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幕府(鎌倉幕府)

鎌倉幕府

鎌倉幕府一般指本詞條

鎌倉幕府(1192年—1333年),是日本幕府政權的開始,其建立者是武將源賴朝。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由中央貴族掌握實際統治權的時代結束了,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13世紀元軍侵日戰爭客觀上使幕府進一步加強了對日本的統治。鎌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1318年,後醍醐天皇即位,決心恢復皇室權威,廢黜院政,開始親政。正中元年(1324年),後醍醐天皇密謀倒幕,但計畫被幕府得知,主要大臣遭到流放,第一次倒幕運動失敗,史稱“正中之變”。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密謀倒幕,倒幕軍被幕府軍打敗,史稱“元弘之亂”,後醍醐天皇被流放,第二次倒幕運動失敗。

元弘之亂後,近畿東國為首的各地武士和農民的倒幕運動此起彼伏。1333年,各地豪族都開始倒幕,幕府派足利高氏前去平亂,足利高氏早已不滿北條氏專制政權,途中倒戈,攻下了鎌倉,最後一代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鎌倉幕府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鎌倉幕府
  • 成立時間:1192年
  • 滅亡時間:1333年
  • 建立者源賴朝
歷史沿革,幕府淵源,幕府建立,承久之亂,文永之役,弘安之役,逐漸衰落,倒戈滅亡,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歷代將軍,歷代執權,大事年表,

歷史沿革

幕府淵源

主詞條:源賴朝源平合戰
源賴朝消滅平氏後成為左右國家政局的人物,但是他並沒有接管京都政府,而是致力於在關東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權。在內戰中他就確定形勢險要的鎌倉(神奈川縣東南部)為根據地。
源賴朝源賴朝
承治4年(公元1180年)在此設軍事警察機關“侍所”,由源賴朝的親信和田義盛(公元1147年—公元1213年)任長官“別當”,平時統領“御家人”, 戰時以“軍奉行”身份指揮軍隊。
壽永3年(公元1184年)設行政機關“公文所”(後改稱“政所”),從京都請來老練的政治家大江廣元(公元1148年—公元1225年)充任長官“別當”,掌管幕府的行政事務。該年又設司法機關“問注所”,長官“執事”由京都請來的法律家三善康信(公元1140年—公元1221年)擔任,處理訴訟、審判事宜。至此,幕府的政治機構初具規模。
京都的後白河法皇為削弱源氏勢力,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即平氏滅亡之後,命源義經征討源賴朝。但源賴朝反過來成功地迫使後白河法皇發出追捕義經的院宣,同時迫使法皇承認他擁有在各國設定“守護”(初名總追捕使),在全日本所有莊園、公領設定“地頭”的權力。這兩種職務都由源賴朝的親信武士“御家人”(家臣)充任,朝廷無權過問。
源賴朝源賴朝
守護是各國的軍警頭目,原則上一國一人,也有一人身兼數國的。其任務,平時同以前朝廷任命的押領使、國檢非違使一樣,武裝維護封建秩序,監督“御家人”履行輪流警衛京都和鎌倉的義務(“京都大番役”、“鎌倉大番役”),戰時則統率國內地頭、“御家人”出征。守護並無特別報酬,一般都兼地頭之職,以此取得收入。
“地頭”是莊園的監管人,為莊園領主和國衙徵收租稅和維護秩。地頭之中屬於原來作為開發領主擁有領地又獲得“地頭職”的所謂“本領安堵”的地頭,繼續取得原來所得;新任命的所謂“新恩”的地頭則獲得“給名”、“給田”,同時這兩種地頭還都有以徵集“兵糧米”(軍糧)的名義,按每段(反)5升的標準為自己從莊園和公領徵收稻穀。
源義經源義經
緊接著,源賴朝放逐了京都朝廷中對他抱有敵意的貴族,派進“京都守護”監視朝廷;在邊遠地九州設“鎮西奉行”。文治5年(公元1189年)源賴朝在迫使窩藏源義經的奧州藤原泰衡殺掉源義經之後,立即又討滅泰衡,設“奧州總奉行”。這樣,他就掌握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軍警權力。建久3年(公元1192年)舊勢力的頑固捍衛者後白河法皇死去,源賴朝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取得了他渴望已久的軍人最高頭銜。至此,鎌倉幕府名副其實地建立起來,開始了日本歷史上軍人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幕府建立

