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幅圓外旋輪線

長幅圓外旋輪線

長幅圓外旋輪線和短幅圓外旋輪線通稱外次擺線,又稱變幅外擺線,是外擺線的一種,平面上半徑為r的動圓Q(稱為母圓)在半徑為R的定圓O(稱為基圓)外部無滑動地滾動時,固定在圓Q平面內的點M的軌跡.設點M到動圓心的距離為l,此旋輪線的參數方程為x=(R+r)cosφ-lcos(R/r+l)φ;y=(R+r)sinφ-lsin(R/r+l)φ,當l>r時為長幅圓外旋輪線;當l<r時為短幅圓外旋輪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幅圓外旋輪線
  • 所屬學科:數學
  • 所屬問題:平面解析幾何
  • 簡介:外次擺線的一種
基本介紹,旋輪線,

基本介紹

圓外旋輪線圓外旋輪線是一動圓沿一定圓外部滾動而無滑動時,圓周上一點M的軌跡,或叫外擺線。
圓外旋輪線的參數方程是
其中a為定圓半徑,b為動圓半徑,θ是動圓圓心和定圓圓心連線與X軸的夾角。
圓外旋輪線的形狀由m=a/b的值決定:
當m=1時,曲線是心臟線;
當m為整數時,曲線由λ支組成,動點M描完λ支後,(即動圓繞定圓一周),返回起始位置(如圖1,圖2);
當m為分數時,設m=p/q(p,q為互素的整數),曲線由p支組成,動點M描完p支後(即動圓繞定圓q周),返回起始位置(如圖3);
當m為無理數時,M點不可能返回起始位置。
圓外旋輪線也叫外擺線。
長幅圓外旋輪線一動圓沿一定圓外部滾動而無滑動時,圓外一點M(圓內一點N)的軌跡叫做長(短)幅圓外旋輪線
長(短)幅圓外旋輪線的參數方程是
其中a為定圓半徑,b為動圓半徑,λ=l/b,l是動圓外(內)一點M(N)到動圓圓心的距離,λ>1為長幅圓外旋輪線(如圖4),0<λ<1時為短幅圓外旋輪線(如圖5)。
長(短)幅圓外旋輪線統稱為外次擺線。

旋輪線

旋輪線亦稱擺線,是在實踐中廣泛套用的一種曲線。平面上半徑為r的動圓Q(稱為母圓)沿著一條定直線l(基線)無滑動地滾動時,動圓周上點M的軌跡。取定直線為x軸(水平位置),設動點M的初始位置為原點O,切點C(rφ,0),則
其中α+φ=3π/2,故擺線的參數方程為
當參數φ從0變化到2π時,便得曲線的一拱,一拱的長為8r,且此拱與x軸之間的面積為3πr(母圓面積的三倍),曲率半徑R=4r|sin φ/2|,極大值點Ak((2k-1)πr,2r),尖點Ok(2kπr,0)(k=0,±1,±2,…),擺線具有等時性.即位於擺線軌道(假定它的圖形是與上圖中的擺線關於x軸對稱的)上的一質點從靜止狀態落到軌道上最低點處所需下降時間恆為π
,與起始點M0位置無關。因此,擺線又稱為等時曲線。另外,設P,G為一鉛直平面上不在同一條鉛直線上的兩點,則質點在重力作用下,沿某曲線無摩擦地從點P滑動到點G,當曲線為擺線的一段弧時,所需的時間最短.因此,擺線又稱為最速降線或捷線。
擺線的定義是梅森(M.Mersenne)於1615年給出的,伽利略(G.Galilei)是最早研究擺線的人,惠更斯(C.Huygens)發現了擺線的等時性以後,就用它設計出擺動周期不受振幅變化的影響的擺線時鐘,擺線這個名稱,正是由於這種曲線被套用於改進鐘擺而得來的,約翰第一·伯努利(Bernoulli,Johann Ⅰ)於1696年6月號《教師學報》上提出了最速降線問題,而正確答案是由牛頓(I.Newton)、萊布尼茨(G.W.Leibniz)、洛必達(L′Hospital,G.-F.-A.de)及伯努利兄弟等多人獲得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