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潮

錢潮

錢潮,中國兒科專家及寄生蟲病學專家。自1959年起鑽研中毒型菌痢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於1961年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以阿托品為重點的綜合施治對中毒型菌痢的療效。他又從事莨菪類藥和微循環障礙學說的研究,並將阿托品療法進而推廣用於各種感染性休克,取得明顯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潮
  • 外文名:Qian chao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  杭州
  • 出生日期:1896年11月20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月18人
  • 職業:醫學專家
  • 畢業院校:杭州宗文中學
  • 主要成就:尿色素原的意見和其臨床檢出法
  • 代表作品:小兒感染性休克和阿托品療法等
簡介,履歷,生平概況,家庭,教育,回國,醫學組,血防會戰,去世,主要論著,微循環障礙研究,

簡介

錢潮(1896年11月20日~1994年1月18日)中國兒科學家。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研究的先驅之一。1896年11月20日生於浙江杭州。1913年入浙江醫學專門學校同年赴日留學。1914~1918年,先後在東京帝國大學預科班和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學習,1922年畢業後在九州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進修。1924年回杭州從事臨床、教學、科研。1930年寫成論文《薑片蟲病對宿主身體的影響》,以該論文1937年在九州帝大獲醫學博士學位。
1958年參加血吸蟲病防治工作。1959年任新建的上海新成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兼兒科主任。當時上海中毒型菌痢流行,他用大劑量阿托品治癒一併發支氣管痙攣的患兒。但其觀點遭到反對和抵制,後來事實證明阿托品療法不僅對中毒型菌痢,而且對暴髮型流行性腦膜炎、中毒性肺炎等所致的感染性休克也有效。1977年當選為中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學會會長。1979年與祝壽河、楊國棟主編《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一書。

履歷

1896年11月2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招寶堂。
1912年6月畢業於杭州宗文中學。 1913年1月—6月在浙江醫藥專門學校學習。
薑片蟲病薑片蟲病
1922年6月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獲醫學學士學位。
1922年7月—1924年6月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進修、研究。
1924年6月—1926年6月任浙江醫藥專門學校教授。
1926年7月—10月去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進修、研究。
1926年11月—1928年12月任浙江省轄廣濟醫院、杭州醫院委員兼內兒科主任。
1929年1月—1937年2月任杭州地方病醫院院長兼委員,兼杭州熱帶病研究所地方病研究會委員。
1937年2月—7月去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研究、獲醫學博士學位。
1937年8月—11月任杭州第十二輔助醫院院長。
1937年12月—1951年10月遷寓上海開業。
1951年11月—1956年5月任上海康定聯合診所所長兼西康聯合診所所長。
1953年—1960年任上海市新成區衛生工作者協會主任委員。
1954年—1966年任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秘書長。
1955年—1966年5月任中華醫學總會、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
1956年6月—1959年9月任蘇北醫學院顧問、教授、上海市血吸蟲病防治所顧問。
1957年7月—1966年5月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學組組員。
1958年5月—1966年5月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寄生蟲病研究所研究員。
1958年12月~1959年5月任上海新成區麻疹醫院業務負責人。
1959年10月~1982年8月任新成區中心醫院(靜安區中心醫院東院)、靜安區中心醫院副院長兼兒科主任。其中1960年12月~1962年5月兼市立兒童醫院分院(靜安區兒童保健院)院長。
1977年9月任中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會會長。
1982年9月~1987年11月任靜安區中心醫院顧問。
1987年12月退休。
1994年1月18日因高齡老衰、肺部感染致全身衰竭病逝於上海。

生平概況

家庭

錢潮,字君胥,浙江杭州人。1896年11月20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招寶堂。其父一生以教書為業,相信新學,曾創用白話文編寫中學語文和歷史教材。錢潮15歲那年,長兄患病發熱不退(現在看來系患傷寒),庸醫誤投瀉劑以退熱,服藥後即大瀉不止,終於腸出血而死。當時他即認為庸醫殺人不見血,而良醫則能救人生命,所以,從那時起,即立志學醫。