建久三年〔1192年〕七月,源賴朝受封為征夷大將軍,正式開幕,史稱源氏幕府或鎌倉幕府。鎌倉幕府具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機構,以鎌倉為中心,觸角幾乎延伸到日本社會的每個角落,是真正意義上的武家政權。
北條時政北條時政
在武家政權的中央也即鎌倉,設定有負責行政的“公文所”,負責司法的“問注所”和負責軍警權力的“侍所”,都直接從屬於幕府將軍。而在地方上,各國都設定守護職,從朝廷派駐的國司手中褫奪了軍警大權,守護平時維持治安,監督御家人輪流戍守京都和鎌倉〔稱京都大番役和鎌倉大番役〕,戰時則統率國內的御家人出征。
幕府的經濟基礎來源於“關東御成敗地”,在這裡“成敗”是“處分”的意思,指幕府將軍有權管理,可隨意處分的領地。這些領地包括三個部分:
一,“關東御領”,即朝廷賞賜給賴朝個人的五百多處莊園;
二,“關東御分國”,指朝廷把伊豆、相模、上總、信濃、越後、駿河、武藏、下總八國的國司任免權下發給賴朝,可由幕府推薦御家人擔任,並可由幕府直接解職;
三,“關東進止所領”,即北條時政爭取來的,幕府可在很多莊園和公領中設定地頭的權力。順便提一句,各國守護沒有俸祿,一般也都兼任地頭,從土地上獲得報酬。
既然得到了全國的軍警大權和強盛的經濟基礎,那么政治權力也就等於是幕府將軍的囊中之物了。為了加強對京都及邊遠地區的控制,源賴朝還額外設定了京都守護鎮西奉行奧州總奉行等官職,完善了所謂的“幕政”。
鎌倉幕府中後期政治架構鎌倉幕府中後期政治架構
其實“幕府”一詞正和“將軍”一詞相同,都來源於中國,不過中國的將軍們開幕建府,一旦攫取了天下的權力,很快就會改朝換代,從未出現過朝廷仍在,實權卻連續許多代都掌握在幕府手中的事情,因此中國雖有幕府,卻沒有幕政。
鎌倉幕府初期的政治權力,其實是並不完善的,為了儘快穩定局面,源賴朝對舊勢力作了相當大的妥協,朝廷仍能利用國司等官職行使部分權力,當時的日本,被稱為是“公武兩重政權”。既然沒有一棒子把朝廷打趴下,那么朝廷和幕府之間的鬥爭也就難以避免。
僅以京都來說,當時存在著三股大的勢力,互相鬥爭也互相制約。一是幕府將軍派駐的京都守護,二是關白九條兼實,三是後白河院的殘黨丹後局和源〔土御門〕通親。一開始,九條兼實為了制約院權,主動向源賴朝靠攏,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就是他為賴朝爭取得來的。然而在後白河院去世以後,賴朝卻和實力漸弱的院的殘黨結合起來,準備向獨霸朝廷的攝關家開刀了。
丹後局本是平業房的妻子,平業房被流放後,她主動接近已被平清盛架空了的後白河院,隨即就被後白河院收為妾侍,她和源通親並為後白河院的心腹,院的很多導致變亂的政策,都是出於此二人之手。
幕府架構幕府架構
當時正是後鳥羽天皇在位,九條兼實和源通親都把女兒嫁給天皇,但兼實的女兒任子雖然位居中宮,卻只生下一名皇女,而通親的養女雖為偏室,卻生下了皇子為仁。於是,在幕府的支持下,建久七年〔1196年〕十一月,任子被趕出中宮,隨即九條兼實被迫辭去關白之位,這被稱為“建久七年的政變”。
兩年後〔1198年〕,後鳥羽天皇傳位給年僅三歲的為仁親王,是為土御門天皇,源通親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執掌朝政。建仁二年〔1202年〕十月,源通親去世,後鳥羽上皇趁機奪回了權力,重開院政。又過了八年〔1210年〕,後鳥羽院以兩度出現彗星為由,勒令還沒成年的土御門天皇退位,扶自己另外一個兒子、十二歲的守成親王登基,稱為順德天皇。當時有兩位上皇,就有兩位院,後鳥羽院稱“本院”,土御門院稱“新院”,天皇和新院,都得看本院的臉色行事。

