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撤出江西根據地,突圍北上抗日。湘江一戰,八萬六千紅軍銳減為三萬餘人。李德、博古
(馬曉偉飾)等人不顧蔣介石眾兵設伏,把希望寄托在和紅二、六軍團的湘西會師上,中央紅軍危在旦夕。
周恩來
(劉勁飾)等人的支持下,力挽狂瀾,經通道轉兵,黎平會議,終於促成遵義會議的召開,初步清算了“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黨和軍隊的領導地位。
在毛澤東
(唐國強飾)的正確領導下,中央紅軍再越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接著又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巧奪金沙江,飛越大渡河,終於擺脫了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翻越大雪山後,紅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北上到達西康阿壩地區後,張國燾恃兵自重,公然分裂紅軍。面對危局,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果斷率紅軍先遣隊繼續北上,使紅軍再一次擺脫困境。
1936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在甘肅東部會師,完成了歷時兩年的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翟俊傑對該片進行了詩意化的處理,在音樂運用上,首次採用了“聲畫對立”的手法,以悽美的《
十送紅軍》曲調反襯出慘烈的廝殺場面。
該片是唐國強自1978年作為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進入八一電影製片廠,經歷了18年的等待後第一次扮演毛澤東。
唐國強除了每日三頓以“國氏”為主食外,吃的全是素食,而其他幾位領袖扮演者也無一例外被要求減肥,飯桌上一色的素菜,而與之相鄰的桌旁卻肉味飄香,而且導演還專門派了工作人員每天密切監視,影片拍了九個月,這些扮演領袖的演員們也就吃了九個月的素,減了九個月的肥。
扮演朱德的王伍福為了減肥,卻減出了大面積胃潰瘍。
由於周恩來的耳垂較大,而劉勁的耳垂則欠稍許,造型師顏碧君給劉勁出了個主意讓他把耳垂拽下來。結果劉勁拽了九個月的耳朵,耳朵被拽得結了疤,而且兩個耳朵已經完全沒有痛覺了。
獲獎記錄
幕後製作
演員選擇
選演員時,翟俊傑的一個決定震驚了所有人,那就是讓唐國強飾演全片的靈魂人物——毛澤東。當時,唐國強還沒當上“主席專業戶”,“奶油小生”依然是許多觀眾對他的印象。訊息一出,輿論譁然,多是質疑之聲。翟俊傑認為,以前飾演毛澤東的演員都取得了他們的成就,但如果老是他們演,新片會有陳舊感,要是陷入模式化表演,就更糟糕了。所以他想推出一個全新的毛澤東。望著天花板冥思苦想好幾天后,唐國強進入翟俊傑的視野。首先從年齡上看,唐國強和長征時的毛澤東一樣,都是40多歲。唐國強身高一米八,接近毛主席,長相上也有造型的可能性,比以往的演員更神似。而且他的文化素養較高,喜歡讀書,尤其是史書。最後一點,他跟毛主席一樣,都喜歡寫毛筆字。當翟俊傑列出這幾條後,周圍人也都信服了。
拍攝過程
角色一定下來,唐國強和全體演員都開始認真學習黨史、軍史,同時苦練“毛體”。當時還捨不得用宣紙,都是在舊報紙上寫,滿屋都是墨香。誰向他要字,他都願意寫,就連門口賣擔擔麵的老鄉請他寫字,他也樂呵呵地答應。毛澤東的鼻子比較圓潤,八一電影製片廠化妝師泰斗顏碧君就給唐國強設計了一個微型彈簧圈,一放到鼻腔里,立馬就像了。
為了接近長征時官兵普遍較瘦的體型,翟俊傑給所有演員下了一條規定:不管是誰,減肥是第一要務。劇組附近有個水塘,唐國強、飾演周恩來的劉勁、飾演朱德的王伍福每天都下去游泳,不消耗一定的熱量就不上來。唐國強每天節食,晚上餓醒了就吃點小西紅柿、喝點水,最後銀幕上的形象效果,跟斯諾當年拍的毛澤東一樣瘦削。
更苦的是真實拍攝。因為是全景式拍長征,劇組也嚴格按照紅軍當時的路線重走了一遍長征路。從江西到甘肅,劇組跋涉了整整8個月,當年紅軍爬過的雪山、走過的草地,他們全都體驗了一遍。
演員
朱媛媛當時只有22歲,在片中飾演一位犧牲在沼澤地里的紅軍女戰士。攝氏零度以下的高原缺氧環境中,她得把整個身子陷到沼澤地里,直到烏黑的水淹沒她的脖子、臉,直到從外面看不見人,只看見水面上冒泡泡,而那時她正值生理期。為追求最好效果,這場戲一共拍了五六遍,最後通過時,朱媛媛差點昏厥。翟俊傑一直後悔不已,表示要是知道她當時的情況,說什麼也會推遲幾天拍這場戲。誰知這傻孩子為了不耽誤拍戲進程,誰也沒告訴。
播出信息
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全景式表現長征全過程的影片,長征中的所有重要事件、重要戰役都一一表現。例如湘江之戰,在以往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很少被表現,該片開篇就是湘江之戰的慘烈場面,把紅軍面臨的嚴峻形勢呈現出來。該片也直面了中共黨內的分歧和鬥爭,令人信服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通過血的教訓認識到毛澤東的作用並將紅軍的領導權交還他,而後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的過程,難能可貴。影片在影像處理上也非常出色。激烈的戰鬥、行軍場景,人物情感的細緻描寫,史詩性的格局,扣人心弦的故事,深深打動觀眾。(《人民日報海外版》評)
影片中,宏大壯闊的戰爭場面與溫婉細膩的人物情感相穿插,偉大領袖領導藝術的卓爾不凡與無數普通紅軍戰士的堅韌不拔相輝映,剛中帶柔、苦中摻喜。該片沒有一味向觀眾兜售戰爭的苦難與悲壯,而是用大篇幅詮釋每一個角色作為普通人在特殊時期以怎樣最真實、最尋常的方式活著。影片對平凡人日常表現的刻畫,讓觀眾一改對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鐵血生硬甚至教條刻板的冷印象,即使是孩童去觀看,也不會有牴觸感和排斥感。這正是影片最難能可貴之處。鐵血男兒、溫情女性,革命領袖、普通戰士,都是《長征》的主角。電影沒有刻意突出領袖的重要地位,更沒有分外強調英雄主義,而把大量的鏡頭放在長征中的普通紅軍戰士身上,讓觀眾深深體會到,長征的勝利離不開偉人的正確領導,更離不開無數紅軍戰士的忘我犧牲和不懈堅持。(山西新聞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