教育

1912年6月,錢潮畢業於杭州宗文中學。1913年1月考入杭州新辦的浙江醫藥專門學校。同年,由該校教師介紹赴日留學。他先進入預備學校學習日語及其他數理化等學科。1914年東京帝國大學預科之第一高等學校招考留學生,他考入預科班,並享受官費。1918年預科期滿,進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他學習勤奮,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22年畢業,他認為要學好臨床各科應先學好內科作為基礎。當時日本九州帝國大學以第三內科教授小野寺為內科泰斗,所以,他進入該科進修。他除進修臨床外,還從事科研工作,在小野寺教授指導下完成了《尿色素原的意義和其臨床檢出法》一文。檢出法可在臨床用於鑑別診斷,在該科室中得到好評。他在日本內科學會上作了報告,獲得了一定數額的獎金。1924年,官費期滿,他謝絕挽留毅然回國。
血吸蟲病血吸蟲病

回國

回國後,他先後在浙江醫藥專校(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省轄廣濟醫院(現浙醫二院)、杭州醫院等單位任教授、主任、院長等職。那時,紹興蕭山一帶流行薑片蟲病。他研究發現,該病除引起腸道症狀外,更重要的還會招致宿主身體發育障礙,小兒患者身體發育顯然受阻而致侏儒症。這點並經動物實驗證明。他撰寫了《薑片蟲病對宿主引起身體發育障礙》一文。1937年帶此論文到日本九州帝國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回國。接著,因戰事迫近杭州,舉家遷至上海,仍業醫為生。他在日本留學,在當地又有一定影響,日本侵略者想拉攏他出任偽浙江省省長,被他拒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要員中又多有他的同鄉和留日同學,也欲拉攏他為國民黨做事,仍遭拒絕。

醫學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被聘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學組組員、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上海血吸蟲病防治所顧問等職。他放棄開業,參與組織聯合診所,並任所長。

血防會戰

1958年春,錢潮以南通醫學院特聘教授和寄生蟲病研究所研究員身份,參加並領導了當時在江蘇震澤、洞庭東山等地的血防會戰工作。經半年多時間提前完成任務,取得較好成績。1958年冬,上海市麻疹大流行,新成區衛生局特將當時的大公醫院臨時改為麻疹醫院,錢潮為該院業務領導和總負責人。該院共收治麻疹嚴重併發症患兒1036例,病死32例,系全市麻疹病死率最低者。 1959年10月1日,新城區中心醫院建成,錢潮任副院長兼兒科主任,用阿托品治療中毒型菌痢,提出微循環學說。後新成區中心醫院成為靜安區中心醫院東院,再後靜安區中心醫院東西院合併,他任副院長。從1959年起開始研究中毒型菌痢的發病機制和治療。
腦膜炎腦膜炎

去世

1994年1月18日,錢潮因年老體衰,肺部感染致全身衰竭在上海病逝,享年98歲。

主要論著

1錢潮.尿色素原的意見和其臨床檢出法.日本九大醫刊,1925.
2錢潮.薑片蟲病對宿主身體發育的影響.博士論文.1930.
3錢潮.銻劑短程療法治療血吸蟲病對周圍循環的影響.全國寄生蟲病學術會議選集.1958.
4錢潮.寄生蟲病學〔薑片虫部分〕.1958.
5錢潮.大劑量阿托品療法治療中毒型菌痢.科學醫報,1959.
6錢潮,徐秀齡,王仲春等.以阿托品為重點的綜合施治對中毒型菌痢的療效.中華醫學雜誌1961,47:163.
7錢潮,蔡同章,徐秀齡等.阿托品治療中毒型菌痢的機制和療效.中華兒科雜誌,1964,(13):363.
8錢潮,蔡同章,吳才華.科學技術研究報告:1005號中毒型菌痢的阿托品療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1965.
9錢潮.有關感染性休克及阿托品療法的若干問題.醫學文獻,1979,(1):42.
10錢潮,李宗菁,吳才華.感染性休克時的平滑肌功能障礙.中華兒科雜誌,1980,18∶80.
11錢潮.小兒感染性休克和阿托品療法,河南醫學,1981(1)∶3.
12錢潮.腦型瘧疾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全國第二次小兒感染性休克座談會資料彙編,1981.
13錢潮.有關小兒感染性休克的一些問題.全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第三屆經驗交流會資料彙編,1982