承久之亂

儘管源賴朝和北條氏對皇室貴族都持妥協態度,但皇室還是不甘心於部分權力的喪失而伺機反撲。皇室乘幕府內訌之機逐漸恢復了勢力,迫使親幕派的關白藤原兼實下台,免掉源氏功臣之子佐佐木經高的三國守護之職。公元1221年,以後鳥羽上皇為首的皇室貴族發動了倒幕戰爭,因為這是承久3年的事,所以史稱“承久之亂”。
皇室依靠的不過是爭取過來的畿內及其附近幾國1萬幾千名武士和僧兵的力量,而主要寄希望於正在內爭的鎌倉方面的御家人的大量倒戈。然而皇室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據《吾妻鏡》記載,這時北條政子召集大江廣元、北條義時等以下御家人,向他們指出幕府建立前御家人的悲慘情形,歌頌了源賴朝的恩惠,警告大家:幕府方面一旦失敗,武士們低三下四地受貴族任意驅使的時代必將重新到來。她聲淚俱下的講話促進了御家人的團結,御家人紛紛率領自己一族參戰。北條義時採納大江廣元短期決戰的主張,以長子泰時(公元1183-公元1242年)為大將,弟時房為副將,分兵三路(東海、東山、北陸)向京都進發。進軍路上,兵力迅速增加到19萬人。皇室軍隊不堪一擊,幕府軍出鎌倉不到一個月就占領了京都。
戰後,幕府把後鳥羽、順德和土御門三上皇分別流放到三個孤島上,廢年僅4歲的仲恭天皇,立後堀河天皇(公元1221年—公元1232年在位);對站在皇室一邊的公卿、武士分別處以斬、流之刑,沒收他們的領地3000多處,使有戰功的御家人充任這些領地的地頭,稱“新補地頭”,以區別源賴朝時的“本補地頭”。
幕府按莊園11町給免租田1町的比例對新補地頭賜田,以這些田地的年貢作為他們的所得。同時還從向莊園領主交納年貢中按田地1段5升米的比例抽出“加征米”(“新補率法”),作為新補地頭收入的另一部分。幕府新設“六波羅探題”取代京都守護,賦予監視朝廷並行使迄今幕府統治力量薄弱的三河(愛知縣)以西各國司法和行政權力,監督和指揮西國御家人,北條氏世襲其職。

