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蘆都轉運鹽使司
- 性質:古代官名
- 朝代:明朝
- 品級:從三品
官署名。明初設定,掌長蘆(治所在今河北滄州)鹽政。下轄二分司: 滄州、青州。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從四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判官無定員,從六品,...
初名“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簡稱“運司”。明初置北平河間鹽運司,後改稱河間長蘆。運司駐河間府滄州之長蘆鎮(今河北滄州市),清康熙十六年(1677)運司移駐...
官署名。明朝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五都轉運鹽使司下轄十四分司: 兩淮轄泰州、淮安、通州,兩浙轄嘉興、松江、寧紹、溫台,長蘆轄滄州、青州,山東轄膠...
鹽運使司,鹽務管理機構。其名稱始於元太宗六年(1234)。太宗十二年(]240)改立提舉榷鹽所。中統四年(1263)又改為都轉運鹽使司。明洪武二年(1369)設都轉運鹽...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主要管理河北省鹽的運銷和鹽稅等。以運司駐地在長蘆鎮而冠以“長蘆”二字。自此以後,河北省鹽區都沿用“長蘆...
簡稱“鹽運司”。官署名。元、明、清掌管食鹽產銷的機構。元代於遼東、大都、河間、兩淮等各地分設,隸戶部,各設都轉運使二人,正三品。下設鹽場多處,各場設...
都轉鹽運使,鹽官名。清初於長蘆、山東、兩淮、兩浙、兩廣等產鹽省份設立。主管該省鹽務。元明兩代設都轉運鹽使,清改為都轉鹽運使。 ...
福建都轉運鹽使司糧驛道。鹽官名。清雍正元年(1723)以糧驛道兼理鹽法。三年復設運鹽司專理鹽法,糧驛道仍管理糧驛。四年裁運鹽司,以糧驛道為鹽驛道。 ...
官署名。明初設定,掌兩淮鹽政。下轄三分司: 泰州、淮安、通州。設都轉運使,從三品,同知,從四品,副使,從五品,皆各一人,判官,從六品,無定員,及經歷司經歷、...
官署名。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置,掌河東(治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蒲州鎮)鹽政。下轄三分司: 解鹽東場、西場、中場。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從四品,...
官署名。明初設定,掌兩浙鹽政。下轄四分司: 嘉興、松江、寧紹、溫台。設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從四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判官無定員,從六品,及經歷...
巡鹽御史巡鹽御史,明清兩代官名。明代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中,有專管巡視鹽務的,稱巡鹽御吏,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清沿明制,康熙三十年...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置,屬長蘆都轉運鹽使司青州分司管轄。元明置司令丞,清置鹽課大使,民國置場知事管理場務。明隆慶三年(1569)裁三叉沽場併入。清道光十二年...
在主要產鹽區置都轉運鹽使司,非主要產鹽區置茶鹽轉運司或鹽課提舉司管理...早在明太祖時,就設定了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兩浙都轉運鹽司、長蘆河東二都轉運...
南北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此設縣,因名長蘆縣(今滄州市),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廢長蘆縣改長蘆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與滄州長蘆鎮置北平河間鹽運司,次年改稱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以長蘆為鹽產總匯之區,後簡稱長蘆都轉運鹽使司,河北鹽區由此以長蘆為名,所...
明洪武元年(1368年)與滄州長蘆鎮置北平河間鹽運司,次年改稱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以長蘆為鹽產總匯之區,後簡稱長蘆都轉運鹽使司,河北鹽區由此以長蘆為名,所...
場署原駐天津寧河縣蘆台鎮,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三年(1231)後製鹽場地南...明清時屬長蘆都轉運鹽使青州分司管轄。元明置司令、司丞,清置鹽課大使,民國...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屬長蘆都轉運鹽使青州分司管轄。元明置司令、司丞,清置鹽課大使,民國置場知事於此管理場務。民國初年產地分為四區,共有鹵溝九十五...
明代鹽務官制, 明襲元制,設巡鹽御設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東、福建等都轉運鹽使司,使司下有分司,即有隸屬於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的泰州、淮安、通州分司,...
設立都轉運鹽使司、鹽課提舉司,改定朝賀贊呼,劉基論待大臣之禮,朱元璋論...洪武二年(1369)正月十三日,又置長蘆、河東二都轉運使司。後又陸續設立山東、...
金達(1414.10 ~1456.10),明永樂兵部尚書金忠之子,明英宗及明代宗時期歷任禮科給事中、都給事中、長蘆都轉運鹽使(從三品)。土木之變時因鎮守獨石口蜚聲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