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嘴斑海雀

長嘴斑海雀

長嘴斑海雀(學名:Brachyramphus perdix):體長25-29厘米。夏羽上體暗褐色,,腰和肩綴有棕色或黃褐色斑。下體白色而密雜以黑褐色斑。冬羽上體黑褐色,頭頂黑色,下體白色。尾黑色,非常短,幾被尾下覆羽所蓋。嘴較細長,站立時呈直立姿勢。

曾經是斑海雀亞種之一(東北亞種 Brachyramphus marmoratus perdix),1998年被世界鳥盟確定為獨立的物種。分布於俄羅斯遠東沿海自堪察加半島沿鄂霍次克海岸向南,包括薩哈林島、千島群島與日本北海道,向東經過阿留申群島至北美洲西海岸,自阿拉斯加至洛杉磯北部,在上述地區之間的太平洋海域至日本海,渤海,黃海,東海,包括琉球群島等海區越冬。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長嘴斑海雀前趾間有蹼膜,後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體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成鳥夏羽為頭黑色,各羽具狹窄的白色羽緣,上體黑色,頸、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具赭褐色或淡黃褐色羽尖,在上體形成黃褐色或赭褐色橫斑;肩羽綴有縱向白色條紋;尾羽黑色,外側一對尾羽具白色大理石樣斑紋;頭側眼以下黑灰色,具有淡白色斑點;眼周圍有不顯著白圈;飛羽黑褐色;翅上覆羽黑褐色而具淡灰色羽緣;下體白色而具暗灰褐色羽緣,喉至上胸偏奶黃色,翼下覆羽灰褐色。
成鳥冬羽為頭頂較暗而幾呈黑色;眼周有一白圈;頸具明顯的白色領圈或羽簇;上體餘部暗灰色,冬羽基部較淡;肩羽綴有白色;頦、喉、眼以下頭側、頸及下體白色;翅下覆羽灰色。
幼鳥與成鳥冬羽相似,但背具窄狹的白色羽緣;下喉和胸具褐灰色羽緣。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前面暗灰色,綴有藍色,後面和蹼黑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00g,♀140g;體長♂263-289mm,♀265-295mm;嘴峰♂16-19mm,♀16-20mm;翅♂138-145mm,♀138-143mm;尾♂37mm,♀36mm;跗蹠♂22mm,♀24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洋和沿海地區,有時也出現於大的內陸湖泊中的淡水水域,如大型湖泊,魚場等。

生活習性

長嘴斑海雀在中國為冬候鳥和遊蕩鳥。飛翔時能直接從海面上起飛。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上岸時大致呈直立式,狀如企鵝,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善於游泳和潛水,一般能潛入水下10米以上。以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棲於及海岸附近。游泳時嘴和尾均上翹。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中國、日本、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
遊蕩:瑞士。

中國

遼寧(本溪桓仁、旅順)、吉林(松花湖)、黑龍江(扎龍、松嫩平原、齊齊哈爾、興凱湖)、山東(青島);福建(福州);包括渤海、黃海和東海。
長嘴斑海雀分布圖長嘴斑海雀分布圖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長嘴斑海雀(Sibley and Monroe 1990, 1993)原屬於斑海雀亞種之一(Brachyramphus marmoratusperdix),1998年被世界鳥盟確定為獨立的物種(Brachyramphus perdix)。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營巢于海島松樹枝杈上,距地高7米。巢由苔蘚築成。每窩產卵一枚,卵為淡藍綠色、具暗色斑點,卵月大小為62.5mm×41.2mm。

種群現狀

該物種近年來受到來自原始森林的快速縮減,特別是在庫頁島堪察加半島的記錄,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發生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陸架的石油工業的集約化發展,而這些都對該物種的生存構成了進一步的潛在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