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擬燕鸌

貝氏擬燕鸌

貝氏擬燕鸌(學名:Pseudobulweria becki)是鸌科、擬燕鸌屬的海洋鳥類。體長29厘米。是一種體型小而非典型的擬燕鸌。上體、頭部和喉嚨呈深色、有光澤的棕色。深色翅下帶有不同程度的白色帶條。胸部和腹部呈白色。翅膀筆直,翼尖略微後掠。

棲息於在亞熱帶和熱帶濕潤山地森林,海洋淺海潮間帶岩石和岩礁、潮間帶鬆散岩石、卵石或礫石、潮間帶沙地、潮間帶沙泥。在較大島嶼的高山斜坡上的洞穴中築巢,但也在小島上繁殖。分布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

該物種直到2007年才被重新發現,人們從1928年和1929年採集的兩個標本中明確了解貝氏擬燕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氏擬燕鸌
  • 拉丁學名:Pseudobulweria becki
  • 別名:貝氏圓尾鸌、貝克氏擬燕鸌
  • 外文名:英文 Beck's Petrel
    法文 Petrel de Beck
  • 同義學名:Procellaria becki Murphy, 1928
  • 國際瀕危等級:極危(C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鸌形目
  • 鸌科
  • 擬燕鸌屬
  • :貝氏擬燕鸌
  • 命名者及年代:(Murphy, 1928)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分布範圍,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貝氏擬燕鸌(Pseudobulweria becki)是一種小型海鳥。它的種名加詞是為了紀念美國鳥類學家羅洛·貝克(Rollo Beck)。據信,貝氏擬燕鸌在美拉尼西亞周圍有高山的小島上築巢。描述於1928年,長期以來僅從兩個標本中得知,2000年代的目擊和收藏證實了這種鳥類仍然存在,但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視為極度瀕危物種。
過去人們只從兩個標本中了解到這種海鳥——1928年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新愛爾蘭東部發現的雌性貝氏擬燕鸌,1929年在索羅門群島倫多瓦東北部發現的雄性貝氏擬燕鸌。2005年,在澳大利亞珊瑚海拍攝到了一隻可能屬於該物種的鳥。觀鳥導遊理察·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提供。他指出,這絕對不是類似且更常見的鉤嘴擬燕鸌,因為它要小得多。他還注意到該物種蒼白的喉嚨和更短更寬的翅膀。考慮到在報告發布時尚未發現該物種的活體標本,這一記錄尚未被《澳大利亞鳥類稀有委員會》正式接受,但考慮到新的證據,這一情況最終可能會改變。
2003年,有報導稱在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發現了可能是貝氏擬燕鸌的鳥類。以色列鳥類學家哈多拉姆·施裏海(Hadoram Shirihai)最終證實了該物種的持續存在。2003年,他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目擊,並於2007年7月和8月返回該地區,觀察並拍攝了大約30隻鳥類,包括幼鳥和成鳥。新愛爾蘭聖喬治角附近的目擊事件尤其頻繁。一隻最近死亡的鳥被收集作為第三個標本,最終為神秘擬燕鸌的身份提供了明確的證據。2010年2月,一隻活的貝氏擬燕鸌在夜間飛行時因船上的燈光而迷失了方向,降落在紐西蘭和紐幾內亞之間的一艘遊輪(包租觀鳥之旅)上,經過仔細檢查後,第二天被活著釋放。

形態特徵

貝氏擬燕鸌體長29厘米。頭部上方、喉嚨處呈深棕色。翅膀下面是黑色的,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白色翼條。腹部和胸部呈白色。該物種用筆直的翅膀飛過開闊的海洋,翅膀的尖端稍微向後彎曲。

棲息環境

森林:亞熱帶/熱帶濕潤山地;海洋淺海:中上層、潮間帶岩石和岩礁、潮間帶鬆散岩石、卵石或礫石、潮間帶沙地、潮間帶沙泥、巨藻/海藻、海草(水下);海洋:表層(0-200米)、中層(200-1000米)。

生活習性

貝氏擬燕鸌與太平洋其他地方的鉤嘴擬燕鸌一樣,它很可能在較大島嶼的高山斜坡上的洞穴中築巢,但也可能在小島上繁殖。新愛爾蘭近海的最新記錄表明,它很可能在該島南端、吉勞特山周圍以及更東部和北部的山峰(包括漢斯邁耶山脈)的山地森林中繁殖。在新愛爾蘭附近,它很少長時間跟蹤船隻,但似乎比鉤嘴擬燕鸌更能容忍船隻,更接近船隻且停留時間更長。

繁殖方式

單獨或鬆散的在繁殖地築巢,在那裡它們均是嚴格的夜間活動。在洞穴或岩石縫隙內放置一枚卵,孵化期約55天,雛鳥約110-120天成熟。

分布範圍

繁殖地: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
來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萬那杜、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存在不確定且來源不確定:美屬薩摩亞、澳大利亞、斐濟、密克羅尼西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埃、諾福克島、薩摩亞、托克勞、湯加和吐瓦魯。
貝氏擬燕鸌
貝氏擬燕鸌分布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7日——極危(CR)。

種群現狀

據推測,該物種的數量非常少,只有在1928年和1929年採集的兩個標本中才能確定該物種,直到2007年重新發現為止。自重新發現以來最大的單一記錄是2016年4月在鯰魚灣發現的至少300隻個體(J. Bird in litt. 2016年)。這裡有50-249個成熟個體,相當於總共75-374個個體,這裡四捨五入為70-400個個體。
趨勢理由:由於繁殖地(未知,但可能包括或僅限於新愛爾蘭)引入的貓和老鼠的掠奪,它的數量可能已嚴重下降。然而,下降的速度尚未估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