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銀耳膠質細嫩,味道鮮美、口感潤滑,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在中國銀耳產區分布於福建、四川、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雲南、河北、浙江、山西等省。野生銀耳極少,主要是人工栽培。人工栽培模式以袋栽為主,小部分為段木栽培和瓶栽。袋栽銀耳主要產區在福建省古田縣,段木栽培主要產區在四川省通江縣,瓶栽一般以工廠化栽培形式分散在各地。銀耳栽培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袋栽銀耳已經開始形成規模化、基地化、工廠化生產格局。
但是中國各地普遍存在栽培場所不規範,防災、抗災能力差,標準化生產受制約等問題。實踐證明,實行具有一定規模的集約化生產可以集合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管理等進行統一配置。達到高效管理,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生產安全風險;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目的。因此,制定了國家標準《銀耳栽培基地建設規範》(GB/T 39357-2020)。
編制進程
2017年7月21日,國家標準計畫《銀耳栽培基地建設規範》(20170943-T-442)下達,項目周期24個月,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由SWG9(全國銀耳標準化工作組)歸口上報及執行,主管部門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2018年12月通過專家審查。2019年2月報批稿及其編制說明編寫完成。經工作組秘書處審核同意,於2019年4月上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9年5月報批資料上傳國家標準制修訂系統。2019年6月供銷總社(供銷科社函標字[2019]32號)正式向國家標準委報批。2019年7月通過國家標準委審評中心專家組審核。2019年8月進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農業農村標準處審核階段。
2021年3月1日,國家標準《銀耳栽培基地建設規範》(GB/T 39357-2020)實施。
制定依據
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單位:古田縣食用菌研發中心、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古田縣食用菌產業管理局、巴中市通江銀耳科學技術研究所、福建天天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金珊珊、彭衛紅、鄭瑜婷、彭冬祥、雷銀清、余新敏、張琪輝、何曉蘭、趙樹海、劉如縣。
標準目次
前言 | |
---|
1範圍 | |
---|
2規範性引用檔案 | |
---|
3術語和定義 | |
---|
4環境要求 | |
---|
5建設內容 | |
---|
6管理制度 | |
---|
附錄A(規範性附錄)生產檔案記載表格 | |
---|
參考文獻 | |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國家標準《銀耳栽培基地建設規範》(GB/T 39357-2020)規定了銀耳栽培棊地設規範的術語和定義、環境要求、建設內容、管理制度。該標準適用於銀耳袋栽基地、銀耳段木栽培基地建設。
引用檔案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國家標準《銀耳栽培基地建設規範》(GB/T 39357-2020)規範了菌棒生產,確保菌棒的質量最佳化,提高菌棒成品率,節約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銀耳產業鏈的經濟效益,為銀耳產業集約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該標準的制定實施,對提高銀耳標準化生產水平,推動中國其它菌類菌棒規範化生產,將發揮重大作用;制定的標準技術先進、適用,可操作性強,填補了中國國內空白。該標準有利於實現銀耳栽培的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有利於提高產量,提高產品質量,有利於促進銀耳產業安全、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