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道
- 外文名:tomb passage
- 又稱:“墓道”
- 出處:《漢書·霍光傳》
- 假名:しんとう
拼音
詞意探源
- 指天道,神妙莫測之理。
《易·觀》:“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 指神術。
《後漢書·左慈傳》:“少有神道。” - 指神祗。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不曾祭獻神道,便開了船。” - 指神道教、神道信仰體系。
《知惠藏》:神道、是古有的神的信仰、是受佛教、道教、儒教等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宗教。神道最初沒有明確的教義,歷經長時間才形成神學,尤在近世才更加體系化。
《日本書紀》:橘豐日天皇。天國排開廣庭天皇第四子也。母曰堅塩媛。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大辭林》:神道、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體系。其特性現存於宮廷傳承的神事和民俗信仰中,非常古老的存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格神、祖先崇拜等為中心。 - 佛教術語之一。
《佛學大辭典》:總稱六道中天道、阿修羅道、鬼道三者曰神道。【又】神為神魂,有情之精靈也。其神靈之道理曰神道。三論玄義曰:“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義住丘而未曉,理涉旦而猶昏,唯有佛宗乃盡其致。”【又】神妙之道即稱佛道。肇論疏曰:“神道者,謂神妙之道,即佛道也。” - 對道行高的人的敬稱。
《三寶太監西洋記》:“船頭下一道紅光燭天而起,紅光裡面湧出三位神道,都是朱衣象簡,偉貌豐髯……小的們不知是個甚麼神道,特來稟告元帥老爺得知。”
基本解釋
- [legend of ghosts]∶民間指鬼神禍福的迷信說法
- [gods] [口]∶指神靈
- [tomb passage;path leading to a tomb]∶又稱“墓道”
- [one's manner isn't normal] 〈方〉∶形容言談舉止不太正常
這個人有點兒神道,托他辦事大概靠不住
引證詳解
①《後漢書·方術傳下·左慈》:“少有神道。嘗在司空 曹操 坐, 操 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 吳 松江 鱸魚耳。’
②元放 ( 左慈 )於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
①唐 韓愈 《禘祫議》:“禘祫之時, 獻祖 宜居東向之位, 景皇帝 宜從昭穆之列。祖以孫尊,孫以祖屈,求之神道,豈遠人情?”
②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 周憬 ﹞臨死謂曰:‘ 比干 , 紂 之忠臣也;倘神道有知,明我以忠見殺。’”
③《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正月十八日, 鐵溪 里的‘神道’出現,滿城人家,家家都要關門躲避。”
①《漢書·霍光傳》:“太夫人 顯 改 光 時所自造塋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闕,築神道。”
②《後漢書·中山簡王焉傳》:“大為修冢塋,開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數。” 李賢 註:“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
如:這個小孩真神道。
神道,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沖道。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五肋間動脈後支。主治健忘,驚悸,咳嗽,瘧疾,脊背強痛,癲癇,及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