材料近3萬份。在此基礎上,保護區充分利用“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世界濕地日”等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自然保護宣傳教育活動。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了“青少年生態道德教育基地”、“教學實習基地”、“科普宣傳基地”的創建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十一五”期間,保護區先後獲得“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普教育基地”、“三明市環境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環境教育基地”等稱號。
同時,保護區積極與各類自然保護組織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自2006年以來,保護區連續與省內外各級自然保護及有關部門就野生動植物保護、保護區建設與管理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組織完成了閩江源保護區科學考察、鐘萼木種質資源調查、保護區濕地調查等項目;多次參加了國內外有關珍稀動植物及濕地等保護網路的交流與培訓,2010年更是實現了與台灣國家森林公園協會的交流互訪;多篇論文在各類活動宣讀交流並獲獎。
社區共管模式日漸成熟
本著保護與發展協調並重的原則,保護區積極貫徹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林業自然保護區建設解決區內民眾生產生活有關問題的意見》(閩政文〔2008〕1號)檔案精神,把合理解決保護區及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作為重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服務。管理局成立了聯合保護委員會,並與相關十四個村締結《閩江源自然保護區聯合保護公約》;同時,加強了與保護區相關村的交流與溝通,邀請村幹部到在管理局召開座談會,共同探討保護區建設與發展地方經濟的關係;組織相關人員到保護區周邊村、村民小組調解糾紛,解除村民顧慮,及時消除不穩定因素;為村民修建牧場實現耕牛
圈養,完成了牛柵欄建設5公里,有效保護區內資源;引進了高山茶葉、油茶及無患子等種植項目,鼓勵社區民眾參與;多方籌措資金65萬元用於社區自來水和機耕路及所掛村水西村村部建設,2009年還成功引進了武夷山茶商,採取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在區內種植高山紅茶,總投資達300多萬元。截止到2010年5月,已在高峰、圳頭、大元、台田、焦坑等村發展茶葉基地600餘畝,出茶4000斤。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還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民眾收入。
生態旅遊跨越發展
“十一五”期間,保護區依照批覆的《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規劃》,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設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歷史機遇,充分利用保護區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生物資源、原始的自然景觀,積極發展生態旅遊。2009年組建了閩江源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了閩江源生態旅遊區,旅遊項目有:閩江源雌雄瀑布、福建省海拔最高、運距最遠金鐃山索道、海拔1700米的凌空棧道、高山滑雪場;高山觀光小火車和帳篷賓館。目前,閩江源生態旅遊建設已初具
規模,於2010年元旦正式對外接待遊客,截止現在共接待遊客 28000餘人,實現門票收入約240萬元。閩江源生態旅遊區已成為建寧旅遊產業的核心景區。
發展方向
“十二五”期間,閩江源保護區工作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導則》要求,加強保護區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管護設施,提高管理水平、深化宣傳教育和科研監測,努力朝著建成完善的管護
體系,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科研基地,打造海峽西岸最佳休閒旅遊勝地,實現社區和諧共管的國家級示範保護區的方向努力奮鬥。
具體工作:
(一)、進一步提升生態資源保護能力
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導則》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理局—管理站—管理點三級保護管理網路,做到保護區的野外巡護監測既突出重點又覆蓋全面,及時制止和消除各種危害森林資源的因素,做到無亂砍濫伐、無亂采濫挖、無亂捕濫獵、無火災病害,有效地維護林區秩序和生態安全。
(二)、加快自然保護區的項目建設。
認真完成保護區二期工程和能力建設項目,按照上級部門和總體規劃要求,搞好新的建設項目可研編制和上報工作,爭取列入國家項目庫並獲得資金支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爭取在
