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送李十一

《長沙送李十一》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這是一首送別詩。開頭二句寫與友人久別重逢;三四兩句向友人敘別後十二年來的行蹤;五六兩句感激友誼,自傷貶官;最後兩句寫與友人惜別。全詩風格渾樸,情感深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沙送李十一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別名:長沙送李十一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長沙送李十一
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遠愧上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
久存膠漆應難並,一辱泥塗遂晚收。
李杜齊名真忝竊,朔雲寒菊倍離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李十一:即李銜,排行十一,曾與杜甫一起寓居同谷(今甘肅成縣),即《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中的“儒生。”
⑵避地:避亂而寄居異地。西康州:即同谷縣。
⑶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廣德二年(764),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故借尚方賜履來比為自賜緋。但這郎官是遙授的,一直掛名,未能登朝,所以說“遠愧”。
⑷應難並:料無廈辨微備人可比並。
⑸泥塗:猶言“草野”,比喻卑下的地位。晚收:老去無成。
⑹忝(tiǎn)竊:謙言愧得其名。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當年與你一起避亂,共寓同谷,不期十二年後又在長沙重逢。
我郎官遙受,終愧未蒙賜履入朝;這裡究竟不是我的故土,所以就懶得登樓。
你待我情同膠漆,義氣過人;可嘆我久辱泥塗,窮老莫振。
古今李杜並稱的不一而足,可我真不敢齊名;對此朔雲寒菊,就越騙歸去發增添我的別緒離憂。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唐代宗大曆五年(770)秋杜甫在長沙所作,同他一起避地同谷縣的李銜路過長沙,他們相逢即別,杜甫作此詩贈之。此詩和《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應是同時之作,為杜甫最後的一首七律。據此詩中的紀年數字可知,杜甫和李銜在西康州避地之後,又在洞庭附近相逢已經“十二秋”了。杜甫以乾元二年(759)冬寓同谷,歷“十二秋”則為大曆五年(770)。仇兆鰲註:“此詩,黃鶴編在大曆五年。西康州,即同谷縣。公以乾元二年冬寓同谷全犁付,至大曆五年,為十二秋,此亦五年秋自衡歸潭之一證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前半部分敘前次別後情事,後半部分是感李銜相知之深而而惜重逢即別。首二句寫久別重逢。次二句向朋友敘別後十二年來的行蹤。上句用王喬事。《後漢書》卷一百十二《王喬傳》:“喬為葉令,有神術,每月朔望常白縣詣台朝,帝(明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上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中官屬履也。”下句翻用王粲事。王粲作《登樓賦》,儘管也曾慨嘆地說:“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王粲畢竟還常去登樓,而杜甫則連樓也懶得去登了。見得為客日久。五六二句,上句感李銜對自己的友誼,堅如膠漆,歷久不衰。下句自傷從左拾遺貶官後遂一蹶不振。正因己困泥塗,始益見李之膠漆。末二句收到惜別。後漢李固和杜喬,李雲和杜眾,李膺和杜密,皆齊名,並稱“李杜”。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送別在秋,故有朔雲、寒菊的話。李銜這次大概是由長沙回長安的,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國之思,所以說“倍離憂”。
關於“李杜齊名真忝竊”一句,理解多有不同。有人認為是杜甫自謙言有愧於與李銜齊名。這個齊名,當指仕宦,不指文章。有人認為是指李白杜甫齊名。按劉克莊後村詩話》說法:“韓公字東野,名籍、湜,而籍哭韓詩,乃有‘後學號韓張’之句。……甫、白真一行輩,而杜公雲‘李杜齊名真忝竊’,其忠厚如此。”劉氏以李為指李白。或當時李銜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當。說亦可通。榆勸陵大約當杜甫晚年,已有李杜齊名之論。楊憑贈竇牟》詩云:“直用天才眾卻瞋,應欺李杜久為塵。”楊憑大曆年間進士,年代與杜甫相接,已合稱“李杜”,亦一佐證也。據陳尚君考證,杜甫與李銜十二年前的相見,正在杜甫流寓秦州、同谷時期。李杜並稱的說辭,應該在那一時期就有了的。杜甫作《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或許和李銜展示、交流過。《夢李白二首》中的“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天末懷李白》“應共冤魂店匪危判語,投詩贈汨羅”,都涉及了屈原或楚辭的背景,而海探雅《長沙送李十一》“朔雲寒菊倍離憂”中的“離憂”,也是《離騷》的命意,言杜說李,均指涉到屈原,當不是巧合。杜甫以屈原蒙冤流放來比李白,何嘗不是自己當時感受的自況,這才構成十二年後作《長沙送李十一》“李杜”並提時再及“離憂”意緒的前白煮提。
《長沙送李十一》詩中“李杜”合稱的提及,不是毫無徵兆的,即使是一時客套,也需要能聯繫起來的內在因素,也需要有對方能如此關聯的外在促動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應該就是杜甫言語、詩論中凸顯的關於李杜友誼、李白的超越地位及自身詩歌高度的體認。從秦州,經同谷入蜀,走的也正是李白家族入蜀的路線,來到了李白真正的家鄉,到出川《長沙送李十一》再提及“李杜齊名”,無論是路線、杜詩“老更成”的詩歌發生還是杜甫的詩人自認的心氣,似乎都或隱或顯地和李白髮生著關係。

名家點評

清代朱瀚:“雲菊離憂,別景別情,一語盡之。”(仇兆鰲《杜詩詳註》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關於“李杜齊名真忝竊”一句,理解多有不同。有人認為是杜甫自謙言有愧於與李銜齊名。這個齊名,當指仕宦,不指文章。有人認為是指李白杜甫齊名。按劉克莊後村詩話》說法:“韓公字東野,名籍、湜,而籍哭韓詩,乃有‘後學號韓張’之句。……甫、白真一行輩,而杜公雲‘李杜齊名真忝竊’,其忠厚如此。”劉氏以李為指李白。或當時李銜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當。說亦可通。大約當杜甫晚年,已有李杜齊名之論。楊憑贈竇牟》詩云:“直用天才眾卻瞋,應欺李杜久為塵。”楊憑大曆年間進士,年代與杜甫相接,已合稱“李杜”,亦一佐證也。據陳尚君考證,杜甫與李銜十二年前的相見,正在杜甫流寓秦州、同谷時期。李杜並稱的說辭,應該在那一時期就有了的。杜甫作《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或許和李銜展示、交流過。《夢李白二首》中的“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天末懷李白》“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都涉及了屈原或楚辭的背景,而《長沙送李十一》“朔雲寒菊倍離憂”中的“離憂”,也是《離騷》的命意,言杜說李,均指涉到屈原,當不是巧合。杜甫以屈原蒙冤流放來比李白,何嘗不是自己當時感受的自況,這才構成十二年後作《長沙送李十一》“李杜”並提時再及“離憂”意緒的前提。
《長沙送李十一》詩中“李杜”合稱的提及,不是毫無徵兆的,即使是一時客套,也需要能聯繫起來的內在因素,也需要有對方能如此關聯的外在促動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環節應該就是杜甫言語、詩論中凸顯的關於李杜友誼、李白的超越地位及自身詩歌高度的體認。從秦州,經同谷入蜀,走的也正是李白家族入蜀的路線,來到了李白真正的家鄉,到出川《長沙送李十一》再提及“李杜齊名”,無論是路線、杜詩“老更成”的詩歌發生還是杜甫的詩人自認的心氣,似乎都或隱或顯地和李白髮生著關係。

名家點評

清代朱瀚:“雲菊離憂,別景別情,一語盡之。”(仇兆鰲《杜詩詳註》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