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研究

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研究

《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研究》是易明、彭甲超、劉志高創作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11月。

該書在構建製造業綠色創新理論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引入數據包絡分析、隨機前沿分析等方法測度研究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時空演變規律和影響因素,有助於深入理解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區域綠色創新的時代性和現實意義,也可以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研究
  • 作者:易明、彭甲超、劉志高
  • 字數:201000
  • 首版時間:2021年11月
  • 類別:經濟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建立了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理論分析框架和測算指標體系,並基於該指標體系,分別運用數絡分析和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行測算,分析體基本特徵、時間變化規律、空間分布差異以及收斂性。此外,該書構建了計量回歸模型,分析制度驅動、市場拉動和技術推動等相關關鍵因素對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該書依據測算分析結果和影響因素作用機理提出了相關政策措施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理論解釋框架及測算指標體系
第三章 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的基本特徵事實
第四章 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時空分異特徵:DEA方法
第五章 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時空分異特徵:SFA方法
第六章 研發補貼、環境規制與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
第七章 技術推動、市場拉動與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
第八章 提升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實現路徑及建議

創作背景

製造業綠色創新是“製造業領域的綠色技術、產品和工藝創新,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組織、管理和制度創新過程”,是以製造業綠色發展為目標的創新行為和過程,是系統的、開放的創新。長江經濟帶是中國創新驅動的重要策源地,製造業優勢突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紡織服裝等產業規模占全國比重均超過50%。但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徵顯著、綠色製造技術裝備和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業布局不合理導致資源環境負荷較重、生態安全壓力較大等問題頗為明顯。長江經濟帶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地位,又要實現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綠色創新理應成為重要的“催化劑”,它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或避免生態環境破壞,還能促進創新資源綜合集成,有利於完善長江經濟帶綠色製造業體系和製造業創新體系,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而綠色創新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則是影響“催化效應”的關鍵。基於此,《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採用DEA方法測算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並分析其時空分異特徵,運用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實證檢驗了政府研發補貼和環境規制對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研究期內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呈不規則的倒“V”形走勢,規模效率的DEA無效是限制其投入產出實現最優的原因。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區域分布格局與各地區製造業的產業布局存在一定的映射關聯,下游地區的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最高,中上游地區較差。除上海、江蘇和浙江以外,其餘省市的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均未達到DEA有效。第二,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空間差異明顯,這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格局表現出協調一致性。長江經濟帶各省市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在空間上表現出正自相關性,存在集聚特徵,但只有浙江和上海的高—高集聚類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第三,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存在α收斂,中游地區的收斂較為穩定,而上游地區和下游地區的收斂只是階段性的。長江經濟帶區域整體和分區域的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均具有β絕對收斂特徵,上游地區的收斂速度最快,中游地區次之,下游地區最慢。
該書採用SFA方法測算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並分析其時空分異特徵,通過異質性隨機前沿分析模型評估長江經濟帶2008—2017年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詳細區分引起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結構性因素和時滯性因素,同時運用σ收斂和GMM模型比較探討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收斂性變化。研究結果表明:(1)在生產函式估計中,不管是在第一階段還是在第二階段,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是影響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最主要正向促進因素,能源消耗則成為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最主要負向阻礙因素,而研發人員和環境質量在兩階段的促進作用各不相同。(2)長江經濟帶第一階段製造業綠色創新整體效率僅為0.8605,效率提升程度為16.2115%,其中製造業綠色創新剩餘效率為0.9954,持續效率為0.8644;第二階段製造業綠色創新整體效率僅為0.8584,效率提升程度為16.4985%,其中製造業綠色創新剩餘效率為0.8584,持續效率為1。(3)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水平有所下降,但製造業綠色創新整體效率和持續效率分布趨於分散,同時,樣本期內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各年度間差異較大,且不同階段的差異存在擴大趨勢。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地區集聚更為明顯,且逐漸與地理分區重合,這在第二階段表現得極為明顯。(4)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整體效率和剩餘效率存在σ收斂,在第一階段,結構性因素是影響製造業綠色創新整體效率的主因,在第二階段,時間效應以及市場等剩餘因素則影響新產品轉化。
該書分析研發補貼、環境規制與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運用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實證檢驗政府研發補貼和環境規制對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1)研發補貼有利於提高長江經濟帶MGIE,研發補貼及其釋放的經濟信號能夠帶來其他的外部融資機會,能夠提高製造業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活動的積極性,降低綠色技術研發活動的成本和風險;(2)環境規制與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之間呈現出正“U”形關係,當前環境規制已經跨過拐點,處於“U”形曲線的右側,即環境規制的“創新補償”效應超過了“遵循成本”效應,環境規制對提高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存在正向促進作用;(3)研發補貼、環境規制的互動項係數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即研發補貼對環境規制與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正向調節作用並不顯著,研發補貼未能有效地刺激環境規制的創新補償效應的發揮;(4)長江經濟帶沿線大量壟斷企業的空間布局特徵和重型化的產業結構不利於提高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而企業集聚對提高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經濟開放程度則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
該書分析技術推動、市場拉動與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構建技術推動、市場拉動影響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理論分析框架,從整體和分區域角度,運用面板Tobit模型實證檢驗技術推動、市場拉動因素對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1)從長江經濟帶整體來看,企業自身研發能力、來自跨國企業的技術壓力、國內市場拉動因素均對提高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存在正向促進作用;國際市場拉動因素對提高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沒有產生正向促進作用。(2)從分區域角度看,各個區域的企業自身研發能力、來自跨國企業的技術壓力、國內市場拉動因素、國際市場拉動因素對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效應均存在明顯的區域異質性。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長江經濟帶製造業綠色創新效率研究》
2021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8583-1

作者簡介

易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主要從事區域創新管理與政策、區域科技金融、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管理世界》《中國管理科學》《科研管理》《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期刊和權威報紙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湖北發展研究獎二等獎3項、河南省發展研究獎二等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各1項。
彭甲超,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綠色發展評價、生產率分析、能源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參與多項國家級項目,在《管理世界》《中國管理科學》《科研管理》《中國環境科學》、Resources Policy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並擔任多份高水平期刊的匿名審稿專家。
劉志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創新系統與產業集群、產業研究與規劃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參與完成重大國家規劃項目5項。在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tometrics、Energy Policy、《地理學報》等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合著1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