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更多國際合作項目,多渠道爭取國內外資金,促進保護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三)、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和科研監測,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做好野生動植物保護日常性宣傳活動,保證活動內容、形式上有創新和突破;組織做好“愛鳥周”、“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世界濕地日”等活動;抓住社會上出現的有關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的焦點、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進一步加大科研監測力度,提高科研監測能力,為保護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進一步加強國內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與合作,力爭能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等國際組織開展交流與合作,承辦相關自然保護的國內國際論壇、會議及考察活動,爭取國際保護資金與技術支持。
(四)、力爭增強自然保護區發展後勁。
利用各自然保護區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大力開展生態旅遊和種植養殖加工等,努力增強自然保護區發展後勁。加快生態旅遊開發和產業發展工作,促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加快閩江源生態旅遊區的建設完善工作,努力把景區建成集休閒度假、生態科考、體育健身、文化體驗為一體的4A級旅遊區。
(五)、提高民眾收入促進社區經濟協調發展
把開展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和促進當地社區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主動為社區民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幫助他們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高優高效農業,引導和鼓勵周邊民眾參與生態旅遊開發與建設,使周邊民眾由“資源直接使用受限者”成為保護區開發建設的最大受惠者,做到保護區建設與社區經濟協調發展,共同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與效益最大化。
(六)、努力提高自然保護區管理水平。
進一步強化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全力保障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確保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水平上新台階,成為國家級示範保護區。
旅遊提示
閩江源頭位於建寧均口鎮嚴峰山北麓。松林滴翠,勁竹挺拔,山花競艷。其主峰九縣石海拔1185米,是建寧的東南屏障,也是孕育閩江源的一座不朽的高峰。如果我們在風和日麗時登臨巔頂,可遠眺閩贛九縣,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佳景。
遊玩景點
閩江源生態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方12公里處,位列“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範疇,系國家級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該景區集山水、岩林溪瀑、古道、名剎為一體,“秀起東南第一巔”之譽的金鐃山巍峨聳立,新建成的全省最長、海拔最高的索道,是觀日出,看雲海,賞紅花油茶、杜鵑花海,游古閩越王狩獵場,遠眺大金湖的絕好去處。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建寧縣境內東南部,在東北部與泰寧交界,總面積13022公頃,閩江正源發源於保護區內嚴峰山西南麓。區內金鐃山是三明第一個高峰,地層古老,又是建寧椴、建寧金腰的模式標本採集地,而閩江源瀑布群則是個天然的大氧艙,青山綠水,”渾然一體,是旅遊、休閒、健身、科考的理想之地。保護區內有閩江源生態旅遊區——金鐃山白石頂景區和閩江源瀑布群景區。
金鐃山白石頂景區:金鐃山主峰白石頂,為福建第二高、峰,屬花崗岩石蛋群地貌。景區生態環境優越,動植物種豐富多樣、結構複雜,有珍稀物種紅豆杉、柳杉、鐘萼木等,還可以觀賞到金鐃晴雪、雲海奇觀、千姿石林、高山草場、杜鵑花海、鷹嘴岩、聖主廟、古學堂、龍王岩等奇景。
閩江源瀑布群:地處世界地質公園金鐃山內,景區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環境清新、水源豐富,富有山水林木峽谷地質等景觀,其中以大際面瀑布和千層崖瀑布景觀為主,青山綠水渾然一體,是休閒、度假、科考的理想之地。
報國寺:千年古剎報國寺,為建寧縣境內最大的寺廟,位於金鐃山腳下的山谷間,始建於梁龍德年間(公元921年),早於建寧置縣,為全縣最大的寺院,有“曹洞宗福建第一祖庭”之稱。
自駕線路
從福州出發,走福銀高速到泰寧下,然後走205省道由泰寧到建寧。
特色美食
“金鐃四野”很有名,由野韭菜、野芹菜、野芋子、野生小筍合在一起炒成。此外蕨菜、魔芋和土雞土鴨、河魚也是這裡的特色。