微循環障礙研究

早在1925年錢潮在浙醫任教期間,正逢中毒型菌痢流行,當時病死率高達70%~80%。曾有一家3個小兒同日患此病,於次日因不及救治先後死亡。他回憶當時情況感到十分痛心。因此,征服中毒型菌痢一直是錢潮的夙願。
中毒型菌痢為兒童常見的烈性傳染病。由於發病急劇,症狀兇險,重型者往往會在短時間內死亡。過去,因發病機制未明,治療缺乏明確方向,病死率之高在小兒急性傳染病中居數一數二的地位(1959年以前本病病死率達30%~40%)。因此,探尋此病的發病機制和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是兒科工作者的迫切任務之一。
1956~1958年間錢潮任血防顧問。中國醫藥工作者在研究治療血吸蟲病時,給銻劑中毒導致植物神經紊亂伴發嚴重支氣管痙攣的病例靜脈注射阿托品,治癒率甚高,這使錢潮受到很大啟發。他注意到,銻劑中毒病人並發支氣管痙攣,與中毒型菌痢出現的呼吸困難綜合徵有類似之處。同時日本文獻報導,阿托品曾用於因腦血管痙攣引起的頭痛。1959年,上海流行中毒型菌痢,中華醫學會成立科研小組,他是該組成員之一。在各院搶救中毒型菌痢患兒時,他常被邀去會診。在一次會診中,碰到一例重症中毒型菌痢患兒呈深度昏迷,呼吸極度困難,除中樞神經症狀外,還並發支氣管痙攣。他投用大劑量阿托品搶救,患兒終於起死回生。此事引起了錢潮研究阿托品的興趣。
錢潮和助手們對中毒型菌痢患兒進行嚴密的臨床觀察,並與眼科醫師配合,經眼底鏡檢查發現患兒眼底小動脈痙攣,證明眼底小動脈痙攣與中毒型菌痢症狀的相互關係。他們得出下列結論:①本病中毒症狀的根源在於植物神經活動失衡,是機體對外界強烈侵襲的超限反應;②它們的本質是全身血管痙攣,因此治療關鍵在於積極解除血管痙攣。他們又通過動物實驗,初步證明大劑量阿托品具有解除血管痙攣的作用。阿托品經臨床套用,效果良好,不少瀕危患兒因此獲得挽救。
根據以往文獻報導,阿托品對高熱忌用,大劑量會引起副作用甚至中毒。但動物試驗及臨床實踐證明:休克病人全身血管痙攣,對阿托品的耐受量增大;大劑量阿托品能糾正病理和生理上的改變。大劑量阿托品的套用對休克和呼吸衰竭療效顯著,從而有效地降低了該病的病死率。
自1959年錢潮首先創用阿托品治療中毒型菌痢而使病死率顯著下降以後,阿托品已從一種普通的輔助藥一躍成為重要的搶救藥。此藥使用方便,價廉易得,效果滿意,更有利於廣大農村使用。他與同事於1961年在世界上首先報告以阿托品為重點的綜合施治對中毒型菌痢的療效。該療法經介紹後,深得廣大兒科醫生及農村衛生工作者的歡迎,並逐步推廣用於治療其他各種感染性休克(如暴髮型流行性腦膜炎、中毒性肺炎、乙型腦炎等)。
在研究中,錢潮遇到許多困難,首先是搞科研的條件極差。由於當時區中心醫院以醫療為中心,缺少搞科研的必要條件,既沒有實驗室又缺少助手,只有幾隻家兔。但他白手起家,因陋就簡地開展科研工作。他在學術觀點上屬少數派。當他提出大劑量阿托品療法時,由於當時學術界傳統觀念的偏見,持反對意見的屬多數,支持者甚少。他的學說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1959年10月在新成區中心醫院(後為靜安區中心醫院東院)時,當時兒科僅有的一位主治醫師不接受錢潮的學術觀點,對他的阿托品療法不支持。在靜安區中心醫院東、西兩院合併後(1961年),他與另一位副主任醫師在學術觀點上仍未能取得一致。他們各帶一組醫生分管病房,雖然這時醫療力量加強了,但錢潮這一組仍無主治醫師配備。中毒型菌痢病房設在他這一組,這時病人比以前多了,住院醫生在醫療上遇到困難,往往只能直接向錢潮請示。當時錢潮除院內工作外,社會活動也較頻繁。但他遇到搶救病人,不管白天黑夜,總是隨叫隨到。
由於他相信科學,堅持真理,所以,他的意志從不動搖,而是始終不渝地進行工作,並及時總結報導。至1963年,他的理論與實踐已為國內大多數同行所認可,對此也時有報導。在新版藥理書上,對阿托品藥理作用的論述中也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1977年,在阿托品研究的基礎上,中國微循環與莨菪類藥研究學會成立,他被認為是研究微循環學說與莨菪類藥方面的創始人之一,並被選為該會會長。1979年與祝壽河、楊國棟一起主編了《微循環障礙和莨菪類藥》一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此時,莨菪類藥在休克搶救上的使用已在各地開花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