文永之役

鎌倉時代日本同中國宋朝一直保持了睦鄰友好關係,進行了正常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但至13世紀70年代,兩國間和平往來由於元朝軍事封建主對日進行侵略而暫告中斷。
12世紀末,蒙古族興起。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國。此後約半個世紀,成吉思汗的繼承人通過軍事征伐不僅控制了中國本部的華北地區,還進占了中國以西直至東歐的歐亞遼闊土地。公元1259年征服了高麗。公元1260年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孫)成為蒙古國王。公元1267年遷都燕京(後改稱大都,即北京)。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
忽必烈的侵略矛頭終於指向了日本。公元1268年他命高麗使者持書赴日,書中表面上要求建交,實質是要日本朝貢。京都朝廷幾經研究,未予回答,但驚慌萬狀,不知所措,只好連日到各社寺祈禱。次年忽必烈的使者再來。此次朝廷打算給忽必烈的使者帶去國書,但由於正式就任執權不久,年少氣銳的北條時宗(公元1251年—公元1284年)的阻攔而未發。此後,公元1271至公元1272年忽必烈又兩次遣使,重提他的要求,甚至以武力相威脅。對此,北條時宗仍堅持拒絕回書,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命九州的守護地頭加強沿岸防禦,還命令駐守鎌倉的御家人回國,四國、中國的御家人依次西下,以加固九州的警備。
元軍來襲圖元軍來襲圖
文永11年(公元1274年)上半年,忽必烈征高麗船工、民夫35000人為他建造兵船900艘,還從農民中徵兵5000,以此完成了他發動征日戰爭的最後準備。10月初,都元帥忻都和右、左副元帥洪茶丘、劉復亨率25000名侵略軍和900艘兵船從朝鮮的合浦(馬山)出發,大舉征日。10月5日至14日,元軍襲擊日本的對馬、壹岐。對馬“守護代”宗助國和壹岐“守護代”平景隆分別僅以80騎與百餘騎迎戰,結果全軍覆沒。
元軍隨後侵入松浦半島沿海諸島,使幾百名日本武士傷亡。19日兵船駛進博多灣。就在這以前,在大宰府的召集下,日本九州九國御家人,“甚至神社佛寺人員都爭先恐後急馳而來”。這支為數萬人的御家人在大將少弍景(或經)資的指揮下,從20日上午10時開始,同當天早晨登入的元軍交鋒。戰幕一拉開,日本武士就顯然處於不利地位;元軍採用的是進步的步兵集團戰術,這使習慣於一騎對戰的日本武士很不適應;元軍箭短而射程遠,為日箭所 不及;元軍作戰時擊鼓鳴鑼,常使日軍戰馬驚躍狂奔,控制不住,元軍使用一種日本武士從未見過的火藥武器——震天雷,其射出的鐵彈爆炸聲往往使日本武士“目眩耳塞,茫然不辨東西”。激戰至暮,日本武士被迫退到大宰府附近,組成新的防線。元軍可能為了防備日本武士夜襲,回到船上。就在當天夜裡,一場意外的颱風刮沉了元兵船200艘,剩下的船隻不得不返航。忽必烈的第一次對日遠征於是結束。這次遠征日本,史書稱為“文永之役”。

弘安之役

“文永之役”以後,為防範元軍再來,幕府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強防禦體制:調中國地方(指山陰、山陽兩道)御家人駐守長門,調東國御家人駐守九州,以有戰功者賞相約,動員全國“公家”和寺社裡的非御家人;任命北條一族人為九州和其他重要國的守護;最後在博多灣沿岸築起堅固石壘。忽必烈在滅南宋(公元1279年)前後,大肆搜刮,進行更大規模的戰爭準備。他又兩次遣使赴日要求朝貢。北條時宗兩次斬殺元使,以示繼續抵抗決心。
北條時宗北條時宗
弘安4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分兵兩路,一路是從朝鮮派出的東路軍,另一路是從中國江南派出的江南軍。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統率蒙、漢、鮮兵4萬人,兵船900艘。江南軍由范文虎指揮10萬人,兵船3500艘。兩路軍約定於6月中旬在壹岐會合。東路軍首先進發,6月初已進入博多灣,占志賀島。日本武士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曾多次乘小船主動出擊,雙方互有損傷。7月初,元兩路軍匯合,下旬元軍主力集結鷹島。在元軍即將舉行全面進攻的前夕——農曆7月30日夜,這裡又狂風大作,兵船大部沉沒,元軍僅一小部分得以生還。於是忽必烈的第二次遠征又告失敗。
在幕府領導下日本軍民進行的頑強抵抗及兩次暴風雨對元兵船的襲擊無疑是使日本贏得勝利的主要因素。至於暴風雨,那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日本舊史書把這種自然現象說成是“神風”、“八幡宮鎬矢西風”、“天野明神出陣”等等,顯然是無稽之談。

