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萊蕪從漢代到明清,就設有“鐵官”。鐵和鹽在古代的經濟領域裡都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到了唐代全國共設鐵官49處,萊蕪就設有兩處。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銀山西側,發現了唐代鐵礦遺址,可以斷定該遺址就是當年的“鐵官”之所在。鐵礦遺址布局: 南北長約300米,寬1-10米,露天,深1-15米不等。內有多個大礦洞,戰亂時村民常在洞內避亂,可容納兩三千人。北端洞內有幾個豎井。銀山東還有金、銀礦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山鐵礦遺址
- 記載:【明嘉靖-萊蕪縣誌】
- 簡介:銀山東還有金、銀礦廠
- 榮譽: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專家田茂泉考證,唐大將尉遲敬德,曾率兵在此開礦,清代也零零星星開挖過。 遺址還跨越3個小山頭,南北長約1.5公里,寬2-20米不等,最大深度達30餘米。南北兩頭為露天礦,中部有6個礦井,礦井下有平巷。鐵礦遺址四周還出土過大量陶器殘片,西南部地勢平坦窪於四周,裸露陶片極多。遺址周圍還發現採礦及冶煉留下的礦石堆、灰渣等。出土遺物有鐵釺、鐵錘及其它與冶煉有關的器具。
從陶器紋飾分析,殘存陶片上起漢代晚期,下至明清。它的規模之大和出土的冶鐵工具之多,足以證明這裡曾是漢代和唐代及明清重要的冶鐵和鍛造兵器及製作農具的地方,是山東屈指可數的一個經濟工業區。該遺址是我省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鐵礦遺址之一,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早在2000多年前,這裡就以先進的開礦冶鐵,為中華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探討萊蕪一帶的煉鐵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冶煉歷史,而且有力地說明了我國是較早具有世界先進冶煉技術的國家。1998年銀山鐵礦遺址,被鋼城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