保護區概況
福建
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全區總面積13 022 hm2。主要保護對象為
武夷山脈重要的生物區系、獨特的生物群落、大面積的
鐘萼木種群、福建
閩江正源頭森林植被及重要的經濟植物種質資源等。
保護區內的地貌屬於中、低山地貌,海拔在250~1858 m之間,為武夷山脈中部的主體向西南延伸部分,山體龐大,最高峰白石頂海拔1 858 m。
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地處武夷山脈中段的建寧縣境內東南部,東至
泰寧縣界,西至伊家鄉蘭溪村汪家輔,南至均口鎮台田村三洋漿,北至金溪鄉高峰村平坑,地跨14個行政村和一個林業采育場。距建寧縣城15~30km,地理
坐標為東經116°46¢41²~116°59¢24²,北緯26°35¢47²~26°49¢56²,全區總面積13022hm²。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行政概況
2001年10月成立了保護區管理處,管理處為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5人。200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機構和編制已得到省編辦的批覆,機構為副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下設5個科室和3個管理站,編制50人。
成立時間
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8年,於2001年10月被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3 022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4 633公頃,緩衝區面積3 441公頃,實驗區面積4 948公頃,並按此確定保護區界碑標誌,2003年按此面積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5月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票通過國家林業局初審,2004年12月全票通過國務院委託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評審。
植物資源
自然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28科899屬2 268種(含136變種,1栽培變種,9亞種,5變型),占全省維管束植物種類的60.7%,占武夷山脈維管束植物種類的73.6%。
保護區內經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
中華獼猴桃等食用植物127種,藥用植物881種,園林綠化植物252種,材用植物97種,鞣料植物54種,油脂植物123種,芳香植物44種,蜜源植物129種,纖維植物94種。此外,還有不少樹脂和樹膠植物、色素植物、飼料植物、經濟昆蟲寄主植物、環境監測和抗污染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種質資源植物。
保護區內有豐富的珍稀瀕危植物,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的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鐘萼木及歷史栽培的
銀杏等3種,鐘萼木在保護區內種群數量較大;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有
粗齒桫欏、
金毛狗、
華東黃杉、
福建柏、
白豆杉、
香榧、
鵝掌楸、
凹葉厚朴、
樟樹、
天竺桂、
閩楠、
浙江楠、短萼黃連、蓮、金蕎麥、絞股藍、中華獼猴桃、蛛網萼、野大豆、花櫚木、紅豆樹、半楓荷、櫸樹、
毛紅椿、
傘花木、喜樹、香果樹27種及鉤距蝦脊蘭、心葉球柄蘭、
鶴頂蘭、細葉石仙桃等64種蘭科植物。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黃山木蘭、樂東擬單性木蘭、華南桂、沉水樟、黑錐、青錢柳等23種。模式標本種有建寧金腰、建寧椴和建寧野鴉椿3種。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35目99科385種。其中魚類資源有5目11科47種,占福建省魚類總種數的24.21%,兩棲類2目7科25種,占福建省兩棲類總種數的54.35%,陸棲爬行類2目12科61種,占福建省爬行類總種數的56.48%;鳥類18目48科194種,占福建省鳥類總種數的35.35%,獸類8目21科58種,占福建省獸類總種數的55.23%。。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雲豹、豹、蟒蛇、黃腹角雉、華南虎(歷史記錄) 等5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有
獼猴、
鴛鴦、
穿山甲、豺、黑熊、大靈貓、
小靈貓、金貓、
藏酋猴、
黃喉貂以及鳶、赤腹鷹、雀鷹、
松雀鷹、普通鵟 、鹰鵰、烏雕、蛇雕、白鷳、褐翅鴉鵑、小鴉鵑、草鴞、紅角鴞 、斑頭鵂留、褐林鴞和虎紋蛙等38種。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簡稱“三有”動物)256種,中國與日本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34種,中國與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14種。屬於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劉氏髭蟾[崇安髭蟾]和黑斑蛙、滑鼠蛇、舟山眼鏡蛇、赤狐、黃腹鼬、黃鼬、食蟹獴、豹貓、毛冠鹿、(大)棕鼯鼠等32種。