逐漸衰落

抗元戰爭勝利後,幕府的統治轉向衰落。同承久之亂時不同,抗元戰爭後幕府沒有得到沒收自政敵的土地,幕府無法使獲有戰功而紛紛來到鎌倉要求恩賞的御家人得到滿足,從而破壞了由“奉公”取得“恩賞”的這個幕府同御家人關係的基礎。
御家人為彌補戰爭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恢復自己的實力,就加緊侵占“公地”並通過大搞自13世紀中期開始採取的“地頭請”和“下地中分”的辦法蠶食莊園,加速了地頭、莊官等既脫離“本所”、“領家”,又脫離幕府,形成獨立的封建領主的過程。但是多數御家人卻因戰爭負擔而窮困沒落了,開始把土地典當給高利貸者或賣出。幕府為了防止其政治軍事支柱繼續削弱,曾禁止御家人出賣土地給商人、高利貸者,但禁令並無多大效果,貧困的御家人仍設法偷偷出賣。於是永仁5年(1297)幕府頒布《德政令》,規定禁止買賣、典當御家人的領地,非御家人和商人買得御家人的領地須無償歸還原主,並且此後不再受理有關向御家人貸款問題的訴訟。《德政令》引起了經濟混亂,商人抬高物價,高利貸不再向御家人通融資金。所以令頒後還不到一年,幕府就不得不將它取消。御家人的貧困沒落加速了御家人制度的崩潰。
農民的處境更加惡化。御家人不論是轉為領主或貧困下去,為轉嫁戰爭負擔,都加強了對以“百姓名主”為主的農民的掠奪,致使農村荒廢,飢謹頻發,加劇了階級矛盾,農民只得以逃散的方式來抵抗。
早在抗元戰爭前,“百姓名主”中就有一部分上升為武士。這樣的武士是沒有和幕府結成主從關係的非御家人。這些新興名主,在貨幣經濟較發達的近畿地方尤多。他們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就利用反抗領主的貧困百姓名主、逃亡的下人和所從等下層民眾的力量,把他們集合在自己的周圍,用弓矢甲胃武裝起來,對抗幕府和領主,阻礙年貢的徵收,襲擊年貢運送隊,奪取年貢。統治階級把這類武裝集團稱為“惡黨”,視同盜賊。在先進地區,惡黨暴動早就發生,例如公元1236年在大和,公元1248年在山城國都曾發生過。及至抗元戰爭後,即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農民處境更加惡化,“惡黨”到處出現,它的活動已遍及北起出羽、陸奧,南至淡路的日本各地。還有一些不滿幕府的御家人,例如一些地頭和守護,出於他們反對幕府、蓄養自己實力的需要,往往把惡黨拉到自己一邊,有的甚至成為“惡黨巨魁”。惡黨的活動構成了對幕府統治的嚴重威脅。
在人民反抗日益激烈的同時,幕府內部的矛盾也加深了。迄今在御家人財產繼承上通行析產繼承制。幕府為防止御家人領地分得過細、帶來御家人的貧困,遂改為長子(“惣領”)繼承制,庶子由長子扶養。有一些御家人就以“惣領”為中心加強團結,形成強大的守護,甚至足以同北條氏抗衡,就象足利氏那樣。於是北條氏加強了“得宗”(北條氏嫡長世襲制的家主)的專制統治。作為中央機關的“評定眾”和“引付眾”等要職皆由北條氏一族擔當,置於得宗統治之下。地方守護之職也儘可能由北條氏一族任命。北條時宗借用防備元軍來襲,從九州到山陰、山陽各地增加了出身北條氏一門的守護,至幕府滅亡前夕,全日本近半的30國守護之職都被北條氏一族壟斷。得宗權力至北條時宗之子貞時(公元1271年一公元1311年)、孫高時(公元1393年—公元1333年)之時,進一步加強。得宗權力主要依靠家臣“御內人”行統治,賦予重要職務。“御內人”勢力的增大引起“御內人”同“御內人”以外的御家人“外樣”的尖銳對立,終於導致“御內人”代表人物內管領平賴綱同“外樣”代表人物安達泰盛(公元1231年—公元1285年)之間的戰爭。在公元1285年的“霜月騷動”中,安達泰盛一派失敗,安達氏一族及其一派的御家人被大量消滅。內戰削弱了御家人的力量,並進一步加劇了御家人之間的矛盾。末代執權北條高時又恰恰是一個無所作為之輩,耽於游宴,荒廢政事。至此,不論是外樣御家人或非御家人,大部分武士的心都已離開了幕府,伺機反叛。而反叛所需要的只是一面能夠把他們結合起來的旗幟了。

