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嘴擬燕鸌

鉤嘴擬燕鸌

鉤嘴擬燕鸌(學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是鸌科、擬燕鸌屬的海洋鳥類,有3個亞種。體長38-40厘米。上體黑褐色,下體頦、喉至前頸灰黑色,胸以下白色。嘴黑色,細而短,翅尖而長,飛翔時翼下黑褐色,覆羽末端淡白色,在黑色翼下形成一條淡色斑,極為醒目。遠看時全身黑色,僅下體胸以後白色,黑白鮮明,野外觀察特徵明顯,容易辨認。嘴黑色,跗蹠肉黃色。

成群活動在海洋上,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棲息於溫帶海洋中,繁殖期間棲息于海岸和沿海島嶼及其附近海面上,非繁殖期則全在海上生活。主要以小型魚類、蝦和浮遊動物為食。分布於南太平洋西部靠近澳大利亞的各群島間的海域,包括大洋洲馬克薩斯群島、社會群島、新克里多尼亞和索羅門群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鉤嘴擬燕鸌
  • 拉丁學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
  • 別名:鉤嘴圓尾鸌、黑背白腹穴鳥、褐擬燕鸌
  • 外文名:英文 Tahiti Petrel
    西班牙文 Petrel de Tahití
  • 同義學名:Pterodroma rostrata rostrata Stotz et al. (1996)
  • 國際瀕危等級:近危(NT)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鸌形目
  • 鸌科
  • 擬燕鸌屬
  • :鉤嘴擬燕鸌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Peale, 1848)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1848年,皮爾(Peale)在塔希提島收集並描述了該物種的第一個標本。然後,在1917年,由於在新喀里多尼亞發現的種群"trouessarti"的喙更健壯,鉤嘴擬燕鸌被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rostrata)和新喀里多尼亞亞種(trouessarti)。兩者之間不僅存在生理差異,而且還存在於不同的地理位置。指名亞種,在太平洋中西部繁殖,而新喀里多尼亞亞種在熱帶和亞熱帶太平洋繁殖。
此外,在最初被歸類為圓尾鸌屬之後,遺傳學研究表明,這種鳥實際上是擬燕鸌屬的一部分。此外,該 研究通過分析系統發育歷史,顯示了黑擬燕鸌指名亞種和黑擬燕鸌新喀里多尼亞之間的物種區別。
事實上,該屬包括鉤嘴擬燕鸌、貝氏擬燕鸌、斐濟擬燕鸌、黑擬燕鸌和現已滅絕的聖赫倫那擬燕鸌(Pterodroma rupinarum)。與基因分析之前的黑擬燕鸌類似,由於缺乏可供研究的標本,貝氏擬燕鸌也被一些科學家認為是鉤嘴擬燕鸌物種的成員。

形態特徵

鉤嘴擬燕鸌為一種中型海鳥,體長38-40厘米,翼展84厘米,體重410-520克。嘴較短,上嘴前端彎曲成鉤狀。鼻管較短,位於嘴峰中線基部。翅尖而長。圓尾。前額、頭頂、後頸、一直到尾黑褐色。頦、喉和前頸黑灰色,其餘下體白色。翼下邊黑褐色,翼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灰白色端斑,在黑色翼下形成一條淡色線。嘴黑色,跗蹠肉黃色。
與相似種圓尾鸌比上體羽色較淡,呈鼠灰色,下體全為白色,頦、喉和前頸無黑色,翼下白色,具黑色斜細斑。

棲息環境

鉤嘴擬燕鸌是典型的海洋性鳥類,棲息於溫帶海洋中,繁殖期間棲息于海岸和沿海島嶼及其附近海面上,非繁殖期則全在海上生活。

生活習性

常成群活動在海洋上,除繁殖期間晚上活動外,其他時間白天和晚上確立活動。善飛行,既能鼓翼飛翔,又能左右傾斜,長時間的在海洋上空來回滑翔。也能從空中急劇直落而下。翻飛和翱翔于海面,不常跟隨船隻因而少被發現。主要以小型魚類、蝦和浮遊動物為食。留居型鳥類,一般不遷徙。於海上一般無聲。

分布範圍

繁殖地:美屬薩摩亞、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和新喀里多尼亞;
非繁殖地:澳大利亞、關島、密克羅尼西亞;
滅絕:萬那杜;
季節性不確定:墨西哥;
遊蕩:紐西蘭、索羅門群島;
來源不確定(繁殖地):庫克群島;
來起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南部領地、瓜地馬拉、印度尼西亞、日本、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諾魯、尼加拉瓜、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薩摩亞、托克勞、湯加、吐瓦魯、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鉤嘴擬燕鸌
鉤嘴擬燕鸌分布圖

繁殖方式

鉤嘴擬燕鸌單獨或鬆散的在繁殖地築巢,在那裡它們均是嚴格的夜間活動。繁殖被認為全年都在進行,但根據地點的不同,可能會出現某些高峰。在洞穴或岩石縫隙內放置一枚卵,孵化期約55天,雛鳥約110-120天成熟。在某些地區,鉤嘴擬燕鸌會面臨與曳尾鸌爭奪巢穴。

亞種分化

鉤嘴擬燕鸌(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鉤嘴擬燕鸌指名亞種
Pseudobulweria rostrata rostrata
(Peale, 1848)
2
鉤嘴擬燕鸌新喀里多尼亞亞種
Pseudobulweria rostrata trouessarti
(L. Brasil, 1917)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7日——近危(NT)。

種群現狀

該物種的總種群可能不超過10,000對(即20,000隻成熟個體)和30,000隻個體。因此,它被置於10,000-19,999隻成熟個體的範圍內,並且認為總共有20,000-30,000隻個體。
趨勢理由:沒有最新數據,但該物種被認為正在減少,主要是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巢穴捕食和露天採礦活動。1988-2000年熱帶太平洋東部的海洋調查估計1988-1990年和1998-2000年期間減少了35%(Balance等人,200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