保護區內有昆蟲30目(含蜱蟎亞綱)245科1425種。在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已知的昆蟲中,金裳鳳蝶等8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也有些是重要的森林害蟲或有益昆蟲。
保護區內有大型真菌38科156種,估計有300種以上,野生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紅皮美口菌、正紅菇、梨紅菇、雞 、高大環柄菇等珍稀種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有微生物資源18科34屬59種,其中,芽孢桿菌屬、鏈黴菌屬和小單胞菌屬是細菌和放線菌的優勢屬;芽孢桿菌在不同群落中均有廣泛分布,數量範圍在103~104之間;土壤絲狀真菌優勢屬為青黴屬和木霉屬。植物內生真菌以青黴屬、擬青黴屬和枝孢屬為優勢屬。
菌類
保護區內有大型
真菌38科156種,估計有300種以上,野生食用菌資源十分豐富,紅皮美口菌、正紅菇、梨紅菇、雞、高大環柄菇等珍稀種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微生物
福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有
微生物資源18科34屬59種,其中,芽孢桿菌屬、鏈黴菌屬和小單胞菌屬是細菌和放線菌的優勢屬;芽孢桿菌在不同群落中均有廣泛分布,數量範圍在103~104之間;土壤絲狀真菌優勢屬為青黴屬和木霉屬。植物內生真菌以青黴屬、擬青黴屬和枝孢屬為優勢屬。
地貌
保護區內的
地貌以高丘和中、低山為主,海拔在250~1858m之間,最高峰白石頂海拔1858m,有王家山(1640m)、寶峰山(1566m)、等比山(1564m)等1500m以上的山峰10餘座,大部分山勢高峻,多陡坡和尖峭高峰,由於流水切割強烈,多“V”形峽谷和深谷,山地坡度多在30~45˚之間。
保護區內具有
水稻土、
紅壤、山地黃壤、
山地草甸土、
紫色土5個土類、13個亞類、34個土屬。從低海拔至高海拔,出現了明顯的土壤類型漸變現象,即紅壤—山地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以紅壤為主,局部分布暗紅壤、水化紅壤。地帶性土壤為花崗岩風化發育成的紅壤,分布於海拔800m以下,隨著海拔的上升,表現出一定的垂直變化,800~1 050m為山地黃紅壤,1 050m以上為山地黃壤,山頂為山地草甸土。靠近寧化的閩江源頭山體下部為紫色砂頁岩發育而成的紫色土。
氣候
自然保護區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7℃,1月份平均溫度5.3℃,7月份平均溫度27.1℃,極端最高溫度40.3℃,極端最低溫度–12.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80.1mm,年平均日照時數1720.7h,年平均無霜期280d。
保護區內的嚴峰山西南麓海拔950m為閩江的正源頭。境內溪流交錯,水系發達,流域範圍廣。
濉溪、楚溪是建寧縣兩大水系,此外,流域面積50km²以上的流域還有楊林溪、里沙溪、都溪、寧溪、黃坊溪、蘭溪、桂陽溪、焦坑溪、開山溪等,總長度達326.8km。區內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歷年平均降水總量68.85億m³,年平均徑流量為16.76億m³,年均每平方公里水量為103.86萬m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17萬m³。植被茂密,水土保持較好,河水含沙量少。懸移質泥沙侵蝕模數約為60~80t/hm²×a。縣內年均輸沙量8.03萬t。
旅遊風光
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四季明顯,晝夜溫差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保護區地貌、植被、山體、天象、季象等自然風景構成要素的優勢為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森林旅遊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並產生相應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區內山勢高峻,山峰尖峭,天然形成觀賞價值極高的自然景觀。登臨絕頂,觀日出,賞日落;聽松濤,看雲海,美景不可勝收。茂密的原生叢林,絢麗多姿的
灌木草層,變化多樣的季相構成了保護區生機盎然、野趣濃郁的植物景觀。
區內有金鐃山、石燕岩、
報國寺等歷史遺蹟:金鐃山原名大曆山,又名太弋山。昔傳閩越王無諸於此校獵,遺失金鐃,金鐃山因此得名,主峰白石頂東南有仙人池、聖主廟。金鐃山被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稱之為“武夷勝景甲天下,金鐃東南第一窺”,為建寧第一名山。石燕岩為相傳明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來自燕薊的大機
禪師在此開石徑、挖石岩,懸柱架屋而居之處,現岩內有石床、石凳、石室等遺址,有出米石、毛竹、石鼓、石燕岩等四奇。報國寺亦名金鐃寺。建於五代梁龍德年間(公元921~923年),寺院占地1 360m²,為建寧縣境內最大寺院,在福建省境內也有一定的影響,有禪房、廳堂64間,分前後殿,建築典雅、莊嚴肅穆,是少有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現有佛像35尊,最大的釋迦牟尼像高5米,