倒戈滅亡

正當農民、武士對鎌倉政權普遍不滿,鎌倉幕府日益衰落的時候,京都天皇及公卿貴族認為復興舊政權的時機已到而躍躍欲試。陰謀復舊的核心人物是後醍醐天皇(公元1318年—公元1339年在位)。他於公元1318年即位,不久便廢院政實行親政,再興記錄所,企圖重現延喜、天曆時“代呼”這一“新地”,以此為目標開始了緊張的倒幕活動,為此,他極力推崇鎌倉中期傳入的朱子學,召禪僧玄惠入宮講解《新注》,企圖以朱子學所鼓吹的“三綱五常”、“大義名分”來激勵朝臣氣節,其復興舊王朝效力。他還攝用玄惠的門徒北田親房(公元1293年—公元1385年)和日野資朗(公元1290年—公元1332年)、日野俊基(?一公元1332年)等儒臣。這些人或為天皇擬定倒幕計畫,或秘密奔赴各地,向不滿幕府的武士兜售朱子學,進行倒幕活動。
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之天皇之所以要如此堅決倒幕,也是和當時他要立即解決與幕府有關的皇位繼承問題密切相聯的。“承久之亂”以後,決定皇位繼承和決定上皇擔任院政的大權都操在幕府手中。公元1242年根據北條泰時的指示,後嵯峨天皇(公元1242年—公元1246年在位)即位,其後由深草天皇(公元1246年—公元1259年在位)、龜山天皇(公元1259年—公元1274年在位)兄弟相繼即位。此後便出現兩個皇統——“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由此產生了所謂皇位繼承問題。朝廷也分成兩派。幾經周折,再經五屆天皇之後,文保元年(公元1317年)在幕府提議下,三方通過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據此,確定當時的皇位由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繼承,並確定立後二條天皇的皇子為後醍醐天皇的皇太子,這就剝奪了後醍醐天皇皇子的皇位繼承權。於是後醍醐天皇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打倒幕府,別無他途。
後醍醐天皇擬就了使用畿內武士和僧兵襲擊六波羅的倒幕計畫,但計畫於正中元年(公元1324年)泄漏,日野資朝、日野俊基被捕。(史稱“正中之變”)此後,後醍醐天皇又重擬,親赴南都(奈良)北嶺(京都)各大寺院,拼湊倒幕武裝,並對各國武士和“惡黨”做工作。但這次計畫於元弘元年(公元1331年)又敗露,結果他本人被幕府流放到隱岐島(島根縣海上)。北條高時立持明院統量仁親王為天皇,是為光嚴天皇(“元弘之變”)。這時近畿和中國地方等地的反北條氏勢力已經紛紛起事,“惡黨”蜂起,同地頭、莊官作戰,或聯合起來反抗上級領主。索以“地侍”首領聞名的河內(大坂府)楠木正成(公元1294年—公元1336年)也已起來戰鬥。他先後據守河內的赤坂城、千早城,重創幕府軍。在大和國,許多農民變成“野伏”(“強盜”),干擾幕府的糧路,截殺撤退的武士。在戰亂日益擴大的情況下,正慶3年(公元1333年)2月後醍醐天皇在伯耆國(鳥取縣)武士名和長年的營救下,逃出了隱岐。同年,幕方的征討大將足利高氏(公元1305年—公元1368年)在赴伯耆途中突然舉起叛旗,把近畿地方的武士組織起來。5月7日消滅了幕府在京都的六波羅探題,占領京都。與此同時,九州、四國的武士分別消滅了幕方的九州探題和長門探題。上野豪族新田義貞(公元1302年—公元1338年)也舉起叛旗,率關東武士攻陷鎌倉。時為公元1333年5月22日,北條高時及其一族自殺。鎌倉幕府在農民和不滿幕府的武士們的打擊下滅亡了。
倒戈滅亡幕府的足利尊氏倒戈滅亡幕府的足利尊氏

