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斑羚

長尾斑羚

長尾斑羚(學名:Naemorhedus caudatus):是哺乳綱、牛科、羊亞科的動物。體長1060-1200毫米,肩高690-750毫米,尾長130-160毫米,體重32-42千克。灰色,具有一淺色喉斑,被毛主要灰褐色而無黑色覆蓋,無鬃,有一條不明顯的深色背紋。四肢比身體色淺,尾有叢毛,前肢外側的黑色條紋到達腕以下。向後彎的角基部有環紋。

棲息於陡峭多岩石地區的常綠和落葉林中,喜歡在海拔500-2000米的開闊多草山脊活動。吃多種植物,禾本科草類、其他雜草和小樹的嫩芽和葉,以及一些果實。 獨居或集小群,白天和晨昏活動。呆在較陡的山坡上,在岩石邊緣下面僅可容身的隱蔽處休息,有時也在突出的岩架上邊休息。小而較垂直的趾使得它們能夠在陡峭的岩石坡上十分敏捷地活動和穩固地抓緊岩石。分布於中國、朝鮮、韓國和俄羅斯聯邦。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長尾斑羚頭體長1060-1200毫米,肩高690-750毫米,尾長130-160毫米,耳長130-170毫米,後足長270-320毫米,體重32-42千克。灰色,具有一淺色喉斑,被毛主要灰褐色而無黑色覆蓋,體型較鬣羚小很多,而且體色較淺,無鬃,雖然它也有一條不明顯的深色背紋。四肢比身體色淺,但不如中華斑羚那樣對比鮮明。它與斑羚的區別在於,它尾有叢毛,前肢外側的黑色條紋到達腕以下,而不是僅達前肢中部。向後彎的角基部有環紋,但比鬣羚的要纖細很多。角短(通常127-178毫米,但可長達235毫米),有不顯著的眶前腺,毛被底絨較鬣羚厚軟,喉部白色帶很寬,一直延伸到頦。由於尾上整個覆有叢毛看起來顯得更長,頭骨較鬣羚的短而高。

近種區別


長尾斑羚
體量
頭體長1060-1200毫米,肩高690-750毫米,尾長130-160毫米,耳長130-170毫米,後足長270-320毫米,體重32-42千克。
體長93-107厘米,肩高57-61厘米,體重20-30千克。
特徵
灰色,具有一淺色喉斑,被毛主要灰褐色而無黑色覆蓋,無鬃,有一條不明顯的深色背紋。四肢比身體色淺,尾有叢毛,前肢外側的黑色條紋到達腕以下。向後彎的角基部有環紋。
體型與中華斑羚相似,但全身均為紅色;而且由於沒有黑色覆毛,赤斑羚沒有斑羚屬其它種類那樣的黑灰色麻點,而是漂亮的均勻紅色。
圖片
長尾斑羚
長尾斑羚
長尾斑羚
赤斑羚

棲息環境

長尾斑羚喜歡選擇陡峭的山區作為棲息地,通常在多岩石和常綠的落葉林中的岩石地帶發現。 有時也可以在裸露的草嶺上找到它們。在多草的山脊上覓食,平時隱藏在森林或岩石縫隙中,多在岩石下面避險。

生活習性

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聚集12隻或更少的小群。雌性、小斑羚和亞成斑羚組成這種族群一起活動,而年長的雄性通常獨居。在陡峭的岩石地區活動,最多遷移2千米。在夏季,居住在俄羅斯的長尾斑羚距離陡峭的懸崖不超過1千米。在冬天,當它們不進食的時候,可以發現它們躲在岩石的懸垂處和洞穴里。長尾斑羚避免在大雪中行走,如果雪深超過35厘米,它們在雪中會留下腹部的痕跡。它們白天或黃昏活動,最活躍的清晨和傍晚,中午休息,在陰天活動更為頻繁。常到小溪中飲水。
在緊急情況下,長尾斑羚族群之間會通過嘶啞的警報聲相互溝通。 它們用蹄踏聲威脅捕食者並警告該地區的其他食肉動物。 在交配季節,雄性會以“ zer ... zer”或“ ze-ze-ze”的聲音來吸引雌性。 當雌性接近並準備鼓勵雄性時,它們發出嘯叫聲。交配季節所需的鼻子嗅生殖器接觸是產生化學分泌物交流的一種形式。受驚時發出嘶嘶的噴鼻聲。
是食草動物,在溫暖的月份主要吃草,在冬季以地衣和常綠植物以及落葉喬木和灌木的葉子為食。當雪落在地上時,會用嘴推開雪來揭開草莖和灌木。也吃水果和堅果。它們通常在早晨和傍晚進食。
在某些地區,長尾斑羚的天敵是食肉動物,包括雪豹、老虎和狼。人們還捕食並偷獵它們的皮毛、肉和可用於藥物的部位,因此也被視為捕食者。直到掠食者幾乎襲擊它們,才會逃跑。當長尾斑羚逃離捕食者時,它們以不規則的方式飛躍上山,包括跳遠,這種徑直起跳使捕食者感到困惑。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和俄羅斯聯邦。
分布範圍含東亞和北亞的山脈,包括俄羅斯東部、中國東北和韓國。 在俄羅斯,分布在錫霍特——阿林(Sikhote-Alin)山脈和布雷亞(Bureya)山脈的南部以及許多主要河流(例如,科爾、卡芬、楚肯和蘇克帕伊)。 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北部地區,尤其是小興安嶺山脈,以及與朝鮮接壤的邊界附近的長白山山脈。 在韓國,雖然分布不廣,但據認為在鹹宮和太白山中發現。
長尾斑羚
長尾斑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有關交配系統的信息很少。 在交配季節,雄性占地22-25公頃。 在發情期間,雄性緊跟雌性,以與鼻嗅接觸生殖器以確定雌性是否已發情。 沒有發情的雌性將離開該區域,而處於發情狀態的雌性會接近雄性,並通過抬高尾巴來表示它處於發情狀態。
交配發生在初冬。發情期大約為20-30小時,懷孕期6-8個月,妊娠期大約為180天。幼仔通常在4-5月之間出生,平均來說,每胎可以生一個幼仔,但是在罕見的情況下,雙胞胎也可以出現。幼仔於8月齡時斷奶,但幼羚仍與母親在一起生活大約一年。 在第二至第三年時達到性成熟。在野外,平均壽命約為15年。 一些圈養的目標生活了17年以上。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