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壩

鐵路壩

宜昌市城區內的舊地名,源於清末川漢鐵路宜昌工場。其地已先後為市十六中、公共汽車公司、夷陵廣場、國貿大夏、宜昌商場、均瑤國際廣場等劃用,其名已為夷陵廣場取而代之。

基本介紹

簡介,發展歷史,特別記憶,

簡介

鐵路壩比在其舊址修建的夷陵廣場要大很多。解放初期,這裡是人民政府用來鎮壓反革命的地方。60年代,這裡成了民眾集會、開展活動的場所。1970年以後,市電子管廠 、服裝廠、十六中等單位相繼在鐵路壩建廠建校,市外貿局、公共汽車公司等單位也先後遷建到這裡。1978年在廣場北面又興建了西陵劇場。鐵路壩逐漸成為新的商業、文化活動中心。及至1997年,宜昌市人民政府順應民意,決定將鐵路壩改建為夷陵廣場。同年7月破土動工,10月建成對外開放,從而填補了城區中心無廣場的空白。
鐵路壩
夷陵廣場

發展歷史

叫“鐵路壩”前,這裡沒名字,與宜昌其它地方相比,它是平的,其它地方則是丘陵甚或山巒。
這塊在宜昌少有的平地,當年的夢就是枕著鐵軌升騰。從1903年7月光緒皇帝批准修路,1909年12月10日(農曆十月二十八),川漢鐵路的開工典禮在這裡舉行,到1909年12月川漢鐵路宜萬段率先動工,到1911年戛然而止,然後就是1913年,原本用於修築川漢鐵路的鐵軌、枕木、炸藥、水泥,被陸續拆除,運抵漢口,用於粵漢鐵路,再後來,原建於宜昌城郊東山腳下的川漢鐵路工棚和倉庫、原建於今宜昌市建委一帶的指揮部辦公樓,也皆毀於戰火。宜昌人的夢,就這樣破了、醒了;而就在那時,“鐵路壩”這3個字卻開始清晰而真切地在宜昌人心頭響徹。
抗戰期間,日寇在鐵路壩建了一個小型的軍用機場,日寇投降後,怕機場落入中國之手,於是自毀機場,留下的累累彈坑,積水成潭。一直到解放初期,夷陵廣場四周,還都是溝壑河盪,形似沼澤。
鐵路壩
文革初期的鐵路壩
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鐵路壩是用於槍斃人的行刑場所,地荒人稀,陰風怒號,所以民間有諺,“鐵路壩,鬼打架”。鐵路壩重新開始凝聚人氣,是在1967年之後,人民政府將鐵路壩平整,用煤渣鋪成環形跑道,供市民健身之用。
如今,這一帶已高樓鱗次櫛比,一入夜便溢彩流光,分外繁榮。鐵路壩一圈的標誌型建築,是深化改革開放之後的碩果。國貿大廈崛起於1996年,夷陵廣場建於1997年底,九州大廈聳立於1998年,均瑤大廈動工於2003年,CBD則在2007年才正式拉開建設序幕。

特別記憶

上世紀60年代末,經平整場地、鋪設煤渣、修建環形跑道,廣場內修建了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體育運動場。煤渣鋪成的跑道,天晴一身灰,運動員幾圈跑下來,鞋子裡面全是黑的。八十年代,這裡經常有很多人打足球,市直單位也經常組織足球比賽。觀看球賽,成為不少市民的至愛,球員球迷交流狂歡的場面,也成為鐵路壩的一大景觀。這批人如今大的六七十歲,小的也有四十了,每每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流露出對鐵路壩的深深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