經濟基礎

幕府統治的物質基礎是附以各種名稱的龐大的“關東御成敗地”,即將軍的管轄地(“關東”指幕府將軍,“成敗”意為“處分”)。它主要由“關東御領”、“關東御分國”和“關東進止所領”構成。“關東御領”沒收源平兩氏領地而由朝廷賜給源賴朝的,包括散在全國各地的500多個莊園。“關東御分國”是朝廷授予源賴朝的知行國(封地),其內容同莊園的知行並無不同,最初計有伊豆、相模、上總、信濃、越後、駿河、武藏、下總、豐後等9國,後來豐後除掉;各國的國司由幕府推薦的御家人擔任。將軍這兩部分管轄地的收入是幕府的主要財源。“關東進止所領”是指將軍擁有授職權的那些國衙領和莊園領地。
與京都朝廷不同,鎌倉政權的社會階級基礎主要是在鄉領主和那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名主等中小土地所有者,而它的主要政治軍事支柱則是“御家人”。御家人是源賴朝在征討平氏過程中同他結成封建主從關係的武士,即將軍的家臣。如前所述,御家人原來都是一些在鄉領主、莊官、名主,跟隨源賴朝參加內戰,為的是他們不為京都貴族政權所承認並在貴族莊園制下極不穩定的土地所有權能得到確認。源賴朝保證了御家人原來的土地所有權,有的還賜與新的土地,並通過守護地頭制的建立使之獲得法律根據。對於將軍的這種“御恩”,御家人須為將軍“奉公”,即平時值衛京都、鎌倉,戰時率自己的一族捨身疆場,玩忽奉公義務就有被剝奪其御家人地位及其土地所有權的危險。於是在將軍和御家人之間就通過“御恩”、“奉公”的關係建立起牢固的封建主從關係。
為增強幕府經濟實力和謀求御家人的利益,源賴朝和幕府鼓勵開荒,擴大耕地面積,為此曾制定大規模開發關東的計畫,責成所在地頭執行。鑒於平安貴族推行渴澤而漁政策招致農民反抗的歷史經驗,賴朝也採取了若干安定民生的措施,如減免部分地區貢租等。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為了要保持一支效忠於己的善戰軍隊,他還一再告誡部下要過檢朴生活,反對奢侈浪費。

政治制度

隨著鎌倉幕府的建立,原來作為賴朝私家機關的各種機構也轉變為公立機關,幕府的制度也進行了整頓。賴朝最初的家政機關是1180年設立的侍所。侍所原是御家人宿值警衛之處,鎌倉幕府建立後,職責擴大為負責賴朝御所的警衛和鎌倉市的安全、統治御家人等,侍所別當的政治權力也相應變大。1184年10月,又設公文所,聘京都的大江廣元任別當。公文所主要處理以財政事務為主的一般政務。1185年,賴朝又將公文所改為政所。與公文所一起設定的還有問注所,主要負責裁決,京都法學家出身的三善康信為第一任執事(長官)。
在地方上,賴朝延續了戰時的守護、地頭制。在全國各地的莊園內,以一國一人為原則,任命有力御家人為守護。守護最初也稱為總追捕使、奉行人,後來才逐漸統一為守護。守護的職責稱為“大犯三條”,主要是率領管下的御家人警固皇居(京都大番役)、檢查和搜捕犯有謀反、殺人等重罪之人。此外,守護還要處理管內社寺、驛路的事務,指揮和監督大番役以外的御家人平日的勤務,傳達幕府的法規、任命御家人等。
地頭由御家人擔任,是幕府派駐在莊園的代表,任務主要是檢察、徵稅、管理土地等。地頭分為本領安堵地頭和新恩地頭。本領安堵大多是原來的大莊園主,賴朝承認他們對舊有所領的支配。本領安堵對所領具有名主、地頭兩重支配權,莊園農民與他們有更強的隸屬關係。新恩地頭是立戰功的御家人,賴朝將沒收的平氏土地賜予他們,成為一方的地頭。新恩地頭為了鞏固自己的在地權力,以地頭職和給田為根本,以幕府權力為依靠,加強了對農民的支配。
鎌倉幕府的階級基礎是御家人制度。所謂“御家人”就是與源賴朝有主從關係的地方上的土豪、武士。平氏時代,武士們在各自的土地上已經具有了開發領主、地主、名主三重身份。為了維持自己在莊園內的地位,他們將所領寄進於中央貴族名下,並從寄進的莊園領家那裡獲得管理原屬自己所領的實權。賴朝起兵後,支持賴朝的武士成為了賴朝的御家人,被授予守護、地頭職。
鎌倉幕府建立後,將軍給予御家人以本領安堵、新恩地頭的職務和其它政治、經濟上的權力,稱為“御恩”;御家人為將軍服役、對將軍盡忠,稱為“奉公”。奉公的內容主要是擔任鎌倉和京都的警衛、戰時為將軍效命等。元朝忽必烈二次侵日時,又增加了“異國警固”的義務。御家人平時的費用由幕府和總領分擔,總領負責統轄庶子一族。
這種以土地為媒介而結成的將軍和武士主從關係的御家人制度,構成了鎌倉武家社會。

