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錢均貨論

鑄錢均貨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幣數量理論。由南齊孔覬提出。孔覬,也作孔覬,生卒年不詳。南北朝劉宋時鑄幣貶值嚴重,通貨短缺。公元479年,蕭道成取得政權,建立南齊,他堅持廢除古錢,另鑄新幣,造成通貨緊縮。針對這種情況,孔覬於南齊建元四年 (公元482年) 提出鑄錢均貨的主張。他提出,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以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他認為,“食貨相通,勢理必然”。(《南齊書·劉俊傳》) 意即商品同貨幣必須保持相適應的關係,這是客觀規律。針對當時緊縮通貨的情形,他指出通貨緊縮的影響。

他以當時的吳郡、吳興、會稽三國為例,指出緊縮通貨會使錢貴谷賤,這種情況必須注意,不可不察。他說: “三吳國之關閫,比歲被水潦而糴不貴,是天下錢少,非谷穰賤,此不可不察也。” (《南齊書·劉俊傳》)他認為,像三吳幾年連遭水災,但糧食不貴,不是由於糧食多,而是由於貨幣少。錢少糧賤,自然傷農。他告誡統治者必須注意這種緊縮通貨的影響。對於貨幣作為價格標準應同現實價格水平相適應的問題,孔覬也有一定的認識。他認為,理想的單位貨幣是五銖錢體制。他稱讚五銖錢制度 “明其輕重可法,得貨之宜”,(《南齊書·劉俊傳》) 因此主張鑄造足值的五銖錢,以解決通貨不足的問題。在貨幣鑄造問題上,他主張統一,提出全國只流通統一的一種貨幣。他認為,若要 “百姓樂業,市道無爭,衣食滋殖”,必須做到 “錢貨既均,遠近若一”。(《南齊書·劉俊傳》) 具體做法要求各地將銅輸往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待其散布於民間後,禁止不合標準的錢流通。對不合標準的錢,政府作價收回改鑄新錢。這樣,既 “利貧良之民”,又塞 “奸巧之路”。(《南齊書·劉俊書》)孔覬的鑄錢均貨思想,是兩漢以來最為透徹合理的見解,其成就遠在同時代人之上。特別是他對緊縮通貨之影響的認識以及他對貨幣本身價值的認識,在當時是非常傑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