民國版《建寧縣誌》記載,寺內周圍原有白蓮池、芍圃、虎溪橋、蟾窟井、龍麟松、鐵線梅、翠浦澗、白玉峰八景,現僅存虎溪橋、蟾窟井、白玉峰、白蓮池四景。
區內還有眾多的自然景觀:百米高的龍潭瀑布、福建省最大的高山平湖黃坪棟水庫、造型各異的石林、一手遮天的鷹嘴岩、雲霧僚繞的白石頂、終年不枯的仙人池、依山而立的聖主像、連綿起伏的高山草場、珍稀物種柳杉群、紅花油茶群。區內位於高峰的紅豆杉群是福建最大的紅豆杉原始林,這裡叢生了100多株紅豆杉,最大株胸徑136cm。
保護區內有大際面瀑布和千層崖
瀑布。大際面瀑布雨季水足,聲震數里,濺起飛沫如煙如霧,飄至百米以外,望瀑布似銀河瀉落,故有“星漢流珠落九天”之句。千層崖瀑布也叫七仙崖瀑布,是一條天然瀑布。搭在幾百米高的斷崖上,從天而降,使人如入仙境。
在保護區周邊,每到盛夏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
荷花勝景。現已在交通便利的均口鎮修竹村建起集實驗、觀光於一體的蓮子種植園,名為“荷苑”,在溪口建起了桃梨觀光園。
環境保護
閩江源保護區自2006年2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於2006年6月經福建省編辦批准成立福建閩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副處級機構,下設金鐃山、黃嶺、均口三個管理站,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一是重點保護對象鐘萼木、紅豆杉種群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所提高。鐘萼木分布範圍沿金鐃山山脈由北至南從朱家坳、苦竹坪、白石溪、河石溪、行高石、鄧家山、王家山、三溪山一直延伸到石燕岩,面積約600公頃。紅豆杉則在保護區內的多數地區都可見到,較為集中的分布區即達3000公頃。在朱家坳形成原生性的群落,面積約10 公頃,目前林內天然更新良好,年齡結構呈金字塔形,生態穩定。
二是閩江源頭的森林植被不斷恢復。由於九十年代初大面積營造針葉林,以及當地村民的錯誤開發,致使閩江源頭的森林生態系統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多種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保護區成立後,採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式,不斷加大管護力度,同時本著保護與發展協調並重的原則,把合理解決保護區及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作為重點,努力取得政府支持制定了各項優惠政策,實施“造福工程”、“重建家園工程”,積極扶持,促進社區發展。幫助區內和周邊地區360多人遷出,現生活穩定。造福工程不僅有利於社區的發展,也為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次生林地的生態恢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閩江源頭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森林覆蓋率高達91.2%,重新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
三是環境質量不斷提高。根據縣環保局監測數據表明:我縣大氣環境質量2004年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值為0.092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為0.006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為0.009mg/m3。三項指標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城區大氣環境質量良好。而在2007年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值為0.034mg/m3;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為0.005mg/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為0.005mg/m3。三項指標均有所降低,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一級標準,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另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07年對全國各地生態環境質量最新評價結果也表明,福建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率總體水平居全國第一。此外福建省水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森林覆蓋率等在全國均名列前茅。全省12條主要水系達到和優於三類標準的水質比例為92.8%,比全國七大水系高出44.8個百分點。這些都與閩江源頭生態保護良好息息相關。
地圖信息
地址:三明市建寧縣s205省道金鐃山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