歷代將軍


氏名
院號
官位
在職
出身家
享年
墓所
1
白旗大明神
正二位
權大納言
1192年7月12日 - 1199年1月13日
河內源氏
53
大倉法華堂
白旗神社
2
法華院
正二位
左衛門督
1202年7月22日 - 1203年9月7日
河內源氏
23
修禪寺
3
大慈寺
正二位
右大臣
1203年9月7日 - 1219年1月27日
河內源氏
28
壽福寺
白棋神社
4
-
正二位
權大納言
1226年1月27日 - 1244年4月28日
藤原氏(九條家)
39
-
5
-
從三位
左近衛中將
1244年4月28日 - 1252年2月20日
藤原氏(九條家)
18
-
6
-
一品
中務卿
1252年4月1日 - 1266年7月20日
皇族
33
-
7
-
正二位
左近衛大將
→二品
1266年7月24日 - 1289年9月14日
皇族
63
-
8
-
一品
式部卿
1289年10月9日 - 1308年8月4日
皇族
53
-
9
-
二品
1308年8月10日 - 1333年5月22日
皇族
33
-

歷代執權


氏名
官位
在職
享年
出身家
1
從五位下 遠江守
1203年9月 - 1205年閏7月
78
北條氏
2
從四位下 陸奧守
1205年閏7月 - 1224年6月13日
62
得宗家
3
正四位下 左京權大夫
1224年6月 - 1242年6月15日
60
得宗家
4
正五位下 武藏守
1242年6月15日 - 1246年3月23日
23
得宗家
5
正五位下 相模守
1246年3月23日 - 1256年11月22日
37
得宗家
6
從五位上 武藏守
1256年11月22日 - 1264年7月3日
35
極樂寺流
7
正四位下 左京權大夫
1264年8月11日 - 1268年3月5日
69
政村流
8
正五位下 相模守
1268年3月5日 - 1284年4月4日
34
得宗家
9
從四位上 相模守
1284年4月4日 - 1301年8月22日
40
得宗家
10
從五位下 相模守
1301年8月22日 - 1311年9月21日
37
宗政流
11
從四位下 陸奧守
1311年10月3日 - 1312年5月29日
54
大佛流
12
正五位下 相模守
1312年6月2日 - 1315年7月12日
37
政村流
13
從五位下 相模守
1315年7月12日 - 1316年7月9日
48
極樂寺流
14
從四位下 修理權大夫
1316年7月10日 - 1326年2月13日
31
得宗家
15
正五位上 修理權大夫
1326年3月16日 - 1326年3月26日
56
金澤流
16
從四位下 相模守
1326年4月24日 - 1333年5月18日
39
赤橋流

大事年表

1185年 設定守護地頭
1189年 奧州合戰
1192年 源賴朝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啟鎌倉幕府,武士政治開始
1199年 源賴朝過世,二代將軍源賴家繼任,十三人合議制
1200年 梶原景時之變
1201年 城長茂之亂
1203年 比企能員之變,源實朝就任將軍
1204年 源賴家被北條氏暗殺
1205年 畠山重忠之亂、牧氏事件
1213年 和田會戰
1219年 源實朝被公曉暗殺
1221年 承久之亂,戰後設六波羅探題監視西國武士和朝廷,大田文
1225年 設立連署
1225年 設立評定眾
1226年 九條賴經就任將軍
1232年 制定御成敗式目
1246年 宮騒動
1247年 寶治會戰
1249年 設立引付眾
1252年 宗尊親王就任將軍
1272年 二月騷動
1274年 文永之役
1281年 弘安之役
1285年 霜月騷動
1293年 鎌倉大地震、平禪門之亂
1297年 永仁德政令
1305年 嘉元之亂
1317年 文保和談、兩統迭立
1324年 正中之變
1326年 嘉歷騷動
1331年 元弘之變
1333年 鎌倉幕府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